![]() |
夏勇作者簡介:夏勇,西元一九六一年生於(yu) 湖北荊州,一九七八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畢業(ye) 留校任教,讀法製史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師從(cong) 林向榮教授。曾任專(zhuan) 業(ye) 技術職務: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香港基本法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國際法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法學係主任、中國法律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國法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法學會(hui) 法理學研究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環球法律評論》主編、東(dong) 方公益訴訟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主任等。曾在中央黨(dang) 政部門工作。 |
作者:夏勇
來源: 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於(yu) 俞榮根等編《明月鬆間照:紀念楊景凡誕辰一百周年文集》。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十七日丁酉
耶穌2017年9月7日
夏勇
【作者簡介】
夏勇,字同人,1961年11月生於(yu) 湖北荊州,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畢業(ye) 後留校,任法製史教研室助教,後在該校讀法製史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楊老,即楊景凡先生,時任法製史教研室主任。
【正文】
紀念楊老誕辰百年,想說的話很多。深夜清寂,我想還是奉讀楊老的文字來紀念吧。這也是做學生的本分。裝幀古雅的《景凡文存》立於(yu) 案頭十五個(ge) 年頭了,同家人的照片放在一起,卻不曾認真研讀,真是不勝慚愧。
楊老的文字,整理出來的不多且零散,但感性、簡明、直見性靈,有些像《論語》《孟子》裏的對話和議論,讀來清悅,又耐人尋味。楊老晚年主要研究孔子,我覺得,楊老的心同孔子的心是相通的,楊老是真懂、真學孔子。這是古往今來的論孔者們(men) 、尊孔者們(men) 很難做到的。
一
“倫(lun) 理法”是1981年楊老和弟子俞榮根先生解說孔子的法律思想用過的一個(ge) 頗有影響的概念。回到當時的場景,這個(ge) 概念至少拋棄了對孔子的“剝削階級”定性,洗去了對孔子的“汙名化”而從(cong) 正麵看待孔子,起到“撥亂(luan) 反正”的作用,同時推動了從(cong) 法律視角進入孔子思想,也推動了法文化研究和法律思想史學科建設。
1999年5月,楊老專(zhuan) 作省思,認為(wei) 這個(ge) 概念“可能是受了道德與(yu) 法律的嚴(yan) 格區別的影響的緣故”。“如果把倫(lun) 理法的‘法’當作申韓的法的概念,必然是概念的錯誤,以至割裂孔子以仁為(wei) 中心的思想體(ti) 係。因此,也就必然引出倫(lun) 理與(yu) 法律互補、兩(liang) 者結合的結論,這也是後儒振振有辭地主張的‘德主刑輔’。”(第33至34頁)。他指出,孔子的倫(lun) 理“法”與(yu) 法家的“法”冰炭不相容,孔子反對以政刑、政法治天下,所以,倫(lun) 理法不是倫(lun) 理+法,而是以仁德(人道)治國的最高準則的方略、方法,“倫(lun) 理法本身就是‘愛人’,它的最高準則就是仁德。它不同於(yu) 黑格爾的倫(lun) 理學,包括普通法、家庭、市民社會(hui) 和國家。”(第34頁)2001年3月,即逝世前5個(ge) 月,楊老還念念不忘提醒弟子:孔子的“為(wei) 國以禮”、“為(wei) 政以德”,與(yu) 現在說的“以德治國”不是一回事,不一樣,要注意區分清楚;隻有秉持這樣的德、禮,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第501頁)
我覺得,此非一般的修辭推敲,也非對弟子的慣常提醒,而是楊老離世前與(yu) 古賢神會(hui) ,審度往今,類似王國維三境界之“驀然回首”。楊老的反省,也值得我們(men) 反省。比如,不知不覺地套用西方的理論範式(如道德與(yu) 法律兩(liang) 分)對非西方文化裏的人物及其思想加以剪裁,盡管這種剪裁也是一種觀察視角,或可獨成風景,且得交流之便,但有時卻難免如同在哈哈鏡前端詳;又比如,用後儒“德法並用、德主刑輔”一類的話語反過去敘述、裁量古賢的思想,並為(wei) “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都要硬”一類的現代治術做曆史文化注腳;還比如,為(wei) 了設科開課等現實需要,硬從(cong) 某些聖哲、某些思想家那裏找出“法律”材料,而不管其是否有像樣的法律思想。這些,也是我自身經曆過的。
當然,楊老反省之意義(yi) 重要的不在方法,而在境界。楊老借“倫(lun) 理法”原本想表達的,其實是某種根本法則,是居於(yu) 現實政法製度之上的法,是法之法、法上法。這樣的法,已經走出通常意義(yi) 的法律學,說明楊老不論是對孔子的理解,還是自己的理論求索,皆達致別樣的境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作為(wei) 一個(ge) 根本性、整體(ti) 性、普遍性的概念,仁是高於(yu) 禮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不能僅(jin) 用倫(lun) 理、人倫(lun) 來解釋仁;同時,仁又是具體(ti) 的、現實的,離不開禮(惟克己複禮,天下才能歸仁);當然,孔子的禮也離不開仁,如楊老指出,不能用周禮去解釋孔子的禮,孔子的禮含有新的社會(hui) 變革的創造性方案,是“新禮”(第45頁)。按我的理解,孔子的新禮可謂仁禮,這是孔子的新法,其實就是某種根本法則或普遍規範。遵循這樣的根本法則、普遍規範來治理國家,遵循體(ti) 現仁愛的一般原則來製定和實施具體(ti) 的法律,才是中國文化中可以媲美世界的法治思想,才是走出政刑之治的正確的法治道路。至於(yu) 仁何以成為(wei) 根本之道,根本法則何以通過價(jia) 值的、政治的、程序的諸法則體(ti) 現為(wei) 典章製度,這樣的典章製度何以使國家成為(wei) “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王國維語),個(ge) 體(ti) 生命又何以在其中安放、確立人格尊嚴(yan) 和權利義(yi) 務,以及,當代“新禮”何以創製完善,當下法治何以既避免重蹈政刑治國的舊轍、又克服西方法治的弊端和照搬西方法治的弊端,這些題目,我想,是後人們(men) 應當踏踏實實往深處細處去做的。楊老的求索精神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榜樣。
二
楊老能進入孔子的內(nei) 心,是因為(wei) 他自己本有仁心,真心誠意地求仁行仁。人本、民本是楊老詮釋孔子的一個(ge) 基調,也是激發那一代讀書(shu) 人投身革命、忘我奮鬥、後來又不斷省思問索的最本源、最質樸的信念。他認為(wei) ,仁就是把人當人,把自己當人,也把別人當人。孔子想的是有人類的地方,也就存在著人類的愛。“把孔子的仁縮小為(wei) 道德,正如黑格爾說孔子隻是一些道德誡條,就是離開了仁,忽視了仁的廣大涵義(yi) ”。(第115頁)在他看來,孔子的求仁,就是尋找人、發現人、承認人是人;孔子的行仁,“就是用智慧來指導人與(yu) 人之間的和諧行為(wei) ”(第117頁)。他認為(wei) ,孔子思想中突出的是家庭和諧、社會(hui) 和諧,“孔子不認為(wei) 這種和諧會(hui) 受到衝(chong) 突、抵製而成為(wei) 泡影,希望人們(men) 從(cong) 日常生活習(xi) 慣中和職業(ye) 上,相信它而不受到幹擾。”(第45頁)楊老花了很大功夫統計春秋戰國時期和《資治通鑒》裏的戰爭(zheng) 記錄(第185頁至298頁),我體(ti) 會(hui) ,這不是為(wei) 了學習(xi) 軍(jun) 事、提高殺人本領,而是出於(yu) 內(nei) 心的悲憫、不忍和憤懣,意在“勝殘去殺”。他在日記中坦言:“翻開《資治通鑒》這本為(wei) 帝王閱讀的醜(chou) 惡的曆史,幾千年、幾百年、以至幾十年的罪惡曆史,的確使我痛心疾首,誠如魯迅說的:‘二十四史是吃人的曆史’。這次我讀它是為(wei) 了專(zhuan) 門統計大大小小的暴君、魔王為(wei) 了殺人而製造的戰爭(zheng) 。”(第344頁)他認為(wei) ,孔子理想主義(yi) 的底蘊是和平主義(yi) ,孔子周遊列國,不談兵旅之事,可見一斑。但是,延續幾百年的兼並戰爭(zheng) 把孔子的和平主義(yi) 思想粉碎了,可悲的現實是叢(cong) 林法則:“如果那些諸侯真地實行孔子的‘仁義(yi) ’治國,可以肯定,不需要多長的時間,便會(hui) 被秦國逐個(ge) 吞噬了,等不到秦始皇來統一六國,便一統中原了。”(第65頁)“最殘酷的暴力是戰爭(zheng) ,春秋戰國二百多年就有一百多次戰爭(zheng) 。孔子死後二千多年,戰爭(zheng) 在我國和世界範圍並沒有停止過,而且規模越來越大,殺人的武器越來越精巧。”(第126頁)他曾感言《石壕吏》“慘然不忍卒讀”,多次感歎統治者好大喜功而折騰老百姓,這種“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可以使曆史倒退幾十、幾百年!我們(men) 侈談曆史是發展的,這種發展應當以百年、千年甚至幾千年算。”(第456至457頁)
孔子心中的人,是活生生的、有尊嚴(yan) 有人格、應當站立起來的人,而不是別人施仁行義(yi) 的被動對象。“為(wei)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楊老強調,發現自己,就是歸於(yu) 仁;孔子希望有一個(ge) 德行的皇帝行仁政,而不是崇拜一個(ge) 有無上權力的皇帝,更不是一個(ge) 有神性的皇帝;孔子攻擊國家的政治製度,主要指向虐政、苛政,這比稱讚子產(chan) 的鄉(xiang) 校議政更激烈而憤慨了。或許因此,楊老多次讚賞魯迅,認為(wei) 魯迅的文章是大塊文章,他大刀闊斧地連根鏟除幾千年培植的奴性。“除掉奴性,中華民族才能得救!魯迅要的是生命,要的是振奮精神的活人,而不是要人成為(wei) 循規蹈矩匍匐在地、任人擺布的奴隸。”(第116頁)顯然,楊老看到了人本、民本是需要獨立人格、平等人格和基本權利做支撐的。
楊老對仁的追求沒有停留在做學術文章,而是身體(ti) 力行。他寫(xie) 過:“人生之道,行仁之道!”(第117頁)把更多的熱情和精力放在社會(hui) 實踐而非著書(shu) 立說,努力用自己相信的、追求的好東(dong) 西來改變社會(hui) 現實,至少影響周圍、讓周圍的人和事變得好一些,這看似那一代學人的“局限”,其實未嚐不是有限人生得以相對完滿的一種幸運。孔子講過“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憲問》),對這句話,曆來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學者之“為(wei) 己”是對自己的品德才學有很高的要求,不等於(yu) “兩(liang) 耳不聞窗外事”,學者之“為(wei) 人”並非必然就是以學謀利、求田問舍,或“學成文武藝、貨與(yu) 帝王家”,也可以是學以載道、以學益世,並在“為(wei) 人”的實踐中豐(feng) 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才學,從(cong) 而走向“為(wei) 己”的圓滿。孔子自己就是這樣做的。王陽明所謂“在事上磨煉”,也是這個(ge) 意思。孔子、孟子到處向君王推介自己的主張,總是沒人要,弄得棲棲遑遑,但是,他們(men) 並沒有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來降低自己的品質,更沒有“按需製造”,走歪門邪道,而是“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守住了“己”,堅持了“道”。當然,這也給後人出了難題。一些標為(wei) 儒者、儒家、新儒家的後世學者很難有孔孟那樣的“內(nei) 聖”功夫,又要被“外王”的理想牽著走,於(yu) 是乎就在打通學與(yu) 仕、修齊與(yu) 治平等關(guan) 節上、在如何施治、如何治人上動腦筋,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大概是後世俗儒輩出、功過難說的原因吧。也因此,儒家思想不能等同於(yu) 孔子思想,把“儒學”“儒家”譯為(wei) “Confucianism”,也是可以商量的。楊老指出,“《禮記》《中庸》有關(guan) 陰陽五行之說,是發孔子之未發,但不能認為(wei) 它就是孔子思想。荀子隆禮,實際上是繁禮,開後代封建禮教之先河,離孔子原意甚遠。”(第335頁至第336頁)的確,仁者愛人本沒有那麽(me) 複雜繁瑣,“為(wei) 己”“為(wei) 人”也本沒有那麽(me) 糾結拘執,我想,隻要克己行仁、將心比心,盡好孝慈悌、忠義(yi) 信一類的本分,至少讓周圍的人和事因你而變得好起來,便是斯仁至矣,近乎聖賢之道了。
《景凡文存》收錄的楊老的同事、親(qin) 友、學生寫(xie) 的紀念文字裏,講述了許多他們(men) 親(qin) 曆的楊老關(guan) 心人、愛護人、幫助人、開導人的小故事,讀來令人動容。楊老做學問沒有鴻篇巨製,做人卻是大寫(xie) 的。我對楊老的感受,可謂望之儼(yan) 然、即之也溫,始終留慰在大學三年級第一次拜見時的“溫煦、舒適”裏。在我的記憶裏,楊老總是笑眯眯地看著我,沒有批評過我,或許是因為(wei) 他期許我、也相信我能自覺反省、見賢思齊吧。2002年我寫(xie) 的《憶楊老》一文裏記載了他給我講的對讀書(shu) 的看法、對古人的態度、對做官的憂慮,現在回想起來,實際上,他是重話輕說,寓批評警示於(yu) 笑談。還記得,我大學畢業(ye) 後留在法製史教研室當助教時不滿21歲,在校的79級、80級學生多數比我年紀大許多,參加他們(men) 的討論課和畢業(ye) 論文輔導不免有些顧慮和消極,楊老拖著濃重的川腔笑眯眯地對我說:“鵝不叫,就當鴨子看了”。這獨特的“鵝鴨論”可謂“因材施教”,曾給我極大的鞭策。
近些年來,媒體(ti) 由所謂“西政現象”而追捧“文革”後的“新三屆”,其實,在我看來,與(yu) 其說“新三屆”優(you) 秀,莫如說那個(ge) 年代的教師優(you) 秀。那時的西政,有一個(ge) 古道熱腸、充滿仁愛精神的偉(wei) 大教師群體(ti) 。他們(men) 沒有多少高深的思想理論和時髦的教學方法,但他們(men) 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夙夜在公,克服種種困難,使教材、教學走在全國前列。他們(men) 追求真理、好學尚思、剛直坦誠,堂上堂下都敢講真話實話。他們(men) 克己為(wei) 仁、與(yu) 人為(wei) 善、愛生如子,把學生當寶貝,想方設法為(wei) 學生好,尊重、愛護學生,用聯合國教育公約裏的時髦話講,就是以學生為(wei) 中心、以學生為(wei) 本,促進受教育者的人格尊嚴(yan) 和自由發展。他們(men) 說起話來,或許不像當下的教育名家們(men) 那麽(me) 振振有辭、頭頭是道,但幾乎每個(ge) 學生想起他們(men) ,內(nei) 心深處都藏有幾個(ge) 溫馨動人、終生難忘的故事。楊老寫(xie) 道:“任何一種美德的外露(更不用說那種自吹自擂、嘩眾(zhong) 取寵的人),倒使人望而卻步。”(第129頁)讀到這句話,我便想起常常如大山般沉默的我的導師林向榮先生,想起那些甫脫劫難、執著謙謹、在簡易教室裏、在遊泳池搭建的臨(lin) 時教棚裏慷慨激昂的老師們(men) ,還想起發洪水時四處奔波、默默替學生買(mai) 船票、換車票的年級輔導員。正是因為(wei) 老師們(men) 這樣以身作則,才自然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我想,這大概就是教書(shu) 育人的本質吧。孔子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文、行、忠、信四教,盡在其中矣。
三
仁心源於(yu) 稟賦,也來自修煉。堅毅、剛強是楊老詮釋孔子的另一個(ge) 基調。麵對不仁的現實,光是悲天憫人是不夠的,還必須堅毅、剛強。這就要通過修煉、修行,以義(yi) 無反顧的實際行動求仁從(cong) 仁、行仁成仁,尤以磨難、屈辱、悲涼、憂憤而參天地之化育。孟子所謂“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盡心上》),講的也是這個(ge) 道理。
楊老寫(xie) 道,“孔子不怕痛苦、病弱、孤獨。受人圍攻,他鎮靜自若,在困難的時刻,猶弦歌不絕。”“孔子是一個(ge) 運動家似的,不知疲倦、不計失敗的人,不應當僅(jin) 僅(jin) 把他當一個(ge) 所謂‘聖人’。”(第116至117頁)楊老說,魯迅所謂“不可與(yu) 言而與(yu) 之言,”就是“不可為(wei) 而為(wei) 之”,恐怕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他周遊六國,說了不少仁義(yi) 道德治天下的話,諸侯不高興(xing) ,結果成了“喪(sang) 家之犬”,隻有回到家鄉(xiang) 刪詩書(shu) ,過著寂寞的生活。孔子感到“道之不行也”,想“乘桴浮於(yu) 海”,有過和野人一道生活的想法。楊老的筆記裏摘抄了《論語》裏的一些句子,如,“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如,“一簞食,一瓢飲;”“富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浴乎沂,風乎舞雩”。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篤信好學,死守善道。”他寫(xie) 道:“逢亂(luan) ,遁世、遁地、遁色,天下無道則隱。孔子對於(yu) 高蹈隱放之士未有責備而有讚譽。”“中國曆史上,在一般最偉(wei) 大的人物中間,因為(wei) 受到社會(hui) 的壓迫、歧視而過著隱居生活的又有多多少少!說不定這些人都是儒家的後裔!在皇帝四周,思想家是荒涼的。皇帝總是要追查‘腹非’而拿他來治罪的。最正直、最光明的人,也被列入而隨時可以拘捕的‘疑似’分子(唐律有疑似分子,漢武帝治‘腹非罪’)。”(第118頁)
楊老多次提到,孔子告誡弟子“為(wei) 君子儒,勿為(wei) 小人儒。”他認為(wei) ,“從(cong) 董仲舒到程朱陸王,宗派迭出,各立門戶,都是尊孔的。但是其中的一些儒者,卻以帝王的旨意、態度為(wei) 轉移,而離開了孔子學說的主旨。王安石說先秦以後的儒者都是‘俗儒’,這大概是他領悟孔子的‘無為(wei) 小人儒’之戒的心得。”(第31頁)他還認為(wei) ,後世所謂儒學或新儒家越是神乎其神,越是離開孔子思想,有些實為(wei) “美化贓品、汙蔑孔子,”“明代李贄說了一句真話,儒學不在士大夫之林,而在‘三家村’的野人那裏。”(第71至72頁)。
楊老的學術研究富有現實的戰鬥精神、批判精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懷著一種對真理的真實激情”(第131頁),嫉惡如仇,眼裏揉不得沙子。他曾引用《論語》“惟仁者能愛人,能惡人”,“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wei) 仁也”,“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強調認識惡,才能認識追求美善;認識醜(chou) 惡,就能接近真理(第115頁,第117頁)。也因此,楊老對孔子的研究,不是讀死書(shu) ,也不是玩學術、搞門派,而是把自己放進去了,把時代、把現實放進去了。他談的是幾千年前的人物,思考的卻是很前沿的實際。他強調,孔子離我們(men) 並不遠。“我們(men) 與(yu) 孔子之間,隻隔了七十多代人的時間”。(第119頁)“時代不同了,孔子操心的問題,有些是今天仍然擺在我們(men) 的麵前。”“當時的社會(hui) 問題、思想意識經過一二千年以後還會(hui) 存在,雖然形式及內(nei) 容都先後發生變化”。“我們(men) 今天麵對世界風雲(yun) 的變幻,是否能夠像孔子那樣執著於(yu) 仁道,對不同的人和事及時說出自己的主張,這樣一想一比,就會(hui) 發現,未必我們(men) 就能賢於(yu) 古人!”(第129頁)他認為(wei) ,研究孔子,要把自己放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生活的環境中,看到他所處的境地和時機,在亂(luan) 邦、危邦中狼狽輾轉不得安息,而又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春秋戰亂(luan) 四百年,也還有一些賢人,今天我們(men) 的社會(hui) 好人壞人分不清了”。(第408頁)晚年日記中,他對不良黨(dang) 風政風和社會(hui) 風氣的批評,如,“為(wei) 專(zhuan) 政而專(zhuan) 政,為(wei) 革命而革命”(第331頁),“上偽(wei) 下詐”“自欺欺人”“我行我素,大話要說,大事要做,大財要發,一呼百應,有權就用,風光一時”(第332頁),“從(cong) 喜歡空話、愛聽假話......發展到以權謀私、見利忘義(yi) ”(第334頁),以及“爭(zheng) 權奪利”“左右逢源”“左右打人”(第331頁)等,也有著重要的思想價(jia) 值。
楊老的理論批判及於(yu) 廣泛的人物和領域,從(cong) 《景凡文存》所列標題看,除馬克思、恩格斯外,對老、莊、孟、董仲舒、韓愈、朱熹、王陽明、盧梭、黑格爾、羅素、托爾斯泰以及傅雷、顧準、巴金、錢鍾書(shu) 等,也有專(zhuan) 涉。楊老對當代政治法律問題多有批判性見解。比如,關(guan) 於(yu) 人權、民主。楊老認為(wei) ,古代中國,也有人議論人權。盧梭的天賦人權論,也不過是烏(wu) 托邦的理想。現在的西方社會(hui) ,認為(wei) 人權已經有了保障,他們(men) 引為(wei) 驕傲的充其量不過是“代議製”。馬克·吐溫把那些“代議”諷刺挖苦為(wei) 比強盜還強盜(第110至111頁)。又比如,關(guan) 於(yu) 犯罪與(yu) 法律。他引用馬克思“犯罪的恥辱不應當是法律的恥辱,”指出,馬克思認為(wei) 統治者立法是不公平的,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犯罪的恥辱是法律造成的(第113頁)。這次讀楊老,才看到1986年6月楊老專(zhuan) 就我的研究生畢業(ye) 答辯寫(xie) 過一篇日記,並就“自由、民主”問題打了4個(ge) 問號(第334至335頁),這些問題,特別是世界範圍內(nei) 的形式主義(yi) 、教條主義(yi) 如何迷惑人、愚弄人,是值得省思的。細想起來,這些年來,我一直琢磨的一些問題,如,和諧、人權、德性、新民本、根本法則、憲法之法、儒家法治理念以及用西方學術立場和方法端詳中國本土等,無疑得到楊老的精神感召和靈通冥啟。
其實,堅毅、剛強也是楊老人生的一個(ge) 基調。楊老早年是川東(dong) 地下黨(dang) ,出生入死,新中國成立後做過西南區某情報機構負責人,後來到大學工作,經曆了那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尤其是黨(dang) 內(nei) 知識分子都經曆過的事情。楊老挨整20多年,他曾坦承:“我的經曆中與(yu) 潘漢年相似,”隻是比潘漢年幸運(第414頁)。這次讀到楊老研究孔子的筆記和勞改日記,我才理解,楊老何以有強大的內(nei) 心,曆經磨難、橫遭冤屈而沒有倒下;何以有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的膽氣,無畏得失、寵辱不驚;何以在誣服自貶、屈辱困頓時依然書(shu) 生意氣、孜孜不倦,做到忍辱負重,為(wei) 周圍的人、為(wei) 這個(ge) 世界,能做多少好事就做多少。曾任西政院長的高紹先老師深情回憶,在文革後期,麵對省革委會(hui) 宣布撤銷西南政法學院的荒唐決(jue) 定,楊老不顧“思想問題”、“曆史問題”、“階級異己分子”等受謗蒙垢之身,當仁不讓、奮袂而起,為(wei) “護校鬥爭(zheng) ”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第535頁至536頁)。
讀到這些,讓我對前文提到的“充滿仁愛精神的偉(wei) 大教師群體(ti) ”、“自然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有了深一步的感悟。仁愛之心人皆有之,悲憫惻隱性之所然,大話高調也是誰都會(hui) 講幾句的,問題是在遇到具體(ti) 事情的時候能否體(ti) 現出來,這就需要頑強的意誌品質。特別是在關(guan) 乎個(ge) 人得失榮辱的時候敢於(yu) 豁出去,堅守信念,多替周圍的人、多替天下蒼生著想,至少不去害別人,或者追求那種“一將功成萬(wan) 骨枯”的功業(ye) 。孔子說為(wei) 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其意亦此。近些年來,昔日的同窗們(men) 總是深情回憶西政流年時光,我想,這並非老之將至的戀舊情懷,而是在閱人曆事的長期比較中形成的對某種寶貴的精神品質和生活環境的看重,就像宋詞裏寫(xie) 的,“對人不是憶姚黃。實是舊時風味,老難忘”。從(cong) 文化學、社會(hui) 學角度看,當時的西政氛圍裏,確實有一種既仁善又嚴(yan) 肅、既傳(chuan) 統又現代、既奮發又幹淨的精神品質,一種在禮崩樂(le) 壞的特定曆史條件下,化和人性善、師生誼、朋友義(yi) 、蒼生念、家國情以及老一輩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品性、知識分子的良知、“文革”劫後餘(yu) 生的鬆綁解放等多種複雜因素而頑強生長出來的求仁行仁的自然秩序。細細體(ti) 會(hui) ,這樣的精神品質、這樣的自然秩序其實又是很普通、很平常的,因為(wei) 它紮根普通人的人心,紮根常情常理常識,如同鬆柏紮根沃土,涉青陽不增其華,曆玄英不減其翠。也因此,它既不限於(yu) 西政一隅,當然也不限於(yu) 那個(ge) 年代。在我們(men) 身邊的日常生活中,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政黨(dang) 、一個(ge) 地方、一個(ge) 部門、一個(ge) 單位、一個(ge) 群體(ti) 、一個(ge) 家庭裏,都有可能形成這樣的精神品質,這樣的自然秩序。關(guan) 鍵在我們(men) 自己。
作者在西政求學時
1978年我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時未滿17歲,一共呆了8年。在那裏成年、成長,在那裏苦讀、清修,在那裏遇到良師益友,乃人生之幸。這幾夜奉讀《景凡文存》,又使我受到教育。讀書(shu) 既是讀別人、讀聖賢,也是讀世界、讀自己。楊老經曆坎坷、思想豐(feng) 富,我讀到的很有限,隻能就眼下所讀所思,寫(xie) 一點初步的心得體(ti) 會(hui) 。
夜闌靜,望蒼穹,我想借此機會(hui) ,謹向歌樂(le) 山以楊老為(wei) 代表的故去的、健在的老師們(men) 致敬並感恩!2014年冬我去重慶出差期間,匆匆回校祭奠老師,還有幸拜見了年至耄耋的田師母、楊和鈺老師、黃燾老師。回來寫(xie) 一小詩《母校祭師訪友》,後蒙“七八級歌樂(le) 台”轉發,裏麵有兩(liang) 句:“學堂蜀道中,士子幸開蒙。”“師德高五嶽,友義(yi) 遠三公。”這是我的心裏話。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