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暢】儒家道德與中國社會主義精神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7-06-12 15:28:46
標簽:

 

儒家道德與(yu) 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

作者:江暢(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原載於(yu) 《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十八日庚午

          耶穌2017年6月12日

 

 

內(nei) 容提要:儒家道德主義(yi) 的主旨在成人,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關(guan) 心的是人獲得解放和自由而全麵發展,實質上也是成人,兩(liang) 者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而中國當代社會(hui) 發展也需要兩(liang) 者相融合。兩(liang) 者融合的立足點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而融合的結果是作為(wei) 再創性思想理論形態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由於(yu) 近代以來中國長期麵臨(lin) 著艱巨的革命任務,以及特殊曆史條件下對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yi) 長期持否定態度,因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的融合問題,一直到改革開放特別是實行市場經濟體(ti) 製後才被提上議事日程。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標誌著這種融合已經有了良好開端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關(guan) 鍵詞:儒家道德主義(yi)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

 

標題注釋:中宣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2015年度重大課題“弘揚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繼承傳(chuan) 統文化研究”(課題批準號:2015YZD12),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社會(hui) 認同倫(lun) 理研究”(項目批準號:16JJD720016)。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實際上是“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簡稱。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是將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引入中國並植根於(yu) 中國思想文化的土壤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這種思想文化土壤的主體(ti) 是儒家的道德主義(yi) 。因此,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思想文化上看理應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的融合。在相當長的一個(ge) 時期,我們(men) 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不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yi) 相融合。但今天看來,這種融合不僅(jin) 必要,而且事關(guan) 重大,因為(wei) 隻有實現了這種融合,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而這種社會(hui) 主義(yi) 才是本原意義(yi) 上的真正屬於(yu) 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才是我們(men) 所要建設的社會(hui) 主義(yi) 。當然,這種融合仍在進行中。實際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有著內(nei) 在的一致性,正是這種一致性為(wei) 兩(liang) 者已有的融合和進一步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能走進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之所以能成為(wei) 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hui) 製度,原因就在於(yu) 此。因此,在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以及以其為(wei) 核心的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的過程中,需要從(cong) 本源上挖掘和闡揚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相融合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精神,使之真正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思想基因,成為(wei) 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構建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精神源泉。本文試圖從(cong)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目標和儒家道德主義(yi) 的主旨闡述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精神,並在此基礎上考察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過程中對這種基本精神缺乏自覺意識的原因,論證回歸和弘揚它的重要性和基本路徑。

 

一、儒家道德主義(yi) 的旨趣:成為(wei) 仁者

 

道德在儒學中居於(yu) 核心地位,是其主旨、中心和願景。由於(yu) 道德在儒學中的地位如同快樂(le) 在快樂(le) 主義(yi) 、功利在功利主義(yi) 中的地位一樣,因而我們(men) 可以參照人們(men) 通常將邊沁、密爾的學說稱為(wei) 功利主義(yi) 那樣而將儒學稱為(wei) 道德主義(yi) 。為(wei) 了與(yu) 其他道德主義(yi) 相區別,我們(men) 可以稱之為(wei) “儒家道德主義(yi) ”或簡稱為(wei) “儒家道德”。《漢書(shu) ·藝文誌》中說,儒家“遊文於(yu) 六經之中,留意於(yu) 仁義(yi) 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yu) 道最為(wei) 高”,這段話是對儒家學說全麵而深刻的概括。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學是道德主義(yi) ,而不是倫(lun) 理主義(yi) 。據筆者考察,先秦儒學所關(guan) 注的主要不是倫(lun) 理規範(“五倫(lun) ”)問題,而是更廣泛的道德問題,重點是成人即成為(wei) 仁者的問題。

 

與(yu) 以前的道德相比較,儒家道德使以前的禮在仁和義(yi) 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使三者渾然一體(ti) ,從(cong) 而給禮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學理論證,並將三者落實到個(ge) 人、統一於(yu) 個(ge) 人,建立了一整套個(ge) 人修身學說,通過個(ge) 人“成人”來成就仁、義(yi) 、禮,從(cong) 而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從(cong) 儒家整個(ge) 道德體(ti) 係來看,仁是核心,義(yi) 、禮是實現仁的內(nei) 在和外在的保證(以義(yi) 正我,以禮製我)。廣義(yi) 上的仁就是今天所說的道德。[1]因此,成為(wei) 仁者也就是成為(wei) 道德之人。在儒家看來,仁者或道德之人是真正意義(yi) 上的人,也是人應該成為(wei) 的人。因此,在儒家那裏成為(wei) 仁者也就是成人,成仁與(yu) 成人是同義(yi) 的。儒家重視仁實質上是重視作為(wei) 其主體(ti) 的人成為(wei) 仁者,仁、義(yi) 、禮都指向這一目的,也落實於(yu) 這一目的,整個(ge) 儒家道德是為(wei) 了實現這一目的構建起來的。正是在這種意義(yi) 上我們(men) 說,成人是儒家道德的旨趣或意旨,而儒學體(ti) 係(至少是先秦儒學體(ti) 係)就是旨在成人而構建起來的道德理論體(ti) 係。這個(ge) 體(ti) 係主要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既然要成為(wei) 仁者,那麽(me) 這裏所說的“仁”意味著什麽(me) ,意即什麽(me) 樣的人才是仁者?二是怎樣才能成為(wei) 仁者?

 

“仁在儒家倫(lun) 理思想中是一個(ge) 涵義(yi) 極其豐(feng) 富的概念,其內(nei) 容有廣狹之分。廣義(yi) 的仁是一個(ge) 全德之辭,幾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狹義(yi) 的仁即五常之一,主要是以人與(yu) 人之間相親(qin) 相愛的道德感情為(wei) 主要內(nei) 涵的道德規範。”[2]作為(wei) 儒學核心的仁是廣義(yi) 的仁,其內(nei) 容體(ti) 現為(wei) “五常”,主要是仁、義(yi) 、禮。

 

“五常”中仁的基本含義(yi) 是愛人,這是仁者首要之德。愛人首先指愛親(qin) 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論語·學而》);其次指愛他人,“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即孔子所要求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仁者的最高境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在儒家看來,所有人都愛人,社會(hui) 就會(hui) 出現人與(yu) 人相親(qin) 相愛的“大同”情景。

 

對於(yu) 儒家來說,仁是道德的情感體(ti) 現,義(yi) 是道德的行為(wei) 準則,它們(men) 從(cong) 不同方麵體(ti) 現了道德的要求。孟子認為(wei) 仁是道德之居所,而義(yi) 是走向道德之路徑。“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yi) 是也。”(《孟子·盡心上》)董仲舒解釋說,仁的實質是愛人、安人,義(yi) 的實質則是正我,“以仁安人,以義(yi) 正我”(《春秋繁露·仁義(yi) 法》)。正我旨在安人,因此,道德之人要“居仁由義(yi) ”。就義(yi) 而言,道德之人的最高境界是因擁有“集義(yi) 所生”的“至大至剛”、“塞於(yu) 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而成為(wei)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禮是仁義(yi) 的具體(ti) 規範、外在保證,仁義(yi) 是禮的內(nei) 在實質,它們(men) 構成了儒家道德體(ti) 係的基本結構框架。儒家根據仁義(yi) 的要求構建了一個(ge) 龐大、完善的禮的體(ti) 係,它所處理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基本道德關(guan) 係即“五倫(lun) ”。儒家特別強調禮的意義(yi) ,認為(wei) 禮是實現仁的根本路徑,“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也是立人之本,人“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論語·泰伯》),“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因而儒家要求人們(men) 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於(yu) 禮,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以至達到自然而然的自由程度,這就是“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

 

對於(yu) 儒家來說,成為(wei) 仁者就是成為(wei) 達到“五常”要求之人。達到這種要求的人就被認為(wei) 是君子。君子就是仁者,就是道德之人,這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儒家對君子有種種規定和描述,概述之,其要義(yi) 就是“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前者是就君子自己而言的,後者是就君子對他者而言的。但是,儒家並不到此為(wei) 止,還進一步在理想的人格中劃分了君子、豪傑(誌士)和聖人三個(ge) 不同層次。豪傑和聖人都是君子,但他們(men) 不是普通的君子,而是達到了更高的境界:豪傑比一般君子更具有雄壯、偉(wei) 岸的色彩,他們(men) 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舍生而取義(yi) ”(《孟子·告子上》)的誌士仁人;聖人則是盡善盡美、至善至美的最高範型:“洋洋乎發育萬(wan) 物,峻極於(yu) 天,優(you) 優(you) 大哉!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待其人然後行。”(《禮記·中庸》)聖人是最高的人格,修養(yang) 成了這樣的人格,就達到了儒家所說的“內(nei) 聖”,而達到了“內(nei) 聖”就可以成王,即可以成為(wei) “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君王,治理國家和天下。聖人有“不忍人之心”,擔任君王就會(hui) 有“不忍人之政”,即實行仁政(《孟子·公孫醜(chou) 上》),就可實現“大道之行”的“大同”社會(hui) 。

 

在儒家看來,“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關(guan) 鍵在於(yu) 個(ge) 人的修為(wei) ,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為(wei) 仁由己”(《論語·顏淵》)。因此,儒家特別強調修身,認為(wei) “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禮記·大學》)。為(wei) 此,儒家為(wei) 人們(men) 成人成聖設計了一個(ge) 路線圖,即是《大學》提出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即“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是修身的內(nei) 在目標,達到了這個(ge) 目標就會(hui) 成為(wei) 聖人。為(wei) 達到“三綱領”的目標,需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ge) 步驟。在這八個(ge) 步驟中,修身是關(guan) 鍵,即所謂“修身為(wei) 本”。修身是為(wei) 了齊家、治國,最終達到明明德於(yu) 天下的目的,而修身則需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四個(ge) 環節。這裏的治國、平家下則是修身的外在目標,即“經世致用”。由此不難看出,對於(yu) 儒家道德來說,“三綱領八條目”集中體(ti) 現了傳(chuan) 統道德強調成性與(yu) 成人相統一,養(yang) 性與(yu) 修身、內(nei) 聖與(yu) 外王相協調的特點。

 

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目標:使人類獲得解放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並在深刻批判資本主義(yi) 製度和文化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這一理論與(yu) 他們(men) 的哲學、政治經濟學一起構成了馬克思主義(yi) 。馬克思主義(yi) 及作為(wei) 其核心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其主旨就是使人獲得解放,獲得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並建立使人獲得自由而全麵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ti) 。

 

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建立的出發點和目的來看,它是為(wei) 了使無產(chan) 階級從(cong) 資產(chan) 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從(cong) 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產(chan) 階級作為(wei) 第三等級的先進代表,利用第三等級的力量推翻了僧侶(lv) 和貴族,取得了政治統治權,從(cong) 而使自己獲得了解放,然而沒有使無產(chan) 階級獲得解放。因此,被壓迫的無產(chan) 階級麵臨(lin) 的問題是推翻資產(chan) 階級統治,使自己獲得解放,也就消滅了自己。而一旦無產(chan) 階級消滅了自己,全人類也就獲得了解放。於(yu) 是,如何使無產(chan) 階級得到解放從(cong) 而解放全人類,就成為(wei) 了他們(men) 終生孜孜不倦探索的問題。

 

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內(nei) 容和體(ti) 係結構來說,它也是以人類的解放為(wei) 核心的。馬克思主義(yi) 是由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三個(ge) 部分組成的,其中的每個(ge) 部分都是以解決(jue) 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問題為(wei) 指向的,都是圍繞這個(ge) 問題展開的。

 

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哲學的目的就是給人類解放和自由提供論證。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其創始人馬克思那裏是一種以實踐性為(wei) 特征的曆史唯物主義(yi)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總和。要使異化了的人的本質複歸,使人獲得解放和自由以成為(wei) 完善的人,就“必須推翻那些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dong) 西的一切關(guan) 係”。[3]這樣,馬克思就從(cong) 他的以實踐為(wei) 基礎的曆史唯物主義(yi) 得出了要使人獲得解放和自由就必須改變現存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結論。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一方麵強調正確理論對於(yu) 改變現存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麵則直接訴諸改變現存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實踐行為(wei) 。“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4]於(yu) 是,馬克思的哲學就由實踐性引出了革命性,這種革命性就在於(yu) ,隻有通過革命的實踐活動才能解決(jue) 人的解放和自由問題,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

 

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yi) 經濟的目的同樣是為(wei) 了給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論證。他的經濟學說一方麵證明了剩餘(yu) 價(jia) 值的創造者(無產(chan) 階級)在經濟利益上是和資產(chan) 階級根本對立的,其結果必然是無產(chan) 階級起來革命,剝奪剝奪者,因而無產(chan) 階級是資產(chan) 階級的掘墓人,是實現人類解放的主要社會(hui) 力量;另一方麵,還證明了產(chan) 生剩餘(yu) 價(jia) 值的資本運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yi) 固有矛盾激化,其結果必然是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瓦解,代之以適應生產(chan) 力發展的生產(chan) 資料公有製,這種以公有製為(wei) 基礎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以及資本主義(yi) 提供的大生產(chan) 方式和積累的社會(hui) 財富,正是人類解放和自由的社會(hui) 條件。

 

至於(yu) 關(guan) 於(yu) 階級、革命和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學說,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它們(men) 並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借以實現偉(wei) 大目標的手段。早年馬克思就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jin) 因為(wei) 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wei) 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ge) 階級,隻有在革命中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肮髒的東(dong) 西,才能建立社會(hui) 的新基礎。”[5]他後來又說:“至於(yu) 不可避免的共產(chan) 主義(yi) 革命就更不用說了,因為(wei) 它本身就是個(ge) 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6]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chan) 階級上升為(wei) 統治階級,爭(zheng) 得民主。”[7]無產(chan) 階級革命是要建立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而“這種專(zhuan) 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chan) 生的一切生產(chan) 關(guan) 係,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chan) 關(guan) 係相適應的一切社會(hui) 關(guan) 係,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hui) 關(guan) 係產(chan) 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8]

 

馬克思注意到人類解放不是觀念上的,而是現實的,受製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隻有在現實的世界中並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種曆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曆史的關(guan) 係,是由工業(ye) 狀況、商業(ye) 狀況、農(nong) 業(ye) 狀況、交通狀況促成的”。[9]馬克思肯定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對人類的貢獻,並認為(wei) 人類的解放必須以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創造的物質條件為(wei) 基本前提。而且人的解放又會(hui) 極大地促進生產(chan) 力的發展和社會(hui) 產(chan) 品的極大豐(feng) 富。到了共產(chan) 主義(yi) 的高級階段,社會(hui) 分工消失,人們(men) 自覺地將勞動作為(wei) 生活的第一需要,盡其所能地為(wei) 社會(hui) 作貢獻,社會(hui) 因而生產(chan) 力高度發達,物質生活富足充裕。“在迫使個(ge) 人奴隸般地服從(cong) 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cong) 而腦力勞動和體(ti) 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謀生的手段,而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ge) 人的全麵發展,他們(men) 的生產(chan) 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ti) 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10]人的需要的充分滿足和人的全麵發展也就成為(wei) 可能。

 

通過把無產(chan) 階級從(cong) 資本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從(cong) 而解放全人類,使所有人獲得自由,並利用資本主義(yi) 創造的物質條件,憑借人獲得解放和自由而激發的活力帶來的快速增長的社會(hui) 財富,使人在獲得自由的同時獲得全麵發展,這就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給人類描繪的人類發展的美好前景和實現這種美好前景的現實道路。

 

三、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儒家道德與(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融合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是在19世紀末傳(chuan) 入中國、20世紀初在中國得到傳(chuan) 播的,19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標誌著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和列寧主義(yi) 開始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客觀上也開始了與(yu) 中國文化相融合。但是,由於(yu) 長期對傳(chuan) 統思想文化持否定態度,特別是致力於(yu) 革命和建設而沒有自覺地在理論和實踐上將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相融合,這種局麵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有較大改變。不過,在馬列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產(chan) 生了毛澤東(dong) 思想,毛澤東(dong) 思想中包含了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思想文化因素,因而可以說,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很早就在客觀上開始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融合的過程,隻是缺乏自覺而已。

 

今天反思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的曆史經驗教訓,我們(men) 感到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儒家道德主義(yi) 之間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種外來思想文化隻有當它與(yu) 所進入民族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從(cong) 中吸取滋養(yang) ,才可能紮根並發揚光大,否則它就可能始終都是一種外來的文化,不能成為(wei) 所進入民族文化的主流文化或有機組成部分。曆史上這樣的事例很多。佛教自漢代就開始傳(chuan) 入中國,但真正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佛教是禪宗。禪宗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wei) 它大量吸收了中國本土的思想文化,其“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自性具足”、“見性成佛”等主張顯然吸收了道家哲學“自足其性”、“任性逍遙”等觀念。與(yu) 之形成對照的是,基督教早在唐朝就開始傳(chuan) 入中國,而且自鴉片戰爭(zheng) 後西方國家采取了諸多措施在中國傳(chuan) 播基督教,但由於(yu) 它始終沒有真正與(yu) 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因而直至今天它仍還基本上是一種外來文化,不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構想是框架性的,並沒有使這種構想具體(ti) 化為(wei) 完整的社會(hui) 價(jia) 值體(ti) 係。當它進入中國後,要成為(wei) 指導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思想理論,本身也需要從(cong) 中國思想文化中吸取滋養(yang) 。由此看來,給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注入中國思想文化的元素,使之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yi) 融合起來,使這種融合的成果成為(wei) 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堅定不移地走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麵臨(lin) 的重大課題。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如果將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進一步融合起來,完成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的建構,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將會(hui) 更穩健、更協調、更可持續。

 

近一個(ge) 世紀以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結合所取得的重大曆史成就表明,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它可以回答和解決(jue) 當代中國麵臨(lin) 的時代問題和發展問題,有可能與(yu) 中國曆史文化實現更有深度、更富有成果的融合。從(cong) 以上我們(men) 對儒家道德主義(yi) 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分析不難發現,兩(liang) 者之間在深層次上存在著一致性和相通性。首先,兩(liang) 者關(guan) 注的焦點都是人的完善和發展問題,即“成人”的問題。儒家道德主義(yi) 重視的是人的道德人格完善的問題,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關(guan) 注的焦點是人從(cong) 資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而獲得自由而全麵的發展,人的完善、發展是兩(liang) 者的共同軸心,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看,它們(men) 都是人本主義(yi) 或人道主義(yi) 的。其次,兩(liang) 者都認為(wei) 人的完善和發展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自我建構或造就的結果。儒家道德主義(yi) 特別強調修身對於(yu) 人格完善的意義(yi) ,把修身作為(wei) 成人之本;而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是擺脫資本的奴役等的結果。而且,馬克思還設想了未來如何通過教育造就全麵發展的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er) 童來說,就是生產(chan) 勞動同智育和體(ti) 育相結合,它不僅(jin) 是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看,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和儒家道德主義(yi) 都具有建構主義(yi) 特點。再次,兩(liang) 者都認為(wei) 個(ge) 人的完善和發展離不開共同體(ti) ,而共同體(ti) 的和諧又離不開個(ge) 人的完善和發展,兩(liang) 者互為(wei) 因果、良性互動。儒家道德的整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取向是十分明顯的,它把為(wei) 了整體(ti) 的完善與(yu) 和諧看作是個(ge) 人“成人”的指向,看作是個(ge) 人人生的追求和責任;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在承繼啟蒙思想家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時強調群體(ti) 對於(yu) 個(ge) 人的意義(yi) ,主張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ti) ,而這種共同體(ti) 以“每個(ge) 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為(wei) 基本原則。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看,兩(liang) 者都持整體(ti) 主義(yi) 的價(jia) 值取向。

 

一般來說,指導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區域或整個(ge) 人類的思想理論有三種形態:一是原創性思想理論,這是在人類曆史上破天荒地提出的對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地區或整個(ge) 人類長期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如耶穌的思想、釋迦牟尼的思想、孔子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二是再創性思想理論,這是對某種原創性思想理論有重大突破或將原創性思想理論與(yu) 其他某種原創性思想理論相融合,並對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地區或整個(ge) 人類長期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前者如凱恩斯主義(yi) 、美國的實用主義(yi) (它是歐洲自由主義(yi) 、共和主義(yi) 與(yu) 美國人實用觀念相結合創立的)、東(dong) 正教、基督教新教等。三是應用性思想理論,即將原創性思想理論或再創性思想理論應用於(yu) 實踐提出的思想理論,這種思想理論一般隻在一段時間起作用而不會(hui) 有長期影響,如羅斯福新政、裏根主義(yi) 、撒切爾主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屬於(yu) 再創性思想理論,它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融合所形成的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理論。

 

當然,從(cong) 中國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角度看,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融合的立足點應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而不是儒家道德主義(yi)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是現代工業(ye) 大生產(chan) 的產(chan) 物,它既肯定現代大工業(ye) 的曆史進步性和對於(yu) 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意義(yi) ,又看到了資本主義(yi) 的曆史局限和內(nei) 在缺陷,並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如何走出資本主義(yi) 困境的出路,這種出路就是超越資本主義(yi) 的社會(hui) 主義(yi) 。這種出路代表了人類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可以為(wei) 當代中國發展指引方向。與(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不同,儒家道德主義(yi) 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小農(nong) 經濟)基礎上的,並且其中的一些內(nei) 容(主要是規範體(ti) 係)為(wei) 皇權專(zhuan) 製主義(yi) 所利用,並被尊奉為(wei) 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意識形態和價(jia) 值體(ti) 係。從(cong) 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看,這種自然經濟已經基本上被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ye) 生產(chan) 方式所取代,正在退出曆史舞台。因此,與(yu) 之相適應的儒家道德雖然有諸多合理內(nei) 容,而且已積澱成為(wei)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主體(ti) 部分,但並不能代表中國社會(hui) 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men) 所說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融合,是立足於(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融合,而不是相反。兩(liang) 者之間的關(guan) 係是土壤與(yu) 禾苗的關(guan) 係,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之“苗”要植根於(yu) 儒家道德主義(yi) 及所有傳(chuan) 統思想文化,從(cong) 這種“土壤”中吸取養(yang) 分,兩(liang) 者融合所形成的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中國形態,即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而不是儒家道德主義(yi) 的現代複興(xing) 。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的融合主要體(ti) 現在我們(men) 要給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注入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yi) 元素,使之深深地植根於(yu) 中國思想文化傳(chuan) 統,從(cong) 而真正地成為(wei) 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當然,這種“注入”是一種化學反應式的融合,特別是要用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以及當代先進的思想文化對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內(nei) 容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cong) 儒家道德的角度看,可以注入於(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中國思想文化的元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注入中國的道德內(nei) 涵。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構想是框架性的,不可能對其中的道德因素給予更多的考慮,而且他們(men) 認為(wei) 道德是由社會(hui) 的經濟關(guan) 係決(jue) 定的,不同社會(hui) 、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不存在普遍、永恒的道德,因而他們(men) 也不可能為(wei) 未來社會(hui) 作出道德謀劃。但是,當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中國時,就需要注入中國的道德元素。儒家道德是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其中有不少過時落後的內(nei) 容,但確實有一些因素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的元素甚至基因,成為(wei) 中國人的性格和深層心理結構,並且會(hui) 長期與(yu) 中華民族相伴相隨。這些因素在今天看來至少有以下四個(ge) 方麵:

  

第一,一個(ge) 人要成人,首先必須成為(wei) 道德之人。人的解放是從(cong) 受壓迫和奴役中解放,不是從(cong) 道德中解放,道德可能成為(wei) 壓迫和奴役人的力量,但那種道德是異化了的道德,真正的道德是人生活的智慧,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根本規定性。這樣的道德內(nei) 涵正是儒家道德主義(yi) 所闡明的。把這些道德內(nei) 涵注入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會(hui) 使它更具體(ti) 、更豐(feng) 富。作為(wei) 兩(liang) 者融合的結果,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就不僅(jin) 要強調每一個(ge) 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而且要強調一個(ge) 人要成為(wei) 自由而全麵發展之人,首先必須是道德之人。隻有成為(wei) 道德之人,才能成為(wei) 真正的自由人;成為(wei) 了道德之人,自由之人才可能獲得全麵發展。

 

第二,人的發展存在著差異,需要給人們(men) 指出發展的階梯。儒家充分考慮到了人的稟賦差異,因而一方麵給人們(men) 指出了“修齊治平”發展的完整路線圖,另一方麵又將人格劃分了小人、君子、豪傑、聖人等不同層次,認為(wei) 一個(ge) 人隻要不是小人,他就是道德之人,至於(yu) 能否成為(wei) 豪傑、聖人,要看各人的修為(wei) 。每一個(ge) 人都成為(wei) 自由而全麵發展的人當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即使社會(hui) 財富充分湧流,由於(yu) 個(ge) 人稟賦和作為(wei) 有差異,因而並不是每一個(ge) 人都能成為(wei) 自由而全麵發展的人。因此,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可以借鑒儒家道德人格的思想,將理想人格劃分為(wei) 作為(wei) 基本層次的“道德之人”、中間層次的“自由之人”和高級層次的“全麵發展之人”三個(ge) 層次。它們(men) 大致上與(yu) 儒家道德的君子、豪傑、聖人人格相對應。“道德之人”是每一個(ge) 人都應成為(wei) 的人,“自由之人”是隻有成年人才能成為(wei) 的人,而“全麵發展之人”是在人格各方麵得到充分發展,達到盡善盡美、至善至美的人,這種最高境界通常隻有成熟的人通過長期修煉才能達到。

 

第三,一個(ge) 人要“成人”,關(guan) 鍵在於(yu) 自己的修養(yang) 。“成人”,不管是成為(wei) 自由而全麵發展的人,還是成為(wei) 聖人或君子,都不是一個(ge) 自然而然的過程,甚至最終也不能靠教育,而要靠自己的修養(yang) 。儒家為(wei) 此極其重視修身,並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路徑和方法,如“慎獨”、“致良知”、“知行合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這些路徑和方法大多具有普遍意義(yi) ,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需要吸取這些合理內(nei) 容,為(wei) 人們(men) 成就自由而全麵發展之人提供基本遵循。

 

第四,個(ge) 人“成人”需要不同類型的共同體(ti) 培育,而各種共同體(ti) 隻有由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構成才能達到和諧與(yu) 完善,兩(liang) 者處於(yu) 相互生成、良性互動之中。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針對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資本對人的奴役強調社會(hui) 應當成為(wei) 自由人的聯合體(ti) ,但人不隻是社會(hui) 人,還是家庭人。特別重視家庭對於(yu) 人生存和“成人”的意義(yi) ,將家與(yu) 國、天下聯係起來,是儒家道德乃至整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突出特點。因此,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尤其要重視家庭共同體(ti) 的意義(yi) 。家庭是血緣紐帶聯係著的生活共同體(ti) ,其中的成員雖然都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權利,但彼此之間的依賴遠遠超過其他共同體(ti) 。在當代中國,共同體(ti) 包括家庭、各種組織或社團、國家和世界。隻有承認這些不同的共同體(ti) 是“自由人聯合體(ti) ”的不同形式,“自由人聯合體(ti) ”才會(hui) 具有豐(feng) 富的內(nei) 涵,才是與(yu) 實際生活對接的。因此,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要在肯定共同體(ti) 本質上應是自由人聯合體(ti) 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人們(men) 生活共同體(ti) 的各種類型和不同意義(yi) ,尤其要重視家庭作為(wei) 社會(hui) 基本單元的作用。

 

四、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的回歸與(yu) 弘揚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之所以能中國化並成為(wei) 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是因為(wei) 它與(yu) 儒家道德存在著一致性,兩(liang) 者之間有著深度的契合性,而且在客觀上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在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化過程中,我們(men)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對此缺乏自覺意識,而這與(yu) 近代中國的兩(liang) 個(ge) 特殊情況直接相關(guan) 。

 

其一,自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化開始,中國所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是救亡圖存、民族獨立和振興(xing) ,以及被壓迫勞動階級的解放,個(ge) 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麵發展問題不可能被提上議事日程。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設計是以資產(chan) 階級已經掃除了一切封建主義(yi) 殘餘(yu) ,取得了政治統治,資本主義(yi) 發展已經提供了相當發達的物質文明為(wei) 前提的,而在中國致力於(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化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之日起所麵臨(lin) 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民族民主革命。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麵臨(lin) 著如何改變一窮二白麵貌、實現國家富強的緊迫問題。這個(ge) 問題不解決(jue) ,就根本談不上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麵發展的問題。經過大約半個(ge) 世紀的曲折曆程,直到實行市場經濟體(ti) 製之後,這一問題才逐漸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jue) 。

 

其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開始中國化的時候,中國剛剛推翻皇權專(zhuan) 製主義(yi) 統治,麵臨(lin) 著“同傳(chuan) 統觀念實行徹底決(jue) 裂”的任務,因而當時不可能在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之間尋求融合。1911年辛亥革命後,國內(nei) 掀起了影響巨大的“新文化運動”,其主旨之一是“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而“舊道德”指的就是以孔子學說為(wei) 代表的儒家傳(chuan) 統道德。在這種對傳(chuan) 統思想文化持嚴(yan) 厲批判、否定態度的情況下,人們(men) 不可能冷靜下來考慮將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相融合、相對接,相反,以為(wei) 對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否定得越徹底越有利於(yu) 先進的思想占領一切陣地。

 

上述兩(liang) 種情況的出現有其曆史必然性,但它也確實導致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化長期存在的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我們(men) 隻注意到了如何建立新社會(hui) ,而忽視了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麵發展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men) 常常將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本身當作了目的,而忽視了社會(hui) 主義(yi) 本身就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麵發展,是兩(liang) 者之間的相互生成、良性互動。當然,人的解放和自由,尤其是人的全麵發展存在著程度的問題,有一個(ge) 從(cong) 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但它們(men) 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應有之義(yi) ,否則我們(men) 所建設的就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社會(hui) 主義(yi) 。二是我們(men) 注意到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忽視了它與(yu) 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相融合。過去我們(men) 一直注重把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而把儒家道德主義(yi) 當作落後的思想理論,以至儒家道德主義(yi) 的影響越來越小。把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確實形成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思想理論,但今天反思起來可以發現,所有這些理論都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在中國的運用,是應用性的思想理論,它們(men) 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an) 生的,但卻不是與(yu) 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相承接的,不是與(yu) 中國本土思想文化發生化學反應式融合的結果。

 

促使中國人意識到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化存在的問題,意識到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不僅(jin) 要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且要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主義(yi) 相融合,是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體(ti) 製帶來的社會(hui) 深刻變化。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特別是使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chuan) 播,使傳(chuan) 統文化重新登上中國曆史舞台。這一切促使中國人反思和重新認識西方文化和傳(chuan) 統文化以及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過去、現狀和未來,並對之有了更為(wei) 冷靜和理智的態度。市場經濟帶來的中國迅速富強和經濟上日益強大,使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具備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而市場經濟導致的嚴(yan) 重社會(hui) 問題一方麵使克服人的日益物化、引導人們(men) 追求自由而全麵發展的問題嚴(yan) 峻地提了出來,另一方麵也使人們(men) 意識到要克服市場經濟發展導致的問題需要將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植根於(yu) 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沃土,使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文化化。這種反思和重新認識的最重要成果就是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提出集中體(ti) 現了把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相融合,並借鑒人類特別是西方優(you) 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從(cong)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儒家道德主義(yi) 相融合的角度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對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形成的貢獻至少有以下三方麵:第一,它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和人民幸福有機統一起來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的終極價(jia) 值目標,體(ti) 現了儒家道德所倡導的在追求“齊家、治國、平天下”過程中實現個(ge) 人自我發展和幸福的主導觀念,也體(ti) 現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人的全麵發展要建立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基礎上,而個(ge) 人的發展主要不在於(yu) 物質需要的滿足,而在於(yu) 人的整體(ti) 幸福的基本價(jia) 值取向。它是真正意義(yi) 上的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的終極價(jia) 值目標,它把儒家道德主義(yi) 的“家國”情懷與(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融合為(wei) 一體(ti) 。第二,它把儒家道德主義(yi) 所倡導的德目納入其中作為(wei) 核心價(jia) 值理念,使它更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像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和諧、文明等價(jia) 值理念都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德所推崇和倡導的,雖然它們(men) 的具體(ti) 內(nei) 涵有所變化,但一般含義(yi) 是一致或相通的。第三,它吸收了一些源自西方但得到世界各國普遍公認的價(jia) 值理念,使它與(yu) 世界文明發展無縫對接,顯現出它的現代性和人類性。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這樣一些理念是中國傳(chuan) 統不充分具備的,但卻得到人類普遍公認。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揭露過這些理念在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欺騙性,但並不否認這些理念本身的價(jia) 值。過去我們(men) 對這些理念持簡單的否定態度,今天我們(men) 將它們(men) 納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表現出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總而言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所體(ti) 現的不再是本原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也不是本原的儒家道德主義(yi) ,而是兩(liang) 者相融合並根據當代中國實際和當代人類文明走向綜合創新所形成的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當然,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如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一樣,尚處於(yu) 構建之中,還需要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進一步豐(feng) 富和完善,但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既然我們(men) 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必將以新的理論形態和實踐成就彰顯於(yu) 世界。

 

參考文獻:

 

[1][2]唐凱麟,張懷承.成人與(yu) 成聖:儒家倫(lun) 理道德精神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168,168.

 

[3][4][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502,527.

 

[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516.

 

[7][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166.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