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讚讚】孔子的“明德”觀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7-07-04 18:45:18
標簽:

孔子的“明德”觀

作者:朱讚讚(係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

來源:《光明日報》(2017年07月01日11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初八己醜(chou)

           耶穌2017年7月1日

 

“明德”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時期。《史記·五帝本紀》雲(yun)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記·五帝本紀》又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記載大禹事跡的遂公盨銘文也載:“民好明德,顧在天下。”“明德”不僅(jin) 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是一種施政理念,它與(yu) 遠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後世明主緊密相連。這是因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上一直是人治的社會(hui) ,執政者的道德修養(yang) 決(jue) 定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治亂(luan) 興(xing) 衰。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實質是追慕堯舜文武之“明德”也。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是一個(ge) 德化的政治,政治與(yu) 道德緊密結合,梁啟超針對儒家政治就有過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的論斷。這就要求執政者必須首先要有“明德”,並且能夠以德化人。《尚書(shu) ·梓材》載:“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wei) 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yu) 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已!若茲(zi) 監,惟曰欲至於(yu) 萬(wan) 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可見,“明德”不僅(jin) 是人王克配天命、永保天命的依據,也是“受民受疆土”的先決(jue) 條件。《尚書(shu) ·君奭》載:“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詩經·大雅·皇矣》亦有“帝遷明德”“帝謂文王,予懷明德”的記載,孔穎達疏曰:“以文王有明德,故天歸之。”

 

“明德”的目的不僅(jin) 是為(wei) 了修身,更是為(wei) 了更好地執政。這就意味著必須對最高統治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故《左傳(chuan) 》成公二年載:“明德,務崇之之謂也。”這就要求執政者必須以身垂範,以德化民。“明德”與(yu) “明王”緊密相連,《大戴禮記·主言》就詳細闡述了孔子的“明王之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主言》當為(wei) 《王言》,因為(wei) 在西漢早期一直存在著中央政權與(yu) 異姓王、同姓王的鬥爭(zheng) ,而戴德所編的《大戴禮記》後又被立於(yu) 學官,所以生活於(yu) 西漢宣元時期的戴德在選輯此篇時,把“王”這個(ge) 敏感的字眼替換成了“主”。孔子對“明王之道”的認知並沒有僅(jin) 僅(jin) 局限在道德說理的層麵,而是指出了實踐“明王之道”的途徑,那就是王者內(nei) 修“七教”,外行“三至”。

 

何為(wei) “七教”和“三至”?《大戴禮記·主言》載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le) 施則下益諒,上親(qin) 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zheng) ,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該篇還載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le) 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孔子認為(wei) ,修身是從(cong) 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隻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ang) ,以身作則,百姓才會(hui) 效法學習(xi) ,社會(hui) 風氣也才會(hui) 隨之改善,社會(hui) 治理才會(hui) 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孔子說:“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認為(wei) ,“七教”是人君治國理民的根本,隻有人君堅持德教,整個(ge) 社會(hui) 才能和諧有序。“三至”則體(ti) 現了孔子禮樂(le) 治國的為(wei) 政理念。孔子認為(wei) ,明王隻有達到“至禮不讓”“至賞不費”“至樂(le) 無聲”這三種境界,才可以對外征伐。

 

明王所征伐的對象必定是無道之君,是為(wei) 了吊民罰罪,必然會(hui) 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所以《大戴禮記·主言》載孔子曰:“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qin) 彌眾(zhong) ,此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孔子認為(wei) ,明王所進行的征伐是戰無不勝的,在他看來,征伐有時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孔子還在《大戴禮記·用兵》中把戰爭(zheng) 分為(wei) 兩(liang) 種,即“聖人之用兵”和“後世貪者之用兵”,這兩(liang) 種戰爭(zheng) 的動機和後果是截然不同的。

 

孔子還認為(wei) ,明王要達到天下大治,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勞苦和耗費。所以《大戴禮記·主言》載孔子曰:“內(nei) 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這裏所提到的“不勞不費”是孔子“無為(wei) 而治”政治理想的具體(ti) 化。文中還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這也體(ti) 現了早期儒家“無為(wei) 而治”的施政理念。這與(yu) 《論語》中的相關(guan) 記載相契合,《論語·衛靈公》也載孔子曰:“無為(wei) 而治者其舜也與(yu) ?夫何為(wei) 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孔子認為(wei) ,“明德”不僅(jin) 是“明王”“聖人”為(wei) 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時還是他們(men) 正確處理民族關(guan) 係的重要保障。《大戴禮記·少間》就對“明德”與(yu) 民族關(guan) 係的處理有著詳細的闡述。在孔子看來,虞舜、商湯、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並得到四夷的歸附;相反,夏桀、商紂因失“明德”而失天下。

 

虞舜時期以及夏、商、周三代處於(yu) “王朝國家”的前期,具有明顯方國時代的特征,這時中央政權還不夠強大,歸附他的四夷時降時叛。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權單純依靠政治力量、軍(jun) 事力量來解決(jue) 民族問題是不現實的,必須要借助道德的感召,使四夷增強對華夏的文化趨同和心理認同。中國的傳(chuan) 統政治是一個(ge) 德化的政治,而民族關(guan) 係的處理是曆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央政權在處理與(yu) 四夷關(guan) 係上必定帶有德化的色彩,這就要求最高執政者必須能夠“明德”,還要講信修睦,這樣才能協和萬(wan) 邦。

 

據《大戴禮記·少間》記載,孔子認為(wei) ,執政者要想倡導“德政”,就要首先“發厥明德”。他認為(wei) ,舜、禹、湯、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千古聖王,不僅(jin) 是因為(wei) 他們(men) 受命於(yu) 天、修德礪能,得到本部族的擁護和支持,而且他們(men) 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氣魄,使四夷能夠自覺向中央政權歸附和靠攏,在地理格局上形成眾(zhong) 星拱月之勢,這樣就使自身的穩定和發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環境。相反,夏桀、商紂沒有秉承、發揚先王的“明德”,連自身性命都沒能保存,整個(ge) 王朝也隨之滅亡,所以更談不上正確處理華夷關(guan) 係了。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