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劉氏家族 “一門三公,父子同宰”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7-08-17 16:17:11
標簽:

諸城劉氏家族 “一門三公,父子同宰”

來源:中國孔子網綜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十日庚申

           耶穌2017年8月1日

 

  

 

據《山東(dong) 文化世家研究書(shu) 係》中《海內(nei) 高門第——諸城劉氏家族研究》一書(shu) 的作者張其鳳介紹,明清之際,諸城有臧、王、劉、李、丁五姓號稱“五大望族”。其中劉姓,就是書(shu) 中所講述的諸城劉氏。諸城劉氏不僅(jin) 為(wei) 諸城望族之冠,而且在明清山東(dong) 六十世家當中,也是清代山東(dong) 世家望族之翹楚。尤其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在乾隆年間同朝為(wei) 大學士,劉墉之侄劉鐶之在嘉慶年間任尚書(shu) ,三人死後分獲諡號“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稱之為(wei) “一門三公,父子同宰”。

 

劉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他們(men) 父子兩(liang) 人先後入相,且為(wei) 賢相。劉統勳被稱為(wei) 百餘(yu) 年名臣第一,在明清山東(dong) 世家之中應屬絕無僅(jin) 有之例;而劉氏自五世至十四世,有7人官至二品以上,3人官至一品。

 

據諸城市政協文史委的工作人員介紹,劉家的興(xing) 旺發達,與(yu) 其重視文化的傳(chuan) 承是分不開的。劉氏家族對後人傳(chuan) 播“一曰德行,二曰學問,三曰功業(ye) ”的理念,族人為(wei) 官者多在渾濁的官場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風。重視教育、詩書(shu) 傳(chuan) 家是劉氏家族的傳(chuan) 統。從(cong) 清順治年間劉必顯考中進士開始,就嚴(yan) 厲督促子弟讀書(shu) ,曆代科舉(ju) 入仕者不斷,家族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間,劉氏受朝廷恩寵日隆,仍把讀書(shu) 放在首位。

 

因為(wei) 家學功底深厚,劉氏家族中知識淵博、學問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劉紹庭編《東(dong) 武劉氏詩萃》,收錄劉氏八代72人詩作,反映了家族詩學之盛,諸城劉氏被稱為(wei) “山東(dong) 詩文世家”之一。劉統勳不僅(jin) 詩文皆佳,還提攜了大批後輩學者。劉墉更是學識淵博,被認為(wei) “熟於(yu) 《史》《漢》,博通前人詩書(shu) 文詞,尤精於(yu) 內(nei) 典,傍及說部”。

 

山東(dong) 諸城劉氏家族在清代十分顯赫,先後出了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為(wei) 其賜字“海岱高門第”。尤其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在乾隆年間同朝為(wei) 大學士,劉墉之侄劉鐶之在嘉慶年間任尚書(shu) ,3人死後分獲諡號“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稱之為(wei) “一門三公,父子同宰”。

 

劉統勳:練達端方,秉公持正

 

劉統勳,字延清,先後任刑部侍郎、左都禦史、工部和刑部尚書(shu) 、陝甘總督、吏部尚書(shu) 、內(nei) 閣大學士等職。他任大學士長達12年之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成為(wei) 第一位被任命為(wei) 首席軍(jun) 機大臣的漢官。乾隆帝對其非常倚重,說他“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審決(jue) 大獄,督辦大工程,悉命統勳前往蒞事,無不治者”。

 

劉統勳為(wei) 官正直敢言,不結黨(dang) 營私。在左都禦史任上,上書(shu) 直陳當時權勢極大的大學士張廷玉和吏部尚書(shu) 訥親(qin) 拉幫結派,結成朋黨(dang) ,朝野人士為(wei) 之讚許,也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視。劉統勳作為(wei) 朝廷重臣,常在朝中參與(yu) 機務,與(yu) 內(nei) 廷宦官多有見麵機會(hui) ,但他“從(cong) 不與(yu) 內(nei) 侍交一言”,加以避嫌。當時官場多以門生故吏形成朋黨(dang) ,他擔任會(hui) 試主考所錄之人都自稱是其門生,紛紛要拜他為(wei) 師,但劉統勳從(cong) 不與(yu) 之交結,納為(wei) 己黨(dang) 。在向朝廷舉(ju) 薦人才時,他內(nei) 舉(ju) 不避親(qin) ,外舉(ju) 不避嫌。如乾隆帝讓劉統勳舉(ju) 薦《四庫全書(shu) 》總纂官,他當即推薦紀曉嵐,而當時紀因觸怒皇帝正發配西北,朝中無人敢為(wei) 其說話。劉統勳了解紀曉嵐博學文史,堪當重任,不因他是自己門生而刻意避嫌。

 

劉統勳為(wei) 官多年,但從(cong) 不為(wei) 己謀求私利,《諸城縣誌》記載他“家故有田數十畝(mu) ,敝廬一處,服官五十餘(yu) 年,未增尺寸”。由於(yu) 清正廉潔,劉統勳倍受倚重,對於(yu) 一些重大問題,乾隆帝都要征求他的意見。他多次受乾隆帝委派到各地巡視,對雲(yun) 貴總督恒文、雲(yun) 南巡撫郭一裕以上貢為(wei) 名收購黃金中飽私囊案,西安將軍(jun) 都賚侵餉案,歸化城將軍(jun) 保德侵吞公款案,江蘇布政使蘇崇阿侵吞公款案,江西巡撫阿思哈受賄案等一查到底,絕不手軟。這些大案涉案人多為(wei) 滿洲高官顯貴,劉統勳不懼危險,及時果斷處理,打擊和震懾了貪官汙吏,對當時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影響。

 

劉統勳為(wei) 官處事認真負責,重視民生。當時黃河水患不斷,且因黃河與(yu) 運河交匯,黃河泛濫河床淤高,嚴(yan) 重影響運河的暢通。在乾隆朝前期,劉統勳是治黃和保運工程的決(jue) 策者和領導者之一,從(cong) 乾隆十一年到十八年,幾乎每次黃河、運河出險,他都前去指揮治理。在治理水患過程中,他熟練掌握了防患和河運知識,“凡十視河堤,兩(liang) 修海塘,前後章疏數十,皆合機宜,剔除積弊,利賴民生”。他為(wei) 安定黃河、運河兩(liang) 岸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河南百姓曾在黃河岸邊為(wei) 他立生祠,以示紀念。

 

劉墉: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

 

劉墉,字崇如,劉統勳長子,也是著名的清官。以他為(wei) 原型改編的影視作品,讓“劉羅鍋”成為(wei) 一個(ge) 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

 

劉墉於(yu)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在乾隆朝先後任知府、巡撫、左都禦史、尚書(shu) 、總督、協辦大學士等職。在嘉慶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傳(chuan) 國玉璽及協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慶帝倚重,成為(wei) 大學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冊(ce) 元老”之稱,權力和地位居漢臣之首。

 

劉墉數十年宦海生涯並不平坦,經曆了幾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導,一生清正廉潔,勤於(yu) 政事,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在安徽和江蘇學政任上改革教學與(yu) 考試陋習(xi) ,改變不良學風;在太原清理陳年舊案,充實地方倉(cang) 儲(chu) ,受到百姓讚揚;在江寧因為(wei) 公正清廉,斷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稱之為(wei) “包龍圖”,風行一時的話本《劉公案》就是根據他任江寧知府時的事跡編寫(xie) 的;在湖南巡撫任內(nei) ,他又盤查倉(cang) 庫,修繕城池,開采銅礦,救濟災民,革除陋習(xi)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受命與(yu) 和珅等共同查處山東(dong) 巡撫國泰貪汙案。國泰與(yu) 和珅交情很深,劉墉到時,他早已做好應對準備。劉墉等人查驗曆城庫房,發現庫銀並不短缺,但細心的劉墉從(cong) 銀兩(liang) 顏色型號不一中發現了疑點,深入調查後,得知是國泰借商號銀兩(liang) 湊數對付。劉墉隨即貼出告示,要求各商號不得借給官府銀兩(liang) ,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則全部充公。由此一來,官府庫銀頓時清空,國泰隻好認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劉墉一查到底,國泰等首犯俱被處死,向他們(men) 行賄的官員被撤職查辦,成為(wei) 當時震動官場的一件大案。

 

乾隆晚年權臣當道,劉墉在擔任南書(shu) 房行走後,就很少發表尖銳意見,以明哲保身。這與(yu) 他吸取了以往政治鬥爭(zheng) 的教訓有關(guan) ,但在關(guan) 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作風並未改變。在嘉慶元年(1796年)禪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帶傳(chuan) 國玉璽,傳(chuan) 璽給新君嘉慶帝的儀(yi) 式難以進行,在場的大臣們(men) 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隻有劉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璽。

 

劉氏家族:重視教育,詩書(shu) 傳(chuan) 家

 

從(cong) 康熙至嘉慶年間,諸城劉氏共有14人做過知縣以上官員,多有政績,贏得所治地方百姓的愛戴,也為(wei) 劉氏望族留下很好的名聲。

 

劉家的興(xing) 旺發達,與(yu) 其重視文化的傳(chuan) 承是分不開的。劉氏家族對後人灌輸“一曰德行,二曰學問,三曰功業(ye) ”,族人為(wei) 官者多在渾濁的官場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風。劉統勳先人劉棨,身為(wei) 四品官竟然無盤纏回鄉(xiang) 奔喪(sang) ,後變賣家鄉(xiang) 田產(chan) ,才為(wei) 母發喪(sang) 。劉統勳久居相位,不置田產(chan) ,有世交之誼的朋友贈給其銀兩(liang) ,也全部分給貧困鄉(xiang) 親(qin) 。劉墉曆來儉(jian) 樸,赴太原上任時寫(xie) 有“帽破衣殘到太原,故人猶作舊時看”的詩句。這與(yu) 乾隆末年的奢華之風形成了鮮明對照。劉鐶之做到戶部尚書(shu) ,也是十分儉(jian) 樸,其詩有“家因俸薄貧無補,詩為(wei) 官閑格益清”之句。

 

重視教育、詩書(shu) 傳(chuan) 家是劉氏家族的傳(chuan) 統。從(cong) 順治年間劉必顯考中進士開始,就嚴(yan) 厲督促子弟讀書(shu) ,曆代科舉(ju) 入仕者不斷,家族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間,劉氏受朝廷恩寵日隆,仍把讀書(shu) 放在首位。劉鐶之擔任尚書(shu) 後,還諄諄告誡後代“聞雞起舞吾家事,莫誤長沙射策年”。

 

因為(wei) 家學功底深厚,劉氏家族中知識淵博、學問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劉紹庭編《東(dong) 武劉氏詩萃》,收錄劉氏八代72人詩作,反映了家族詩學之盛,諸城劉氏被稱為(wei) “山東(dong) 詩文世家”之一。劉統勳不僅(jin) 詩文皆佳,還提攜了大批後輩學者。劉墉更是學識淵博,被認為(wei) “熟於(yu) 《史》《漢》,博通前人詩書(shu) 文詞,尤精於(yu) 內(nei) 典,傍及說部”。其後裔劉喜海撰有多部金石學著作,被認為(wei) 是清代金石學名家之首。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