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前張公藝:敦睦九世 百忍流芳
作者:李開軍(jun) (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十七日丁卯
耶穌2017年8月8日
張公藝
張公藝(577—676年),本名藝,字千祿,後世尊稱為(wei) 張公藝,唐代鄆州壽張古賢村(今河南省台前縣孫口鎮橋北張村)人。自幼聰慧,有成德之望,博通經史,睿識超人,以忍修身,禮讓齊家。在他的主持下,張氏家族出現了“九世聚族同居,眷屬九百口,住房四百區,依然合產(chan) 共爨(cuàn,即灶),每旦鳴鼓會(hui) 食,群座廣堂,髫髦未冠,列入別席,內(nei) 外禮讓,上下仁和”的罕見局麵,展現了樸素和諧的家庭風貌。
他的“百忍”治家思想和“百忍歌”,千百年來史書(shu) 昭彰,為(wei) 世人所推崇,曆代傳(chuan) 頌。
張公藝家風家訓
唐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車駕過台前縣,聞張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過訪。唐高宗問張公藝:“張何能九世同居?”公藝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jin) 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請紙筆,書(shu) 百“忍”字以進。高宗連連稱善,親(qin) 書(shu) “百忍義(yi) 門”予以旌表,並贈絹百端,以彰其事。張氏一族便以“百忍”列為(wei) 家訓族戒。後來,張氏族人又將張公藝的言行整理成《張公百忍全書(shu) 》,書(shu) 中的《百忍歌》不僅(jin) 成為(wei) “百忍堂”張姓祖訓,在其他各姓中也廣為(wei) 流傳(chuan) 。
張公藝提倡的“百忍”,蘊含了“忍、孝”治家,“仁、和”睦鄰等積極思想。在治家上提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在修身上提出“忍得淡泊可養(yang) 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在忠孝上提出“為(wei) 人子者學溫良,溫良恭儉(jian) 才久長”;在仁義(yi) 上提出“良朋守信真君子,取財以義(yi) 終為(wei) 利”。這些家訓成為(wei) “百忍堂”張氏家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視頻腳本
敦睦九世百忍流芳
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派東(dong) 安王高永樂(le) “詣宅旌表”,賜匾“雍睦海宗”;588年,隋文帝楊堅遣大使梁子恭“慰撫其門”,賜匾“孝友可師”;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義(yi) 和廣堂”;665年,唐高宗李治和丞相張悅微服私訪,並親(qin) 書(shu) “百忍義(yi) 門”,再次旌表……
這到底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家庭,能聚集這麽(me) 多目光,引發這麽(me) 多關(guan) 注?
這就是位於(yu) 今天河南省濮陽市台前縣孫口鎮橋北張村的張氏家族,而家族的靈魂人物則是一介布衣張公藝。
張公藝
張公藝,本名藝,字千祿,後世尊稱為(wei) 張公藝,唐代鄆州壽張古賢村(今河南省台前縣孫口鎮橋北張村)人,生於(yu) 北齊承光元年(577年),卒於(yu) 唐儀(yi) 鳳元年(676年),享年99歲。
張公藝自幼聰慧,有成德之望,博通經史,睿識超人,以忍修身,禮讓齊家。在他的主持下,張氏家族出現了“九世聚族同居,眷屬九百口,住房四百區,依然合產(chan) 共爨,每旦鳴鼓會(hui) 食,群座廣堂,髫髦未冠,列入別席,內(nei) 外禮讓,上下仁和”的罕見局麵,展現了樸素和諧的家庭風貌。
張氏的九世同居之舉(ju) ,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舊唐書(shu) 》和《資治通鑒》均錄有其事。張公藝去世後,後人為(wei) 紀念這位“忍、孝”治家的賢人,為(wei) 他修建了“百忍堂”,以誌紀念。
“百忍”治家
《舊唐書(shu) 》記載:“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qin) 幸其宅,問其義(yi) 由。其人請紙筆,但書(shu) 百餘(yu) ‘忍’字,高宗為(wei) 之流涕,賜以縑帛。”這就是“百忍”的由來。至此,族人便把“百忍”列為(wei) 家訓族戒。後來,張氏族人又將張公藝的事跡整理成《張公百忍全書(shu) 》,書(shu) 中的《百忍歌》廣傳(chuan) 於(yu) 世,明清時期幾乎家喻戶曉。
唐朝書(shu) 法家張旭曾題詩曰:
張公書(shu) 百忍,唐朝著勳名。
天子躬親(qin) 問,旌表懸門庭。
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
兒(er) 孫須當記,族遠詩為(wei) 憑。
世界張氏總會(hui) 文化委員會(hui) 專(zhuan) 員、中國濮陽張姓研究會(hui) 名譽會(hui) 長張滿飆:
張公藝的百忍,是他的治家之道,是他的立世之本。對他所主張的“百忍”,我們(men) 絕不能望文生義(yi) ,理解為(wei) 一味地忍讓。“百忍”根本的是寬容、包涵、相互諒解、求大同存小異。張公藝主張的是遇事先容忍,冷靜觀察,弄清事情的真相,再酌情處理,以靜製動,以柔克剛,求得家和萬(wan) 事興(xing) ,人和萬(wan) 事興(xing) 。
民國初年,湖州蔡振紳先生編輯的《德育課本》風行於(yu) 世,在《德育課本》“悌”篇列有“二十四悌”故事,其中就有“公藝百忍”的故事。到了當代,也有不少著名學者、作家論及張公藝,像季羨林在談到處理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時,就舉(ju) 張公藝為(wei) 例,認為(wei) “忍”乃做人處世的重要品性。
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開軍(jun) :
“百忍”主要是一種治家理念,各個(ge) 時代的傳(chuan) 播與(yu) 宣揚,也主要圍繞治家來理解闡釋它的內(nei) 涵。在這個(ge) 過程中,很自然的,按照中國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維理路,“忍”也就出現了上探“修身”,下延“治國”的思考,豐(feng) 富了“忍”的內(nei) 涵層次。
孝友傳(chuan) 家
《壽張縣誌》記載:“隋文帝開皇八年,聖諭邵陽公梁子恭攜匾亦親(qin) 慰撫,其匾曰‘孝友可師’,一門恩榮光耀閣裏。”《舊唐書(shu) 》第一百八十八卷把張公藝附入“孝友傳(chuan) ”。可見在曆史上,“孝”“友”被視作張公藝“百忍”內(nei) 涵的兩(liang) 個(ge) 重要方麵。孝於(yu) 父母,友於(yu) 兄弟。當然,更全麵的理解應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如《百忍歌》裏所說:“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張公百忍全書(shu) 》裏收集了張公藝的許多孝友主張和事跡:《訓世俚言》中提出“為(wei) 人子者學溫良,溫良恭儉(jian) 才久長”;《教妻盡孝》中提出“父母大如天地,奉養(yang) 最要誠虔”;《戒俚言》中提出“孝順還生孝順子,忤孽還產(chan) 忤孽男”。他不愧為(wei) 一位踐行孝友的傑出代表,在他的示範和引領下,張家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九代同居”的局麵,整個(ge) 家族呈現團結和諧的氣氛。
“百忍義(yi) 門”
禮法齊家
“忍讓”“孝友”更多的是從(cong) “德”的層麵來要求家庭成員,但僅(jin) 注重德性修養(yang) ,有時並不足以維持和諧局麵。張公藝深知以德勸誡不是萬(wan) 能的,張家人口眾(zhong) 多,思想繁雜,單純的精神力量維持這個(ge) 家族顯然不夠,必須重視禮法的作用。為(wei) 此,張公藝治家也講究法規、條教。
台前縣史誌辦原副主任曹懷之:
治理一個(ge) 900多人的家族,隻有“忍”,是不夠的。張氏家譜上寫(xie) 得很清楚,張公藝治家,“立義(yi) 和堂,製典則,設條教,以戒子孫”。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百忍堂張氏族譜中收錄家規家訓十六條,其中就有“講法律,以儆愚頑”一條,彰顯出張公藝治家對法的重視。
張公藝的百忍治家、禮法齊家,就是讓家族內(nei) 德規並行。正因如此,張氏一族才發展到“九世同居,土地千頃,眷屬九百口,住房四百區”的規模。
仗義(yi) 疏財
張公藝對內(nei) 堅持勤儉(jian) 持家,提出“貧家小戶以勤儉(jian) 為(wei) 貴,富家尤不可草率”的觀點,但對外,他又頗能仗義(yi) 疏財,濟貧救窮,不求回報,飽受世人的讚譽。唐太宗李世民旌表的“義(yi) 和廣堂”和唐高宗李治旌表的“百忍義(yi) 門”,無不向世人訴說著張公藝的“義(yi) ”。
沉睡在橋北張村的訪賢橋就是張公藝仗義(yi) 疏財的一個(ge) 見證。據《重修訪賢橋碑記》記載:“當橋梁未修之前,河水漲溢,往來不便。我始祖公藝遂在自己地界上築修橋梁,以便行人。及至唐之高宗訪我始祖齊家之事,駐蹕於(yu) 此,當時賢人君子名為(wei) ‘訪賢橋’”。
清鹹豐(feng) 五年(1855年),因黃河改道流經境內(nei) ,橋被淤埋地下。
現存清宣統元年(1909年)所立,刻有“古賢橋遺址”“流芳百世”和“賢名揚天下,橋梁貫古今”字樣的石碑,依然在訴說著當年的義(yi) 舉(ju) 。
百忍遺風
貞觀初年,全國分為(wei) 關(guan) 內(nei) 、河南、河東(dong) 、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為(wei) 了讓天下人都來學習(xi) 張家“禮讓齊家”的美德,唐高宗降旨讓張公藝兄弟十人“分食十道”,除張公藝守祖籍橋北張村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從(cong) 此,這個(ge) 大家族析居全國各地,“百忍堂”遍布全國,禮讓思想為(wei) 後人所推崇。
張公藝長子張希達被調到京城長安,出任司儀(yi) 大夫,張希達的長子張英後任韶州別駕。自此,張公藝的這一嫡長支係,移居廣東(dong) 韶州,子孫繁眾(zhong) ,高官代出。其中,出任唐玄宗時期宰相的張九齡最為(wei) 世人所熟知。
張九齡在任唐玄宗宰相時,把張公藝的“百忍”思想用於(yu) 修身治國。個(ge) 人修養(yang) 方麵主張“記人之長,忘人之短”的寬厚忍讓理念,選人用人方麵推崇“德望為(wei) 先”的德治思想。張九齡一生灑脫豁達、秉公守則,選賢任能,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卻淡泊謙讓,時稱“九齡風度”。以致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唐玄宗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廣東(dong) 韶關(guan) 九齡園中張九齡塑像
南宋大臣、著名理學家真德秀,大書(shu) “忍”字於(yu) 室中一壁,凡遇拂意之事,即徘徊其下,後來,更將“百忍”二字書(shu) 於(yu) 四壁;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認為(wei) 張公藝的百忍“可以觀物情之變,可以挫奸邪之機,可以持刑賞之公,可以蓄威德之固”……
【學生朗讀《百忍歌》】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le) ,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qing) ,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yi) 氣,夫婦不忍多爭(zheng) 競……
今天,在橋北張一帶,仍有“百忍歌”在民間流傳(chuan) ,婦孺皆知,廣為(wei) 傳(chuan) 唱。
而徙居各地的百忍後人,曆經千載,仍然尊奉百忍堂號,傳(chuan) 承百忍家風。
合肥“百忍堂”梳背橋橋頭張宗祠研究會(hui) 原會(hui) 長張有中:
我們(men) 常青街百忍堂張氏,源自清河郡張氏一脈,始遷祖張天雨係張公藝的第二十二世孫。我們(men) 時刻遵守張氏家訓,孝順父母,和睦鄉(xiang) 鄰,崇尚節儉(jian) ,謙和忍讓,踏實做事。
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開軍(jun) :
曆史地看,“忍”是以張公藝為(wei) 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基於(yu) 對家庭和社會(hui) 生活的洞察而總結概括出的一種立身處事的態度和價(jia) 值選擇,其間蘊涵了我們(men) 民族很多優(you) 秀的精神品質和思想智慧,如仁、孝等,超越地說,它體(ti) 現了人與(yu) 人之間相互承認、尊重、寬容的現代精神。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men) 的先賢們(men) 認為(wei) 家、國一體(ti) ,形成了許多治家理念。作為(wei) 一介平民,張公藝以“忍”治家,維護其家族在二百多年中同爨不析,其事跡載入正史,其家訓影響後人千餘(yu) 年,至今不衰,這不能不說是個(ge) 了不起的曆史存在,也留給今天的我們(men) 諸多滋養(yang) 和啟迪。
●張公藝家訓摘編
忠孝篇
為(wei) 人子者學溫良,溫良恭儉(jian) 才久長。
——《張公百忍全書(shu) ·訓世俚言》
【譯文】
當兒(er) 子的要學習(xi) “溫良恭儉(jian) 讓”的美德,做到了“溫良恭儉(jian) 讓”才能夠處世長久。
父母大如天地,奉養(yang) 最為(wei) 誠虔。
——《張公百忍全書(shu) ·教妻盡孝》
【譯文】
父母對我們(men) 的恩情大如天地,侍奉起來最要緊的是誠心誠意。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孽還產(chan) 忤孽男。人若不孝不如畜,羔羊跪乳令娘歡;可羨烏(wu) 鴉禽最貴,反哺酬恩宴母餐。
——《張公百忍全書(shu) ·戒俚言》
【譯文】
孝順的人還會(hui) 生孝順的兒(er) 子,不孝的人同樣會(hui) 生不孝的兒(er) 子。一個(ge) 不孝順的人連牲畜都不如,小羊羔都知道跪著吃奶讓母親(qin) 欣慰;最令人羨慕的是烏(wu) 鴉的孝順之心,反過來喂食物給母親(qin) 報答養(yang) 育之恩。
睦和篇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yi) 氣,夫婦不忍多爭(zheng) 競。
——《百忍歌》
【譯文】
父子之間若沒有忍讓就會(hui) 失去慈愛孝道,兄弟之間沒有忍讓則會(hui) 失去關(guan) 愛和尊敬;朋友之間沒有忍讓就會(hui) 失去義(yi) 氣,夫妻之間沒有忍讓則會(hui) 出現分歧和爭(zheng) 吵。
夫婦和而家道成,天地和而雨澤布;和順二字值千金,勤儉(jian) 同心家必福。
——《張公百忍全書(shu) ·訓夫婦俚言》
【譯文】
夫妻和睦家庭才能興(xing) 旺發達,天地和諧就會(hui) 風調雨順;和睦孝順這兩(liang) 條比千兩(liang) 黃金還要珍貴,同心同德勤儉(jian) 持家就會(hui) 富有起來。
修身篇
良朋守信真君子,取財以義(yi) 終為(wei) 利;貿易絲(si) 乎要公平,賺錢折本留心底。
——《忍氣詞》
【譯文】
講信用的朋友才是品德高尚的人,掙錢憑義(yi) 氣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做生意一絲(si) 一毫都要講公平,無論賺錢還是虧(kui) 本都要講良心。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隻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百忍歌》
【譯文】
要知道忍讓寬容才是真君子,不要認為(wei) 他們(men) 很愚蠢;人們(men) 嘲笑忍讓的人癡傻,不知道爭(zheng) 取,事後內(nei) 心方知應該修身反省。
處事篇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百忍歌》
【譯文】
如果不懂得忍讓寬容,即使很小的事情也可能變成大事,好事也會(hui) 留下遺憾。
事不三思終有悔,氣能一忍終無憂。
——《誡訓歌》
【譯文】
做事如果不三思而後行,一定會(hui) 因疏漏而後悔;隻有忍得住一時的衝(chong) 動,才能心無所累,無憂無慮。
勤儉(jian) 篇
貧家小戶以勤儉(jian) 為(wei) 貴,富家尤不可草率。當施不施,天不與(yu) ;當積不積,一世貧。
——《張公百忍全書(shu) ·和樂(le) 訓妻》
【譯文】
貧寒的小戶人家,則以勤儉(jian) 為(wei) 美德;富貴有餘(yu) 的大戶人家,更不能草率行事。應當施舍的不施舍,老天是不會(hui) 再給他的;應當積攢的不積攢,就會(hui) 坐吃山空,一輩子受窮。
勵誌篇
少年不學老來悔,春不耕種秋無收。
——《誡訓歌》
【譯文】
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學習(xi) ,等到年老的時候就會(hui) 後悔,就如春天不播種,秋天就會(hui) 顆粒無收。
青春要有英雄氣,男兒(er) 要為(wei) 天下奇。
——《誡訓歌》
【譯文】
青年時期就要有壯誌淩雲(yun) 的英雄豪氣,做一個(ge) 誌向遠大的非凡男子。
●專(zhuan) 家觀點
“忍”的核心是齊家,“仁”與(yu) “讓”足以盡之
上學的時候,讀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驚歎於(yu)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句,它不但生動寫(xie) 出月亮徐徐升上海麵的情狀,還以濃縮時空、直指人心的“天涯共此時”五字,令人誦讀歎賞至今。今天讀了《張公藝與(yu) 百忍堂》,才知道他的六世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九世同爨的“百忍堂”主人張公藝。
張公藝不過一介布衣之身,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唐代以後代有流傳(chuan) ,當然要歸功於(yu) 他百忍治家的理念和實踐。但要理解他的所謂“百忍”,除卻“追本溯源”之外,似無好法。
目前所知,較早講述張公藝“百忍”故事的,是《舊唐書(shu) 》的《孝友傳(chuan) 》:“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dong) 安王高永樂(le) 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qin) 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qin) 幸其宅,問其義(yi) 由。其人請紙筆,但書(shu) 百餘(yu) ‘忍’字。高宗為(wei) 之流涕,賜以縑帛。”這一段記述,人們(men) 大多關(guan) 注張家代受旌表和“百忍”上書(shu) 兩(liang) 個(ge) 方麵,這自然不錯,卻忽略了《舊唐書(shu) 》張公藝故事的解釋框架。這個(ge) 解釋框架就是《孝友傳(chuan) 》的第一段:“善父母為(wei) 孝,善兄弟為(wei) 友。夫善於(yu) 父母,必能隱身錫類,仁惠逮於(yu) 胤嗣矣;善於(yu) 兄弟,必能因心廣濟,德信被於(yu) 宗族矣!推而言之,可以移於(yu) 君,施於(yu) 有政,承上而順下,令終而善始,雖蠻貊猶行焉,雖窘迫猶亨焉!自昔立身揚名,未有不偕孝友而成者也。”顯然,《舊唐書(shu) 》把張公藝百忍傳(chuan) 家作為(wei) 眾(zhong) 多孝友故事之一,來宣揚“孝友”乃立身揚名之根本,是事君施政之根基。所以,《舊唐書(shu) 》看中的是張氏“九世同居”,它眼中的“忍”,孝於(yu) 父母也,友於(yu) 兄弟也。
《舊唐書(shu) 》這一解釋框架,基本上延續在後來的言說中,如明正德年間殷雲(yun) 霄《壽張鄉(xiang) 賢祠記》,即從(cong) “兄弟之身,其源一人”說起,認為(wei) 張公藝之“百忍”有“維家之益”,是睦心之言。萬(wan) 曆間,李仰新建張公祠,他與(yu) 黃體(ti) 仁各撰有祠記一篇,前者強調修身養(yang) 性,後者注重國家治理,是《舊唐書(shu) 》“齊家”的前探後延。明清易代之際,王夫之《讀通鑒論》將“忍”一般化為(wei) “不任耳而以心殉之”,強調以心製耳,但最後仍落腳於(yu) 張公藝以“忍”“飭九世以齊一”的功效。張體(ti) 仁明嘉靖間輯成《張公百忍全書(shu) 》,清虛子序以“仁、讓”二字為(wei) 倡;清宣統辛亥(1911年)黃品俊重刻此書(shu) 時,認為(wei) “今也世風不古,橫暴日增,其變生骨肉、禍起蕭牆者”,乃是因為(wei) “忍道”不行。所以曆史地看,對張藝“忍”的理解,齊家是核心層麵,修身、治國是進一步的延伸。
放在我們(men) 今天,“忍”的價(jia) 值,我個(ge) 人以為(wei) ,應該主要從(cong) 家庭的層麵來理解,其內(nei) 涵,正如清虛子序《張公百忍全書(shu) 》所雲(yun) ,“仁”與(yu) “讓”足以盡之。“仁”指仁愛之心,屬於(yu) 內(nei) 在的精神要求;“讓”指謙恭禮讓,是外在的實踐指南。心中有仁愛,才能使“讓”成為(wei) 一種順從(cong) 內(nei) 心指令的行為(wei) ,而不是勉強之舉(ju) 。落實到家庭之中,仁愛可以讓倫(lun) 理關(guan) 係成為(wei) 一種溢滿溫情的真實表達,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層冷漠的麵紗;恭讓則可以消解可能發生的矛盾緊張,維持倫(lun) 理世界的和諧美滿。所以,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張公藝的“百忍”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重構我們(men) 和諧的家庭倫(lun) 理世界。把其中的仁愛之心、謙恭之道,拿來為(wei) 我們(men) 所用,讓這一傳(chuan) 統道德觀念,重新煥發它的光彩。
家庭是社會(hui) 構成的基本單元,它是形塑社會(hui) 的重要力量。家庭和諧對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和諧氛圍的形成,作用不可小覷。今天,我們(men) 發掘張公藝百忍傳(chuan) 家的現代價(jia) 值,就像當年黃品俊重刻《張公百忍全書(shu) 》時一樣,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但也要注意它的有限適用性,它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對“百忍”內(nei) 涵的解釋,對張公藝治家實踐的闡發,不能脫離曆史背景,不必刻意拔高。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吳鉤】平民可訪煙花巷,官員不可挾妓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