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劉應麒: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廿四日甲戌
耶穌2017年8月15日
鸕鶿捕魚
劉應麒
劉應麒(1539-1612年),字道征,號芝陽。江西省鄱陽縣人,明代著名廉吏。
劉應麒少年聰穎,銳意進取。求學於(yu) 饒州浮洲書(shu) 院,慨然有清正剛直之氣。隆慶二年,中進士,選為(wei) 庶吉士。曆任右僉(qian) 都禦史、巡撫、大理寺卿,官至工部左侍郎。
劉應麒為(wei) 官清廉耿介,貞亮公忠,關(guan) 心民瘼。在應天巡撫任上,劉應麒參讚明軍(jun) 抗倭後勤事務,親(qin) 自考察沿海及島嶼,繪測海圖,為(wei) 抗倭提供軍(jun) 事參考。被時人譽為(wei) “匡山威鳳,鄱水神龍”“玉壺風露之清,雅推氣韻;金薤(xiè,喻文章之美)琳琅之貴,有斐文章”。
因不願與(yu) 當權者同流合汙,劉應麒幾次辭官歸鄉(xiang) 。每當離任,除來時行裝,別無長物。辭官歸裏後,劉應麒杜門謝客,專(zhuan) 心學問。由他主持修撰的《鄱陽縣誌》,被稱為(wei) 方誌中的經典,並著有詩文《芝陽集》。同時,劉應麒留心民間疾苦,為(wei) 百姓奔走疾呼,先後上書(shu) 《條議南北兌(dui) 》《請免吳家坊水田丁差疏》等,減輕了百姓的苦痛,被後人讚為(wei) “皆百世之利”。
劉氏家訓
鄱陽劉氏,從(cong) 唐代始遷祖劉汾到明代劉應麒,其間數十代裏,人才輩出,這與(yu) 其優(you) 良的家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南宋末年,鄱陽劉氏著手製訂家規家訓,並逐步完善。現已成型的劉氏家規家訓主要包括《劉氏家訓八條》《劉氏家規十二款》和《劉氏垂規凡例二十三則》,其中蘊含的孝義(yi) 忠恕精神,潤澤著劉氏世世代代的子孫。
劉氏家訓強調“敦孝悌、端士品、務忠誠、戒奸險”,教育子弟“不孝悌,雖有功名富貴,亦不足觀矣”,要求子弟“耕讀為(wei) 本,當教以明理義(yi) ,勵誌節”。為(wei) 人為(wei) 官當“寧方勿圓,寧直勿曲”“寧樸實勿狡詐,寧肯愚拙勿乖巧”。劉氏家訓以“孝”立本,以“端”為(wei) 根,以“誠”為(wei) 內(nei) 核,以“廉”為(wei) 靈魂,充分體(ti) 現了劉氏家族自律和進取的精神。
漁舟唱晚
●視頻腳本
江西鄱陽劉應麒: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明萬(wan) 曆二十年(1592年)隆冬,時任應天巡撫的劉應麒,在他忠貞報國、勤政愛民的二十餘(yu) 年官宦生涯後,因需“回籍養(yang) 親(qin) ”辭官回鄉(xiang) 。
為(wei) 了不驚動鄉(xiang) 鄰,劉應麒午夜起身,焚香以示與(yu) 鄉(xiang) 紳百姓作別。當他作完揖後,環顧這肅穆森嚴(yan) 的巡撫大堂,想起郡內(nei) 的平民百姓,滿是離愁。他急步來到臥房,拿起筆墨,奮筆疾書(shu) :“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圖留幕府,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
劉應麒,字道征,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出生在江西饒州府鄱陽縣的一個(ge) 書(shu) 香世家。明隆慶二年(1568年)中進士,曆任禮部郎中、廣東(dong) 提學副使、四川參政、湖廣按察使以及應天巡撫等職。他為(wei) 人光明磊落,清廉耿介;居官不畏權勢,勤政忠貞,所到之處,皆留以清廉之名。其祖父劉文桂,受封為(wei) 通議大夫,父親(qin) 劉濟眾(zhong) 則累封為(wei) 中憲大夫、廣東(dong) 按察司副使等職。因此,官府特為(wei) 其祖孫三人豎立“三世九卿”牌坊,以彰顯三人清正廉明的質樸氣節。
一條小小街巷的一戶書(shu) 香人家,何以有如此魅力,被世人廣為(wei) 稱頌呢?
鄱陽清塘街劉氏第四十一代族孫 劉有明:
劉文桂、劉濟眾(zhong) 、劉應麒祖孫三人之所以為(wei) 人所推崇,這與(yu) 劉氏家族的家規家訓密不可分。劉應麒的祖父和父親(qin) 均為(wei) 讀書(shu) 之人,讀書(shu) 人崇文重教的品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劉應麒,而這些都源於(yu) 《劉氏家訓》“寧方勿圓,寧直勿曲”的諄諄教誨。
劉氏家規家訓由《劉氏垂規凡例二十三條》《劉氏家規十二款》和《家訓八條》等部分組成。它從(cong) 修身、齊家、治國三方麵提綱挈領地告訴子孫為(wei) 人處世需遵循的準則,要求族人子弟皆應敦孝悌、勤生業(ye) 、事儉(jian) 樸,並強調:“務宜修身畜(通“蓄”)德,取法聖賢,積功累仁,博涉經史,秉忠信,循禮義(yi) ,尚廉恥”,這是劉氏族人世代遵循的行為(wei) 規範,也是這個(ge) 家族興(xing) 旺發達的堅固基石。
鄱陽縣,一座有著2200餘(yu) 年曆史的文明古城。鄱陽縣得番水之地利,城外山環水繞,城內(nei) 湖泊縱橫,浮洲書(shu) 院便如同一艘帆船,遨遊在學海中。兒(er) 時的劉應麒與(yu) 父母居住在離書(shu) 院不遠處的古宅裏。每當清晨來臨(lin) ,劉應麒便推開房門,心馳神往地聆聽著書(shu) 院傳(chuan) 來的琅琅讀書(shu) 聲。
學生吟誦
修身畜(通“蓄”)德,取法聖賢,積功累仁,博涉經史,秉忠信,循禮義(yi) ,尚廉恥……
在家規家訓潤物無聲地熏陶之下,劉應麒漸漸長大,一心向學。父親(qin) 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將他送到浮洲書(shu) 院就讀。勤奮刻苦的劉應麒,初冠後便學有所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劉應麒鄉(xiang) 試中舉(ju) 。
有一日,他與(yu) 同學來到湖邊讀書(shu) 散步,同學問他:“應麒兄,自古以來,我們(men) 鄱陽人才輩出,燦若星河,你最敬佩的是哪位?”
劉應麒答:“陶侃和他的母親(qin) 陶湛氏。”
同學又問:“為(wei) 何是陶侃和他的母親(qin) 呢?”
劉應麒答:“陶侃為(wei) 人持重,嚴(yan) 以律己,勤政廉潔,惜時愛民,為(wei) 世人所欽佩。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陶母的言傳(chuan) 身教和鞭策鼓勵。”
同學讚同:“說得極是,母親(qin) 的博大胸懷就如同這湖水一樣清澈透亮,從(cong) 而哺育出陶侃的無私心地。”
劉應麒附和:“是啊,風雨瀟瀟湖上扉,我於(yu) 此處可忘機。更栽十裏綠荷芰(jì,出水的荷葉或荷花),他日歸來好製衣。”
同學讚歎:“好詩,好詩!”
情景交融的詩句,不僅(jin) 展示出劉應麒的文學才華,更展露出劉應麒的清廉品格。
明隆慶二年(1568年),劉應麒以第三甲成績考中進士,由此開始了他忠貞報國的曆程。無論是在禮部任職,還是出任地方,劉應麒都竭力為(wei) 國分憂,為(wei) 民解難,盡職盡責,忠貞無私。
明萬(wan) 曆十四年(1586年)初夏,時任四川參政的劉應麒所分守的酉陽州彭水縣(今重慶市酉陽縣),發生了特大洪災。肆虐的烏(wu) 江水,夾雜著折斷的樹枝和石塊奔瀉而下,衝(chong) 擊著屋舍和籬笆,時刻威脅著百姓的生命安全。劉應麒臨(lin) 危不懼,親(qin) 臨(lin) 抗洪救災第一線,現場指揮民眾(zhong) 撤離,並積極籌措糧款,賑濟和安頓災民。連日勞累奔忙,劉應麒病倒了。
彭水縣令:“道台大人膚體(ti) 受損,都怪屬下指揮不力。”
劉應麒:“彭大人無須自責。隻是那些無處寄身的百姓,還得好生安置。”
彭水縣令:“道台大人放心,下官定當妥善安排。”
劉應麒從(cong) 枕邊拿出一包銀子:“這是我家中的一點積蓄,先拿去應個(ge) 急吧。”
彭水縣令:“不可,萬(wan) 萬(wan) 不可!這是您養(yang) 家糊口的俸銀,下官豈能收下。”
劉應麒:“這有何不可,我家老小至少還有房住、有飯吃,而那些受災的百姓,不能讓他們(men) 挨餓受凍!收下吧,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彭水縣令:“道台大人如此慷慨解囊,下官替彭水縣災民在此謝過。”
第二天,病情稍有緩解的劉應麒又出現在救災第一線。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當地官員、鄉(xiang) 紳紛紛捐資捐物,使滿目瘡痍的彭水災區出現了新的生機。
明萬(wan) 曆二十年(1592年),劉應麒臨(lin) 危受命,出任應天巡撫,遵旨推行“按田畝(mu) 麵積計征賦稅和徭役”的舉(ju) 措。然而蘇州一帶以戎政尚書(shu) 淩雲(yun) 翼家族為(wei) 代表的豪紳勢力,不僅(jin) 大肆兼並農(nong) 民土地,而且隱瞞田產(chan) ,逃避賦稅。農(nong) 民失去了土地不說,還得交納已被掠奪的土地的賦稅,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按畝(mu) 征稅,舉(ju) 步維艱。
清廉剛毅的劉應麒,不懼艱難。他想,海青天海瑞也曾擔任過應天巡撫一職,我就不能做一回“劉青天”嗎?想到這裏,他決(jue) 定會(hui) 一會(hui) 這位尚書(shu) 大人。
劉應麒:“下官深夜造訪,實屬冒昧,還望尚書(shu) 大人恕罪。”
淩雲(yun) 翼:“劉大人日理萬(wan) 機,偷閑來府,老夫自當欣慰,坐吧。”
劉應麒:“謝大人。”
淩雲(yun) 翼:“劉大人深夜來府,不單隻是為(wei) 看望老夫吧。”
劉應麒:“下官自知不妥,但朝廷大事,下官不敢怠慢,故急於(yu) 向大人稟報。”
淩雲(yun) 翼:“有何大事,唯老夫不知?”
劉應麒:“時下倭寇來襲,戰事吃緊,而催繳賦稅,籌資備戰,阻力重重啊。”
淩雲(yun) 翼:“這阻力在哪裏?”
劉應麒:“阻力在於(yu) 土豪劣紳奪人土地卻還隱瞞田產(chan) ;阻力又在於(yu) 農(nong) 民失去土地還得多交賦稅;阻力還在於(yu) 他們(men) 倚仗尚書(shu) 府的權勢百般阻撓和抗拒‘按畝(mu) 征稅’的新政。”
劉應麒慷慨激昂,振振有詞,直戳得尚書(shu) 大人無言以對。淩雲(yun) 翼知道劉應麒向來是耿直堅毅,剛正不阿,況且這“按畝(mu) 征稅”是朝廷極力推行的新政,也就隻好補交賦稅了。其他豪紳見尚書(shu) 大人都屈服了,便紛紛上官府繳納賦稅。
劉應麒剛正不阿,不畏權貴,讓豪紳們(men) 膽戰心驚,老百姓則拍手稱快。
山川靜好,歲月輪回,四百多年過去了,劉應麒“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的經典詩篇,依然弘揚正氣,蕩氣回腸。
展覽館講解員:
劉應麒這首“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詩作,名為(wei) 《題吳中廳事》,是在他離開應天巡撫任上所寫(xie) 。從(cong) 這首詩裏,可以看得出他那種磊落的品格以及廉潔自守、善始善終的品質。
遼寧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彭定安:
家訓家規是教育子弟思想成長、道德成長、品格修養(yang) 的基本教材。劉應麒“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的思想,與(yu) 劉氏家規家訓主旨一脈相承。劉氏家規家訓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忠誠為(wei) 立身之本”,要求族人“寧樸實,勿狡詐”,“發一念而必依於(yu) 理,出一言而必本於(yu) 心”。這些對於(yu) 今天的人們(men) 來說都還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yi) 。
【黨(dang) 員幹部齊聲朗誦】
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圖留幕府,不將山水帶還鄉(xiang) 。
劉應麒,一位有著士大夫品格的清廉官吏,離任時不帶走一片山水、一片雲(yun) 彩,他隻把鞠躬盡瘁的忠誠留在了任上,把仁愛為(wei) 民的情懷留給了百姓,把清正廉明的品格留在了人間。
千年永福寺塔
●劉氏家規家訓摘編
敦孝悌
人於(yu) 父母兄弟,未有不知孝之敬之者。且百行莫大於(yu) 孝,而悌次之。不孝悌,人視之輕賤,雖有功名富貴,亦不足觀矣。吾族共念之哉。
——《劉氏家訓八條》第一條
【譯文】
人對於(yu) 父母兄弟,沒有不知孝敬的。且人的所有的行為(wei) ,沒有比孝更大的,而兄弟姊妹的友愛,也是相當的重要。不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會(hui) 被人看輕賤的,哪怕有功名富貴,也不值得看重。我族之人都要放在心上。
教子弟
家道盛衰,視子弟之賢否。我族耕讀為(wei) 業(ye) ,當教以明理義(yi) 、勵誌節,幸而上進;若浮靡、輕佻、虞詐、狡獝①,大非修福積德之子弟,汝輩宜慎戒之。
——《劉氏家訓八條》第三條
【注釋】
①狡獝(jiǎo xù):謂狡猾多詐。
【譯文】
家道盛衰,要看子弟之賢能還是不肖。我族以耕讀為(wei) 業(ye) ,應當教子弟明事理、磨意誌、樹節操,則幸而能上進;如果浮華奢靡、舉(ju) 止不端、狡猾多詐,完全不是行善積德的子弟,你們(men) 要慎重戒備啊。
凡子弟須當訓誨,毋容放蕩,如資質可造者,延明師教以經業(ye) ,熏陶涵養(yang) ,以期成材。其有家貧不堪者,親(qin) 房量力資補。或不能通經者,隨材造就。
——《劉氏家規十二款》第三款
【譯文】
凡子弟都應當教導,不允許任意妄為(wei) ,如果有素質可造者,要延請賢明的老師,教以儒家經書(shu) ,熏陶涵養(yang) ,以期成長為(wei) 人才。誰家貧窮,其他人就要量力資助。有的無法讀通經書(shu) 的子弟,則要按不同的標準因人製宜培養(yang) 成才。
端士品
士居四民之首,士以氣為(wei) 主要……寧方勿圓,寧直勿曲,不惟為(wei) 族人生色,亦且為(wei) 讀書(shu) 人吐氣。我旦暮望之矣。
——《劉氏家訓八條》第四條
【譯文】
士、農(nong) 、工、商,士為(wei) 四民之首,士以氣節、操守為(wei) 主要……寧要方正,不要圓滑;寧要剛直,不要彎彎繞。(做到了這一步)不僅(jin) 能為(wei) 我們(men) 族人生色,而且能為(wei) 所有的讀書(shu) 人揚眉吐氣。這是我朝夕所期盼的境界。
立名教
為(wei) 子弟者,務宜修身畜①德,取法聖賢,積功累仁,博涉經史,秉忠信、循禮義(yi) 、尚廉恥,作宇宙內(nei) 第一種人,匪惟無忝前列,而且有功名教矣。
——《劉氏垂規凡例二十三則》第十二則
【注釋】
①畜:通“蓄”,積聚,涵養(yang) 。
【譯文】
作為(wei) 本族子弟,務必要修養(yang) 身心,效法聖賢,積善行、求善果,廣泛涉獵經史,秉持忠信、遵循禮義(yi) 、崇尚廉恥,立誌做傑出的一流人才,這樣才能不僅(jin) 無愧於(yu) 先輩,而且對維護禮儀(yi) 教化有功勞。
勤生業(ye)
凡子弟士農(nong) 工商各勤其業(ye) ,毋得貪酒淫色、博弈好閑、費時失事、老大無成。父兄時加戒諭,如違族尊警治。
——《劉氏家規十二款》第七款
【譯文】
凡(本族)子弟,無論士農(nong) 工商,都要各勤其業(ye) ,不得貪酒、戀色、好賭,浪費時間,耽誤事情,以至於(yu) 老大無成。父親(qin) 、兄長要時時告誡訓諭,如有違背,族長則加以警戒懲治。
事儉(jian) 樸
凡人家屋宇、服飾、飯食等項,務從(cong) 儉(jian) 樸,毋得過為(wei) 奢侈,以致傾(qing) 敗身家,違者族長警治。
——《劉氏家規十二款》第八款
【譯文】
凡(本族)家庭,在建房、穿著、飲食各方麵,一定要節省,不得揮霍浪費錢財,過分追求享受,以致敗家。如有違背,族長則加以警戒懲治。
●名家觀點
賢美鄉(xiang) 風垂典範 優(you) 良家訓鍛精神
劉應麒,江西鄱陽縣人,其從(cong) 應天巡撫一職去官時所吟詩句“來時行李去時裝……不將山水帶回鄉(xiang) ”,流傳(chuan) 至今,成為(wei) 古今為(wei) 官者清廉的寫(xie) 照。他一生行事,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均剛直不阿、主持正義(yi) 、為(wei) 民謀福,故人稱“匡山威鳳,鄱水神龍”。
作為(wei) 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劉應麒的成長,既有鄉(xiang) 邑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更有家教訓誡的涵養(yang) ,二者匯融,鑄就了他剛毅聖潔的秉性與(yu) 品格。
鄱陽乃千年古邑,秦時設縣,曆代文人學士、清官廉吏不絕如縷,道德風尚潤益鄉(xiang) 裏。僅(jin) 宋一代,就有洪浩、薑夔、範仲淹、顏真卿等與(yu) 之關(guan) 聯,或出生鄱邑,或主政饒州(鄱陽故稱),他們(men) 或是廉政清官或是文人雅士,但均以道德文章傳(chuan) 世、清廉剛正揚名。他們(men) 的道德風範流傳(chuan) 民間,垂訓後世。劉應麒自幼便受到他們(men) 精神的熏染。
明嘉靖年間,劉應麒少年問學,正值饒州知府應鳴鳳重教化、育人才之時。應鳴鳳將劉應麒故居附近的浮洲寺改建,創辦了浮洲書(shu) 院,延聘博學名儒執教,培育學子。劉應麒就讀該書(shu) 院,他天資聰悟、勤奮好學、誌向高遠。先生以於(yu) 謙精神教育學子,並引其詩“清風兩(liang) 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勉勵諸生。少年劉應麒銘記心中,並吟詩一首以言誌:
風雨瀟瀟湖上扉,我於(yu) 此處可忘機。
更栽十裏綠荷芰,他日歸來可製衣。
少年抒懷,已經顯露出不同凡響的才華與(yu) 誌氣,也展現了劉應麒高遠的誌德與(yu) 雅潔的心性。
除鄉(xiang) 土文化的浸潤濡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風家教的養(yang) 育。鄱陽劉氏,是唐末名將劉汾的後裔。南宋末年,劉氏族人開始著手製訂家規家訓,並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家規家訓,包括《劉氏家訓八條》《劉氏家規十二款》《劉氏垂規凡例二十三則》。
時至今日,鄱陽仍流傳(chuan) 著關(guan) 於(yu) 劉氏先祖“執禮橋”的故事。五代時期,鄱陽清塘劉太清與(yu) 義(yi) 城劉太初,是同一個(ge) 曾祖父之下的堂兄弟,都是劉氏遷居鄱陽的第三代。二人兄友弟恭,情深意篤,若你來我家做客,那我必把你一路送到家。為(wei) 了不耽誤業(ye) 產(chan) ,雙方約定在路程中途建橋一座,命名為(wei) “執禮橋”,一旦造訪,就送到此橋頭揖別。這正是劉氏家訓中“敦孝悌”的代表!
劉應麒廉潔奉公,保持“為(wei) 官”與(yu) “為(wei) 民”的一致性;當身居官位,一心為(wei) 民求利;後來即便“去官”,仍然為(wei) 民請益。劉應麒的思想品格,源自鄉(xiang) 邑文化的熏陶,更來自家風家教的養(yang) 育。它作為(wei) “曆史的文化遺存”,啟示我們(men) :作為(wei) 一個(ge) 城市、區域靈魂的曆史文化,對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一代代鄉(xiang) 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yi) ,我們(men) 應該重視鄉(xiang) 賢文化的傳(chuan) 播。(遼寧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彭定安)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