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祥誌】文明複興的精神動力與製度機理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17-07-13 16:16:31
標簽:

  

 

文明複興(xing) 的精神動力與(yu) 製度機理

作者:滕祥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中國發展觀察》2017第10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十三日乙醜(chou)

            耶穌2017年6月7日

 

精神動力問題,是韋伯(1864-1920)在《新教倫(lun) 理與(yu) 資本主義(yi) 精神》和《中國宗教:儒教與(yu) 道教》中提出的命題,其核心點是:在西方,新教倫(lun) 理提供了現代事功(資本主義(yi) )之精神動力;而傳(chuan) 統中國,盡管擁有諸多成就現代事功之條件:如人口流動、城市經濟、貨幣等,但傳(chuan) 統文化之儒道釋三教,未能提供基於(yu) 法治、誠信、理性化上的現代化精神動力。

 

然而,世易時移,韋伯命題提出近百年來,西方由如日中天、雄心萬(wan) 丈到危機漸露。為(wei) 激活西方文明,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美國政治哲學施特勞斯學派,將目光投向古希臘,回歸並闡釋希臘原典。客觀上,美國新羅馬帝國之雛形,脫胎於(yu) 二戰,盛極於(yu) 前蘇聯解體(ti) ,頓挫於(yu) “9.11事件”,而重傷(shang) 元氣於(yu) 本次金融危機。然而,其帝國政治哲學根基、深層文化結構、超強戰爭(zheng) 機器,迄今猶存。

 

中國恰與(yu) 之相反。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內(nei) 部保持總體(ti) 穩定,經濟增速放緩但仍維持較快增長,執政精英能總體(ti) 上把握戰略機遇。雖然在調結構、惠民生、穩增長、求和諧諸方麵遭遇挑戰,但麵對天安號事件、海洋國土如南海、黃岩島、釣魚島等諸多挑釁,冷靜應對,保持戰略平靜。總之,在內(nei) 政和外交上,總體(ti) 無舉(ju) 措失當。毫無疑問,中國正在頑強走向複興(xing) 。

 

一、國學猶存:華夏文明由是不絕若線

 

韋伯命題,對中國學界乃是一個(ge) 不容回避的、巨大的知識挑戰。就決(jue) 策層和學術思想界而言,尚有一些宏觀問題有待思考、厘清和謀劃:

 

其一,中華文明曾雄踞東(dong) 方,冠絕一時,為(wei) 何出現宋元之變和明清之變?宋元之際和明清之際的時代精神、政治經濟、財政金融、軍(jun) 事外交出現何種紕漏,以至於(yu) 國家逐漸瓦解,而遭遇漢民族曆史上滅頂之災?

 

其二,清末民初迄至新中國,中國國力漸衰,華夏文明依賴何種精神力量,逐漸化解諸如列強瓜分、日寇吞並、內(nei) 部分裂等重大民族危機,最終完成國家整合?其中精神動力若何?

 

其三,為(wei) 實現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國家百年以至千年之戰略規劃,應秉承何種精神動力根基,預設何種基本措施?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筆者不揣淺陋,謹就民族複興(xing) 精神動力問題,略呈管見。

 

《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每逢國族危難,即有仁人誌士,或躬身入局,或挺身而出,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若時勢不濟,則屏跡幽居,沉潛學問,以為(wei) 後世存留文脈。自唐虞三代,春秋戰國,漢唐宋明,晚清民國,代不乏人。

 

孔子居衰世,知先王之道不行,目睹諸侯僭國,陪臣執國命,慨歎“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故刪《詩》《書(shu) 》,正《禮》《樂(le) 》、讚《周易》、作《春秋》,傳(chuan) 微言大義(yi) ,以俟後世君子。北宋時,周敦頤(湖南道縣人)發軔理學,傳(chuan) 伊川二程,二程傳(chuan) 楊時(程門立雪乃此子),楊時傳(chuan) 胡安國。南宋時,胡安國父子為(wei) 避戰亂(luan) ,入潭州建碧泉書(shu) 院,傳(chuan) 聖人之教,開啟湖湘學派。至此,文脈已然南移。至張軾長嶽麓書(shu) 院,邀朱熹辯論學問,湖湘文脈之盛,冠絕當時。

 

明清之際,船山先生出。飲亡天下之恨,遂沉潛經史,辟宋儒之空疏,昌經世之實學,張先聖之道統,庶開風氣之先。一時湖湘學子,皆以經世濟民為(wei) 己任,湖湘人才之盛,為(wei) 天下側(ce) 目。船山之學,博大精深,經史兼治,既以闡釋經典自任,亦有鴻篇巨製《讀通鑒論》《宋論》存世,實乃國學之集大成者。“五百年來學者,真通天人之際者,船山一人而已。”“其學無所不窺,於(yu) 《六經》皆有發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jin) 此一線耳。”其“躬行踐履”“行先知後”“匡濟時艱”“道在器中”“《春秋》大義(yi) ,嚴(yan) 君子小人、夷夏之大防,國之大寶,可禪、可繼、可革,不可使夷人間之”之論,義(yi) 承千秋,振聾發聵。故國難之際,湖湘人物,迭起救國,前赴後繼,不可勝數。

 

周敦頤,曾任合洲通判(今重慶合川縣),於(yu) 此興(xing) 辦州學,延北宋蘇軾等人講學,傳(chuan) 聖賢學脈。至宋元之際,合川釣魚城曾與(yu) 元軍(jun) 血戰彌久,堅韌不拔,致元軍(jun) 最高統帥戰死城下,改寫(xie) 歐洲史。無獨有偶,抗戰時,衡陽保衛戰、長沙保衛戰,抵抗非常頑強。常德保衛戰亦十分慘烈。是故,學脈留存之處,則有殊死奮鬥和抵抗,與(yu) 張學良之棄東(dong) 北而走,判若雲(yun) 泥。故文脈所存,國運之所存。近代湘人行狀,尤為(wei) 世人側(ce) 目,無他,惟國學耳。讀蔡鬆坡、譚嗣同、陳天華諸君文獻,可知大概。

 

抗戰時,新戰國策派學者林同濟、雷宗海等於(yu) 戰火中,謀劃中華民族複興(xing) 未來,倡言國學複興(xing) 。製憲君子張君勱,東(dong) 奔西走,融匯中西,作民族複興(xing) 的學術基礎演講,啟迪後學;馮(feng) 友蘭(lan) 於(yu) 困厄之中,做《貞元六書(shu) 》,窮盡哲思,弘揚理學;戰亂(luan) 中,熊十力開壇講學,上接宋明儒,闡幽發微,匯通儒佛,弟子遍海內(nei) ,為(wei) 儒學複興(xing) 先聲,下引後學。諸如此類,不絕如縷。國學複興(xing) ,諸子重光,禮失而求諸野,華夏文明,不絕若線。

 

是故,經典在,則國故存;國故存,則文脈不絕;文脈不絕,則道統存;道統存,則國家不滅,天下不亡。荀子言“文以明道”,劉勰言“文以載道”,韓愈言“文以貫道”,先賢之深意,在茲(zi) 念茲(zi) ,今人當深切體(ti) 悟之。

 

二、察變觀風:重振人心、朝向經典刻不容緩

 

觀當今世風,唯利是圖彌漫,物質主義(yi) 凸顯;道德人心,政教風俗、主流意識形態遭遇多方強力挑戰。名流以變更國籍為(wei) 榮,禮儀(yi) 廉恥之心日鮮;而先富者則去父母之邦,家國天下觀念日稀。凡此種種,殊可堪憂。

 

筆者愚見,察當今之社會(hui) 沙漠化生態,精神依皈之枝零破碎,安身立命之窮途困頓,維權意識之惡性膨脹,則知重拾道統、重振人心和朝向經典之刻不容緩。落葉知秋,窺斑見豹。就思想文化領域而論,以為(wei) 生死決(jue) 戰之前夜,恐不為(wei) 過。此必待主流意識形態之重塑,以之內(nei) 聚人心、恢複自信、接續道通、重整共識,並在哲學心理學層麵,抗衡假“非意識形態”之名之步步進逼,構築強大心理防線。

 

人心正固,則社稷寧。重塑主流核心價(jia) 值觀,重整華夏文明之精神內(nei) 核,重塑華夏民族之文化自尊心,已刻不容緩。當代中國的政治論述,從(cong) 華夏文明源頭吸取精神資源,恢複傳(chuan) 統國學,正視文化傳(chuan) 統,決(jue) 絕曆史虛無,正本清源,勢所必然。概言之,接續道統、傳(chuan) 承文明、融匯西學、以中化西。所謂新軸心時代,本質在此。若此,或可言正人心、敦風俗、克人欲、大一統和民族複興(xing) 。

 

文明複興(xing) ,必仰賴強大持久之精神動力。察美國政治哲學,施特勞斯學派為(wei) 拯救西學,尋找精神資源,重歸古希臘原典,反觀中國思想,焉有不回歸國學原典,重啟文明源頭,秉文明複興(xing) 之命,承強大精神動力之理?中國古代先秦典籍,乃人類“軸心時期”之智慧結晶,值此混沌不明之時,應能持續激發文明火焰,燭照人類未來前行之路。

 

泰戈爾曾言:古希臘之火已然熄滅,羅馬亦被埋帝國廢墟之下,“但人文精神和文明仍然活在中國和印度。”當此“全球化”所向披靡之際,銘記開國領袖之教誨,回溯先秦之古典智慧,以當代國人對西學之強大學習(xi) 、消化和掌控能力,賴國學博大淵深之“通變”內(nei) 功,回歸國學經典,接續道統,薪火相傳(chuan) ,庶幾可融匯貫通,而別開生麵。若論中華文脈危在旦夕,不絕若線,而有一息尚存之憂歎,然以《易》觀之,則可察一陽來複之際,危機轉換之時,否極泰來之機。

 

三、一脈相承:文明複興(xing) 的內(nei) 在邏輯

 

文明複興(xing) ,其路徑是中國的現代化。為(wei) 此,探究中國現代化進程之內(nei) 在邏輯至關(guan) 重要。改革開放也是民族複興(xing) 的組成部分。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源自“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挑戰。一方麵,滿清行民族壓迫和專(zhuan) 製統治,華夏文明晦而不彰,日落明夷。明末,先賢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伸張公天下之義(yi) ,顧炎武著《日知錄》,嘔心瀝血,啟佑後學,以俟後世聖王複起,接續華夏道統。清末,章炳麟持“革命論”,駁康有為(wei) 曲學阿世,値末世而扶持夷主,悖離《春秋》夷夏大義(yi) 。一方麵,滿清竊據華夏,其統治危機自鴉片戰爭(zheng) 起,遭遇西方強力挑戰,治理危機日顯,然洋務運動,實緣於(yu) 甲午戰爭(zheng) 之敗。梁啟超曾論斷,滿清實亡於(yu) 甲午。為(wei) 此,民族複興(xing) 遭遇反帝、反封建的雙重困境,曆經三個(ge) 曆史時期:

 

一是恢複中華。滿清封建王朝行部族專(zhuan) 製、民族壓迫和文化宰製,華夏諸民族必先破解“恢複中華、驅除韃虜”之命題,完成其恢複華夏的神聖使命,以實現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先賢揭示的“不私一家一姓”“天下為(wei) 公”“聖王複起”“不以天下奉一人”等華夏道統,也即推翻滿清封建壓迫和民族專(zhuan) 製政權,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這一過程由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yi) 革命初步完成。

 

二是國家建構。放低天下理想,實現國家整合。麵臨(lin) 列強瓜分和半殖民地危局,實現“民族-國家”(Nation-State)建構和軍(jun) 事強悍,以強大的動員力應對新戰國時代的列國競爭(zheng) 危局,爭(zheng) 取球籍,這一過程由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完成“萬(wan) 裏長征第一步”。隨著現代“軍(jun) 事-工業(ye) 化”民族國家體(ti) 製的建成,華夏尚武精神被激發,被動挨打百年頹局徹底扭轉,國家動員力和組織力超邁前代。事實證明,這一機製足以應對新戰國時代任何國族危機,是對天下理想的調整。

 

三是經濟崛起。前30年,借助全能主義(yi) 高度動員能力體(ti) 製,初步實現工業(ye) 化積累,為(wei) 改革開放奠定物質基礎、人口基礎和製度基礎;後30年,啟動改革開放,循著國家獨立、軍(jun) 事強悍、經濟崛起和文化複興(xing) 的路徑,在國家鼎立、人民站立、軍(jun) 事強悍的基礎上,全麵推進改革開放,全麵實現小康社會(hui) ,最終實現國家富強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前後三十年,為(wei) 一個(ge) 統一整體(ti) ,不可分割。

 

綜上,邏輯上分析,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至少有三層含義(yi) :

 

一是恢複華夏。既要回應西方文明衝(chong) 擊,又要驅除韃虜、擺脫滿清部族專(zhuan) 製壓迫統治、恢複華夏正統,遵循遠古先賢“不私一家一姓”“天下為(wei) 公”偉(wei) 大理想,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自由和國族鼎立,這一過程是由舊民主主義(yi) 革命完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wei) 標誌,完成“民族-國家”整合的曆史使命,以“軍(jun) 事-工業(ye) 化”為(wei) 基礎,現代動員能力和尚武精神被激發,以適應新戰國時代的挑戰和危局。

 

二是匯通中西。既要全方位、大範圍吸納現代文明成果,主要是西方文明成果,又要對中國固有價(jia) 值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所堅守。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主題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張揚法治精神、弘揚法治意識、提升法治素養(yang) 、健全法製體(ti) 係,但同時,不忽視“以德治國”,“為(wei) 政在人”的古老智慧。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的現代化,乃是在製度層麵實現第五個(ge) 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在器物、製度、經濟、文化和社會(hui) 心理層麵,全方位展開。

 

三是文藝複興(xing) 。中國現代化進程,是在實力強大、經濟發展、軍(jun) 事強悍和文明複興(xing) 的前提下,為(wei) 人類文明找尋一條新的出路,以超越近五百年的殖民主義(yi) 和後殖民體(ti) 係。此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之文化和文明含義(yi) 。其標誌是文藝複興(xing) 。中國現代化,是文藝複興(xing) 之預演,華夏複興(xing) 之途徑,其內(nei) 涵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優(you) 秀文明成果,涵融中西智慧、中西匯通,對中華文明實現創造性轉化,在人類文明的曆史轉折點上,為(wei) 人類文明困境探索新路,昭彰大義(yi) ,以王道大同消解霸道秩序,化成天下。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實質在文藝複興(xing) 。中國經濟崛起,以新的殖民體(ti) 係,代替舊的殖民體(ti) 係,以新帝國取代舊帝國,絕非人類之福;同理,曆史終結,不再永續發展,絕非人類之福。生生不息,化成天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是為(wei) 大同。

 

四、國學複興(xing) :事關(guan) 國家百年、千年氣運

 

為(wei) 此,複興(xing) 國學,勢在必行。中國者,因有國學,是謂中國。國學者,一國道統學術之統稱也。

 

明劉伯溫《〈蘇平仲文集〉序》雲(yun) :“文之盛衰,實關(guan) 時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詩觀民風,而知其國之興(xing) 廢,豈苟然哉!”又雲(yun) :“繼漢……享國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詩文有陳子昂,而繼以李、杜;有韓退之,而和以柳;於(yu) 是唐不讓漢,則此數公之力也。繼唐者宋,而有歐、蘇、曾、王出焉。其文與(yu) 詩,追漢唐矣。而周、程、張氏之徒,又大闡明道理,於(yu) 是高者上窺三代,而漢、唐若有歉焉。故以宋之威武,較之漢、唐弗侔也,而七帝相承,治化不減漢、唐者,抑亦天運之使然歟?”是故,“氣昌而國昌,由文以見之也。”

 

竊以為(wei) ,國學(諸子百家儒為(wei) 主)複興(xing) ,事關(guan) 國家今後百年、千年氣運。簡言之,國家是否分裂,道通是否傳(chuan) 承,是否出現五代十國、宋元之際、明清之際之巨變,又能否挺過近百年(明始,即有傳(chuan) 教士大量遊於(yu) 中土)之西學緊逼,實關(guan) 乎國學文脈是否存續。然文不在茲(zi) ,遊談無根日久,加之斑駁陸離之西方政治、經濟、法律、人文學說日漸彌漫,此誠危急存亡轉換之秋也。讀弗雷德裏克·馬特爾《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zheng) 》一書(shu) ,即知,文化領域的戰爭(zheng) 早已硝煙彌漫。

 

《禮記·學記》雲(yun) :“建國君民,教學為(wei) 先”。察古觀今,凡善治國者,首在謹庠序之教,風教以化民,化民以成俗,以為(wei) 國家培植元氣,次之,輔以經濟民生。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要在固本培元,人才輩出。養(yang) 成人才,由來以漸。較之民國初年,大中學生整體(ti) 文字能力,尤其古漢語水準,下降明顯。文字粗鄙,文風輕浮,人心浮躁,時風漸變,日趨浮滑,由文以見之。文明古國,衣冠文物,禮樂(le) 詩書(shu) ,風吹雲(yun) 散,民風民氣,漸趨頹廢。有識君子,豈可不察。

 

有鑒於(yu) 此,當務之急,須徹底修改中小學語文課本,大力擴展國學典籍內(nei) 容,傳(chuan) 承國學文脈,未雨綢繆,利在長遠。於(yu) 政策層麵,要在複興(xing) 古典學術傳(chuan) 統,在教育、教材、學製和考試製度層麵著力,延續國學文脈,以求先秦經典研習(xi) 之傳(chuan) 承。一如放開生育二胎,徹底停止計劃生育,宜速不宜遲,急不宜緩;近期,逐漸增加教育、教材、考試、選拔、公招時國學經典的含量,於(yu) 正人心、醇風俗、強化執政黨(dang) 之公信力和執政力,將尚公、民本、愛國和均富的道統上下貫通,不可或缺。長期看,應恢複翰林院,涵養(yang) 大儒,並執掌禮部。

 

文脈淵深,失之久遠,非長期涵養(yang) ,恐難奏功。是故,改革中小學課本,增加國學經典分量,使學子親(qin) 近國學,窺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激發自信,自立立人,正心誠意,要莫大焉。自茲(zi) 更化,曆二十年,方收其功。久之,則民風自化,民氣可恃,元氣充沛,國之大幸。元氣淋漓,雖曆經劫難,顛而不墜,史跡可鑒。是故,繼昌黎之事,會(hui) 橫渠之意,弘船山之學,承複興(xing) 之命,振衰救弊,此其時也。緣此,民族複興(xing) 之精神動力,源遠流長,永不枯竭。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