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逝世二十七周年:中國傳(chuan) 統何去何從(cong) ?
作者:那蘭(lan)
來源:“思想酷”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初九日己醜(chou)
耶穌2017年8月30日
1990年8月30日,一代史學宗師錢穆在台北逝世,享年96歲。著名學者朱學勤先生認為(wei) ,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知識分子有三種主要形象,其代表分別是魯迅的社會(hui) 批判、胡適的自由思想和錢穆的嚴(yan) 謹學業(ye) 。我們(men) 都知道,魯迅和胡適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報以批判態度的,那麽(me) ,錢穆對此是什麽(me) 態度呢?
作為(wei) 20世紀中國最著名史學大師之一,錢穆一生獻身中國史,特別是儒家思想史研究,奠定了傳(chuan) 統史學研究的基石。
錢穆為(wei) 後人留下1600萬(wan) 字皇皇巨著,既有《國史大綱》這樣以三十萬(wan) 字概括中國史全程的宏觀大手筆,也有如《朱子新學案》以百萬(wan) 言分析朱熹一人的思想和學術發展的極致微觀之作。其學力之深厚,格局之宏大,即便在大師輩出的民國也屬於(yu) 佼佼者。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如此成就斐然的大師,卻連中學都沒讀完。錢穆11歲入常州中學堂,15歲轉入南京私立鍾英中學,逢武昌起義(yi) ,學校停辦,隻好輟學。1912年,為(wei) 了生計,17歲的錢穆,入家鄉(xiang) 一所小學任教,開始了20年的鄉(xiang) 間教書(shu) 生涯。教書(shu) 之餘(yu) ,他堅持讀書(shu) ,效法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陸續出版了《論語文解》《孟子要略》等著作。
1927年秋,錢穆執教蘇州省立中學,任最高班國文教師兼班主任。蘇州中學期間,他課外主要研究工作都是為(wei) 了撰寫(xie) 《先秦諸子係年》。1929年初稿完成,顧頡剛讀了甚為(wei) 驚訝和佩服,專(zhuan) 程到蘇州拜訪,兩(liang) 人一見如故。顧頡剛建議錢穆到大學教曆史,並向中山大學推薦,錢穆雖獲得中山大學聘書(shu) ,但蘇州中學校長汪懋祖懇請錢再留一年,遂不成行。
1930年,錢穆又發表了更有學術分量的《劉向劉歆父子年譜》,以細密的考證,指出了康有為(wei) 《新學偽(wei) 經考》有28個(ge) 不通之處,洗清了被康有為(wei) 誣陷的劉歆偽(wei) 造古經的不白之冤,一舉(ju) 結束了長達30年的古文經學與(yu) 今文經學之爭(zheng) 。之前各大學的經學史課程講的都是康有為(wei) 的觀點,錢穆著作一出,各校此課紛紛停開,不得不按照錢說重新備課,調整講法。
此時,顧頡剛再次邀請錢穆到大學任教,錢穆終於(yu) 來到北京,先在燕京大學,不久轉入北大,開始了大學教授生涯。
錢穆先生在課堂上
進入北大後,錢穆一改之前的考證梳理,主要致力於(yu) 通史、通論式的寫(xie) 作:除了《國史大綱》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儒學案》《中國文化史導論》《湖上閑思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中國曆史精神》《文化學大義(yi) 》等先後出版。這些著作立意宏大,提綱挈領,涉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各個(ge) 層麵,以獨特的方式,勾勒出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樣貌。
作為(wei) 傳(chuan) 統的中國知識分子,錢穆具有的不僅(jin) 是紮實的文史知識、嚴(yan) 謹的學術精神,還有格外鮮明的士大夫情懷。
錢穆出生於(yu) 1895年,屬於(yu) 五四一代知識分子。他雖沒有前輩康有為(wei) 、梁啟超、章太炎等晚清一代知識分子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參政欲望,但依然繼承了士大夫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隻不過采取了不同的路徑。
據錢穆回憶,十歲那年,他的體(ti) 操老師錢伯圭對他說,中國曆史走了錯路,才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治亂(luan) 循環。歐洲英、法諸國,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亂(luan) 。這段話對錢穆帶來極大震撼,最後發展為(wei) 他的終極關(guan) 懷:他畢生治學,分析到最後,是為(wei) 了解答心中最放不下的一個(ge) 大問題,即麵對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和中國的變局,中國的文化傳(chuan) 統究竟將何去何從(cong) ?
這種對中國文化命運的終極關(guan) 懷,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最典型的就是《國史大綱》。
錢穆的眾(zhong) 多通論性著作中,最具影響力的也屬《國史大綱》。《國史大綱》的底本為(wei) 錢穆講授中國通史的講義(yi) ,曾在北平講授四年,後抗戰爆發,高校南遷雲(yun) 南後又兩(liang) 度講授。錢穆本來學養(yang) 深厚、才思敏捷,擅長講演,當時又正值民族危亡之際,學生民族情緒高昂,所以老師和學生易引起共鳴,極一時之盛。
此書(shu) 出版之前,錢穆將書(shu) 中引論發表在昆明《中央日報》上。文章裏,他痛心疾首地表示,“今日國人對於(yu) 國史,乃最為(wei) 無識。”駁斥了當時流行的“中國古代專(zhuan) 製黑暗”、“古代中國民無權、國無法”等說法,主張“中國自秦以來,立國規模,廣土眾(zhong) 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專(zhuan) 製。”
曆史學家、雲(yun) 南大學教授李埏是錢穆在西南聯大時的學生,他回憶說,“大西門外有一個(ge) 報紙零售攤,未終朝,報紙便被聯大史學係師生搶購一空。一些同學未能買(mai) 到,隻好借來照抄。下午,同學們(men) 開始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地聚集小茶館裏或宿舍中,討論起來。此後數日,大家都在談論這篇文章。據聞,教授們(men) 也議論開了,有的讚許,有的反對,有的讚成某一部分而反對別的部分……聯大自播遷南來,學術討論之熱烈以此為(wei) 最。”
《國史大綱》出版後,錢穆在重慶等地進行了多場演講,闡揚傳(chuan) 統文化,激勵軍(jun) 民抗戰士氣,聲譽日高。史學家嚴(yan) 耕望感歎,“國家多難,書(shu) 生報國,此為(wei) 典範。”
然而,民族主義(yi) 色彩的史學觀,固然能在國家危亡之際振奮人心,卻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不少爭(zheng) 論。根據錢穆在《國史大綱》中透露出的意思,他主張中國文化自成一獨特的係統,而非像主流觀點所認為(wei) 的那樣,中國和西方的不同在於(yu) 落後了整整一個(ge) 進化的階段。麵對西方文化的挑戰,中國文化自不能不進行調整和更新,但調整和更新的動力必須來自中國文化係統的內(nei) 部。
這是就文化整體(ti) 而言。具體(ti) 到政治製度,錢穆說:“中國傳(chuan) 統政製,雖為(wei) 今日國人所詬詈,然要為(wei) 中國之傳(chuan) 統政製,有其在全部文化中之地位,無形中仍足以支配當前之中國。誠使中國傳(chuan) 統政製,尚有一些長處,尚有一些精義(yi) ,豈得不為(wei) 之洗發。倘能於(yu) 舊機構中發現新生命,再澆沃以當前世界之新潮流,注射以當前世界之新精神,使之煥然一新,豈非當前中國政治一出路。”在錢穆看來,儒家的終極政治理論與(yu) 其說是助長君權,毋寧說是限製君權。基於(yu) 儒家理論而建立的科舉(ju) 、諫議、封駁等製度,都有通過“士”權以爭(zheng) “民”權的涵義(yi) 。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最近幾年,學界吵得很熱鬧的儒家限政。一些新儒家學者不僅(jin) 致力於(yu) 發掘中國傳(chuan) 統中與(yu) 現代性相容的思想元素,包括自由和民主,還將儒家政治闡釋為(wei) 限政主義(yi) 。這類的主張在重建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感情和對中國曆史的尊重上,無疑具有一定的意義(yi) ,但除此之外呢?
一方麵,如學者劉擎所指出,今日之中國,源自中國古代與(yu) 近現代的文化因素,以及源自西方的多種思想理念,同時構成了我們(men) 文化實踐的地平線,平等主義(yi) 的理念、個(ge) 人本位的自我理解,以及多元主義(yi) 的信念與(yu) 生活方式,已經成為(wei) 國人“社會(hui) 想像”的基礎部分,並難以逆轉。此時,即便證明了傳(chuan) 統的儒家價(jia) 值係統中也包含現代觀念,又為(wei) 何不用近現代中外限政的豐(feng) 富論述,而要舍近求遠繞到古代尋求資源?
另一方麵,任何文化,其最初產(chan) 生都是基於(yu) 一定的社會(hui) 經濟基礎。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脫胎於(yu) 熟人“小社會(hui) ”曆史時期,而如今,在大規模協作的、陌生人的大社會(hui) 已經成為(wei) 不可逆轉的趨勢後,那些原有的價(jia) 值係統,即便在形式上與(yu) 現代製度有某種相似性,其底層的邏輯,是否真能適應新時代的社會(hui) 機構,是一個(ge) 值得深思的問題。
傳(chuan) 統到底應該何去何從(cong) ?從(cong) 製度層麵看,並沒有太大必要去舍近求遠,複活一個(ge) 連我們(men) 自己都覺得陌生的東(dong) 西。但如果從(cong) 文化層麵來看,似乎還有一定挖掘的空間。畢竟,即便那是已經遠去的曆史陳跡,但總還是我們(men) 自己的曆史,依然會(hui) 繼續存在於(yu) 我們(men) 的意識深處,時不時撓動一下我們(men) 的神經,勾起一種追憶式的渴望。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國學大師們(men) 對我們(men) 的意義(yi) 也許就在於(yu) ,指示我們(men) 如何去認識傳(chuan) 統,至少在知識層麵,能讓我們(men) 獲得一種滿足感。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