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富民”思想:曆代先賢這樣講述“以民為(wei) 本”
作者:盧周來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二十日壬申
耶穌2017年6月14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優(you) 秀傳(chuan) 統經濟思想是其有機組成部分,而“富民”思想又一直占據傳(chuan) 統經濟思想中心位置,因為(wei) 它關(guan) 乎經濟發展目的,關(guan) 乎國家長治久安。係統梳理此思想,對於(yu) 整理中國經濟思想史有意義(yi) ,亦有益於(yu) 從(cong) 中汲取營養(yang) ,更好服務於(yu) 當下中國經濟改革與(yu) 發展。
資料圖
“富民”思想源頭是樸素的民本思想
梁啟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寫(xie) 道,“民本思想為(wei) 吾國政治哲學之一大特色”。套用任公之言,我們(men) 可以說,“民富思想為(wei) 吾國經濟哲學之一大特色”。而且,中國傳(chuan) 統思想之所以重視“富民”,恰又是由樸素的民本思想衍生。
“中國的民本思想,胎息於(yu) 《尚書(shu) 》”。《尚書(shu) 》率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的政治觀,同時生發出“裕民”、“惠民”、“政在養(yang) 民”的富民主張。西周初期,在汲取夏桀、殷紂亡國教訓時,統治者意識到“敬德保民”的重要性,產(chan) 生了“皇天無親(qin) ,惟德是輔”的觀點,也因此提出了“損上益下,民說無疆”的富民觀。
先秦諸子中,幾乎凡持“富民”觀點的思想家,也都同時持有樸素而深厚的民本主張。孟子“製民恒產(chan) ”的富民觀認為(wei) ,“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也,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又說:“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西漢初年,賈誼明確使用了“以民為(wei) 本”的概念。他提出,“……國以民為(wei) 安危,君以民為(wei) 威侮,吏以民為(wei) 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wei) 本也。”他還警告統治者,“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於(yu) 今,與(yu) 民為(wei) 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所以,君主要富民、養(yang) 民,而後教民;官員替君主做事,必須“富樂(le) 民”。“為(wei) 人臣者,以富樂(le) 民為(wei) 功,以貧苦民為(wei) 罪。故君以知賢為(wei) 明,吏以愛民為(wei) 忠。故臣忠則君明,此之謂聖王。”
明清之季,民本與(yu) “富民”思想受到進一步壓製,但仍有諸多優(you) 秀思想家護其餘(yu) 脈,丘浚、黃宗羲、唐甄等為(wei) 傑出者。
明代中期的丘浚在其編寫(xie) 的《大學衍義(yi) 補》中指出,“蓋君之所以為(wei) 君,以其有民也。君而無民,則君何所依以為(wei) 君哉?……國之所以為(wei) 國者,民而已,無民則無以國矣。”在他看來,民是君立、國存的基礎,“天生民而立君以牧之,是君為(wei) 民而立也。”丘浚的經濟思想不僅(jin) 涉及麵廣,而且在很多方麵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其核心觀點就是“君富必民富”。黃宗羲、唐甄與(yu) 王夫之、顧炎武並稱為(wei) 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在江山易色、風雨如晦之際,黃宗羲反駁“君主民客”之謬說,而唱“民主君客”之宏論,並倡“藏富於(yu) 民”之主張。唐甄以“國無民,豈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職,民養(yang) 之”之論據,痛斥統治者“見政不見民”,並提出了“富在編戶,不在府庫”的“立國之道”。
“富民”的目的是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
曆覽先賢大哲關(guan) 於(yu) “富民”的主張,一方麵與(yu) 樸素的民本思想相聯係,另一方麵則更多地把“富民”定位於(yu) 實現國家有效治理的工具。
管仲是中國曆史上較早提出“富民”為(wei) “治國之道”的思想家。“凡治國之道,必然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luan) 國常貧,是以善為(wei) 治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民富裕的國家容易治理,如果百姓貧困就會(hui) “危鄉(xiang) 輕家”,以致“陵上犯禁”。所以,善於(yu) 治國的統治者,都知道先使人民富裕起來。
孔子回答學生端木賜如何治國時,提出“足食”的富民觀。“足食,足兵,民信之。”其中,“足食”被置於(yu) 為(wei) 政治國之首。孔子一生從(cong) 教,他也主張“先富而後教”。在他看來使人民豐(feng) 衣足食,是治國的頭等大事。
孟子“製民恒產(chan) ”的富民觀是建立在其政治哲學基礎之上的。“民之為(wei) 道也,有恒產(chan) 者有恒心,無恒產(chan) 者無恒心”;“無恒產(chan) 而有恒心者,惟士為(wei) 能,若民,則無恒產(chan) ,因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wei) 己。”他認為(wei) 對於(yu) 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沒有財產(chan) 則行為(wei) 將“放辟邪侈”,導致社會(hui) 失序,難以治理。與(yu) 孟子持相同看法的荀子從(cong) 人性的角度提出“不富無以養(yang) 民情”。
西漢眾(zhong) 多思想家總結秦亡的教訓,亦多從(cong) 國家治理的視角提出富民的重要性,賈誼是其中佼佼者。賈誼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嚐聞。”與(yu) 孔子思想不同的是,賈誼把“教民”放在更為(wei) 重要位置。“教民”的目的就是使國富民豐(feng) ,“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後教也,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民勸之,民勸之然後國豐(feng) 富也。故國豐(feng) 且富,然後君樂(le) 也。”東(dong) 漢淮南王劉安也提出“安民足用”論,“為(wei) 治之本,務在於(yu) 安民;安民之本,在於(yu) 足用。”
魏晉時期思想家傅玄在其所著《傅子》中提出,統治者欲安民,必須富民。“民富則安,貧則危。”原因是,“民富則安鄉(xiang) 重家,敬上而從(cong) 教。貧則危鄉(xiang) 輕家,相聚而犯上。饑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他告誡道,如果老百姓貧困,為(wei) 求溫飽,可能鋌而走險,直至離家出走成為(wei) 流民,流民嘯集則容易生亂(luan) 。此論反複被中國曆史所證實。
明清之季,丘浚與(yu) 唐甄的富民說,既是“民本”思想的延伸,也同樣有勸誡統治者實行善政的成分。丘浚指出:“古之明主,所以孜孜焉民子農(nong) 桑,薄稅斂,廣儲(chu) 蓄,以實倉(cang) 廩,備水旱。使天下之民無問豐(feng) 凶,皆得飽食暖衣,仰事俯育,則常有其民,而君位安,國祚長矣。”意思是說,古代的明君,孜孜以求百姓富裕,最終是為(wei) 了實現“君位安”,國運長久。唐甄則寫(xie) 道:“為(wei) 治者不以富民為(wei) 政,而欲幸致太平,是適(去)燕而馬首南指者也”。如果不把富民放在國家治理的首位,猶如南轅北轍,舍本求末,不可能達到治理的目的。
責任編輯:姚遠
【下一篇】【賓彬】君子立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