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晚林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任教,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哲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於(yu) 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曆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感恩的本質、層次及其與(yu) 幸福感之關(guan) 係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中國德育》(半月刊)2017年第10期,刊登時有所刪節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廿五日丁醜(chou)
耶穌2017年6月19日
【內(nei) 容提要】感恩的本質是對人之為(wei) 人的根基的禮敬,而與(yu) 施舍無關(guan) 。感恩之層次乃基於(yu) 對感恩本質的認知。人之為(wei) 人的根基有三:即天地、父母、君師。這樣,感恩具有三個(ge) 層次,第一個(ge) 層次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第二個(ge) 層次是尊師重道,愛國家,愛民族,愛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第三個(ge) 層次是仁愛萬(wan) 物,敬畏自然。隨著感恩層次的上升,人的幸福感亦隨之增強。
【關(guan) 鍵詞】感恩 本質 層次 幸福感
【正文】
一、由感恩的本質引出其層次
當今社會(hui) ,世風日下,民心日偷,暴戾之氣橫行,危險似乎無處不在;同時,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乃至少年犯罪層出不窮。
諸如此類的社會(hui) 問題,其引發之原因雖然多端,但沒有感恩意識,恐怕是一個(ge) 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青少年中間尤為(wei) 如此。
我們(men) 一般以為(wei) ,感恩就是對於(yu) 別人施舍的回報,當我們(men) 沒有受到別人的施舍時,我們(men) 也不需要感恩。
若把感恩隻定位於(yu) 此,則感恩不過是一種利益交換。準確地說,這種感恩雖然是需要的,但尚不是感恩的最高義(yi) ,因為(wei) 這無助於(yu) 人之德性培養(yang) 與(yu) 感發。
感恩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yang) 人的德性,由此,感恩之最高義(yi) 一定不是別人現實的施舍,而是形而上的,精神性的。
這意味著,人作為(wei) 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根本內(nei) 在地包含有一種感恩意識,即隻要你是人,你就應該,而且必須,同時能夠擁有感恩意識,因為(wei) 這是人性本有的機能。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說隻要是人,就必然內(nei) 在地隱含有感恩意識呢?荀子曰: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荀子·禮論》)
這裏的意思是說:人之所以為(wei) 人,乃根基於(yu) 三種因素。
哪三種因素呢?就是天地、先祖與(yu) 君師。
古人講,天地生人,即天地是所有生命的根本,所謂生之本;
父母乃至祖宗,讓一個(ge) 人降生在一定的家族之中,這就是類之本;
君師治理國家、教化民眾(zhong) ,給人以富足安定而有序的生活,這就是治之本。
任何一個(ge) 人要生活成長,都離不開這三個(ge) 本,不然,他就不可能成其為(wei) 人,而這三個(ge) 本正是我們(men) 需要禮敬與(yu) 感恩的。
這意味著,人作為(wei) 理性存在者,其本性中就自然隱含著感恩的意識,這就決(jue) 定了感恩的本質在於(yu) :是對人之為(wei) 人的根基的禮敬。
中國古代有“天地君親(qin) 師”的牌位,供所有人禮敬與(yu) 跪拜,就是感恩天地、先祖、君師這三本,而這三本正是人之為(wei) 人的根基。
在此,感恩與(yu) 現實上的物質施舍沒有任何關(guan) 係,但卻是感恩的最高義(yi) ,因為(wei) 它與(yu) 人的德性培養(yang) 直接相關(guan) 。
二、感恩的層次
感恩與(yu) 天地、先祖、君師之三本相關(guan) ,決(jue) 定了感恩有三個(ge) 層次,也就決(jue) 定了人格的三種境界。
就與(yu) 父母、祖先的關(guan) 係來說,感恩的表現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感恩的第一個(ge) 層次。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並不是人額外的倫(lun) 理規定,而是人之為(wei) 人自身的要求,因為(wei) 父母、祖先乃人肉體(ti) 之所從(cong) 來與(yu) 基因之所由來。
任何人一旦出生,父母與(yu) 祖先就成了他天然的恩人,就有一個(ge) 需要感恩的對象矗立在其眼前,且終身不會(hui) 離去。
所以,子女及後代需要感恩父母及祖先,根本與(yu) 父母及祖先留給子女及後代多少財富或交給子女多少學識無關(guan) 。
大多數人的父母都是平庸的,並沒有留給子女多少財富或學識,但這決(jue) 不意味著我們(men) 不需要感恩他們(men) 。
《孝經》雲(yun) :“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shang) ,孝之始也。”
孝敬父母首要的表現就是嗬護好自己的身體(ti) ,不使其損傷(shang) 生病。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說感恩父母都是假的。
《論語·為(wei) 政》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養(yang) 好自己的身體(ti) ,不讓父母擔心,就是孝,也是對父母最基本的感恩。又,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yun) ‘戰戰兢兢,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
曾子病甚,恐怕自己生命行將結束,於(yu) 是讓門人弟子把他的手足抬起來看看,如果這些都完好無損,表示對父母基本的孝敬與(yu) 感恩做到了,也就終於(yu) 鬆了一口氣。“吾知免夫”就是這個(ge) 意思。
如果身體(ti) 發膚損壞,表示基本的孝敬與(yu) 感恩沒有做到。但人生幾十年,誰敢保證身體(ti) 發膚不損壞而無愧於(yu) 父母之恩情呢?於(yu) 是,自然就有“戰戰兢兢,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之心態了。
之所以需要這種心態,乃因為(wei) 子女之身體(ti) 乃父母身體(ti) 的繼續,子女嗬護好自己的身體(ti) 就是保養(yang) 好父母的身體(ti) ,這當然是對父母的感恩。
但現代社會(hui) 講究獨立與(yu) 自由,子女與(yu) 父母俱是獨立而自由的個(ge) 體(ti) ,靈魂與(yu) 肉體(ti) 俱無關(guan) 係。
“我的地盤我做主”正是這種情形的基本體(ti) 現。於(yu) 是,現代人暴食暴飲,挑燈夜戰,乃至無節製地狂歡,雖可求得一時之歡愉,但最終必然損壞身體(ti) ,甚至招致疾病。
對於(yu) 父母之奉勸與(yu) 批評置若罔聞,答曰“我願意”。人們(men) 絲(si) 毫不覺得這是對父母的不孝,對父母恩情之虧(kui) 欠。他們(men) 總以為(wei) ,這是自己的事,與(yu) 父母無關(guan) 。
殊不知,這已大錯特錯了。
所以,感恩的第一個(ge) 層次就要求現代人滋養(yang) 好身體(ti) ,讓自己的生命一直保持在健康、快樂(le) 、陽光之狀態。
對於(yu) 青少年來說,認識到這一點尤為(wei) 重要。因為(wei) 青少年精力旺盛,往往不太注意身體(ti) 問題,這不是對自己的健康不在乎,而是對父母的叛逆與(yu) 違背,而這正是不孝的開始,因為(wei) 連對父母基本的感恩都沒有做到。
當然,重倫(lun) 理,正婚姻以延續家族之血脈傳(chuan) 承也是對父母之感恩。“不孝有三,無後為(wei) 大。”(《孟子·離婁上》)就是這個(ge) 意思。
故婚姻不是男女之相悅,而是對父母之感恩與(yu) 家族之責任。這是婚姻之大道與(yu) 嚴(yan) 肅義(yi) 。
可惜現代人不明乎此,以男女之相悅為(wei) 婚姻之究竟,故婚姻動輒破碎。無怪乎呂本中曰:“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淫僻之罪多。”(《呂氏春秋集解》卷十六)
就與(yu) 君師的關(guan) 係來說,感恩的表現就是尊師重道,愛國家,愛民族,愛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這是感恩的第二個(ge) 層次。
這裏包含三點:老師、國家與(yu) 民族文化傳(chuan) 統。而這三點又是需要我們(men) 每個(ge) 人懷著感恩之情的。
首先,任何一個(ge) 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與(yu) 引導,這是人成為(wei) 人的道義(yi) 與(yu) 價(jia) 值上的保證。故古人講“師徒如父子”,“一日為(wei) 師終生為(wei) 父”,這表示老師像父母一樣,也給予了人生命。前者是肉體(ti) 的,後者是精神的。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yu) 禽獸(shou) 。”(《孟子·滕文公上》)這就是說,人若沒有老師給予精神生命,就近於(yu) 禽獸(shou) 而與(yu) 人道很遠了。所以,尊師重教就是對給予我們(men) 精神生命的老師以回饋與(yu) 感恩。
古人講“萬(wan) 般皆下品,惟有讀書(shu) 高”,這並不是說,讀書(shu) 可以做大官,享厚祿,而是說,讀書(shu) 可能使人完成其精神生命,既而進入感恩之第二層次,而其人格境界是未讀書(shu) 者不可比擬的。
對於(yu) 青少年來說,尊師重教的具體(ti) 體(ti) 現就是努力學習(xi) ,提升境界。這是對老師最高的感恩。
現代教育多隻是傳(chuan) 播知識與(yu) 技術,忽視了人格精神教育。這樣,學習(xi) 隻是為(wei) 了找工作,想發財,圖享受。
須知,若自身之精神境界沒有提升,隻為(wei) 一己之私利發奮,學習(xi) 再好的學生也是對老師的辜負。
所以,學習(xi) 總意味著德慧雙修,而且德行總是先於(yu) 才慧的。如果我們(men) 做到了這一點,即便我們(men) 對於(yu) 自己的老師沒有物質上的感恩,但卻是最高最大的感恩。
其次,任何一個(ge) 人總是出生在一定的國家與(yu) 民族之中,那種所謂超國家與(yu) 民族的世界公民是不存在的。
一個(ge) 國家與(yu) 民族的曆史和文化使一個(ge) 人成為(wei) 了這樣的存在而不是那樣的存在,給人打上了種族與(yu) 文化上的烙印。
正是在國家與(yu) 民族的悠久而宏大的曆史境域中,人站立了起來,沒有任何人能在這樣的曆史境域之外站立。
既如此,一個(ge) 人需要對自己的國家與(yu) 民族充滿感恩之情是內(nei) 在地必然的。其具體(ti) 表現就是愛自己的國家與(yu) 民族,且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很多人從(cong) 現實的利益上來談愛國問題,以為(wei) 國家給自己帶來了好處才去愛國。殊不知,這種愛正是一種利益交換,與(yu) 感恩完全無涉。
所以,馮(feng) 友蘭(lan) 說:“一個(ge) 救民族底人應該隻求救他的民族,不應該問他的民族,是不是值得救。一個(ge) 愛國底人,應該隻愛他的國,不應該問他的國是不是值得愛。”[①]
若從(cong) 現實的利益上講,國家與(yu) 民族固然有值不值得愛的問題,但準確地說,沒有一個(ge) 國家與(yu) 民族是不值得愛的,因為(wei) 國家與(yu) 民族總是在恩惠每一個(ge) 人,但不是在現實的利益上講的,而是在曆史文化上講的。
因此,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需要對自己國家的曆史與(yu) 文化充滿溫情與(yu) 敬意。而那些對國家與(yu) 民族絲(si) 毫無感恩之情的人,正是國家與(yu) 民族的逆子。
最後,對於(yu) 一般人特別是青少年來說,愛國家與(yu) 民族的具體(ti) 體(ti) 現就是學習(xi) 與(yu) 弘揚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
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就像一位母親(qin) ,孕育了該傳(chuan) 統之下的所有人民,對此懷有感恩之情,當然是應該的。
愛國主義(yi) 教育在中國國民教育中並不是一個(ge) 陌生的理念,但到底什麽(me) 是“愛國”呢?或者說,你“愛”的“國”到底是指什麽(me) 呢?這樣一問,很多人是茫然的。由此可知,我們(men) 講愛國主義(yi) 這麽(me) 多年了,其實質多流於(yu) 空乏。
我們(men) 必須知道,國家是一種曆史的文化的傳(chuan) 承,而不隻是一種當下的存在。這樣,愛國就意味著傳(chuan) 承過去,挺立現在,開辟未來。所有這些,如果沒有文化傳(chuan) 統的貫穿,是不可思議的。
由此,愛國首先意味著愛自家的文化傳(chuan) 統,任何一個(ge) 時代,如果完全割裂傳(chuan) 統,就意味著對自身國家特性與(yu) 民族傳(chuan) 承的放棄,這是最大的不義(yi) 與(yu) 背叛。
所以,愛國首要的即在守住自家文化的自性,一個(ge) 沒有文化自信與(yu) 自立的人,是很難做到真正愛國的。因為(wei) 國家是一種文化傳(chuan) 承,故國家的生命是無限的,相對於(yu) 有限生命的個(ge) 人而言,具有絕對性。
這意味著,愛國是一個(ge) 人的必然義(yi) 務,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斷滅。顧亭林曰:“國家興(xing) 亡,匹夫有責。”就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的。
文化傳(chuan) 統的賡續與(yu) 承繼,是維護國家與(yu) 民族性的根本保證,任何人都必須盡此一份力,感此一份恩。這是無條件的。
就與(yu) 天地之關(guan) 係而言,感恩的表現就是仁愛萬(wan) 物,敬畏自然。這是感恩的第三層次,也是感恩的最高層次。
俗語曰:“天地之間人為(wei) 貴。”但這個(ge) “貴”字並不意味著人高居萬(wan) 物之上,可以隨意暴殄天物,而是指人可以仁愛萬(wan) 物而與(yu) 自然為(wei) 一體(ti) 。
人之所以為(wei) 萬(wan) 物之靈,乃因為(wei) 吸收了萬(wan) 物之靈氣,天地之菁華而成。
所以,天地萬(wan) 物是人類最大的恩人,正是它們(men) 滋養(yang) 著人類,才使人類曆史延綿而悠久。一個(ge) 真正知道感恩的人,必須上升至於(yu) 這個(ge) 層次。
在中國文化中,一個(ge) 人要真正做到“仁”,其最高層次是與(yu) 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的仁者境界。
程明道曰:“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yu) 物同體(ti) 。”(《二程遺書(shu) 》卷二上)這種仁者境界也就是馮(feng) 友蘭(lan) 所說的天地境界。這種境界的人,既不在自己的私利中,也超越了社會(hui) 整體(ti) ,他麵對的是整個(ge) 宇宙,在天地宇宙的立場上做事。他不但盡人倫(lun) 盡人職,而且能夠盡天倫(lun) 盡天職;他不但事天、樂(le) 天,而且最後通於(yu) 天。
馮(feng) 友蘭(lan) 說:“不但對於(yu) 社會(hui) ,人應該有貢獻;即對於(yu) 宇宙,人亦有貢獻.人不但應在社會(hui) 中,堂堂地做一個(ge) 人;亦應於(yu) 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ge) 人。”[②]
人不但要挺立於(yu) 家庭、社會(hui) ,還要挺立於(yu) 宇宙之間而無愧。故人不但要“俯不怍於(yu) 人”,更要“仰不愧於(yu) 天”(《孟子·盡心上》)。
《中庸》雲(yun) :“唯天下至誠,為(wei) 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yu) 天地參矣。”
做人,必須要做到先盡己之性,然後盡人之性,最後盡物之性。盡己之性是立己,盡人之性是利他,盡物之性是愛物,以至於(yu) 讚天地之化育、與(yu) 天地參之境界。
在這裏,不但人格境界圓滿完成,感恩之層次亦止於(yu) 此而無以複加矣。若感恩之層次不能至於(yu) 此,則必有所欠缺,其人格境界一定還沒有圓滿。
人雖然是宇宙的一分子,但並非人人覺解其為(wei) 宇宙的一分子。於(yu) 是,一般人或可感恩父母,乃至於(yu) 感恩國家,但很少人能意識到需要感恩天地萬(wan) 物。我們(men) 求學問道就是要獲得這種感恩意識。孔子曰:“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上達”就是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之層次。
人能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不但感恩天地,亦必敬畏自然,決(jue) 不會(hui) 暴殄天物。孔子曰: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禮記·孔子閑居》)
天地之間的一切自然現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足夠令人敬畏,且足以使人感恩而受益匪淺的,古人在此有明確的意識。故曰:“斷一樹,殺一獸(shou) ,不以時,非孝也。”(《禮記·祭義(yi) 》)
斷樹殺獸(shou) 須以時,正是對時序與(yu) 自然萬(wan) 物和諧之敬畏。《禮記·月令》所載,都是告訴人們(men) 依據時令與(yu) 萬(wan) 物之特性,人類何時應該幹些什麽(me) ,都有明確的規定,不然,將必然導致災難。
如,孟春之月,“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因為(wei) 春天是萬(wan) 物生長的融和季節,但兵戎畢竟有殺伐之氣,二者是不協調的,故“稱兵必天殃”。
正因為(wei) 古人敬畏自然萬(wan) 物之生長,故打仗一般不選擇在春天進行,而是選擇在秋天。而秋天有秋殺之氣,適合打仗。
春天不打仗,安心生產(chan) ,儲(chu) 備一年的物質用度。迨及秋冬,這些儲(chu) 備,或用於(yu) 祭祀,或用於(yu) 戰事,俱因春豫而有好的結果。
之所以萬(wan) 事皆有好的結果,一言以蔽之,乃人們(men) 敬畏自然,感恩造化之所致。
但現代社會(hui) 隨著科學的昌明,這種敬畏感日益消失,純粹依據人類主觀的願望與(yu) 功利對待自然,這樣一來,不是對自然的濫開發,就是對環境的重汙染。
雖然這是功利心之驅使,但與(yu) 不知敬畏與(yu) 感恩自然亦不無關(guan) 係。我們(men) 要感恩自然,就起碼應做到愛護萬(wan) 物、敬畏自然,就如我們(men) 要感恩父母,就起碼應做到愛護自己的身體(ti) 一樣。
三、感恩與(yu) 幸福感之關(guan) 係
感恩的這三個(ge) 層次,第一個(ge) 層次使人成為(wei) 孝子,第二個(ge) 層次使人成為(wei) 愛國家、愛民族、愛文化傳(chuan) 統的優(you) 秀子民,第三個(ge) 層次使人成為(wei) 頂天立地的天人。這些都是人內(nei) 在的本質要求,隨著層次之上升,人格境界隨著上升,人的幸福感亦隨之增加。
所以,如果一個(ge) 人連第一層次的感恩都做不到,他是不可能有任何幸福感的;相反,若一個(ge) 人做到了第三層次的感恩,他的幸福就是最圓滿的。
因此,感恩並不是對感恩對象的回報,最終關(guan) 涉的是自家的幸福感。
但隨著科技與(yu) 經濟的發展,我們(men) 似乎太過關(guan) 心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而忽視了影響幸福感的精神因素。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謝曉東(dong) 等通過心理測試實驗表明:感恩意識之於(yu) 幸福感有極大的正相關(guan) 性,而物質主義(yi) 與(yu) 感恩存在負相關(guan) 性,物質主義(yi) 得分越高的個(ge) 體(ti) 在感恩特質得分上愈低。下麵是作者得出的實驗結論:
其一,物質主義(yi) 者隻關(guan) 注自己所沒有的東(dong) 西,並可能為(wei) 之不擇手段;相反,感恩的一個(ge) 重要方麵是再認、感激和品味自己所擁有的東(dong) 西,即物質主義(yi) 與(yu) 感恩是相互阻抗的。
其二,感恩可以讓個(ge) 體(ti) 感受到自己身邊處處都有好心人,即高感恩的個(ge) 體(ti) 其安全感較高,而高安全感可以減少物質主義(yi) 。[③]
從(cong) 上麵的結論可知,我們(men) 要獲得幸福感,不能一條鞭地往物質主義(yi) 的路上走,而是要注重培養(yang) 人的感恩意識與(yu) 情懷。
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下麵這個(ge) 掌故進一步來看感恩意識與(yu) 幸福感之關(guan) 係:
孔子遊於(yu) 泰山,見榮聲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瑟瑟而歌。
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wei) 樂(le) 者,何也?”
期對曰:“吾樂(le) 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wan) 物,唯人為(wei) 貴,吾既得為(wei) 人,是一樂(le) 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wei) 貴,吾既得為(wei) 男,是二樂(le) 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le) 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孔子家語·六本》)
榮聲期“鹿裘帶索”,本一貧寒之人,但之所以能常安樂(le) 而歌,乃在於(yu) 其感恩而知足。
他所感恩者有三:上蒼讓他生為(wei) 人,又為(wei) 男人(在古代男尊女卑之時代,生為(wei) 男人乃一幸事),且為(wei) 一長壽之人。此三者與(yu) 動植物、女人、夭折者相較,便有無限的感恩快樂(le) 之情,焉能去計較其現實之貧寒與(yu) 不足。
孔子評價(jia) 榮聲期為(wei) “能自寬者也”。“自寬”意為(wei) 自我寬解,即為(wei) 什麽(me) 幸運總是降臨(lin) 到我這樣的人的頭上,繼而對周遭懷有無限的恩情。
盡管這種寬解別人若處榮聲期之地位未必能有,但他卻有。其所以有,正因其感恩意識。
不惟此也,隨著感恩之情的來臨(lin) ,必有敬畏、自警、自勉之意油然而生。故“自寬”亦必含有敬畏、自警、自勉之情。
在此,人們(men) 不免會(hui) 問這樣一個(ge) 問題:像我這樣的人,為(wei) 什麽(me) 上蒼如此眷顧我?由此,敬畏之情生。為(wei) 了不愧對這種眷顧,一定會(hui) 自省其德,進而改過遷善。
所以,具有感恩意識的人不但易有幸福感,且多傾(qing) 向於(yu) 自勉而修其德,即由感恩意識而來的幸福感必然引發其強烈的道德意識。
由強烈的道德意識可進一步說明這樣一個(ge) 道理,即: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具有感恩意識的人,他更在意的是:我是否有資格配享幸福?
一旦有了這種意識與(yu) 問題,人一定謙卑,他不會(hui) 認為(wei) 他的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別人的恩惠、眷顧與(yu) 謙讓。
於(yu) 是,不斷地進德修業(ye) ,否則,自己可能將一無所有。關(guan) 此,我們(men) 不妨再來看孔子的一句話:
“君子無所爭(zheng)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zheng) 也君子。”(《論語·八佾》)
這是說古人射禮之時先揖讓登台比試箭術,比完以後下來飲酒。但不是獲勝者喝慶功酒,而是獲勝者給失敗者斟酒,並告訴失敗者:我之所以獲勝並非自己箭術高明,而是你的謙讓,我非常感恩你成全我,不然,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故以敬酒相謝。
這是“下而飲”之確義(yi) 。故古人講“射以觀德”並非虛言。
可以說,基於(yu) 感恩意識,必有進德修業(ye) 之實踐,因為(wei) 他深深感到正是別人的德行成就了自己。
故具有感恩意識的人不但照亮了自己,而且溫暖了別人,最後擁抱了世界。
相反,一個(ge) 不具感恩意識而自鳴得意的人,一定四處碰壁而看不到光明。德國思想家舍勒說:
“中魔似的注目自己的價(jia) 值的自我驕傲者必然棲泊於(yu) 黑暗和冥暗之中。他的價(jia) 值世界日益暗淡,因為(wei) 每看一眼價(jia) 值,在他都無異於(yu) 偷竊,無異於(yu) 對他的自我價(jia) 值的掠奪。於(yu) 是他變成魔鬼和否定者!他被囚禁在自我驕傲這一牢廬之中;牢廬四壁不停地增長,使他看不到世界的明光。當他皺起眉頭時,你們(men) 不是可以看見那雙貪婪、嫉妒的眼睛嗎?”[④]
沒有感恩意識,每個(ge) 人在物欲之追求中不滿足,既而貪婪、嫉妒、仇恨,正是時代亂(luan) 象之一因由。
如果我們(men) 具有感恩之情,那麽(me) ,我們(men) 一定會(hui) “敢於(yu) 拋開內(nei) 心裏自認為(wei) 屬於(yu) 自己的一切‘權利’,敢於(yu) 拋開自己的‘尊貴’、自己的‘功績’、所有人的‘敬仰’——首先是自己的‘敬仰自我’,敢於(yu) 拋開任何‘理當’享有如此幸福的要求”。[⑤]舍勒這段話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具有感恩意識的人容易獲得幸福感。
因為(wei) 具有感恩意識的人常具有謙卑之德,他總是覺得自己的德行不夠,但別人或社會(hui) 給予他的已經足夠多了,他對於(yu) 這些給予反而覺得承受不起,不配享受。於(yu) 是,愈加地感恩,愈加地滿足,而他總處在別人所為(wei) 他營造的幸福感之中。
然一旦有了幸福感,不但進一步反過來感恩別人與(yu) 社會(hui) ,且心誌篤定,安心工作,努力學習(xi) ,滋生無盡的動力與(yu) 能量。
而這種無盡的動力與(yu) 能量使其生命活潑、充融,生命總浸潤在幸福之中,最後不斷地進德修業(ye) 、改過遷善。
這就回答了本文開始所提到的:感恩與(yu) 現實之施舍無關(guan) ,而隻內(nei) 在地關(guan) 切於(yu) 德性的培養(yang) 。
因此,由感恩意識→幸福感→道德感,這是一個(ge) 必然的過程。
而由道德感之增強,進一步提升其感恩之層次,如此良性循環往複互動、螺旋上升,最後生命至於(yu) 圓滿境界。
感恩意識既關(guan) 乎人之道德,亦關(guan) 乎人之最終圓滿。如果說,教育是使人成為(wei) 人的教育,那麽(me) ,感恩意識乃其中必不可少之一環。
孔子曰:“少成則若性也,習(xi) 慣若自然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若不能從(cong) 小培養(yang) 青少年的感恩意識,那麽(me) ,等他們(men) 參加工作後,無疑使我們(men) 的社會(hui) 處在潛在的更大危險之中。
故培養(yang) 感恩意識,盡管人人概莫能外,但對於(yu) 青少年來說,尤為(wei) 重要,因為(wei) 他們(men) 的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較強。若此時不加重視,一旦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或價(jia) 值觀,變之難矣。
具體(ti) 如何進行感恩教育,這需要思想界與(yu) 教育界多加探討。但無論如何,有一條基本原則是我們(men) 須切記的,那就是:感恩決(jue) 不是對感恩對象的回饋,而是成就自己,幸福自己。
感恩教育是每個(ge) 人都需要的,也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應該主動去追求的。
你何時獲得感恩意識,幸福感就在那一刻向你靠近;多一分感恩,必然多一分幸福感。
注釋:
[①]《三鬆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頁。
[②]馮(feng) 友蘭(lan) :《貞元六書(sh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57頁。
[③]謝曉東(dong) 等:《青少年物質主義(yi) 與(yu) 幸福感的關(guan) 係:感恩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學》2013年第3期。
[④]舍勒:《德行的複蘇》,羅悌倫(lun) 譯。倪梁康主編:《現象學經典文選:對麵實事本身》,東(dong) 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頁。
[⑤]舍勒:《德行的複蘇》,羅悌倫(lun) 譯。倪梁康主編:《現象學經典文選:對麵實事本身》,東(dong) 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頁。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