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儉(jian) ”醒一人 “家範”正萬(wan) 家
——探尋司馬光家訓的“去奢行儉(jian) ”精神
記者:李建斌
來源:《光明日報》(2017年07月14日 09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一日壬寅
耶穌2017年7月14日
司馬溫公祠 李建斌攝/光明圖片
【中華文化溯源·傳(chuan) 家訓 立家規揚家風】
提起司馬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傳(chuan) 世巨著《資治通鑒》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事實上,這位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留給我們(men) 的遠不止這些,《訓儉(jian) 示康》和《溫公家範》就是他留給後世的“家教”典範。
7月的河東(dong) 大地,烈日如火。冒著酷暑,記者探訪了位於(yu)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水頭鎮小晁村北的司馬溫公祠。這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第一個(ge) 王朝——夏朝就建都於(yu) 此,曆史名人燦若星辰。司馬光就是夏縣曆史名人的優(you) 秀代表,他不僅(jin) 具備傳(chuan) 統文化名人的特質,而且為(wei) 人勤儉(jian) ,為(wei) 官清廉。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的治國大道思想,而《溫公家範》和《訓儉(jian) 示康》則是司馬光‘齊家’‘修身’的總綱。”得知記者來意後,司馬溫公祠文管所所長王在京開門見山高度概括了司馬光一生的成就。
獨以儉(jian) 素為(wei) 美
“司馬光一生崇尚節儉(jian) ,反對奢靡之風。”王在京說。蘇軾在《司馬溫公神道碑》中寫(xie) 道:“公來自西,一馬二童。”可見司馬光在出行方麵十分節儉(jian) 。
“好的家庭教育,讓司馬光養(yang) 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行。”王在京用一個(ge) 故事,說明了司馬光從(cong) 小就接受了嚴(yan) 格的家庭教育。司馬光五六歲時,親(qin) 戚送來一籃青皮核桃,司馬光和姐姐想吃卻剝不開青皮。姐姐有事走開後,家裏的丫鬟用熱水燙開了青皮。姐姐回來後問誰想的剝皮辦法,司馬光脫口而出說是自己。此事正好被父親(qin) 司馬池得知,厲聲斥責:“小子何得謾語!”司馬光羞得滿臉通紅,暗立誓言“平生不再說謊”。事後,父親(qin) 又給司馬光取字“君實”,教育他要說話真實,做事誠實。多年後,有人請教司馬光:“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麽(me) ?”司馬光答:“誠!”又問:“誠從(cong) 何入門?”司馬光答:“不說假話!”清代名家陳宏評價(jia) 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wei) 主,以不欺為(wei) 本”。
司馬光生活的年代,社會(hui) 風氣日益奢侈,人們(men) 競相講排場、比闊氣,這讓司馬光深感焦慮。為(wei) 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染上不良社會(hui) 風氣,司馬光特意為(wei) 兒(er) 子司馬康寫(xie) 了《訓儉(jian) 示康》,教育兒(er) 子要繼承發揚儉(jian) 樸家風。司馬光這篇千餘(yu) 字的短文,緊緊圍繞“成由儉(jian) ,敗由奢”這一古訓,結合自己的親(qin) 身體(ti) 驗,旁征博引典型事例,教育兒(er) 子要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訓儉(jian) 示康》一文對司馬康影響極大,他一生品行正直,聲譽很高。
家正而天下定
“‘訓儉(jian) ’醒一人,‘家範’正萬(wan) 家。”王在京說,與(yu) 《訓儉(jian) 示康》相比,洋洋數萬(wan) 字的《溫公家範》則全麵係統地闡述了治家的方法與(yu) 為(wei) 人處世的道理。它以“家正而天下定,禮乃治家之本”為(wei) 宗旨,係統地闡述了父母、子女、兄弟、夫婦、婆媳等家庭倫(lun) 理關(guan) 係和治家的原則,以及修身養(yang) 性和為(wei) 人處世之道。隻有家庭中的每個(ge) 成員都各守其責,都按照各自的道德行為(wei) 規範來做事,家庭才能和睦。
“為(wei) 人誠實忠厚,做事光明磊落,為(wei) 官清正廉潔。”王在京說,司馬光終生追求的這一信條,與(yu) “三嚴(yan) 三實”的內(nei) 容相通,同樣適用於(yu) 現在的黨(dang) 員領導幹部。王在京講了司馬光賣馬的一個(ge) 小故事:司馬光在洛陽閑居的時候,家裏缺錢,要把一匹馬賣掉。這匹馬長得高大健壯,隻是夏天會(hui) 犯肺病。司馬光反複囑咐管家,賣馬的時候把這個(ge) 情況說清楚。後來管家賣馬時忘了說,錢賣多了。司馬光讓管家把多出的錢退給人家,並教育管家做人要講誠信,不能為(wei) 了多賣幾個(ge) 錢,就欺騙別人。
司馬光認為(wei) ,家庭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道德相輔相成,治國要先治家,要規範每個(ge) 人的行為(wei) 。“以禮治家”也就成了司馬光“治家”篇中的核心觀點。在《資治通鑒》中,他闡明了以禮治國治家的政治思想:“禮之為(wei) 物大矣!用之於(yu) 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於(yu) 家,則內(nei) 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於(yu) 鄉(xiang) ,則長幼有倫(lun) 而俗化美焉;用之於(yu) 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之於(yu) 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綱紀正焉。”
杏花碑文千古傳(chuan)
在司馬溫公祠內(nei) 有座杏花碑廳,裏麵的四通斷碑是國家一級文物《司馬溫公神道碑》,因其發掘於(yu) 杏花樹下,又稱杏花碑。碑文共2766字,是宋代大文豪蘇東(dong) 坡奉宋哲宗之命,撰文並書(shu) 寫(xie) 的。碑文文采飛揚,蕩氣回腸:一是記敘了司馬光對朝廷的功績;二是描述了司馬光死後靈柩歸葬時的感人情景,“京師之民罷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wan) 數……”;三是以韻文的形式,歌頌了司馬光一生的功德。金石為(wei) 刻,言之鑿鑿,實為(wei) 司馬光顯赫德績的明證。
走出司馬溫公祠正門,右側(ce) 20餘(yu) 米處,聳立著一座碑樓。碑樓內(nei) 是明代重刻的《司馬溫公神道碑》。王在京對這通高9米、寬1.7米的石碑格外重視,他介紹說,碑額和基座是宋代原物,碑身是明代嘉靖元年,巡按山西監察禦史朱實昌命人仿宋碑複製的。碑額上“忠清粹德之碑”為(wei) 宋哲宗親(qin) 篆。當年司馬光的政敵在砸毀原碑時,因碑額上有皇帝手書(shu) 才得以幸存。碑樓上的“粹德輝煌流涑水,清忠發越秀峨眉”既是對司馬光功績的高度概括,更是其精神的光輝寫(xie) 照。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