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字真言,成就大儒(餘樟法)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0-04-15 08:00:00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或問東海怎樣才稱得上是大儒,答以九個字:詩,史,思,時,實,事,屍,獅,死。這九個字,可以說是特長和特征,也可以說是既有區別又密切相關的九種德智境界。

詩:自古儒者多富有文學修養,多能詩----縱不能詩,也必有一雙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有一種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讓心靈詩趣洋溢,讓生命詩情畫意。孔子親自選詩,強調學詩,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孔子對詩的作用、功能和美學內容的分析,實際上包含著對一切文學藝術作用的分析。

史:“多觀前車之鑒以益其智”,史事通熟,史識高超,有相當的曆史知識和智慧,通古今之變。其實儒家經史相通,焦孟不離,即經即史,或讀史以驗經,或治經以考史。王陽明說:“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經。事則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庖犧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即三代史,五經亦即史。”(《傳習錄》)康有為說:“史學大半在證經,亦經學也。”(《桂學答問》)太炎先生雲:“孔氏之教,本以曆史為宗”(《《答鐵錚》》)馬敘倫將史學提到諸學之首,“史者,群籍之總稱,凡天下之籍,不論其為政治為宗教為教育,莫不可隸於史。是故史者,群籍之君也。”、“凡學術均歸於史。”(《史界大同說》)章學誠幹脆說:“六經皆史”。

思:思想深刻,見識豐富,智慧高超,特指儒家經典和義理嫻熟。儒家本來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至廣大而盡精微”的,“解”進去了,自然思深識超。如果能夠在立足儒家的基礎上進一步縱通佛道、橫貫中西,當然就更好了。

時:孟子稱讚孔子為聖之時者。儒者守死善道,但不保守更不迂腐,而是既堅持原則又通權達變,見時機,知時勢,通時務,一方麵固守信念,執著理想,一方麵又偕時俱進,與時消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實:這裏的實,是智慧與品格的合一,源於對宇宙生命係統本體的真實相的解悟洞察,是《中庸》的天道之誠、天下至誠。當然,為人真誠、待人實在、辦事踏實等,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事:有德必有智慧,必有相當的文才、口才、事才,必善於處理各種事務。“好心”是必須的,但還要有相當的組織管理領導辦事能力。如果老是“辦壞事”,心最好也不配為儒者了。

屍:屍居淵默,呆若木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形容靜定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獅:形容道德踐履功夫。勇於行動,象獅子一樣,勇敢,威猛,大無畏,迎難而上,見義必為,臨危不懼,當仁不讓。如果說“屍”是有所不為,“獅”則是有所為; “屍”是不鳴則已,“獅”則一鳴驚人;“屍”是屍居淵默,“獅”則是龍現和雷聲。

死:子曰:朝聞道,夕死可。道是乾元、是天理、是良知仁性,在於生死之中而又超乎生死之外。萬物都是身外之物,身體又是性(道體)外之物,得道之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與道同在,生順死安,了生脫死,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也是大儒最大的特長。隨時可以死,也隨時可以好好活下去,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對自己負責(盡量兼顧和平衡各方麵的責任。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吾心而已),惜生重死,可以不死絕不輕死。

具備上述九種特長、能力及特征,或者說達到這些境界,無論身在江湖還是魏闕,無論貧富貴賤行藏出處,都不愧為大儒了。曆代儒之大者,在這九個方麵無不異曲同工。謹以此“九字真言”自期自勉並與同仁們共勉。

2010-3-25東海老人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www.biodynamic-foods.com)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