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剛】林則徐:誌高行潔經世為國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7-07-20 19:32:56
標簽:

林則徐:誌高行潔經世為(wei) 國

作者:水海剛(廈門大學曆史係副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二日癸巳

           耶穌2017年7月5日

 

  

 

近代中國的大變局中,林則徐無疑是一位舉(ju) 足輕重的人物。觀其一生,林則徐之所以能在近世大變局中發揮挽狂瀾於(yu) 即倒的作用,與(yu) 林家的家風熏陶有莫大關(guan) 聯。

 

林氏的家風,可總結為(wei) 8個(ge) 字:“誌高行潔,經世為(wei) 國”。十九世紀的中國,積弊重重,有識之士莫不希望以自身實踐推動變革,林則徐即是晚清經世學派的代表。早在青少年讀書(shu) 求學期間,他即接觸了包括其父在內(nei) 的諸多學者,其中多有抱“修身濟世”這一信念者,如福州鼇峰書(shu) 院山長鄭光策等。他自身也立下了“豈為(wei) 功名始讀書(shu) ”的誌向,並以此為(wei) 準則教導孩子,希望他們(men) 能在做官時勿貪利祿,勿戀權位,“時時作歸計”;而歸鄉(xiang) 之後,又應“時時作用世計”,用以磨礪自身,思考國民大計,以備他日之需。既然以“經世”為(wei) 目標,林則徐並不要求子女死讀書(shu) ,更希望他們(men) 能將讀書(shu) 所得與(yu) 當時社會(hui) 現實緊密結合,以達到“致用”的目的。因此,在眾(zhong) 多寫(xie) 給夫人及諸子的家書(shu) 中,他往往是事無巨細,麵麵俱到,尤其關(guan) 注家庭與(yu) 外界間的人情與(yu) 禮節往來,以求做到人情練達,在日常生活之中讓子女接觸深刻的社會(hui) 學問,進而思考國計民生之類的大事,這何嚐不是對子女的另類教育呢?

 

“誌高行潔,經世為(wei) 國”,雖類似於(yu) 傳(chuan) 統士大夫的“修、齊、治、平”,但又是近代中國大變革中的獨特產(chan) 物。在十九世紀的大變局中,這不是林則徐一人所持的基本理想和信念,然而它又何以成為(wei) 林氏家風而流傳(chuan) 後世呢?竊認為(wei) 這離不開林則徐本人對這一家風的實踐和言傳(chuan) 身教。觀林則徐的一生,以經世為(wei) 誌向,在晚清中國的昏暗官場中激起一股清流,並在時代大變局中敢於(yu) 發出為(wei) 國為(wei) 民的呼聲,成為(wei) 反擊外侮、推動中國變革的表率。他高尚的愛國主義(yi) 精神穿透曆史,直擊人心,如膾炙人口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即是以家人為(wei) 傾(qing) 訴對象,而“無欲則剛”則形象地傳(chuan) 達了他在廣東(dong) 禁煙期間麵臨(lin) 種種困難、誘惑、挑戰時的獨特應對之道,這和他日常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轍,起到了絕好的示範作用。

 

以“誌高行潔,經世為(wei) 國”這一家風為(wei) 依托,林則徐的後世子孫在中國近代以來曆史變革的潮流中留下了屬於(yu) 自己的印記,他們(men) 中間許多人積極從(cong) 政,推動社會(hui) 變革。比如,長子林汝舟以進士出身,任翰林院編修;三子林聰彝曆任晚清京官和多地地方官,晚年因病回福州老家,光緒三年(1877年)在防治福州水災中積勞成疾,誘發舊病,於(yu) 次年病逝;四子林拱樞曾任江南道禦史,在任期間以敏銳的眼光大力建言閩督移台,以“全大局而實邊防”。林則徐曾孫林炳章曾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民國初年被推舉(ju) 為(wei) 去毒總社社長,也曾擔任福建省財政廳廳長;另一名曾孫林翔,在孫中山護法運動中曾任廣東(dong) 高等檢察廳檢察長,還擔任過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曾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的外交家淩青,原名林墨卿,即是林則徐的玄孫……一個(ge) 家族的曆史,呈現了中國近代以來眾(zhong) 多先賢追求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曆史,這其中,林氏家風的形成與(yu) 傳(chuan) 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