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賢不倦 誅賞嚴(yan) 明——漢武帝劉徹用人史話(上)
作者:陳家興(xing)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廿四日丙午
耶穌2017年5月19日
褒貶不一的漢武帝
讀《史記·孝武本紀》,會(hui) 對漢武帝劉徹的一生充滿疑惑,通篇記述的都是他巡遊封禪敬鬼神的故事,似乎沒幹什麽(me) 正事。這大抵是因為(wei) 司馬遷因李陵投降匈奴為(wei) 其分辯而被武帝施以宮刑一事之故,而有意把其文治武功忽略或散見於(yu) 其他臣子列傳(chuan) 中。不過,曆史上對漢武帝劉徹的評價(jia) ,也往往褒貶不一。
比如東(dong) 漢史學家班固,在敘述一番漢武帝的事跡後說:“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jian) 以濟斯民,雖《詩》《書(shu) 》所稱,何有加焉!”意謂《詩經》《尚書(shu) 》上所稱道的古代賢王也不過如此,可以說是極言武帝的文治武功。這一類評價(jia) ,往往著眼於(yu) 他征戰四方、開疆拓土、遠揚國威,以及其他功業(ye) 。
然而,千年後的司馬光在列敘“班固讚曰”後,即來了一段“臣光曰”,則多有貶抑:“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ei) 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wei) 盜賊,其所以異於(yu) 秦始皇者無幾矣。”顯然,司馬光對秦始皇的評價(jia) 比較負麵,而在他眼裏漢武帝和秦始皇沒什麽(me) 兩(liang) 樣。這一類評價(jia) ,往往著眼於(yu) 他窮兵黷武,“內(nei) 窮侈靡,外攘夷狄”,結果就是“天下蕭然,財力耗矣”。
但在用人上,積極正麵的評價(jia) 居多,司馬光與(yu) 班固兩(liang) 人意見亦相類。司馬光在記敘漢武帝逝後寫(xie) 道:“帝聰明能斷,善用人,行法無所假貸”,可謂蓋棺定論。班固則早就稱讚:“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谘海內(nei) ,舉(ju) 其俊茂,與(yu) 之立功。”
當然,在司馬光看來,天下的人才是不缺的,關(guan) 鍵在你想幹什麽(me) ,就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人才為(wei) 你所用。他這樣寫(xie) 道:“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銳輕死之士充滿朝廷,辟土廣地,無不如意。及後息民重農(nong) ,而趙過之儔(chou) 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別,而士輒應之,誠使武帝兼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之量以興(xing) 商、周之治,其無三代之臣乎!”隱含的意思是,治國大略決(jue) 定了用人謀略,要是把治國大略重心放在造福百姓上會(hui) 更好,就能複興(xing) 商周時期的太平盛世,而相應的輔佐人才也會(hui) 輩出。
漢武帝的治國思路轉變固是事實,而武將文臣為(wei) 之用亦是事實,但前提仍然是漢武帝善於(yu) 任用賢能。倘若不善用人,則空有雄略而不能盡展。再好的江山,也會(hui) 如秦二世胡亥般三年玩完,不會(hui) 延運日久。
廣納賢才
事實上,漢武帝是以延攬人才來開局的。公元前141年正月,劉徹16歲即帝位。第二年冬季十月,即下詔“舉(ju)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親(qin) 自出題“問以古今治道”。事實上,在今天看來,這是在同一年,因為(wei) 古代紀年都是從(cong) 冬季開始的。也正是在武帝任上,於(yu) 公元前104年夏季五月改正朔,他命公孫卿、司馬遷等擬定漢朝《太初曆》,以正月為(wei) 一年開始,延續至今。
以廣納賢才來開治理之新局,是為(wei) 雄主治國理政的大氣象。
當時有一百多人參加考試,其中廣川人董仲舒寫(xie) 了一篇很長的答卷,漢武帝很讚賞,當時即任命他做江都國的相。其中關(guan) 於(yu) 用人之道,也有一番論述,對漢武帝當有潛在影響。
董仲舒在策論中針砭時弊:“夫長吏多出於(yu) 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遂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官吏大多是官二代、富二代,這哪能選出賢能之士?同時還憑資曆就能得富貴、升官職,這樣的用人思路顯然會(hui) 堵塞賢路。
董仲舒建議:讓列侯、郡守、二千石官秩的官員,各自從(cong) 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選擇賢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選送二人,而且能夠“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把舉(ju) 薦賢能作為(wei) 對官員考察的重要依據,這實際上是一個(ge) 製度化的舉(ju) 薦賢才措施。賢才舉(ju) 薦來了怎麽(me) 辦?“毋以日月為(wei) 功,實試賢能為(wei) 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意謂不重資曆,而重實際能力,根據才能大小、品行高低來任用。這樣的用人思路,在當時可謂超前,即便在今天也很有價(jia) 值。
事實上,漢武帝即位開始,還在全國選拔“文學材智之士”,予以破格重用。當時,便有很多人上書(shu) 議論國家政事得失,自我標榜自我推薦的人數以千計,漢武帝從(cong) 中選拔傑出的人才給以寵信重用。比如有朱買(mai) 臣、司馬相如、東(dong) 方朔等,他們(men) 成了武帝的左右親(qin) 信,漢武帝經常讓他們(men) 與(yu) 朝廷大臣辯論國政得失,大臣多次被駁得無法對答。當然,這些人才帶有娛樂(le) 性質,漢武帝也未必真的重視,“上以俳優(you) 畜之,雖數賞賜,終不任以事也”。這表明,漢武帝心裏對人才的斤兩(liang) 還是很清楚。東(dong) 方朔倒是經常利用時機直言進諫,對朝政發揮了一定的補益作用。
認可汲黯
除了董仲舒外,汲黯的任用也體(ti) 現了漢武帝的賢明。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提拔任用東(dong) 海太守汲黯擔任主爵都尉,地位與(yu) 九卿相同。此前,汲黯在東(dong) 海注重擇賢能再放手任用,他本人隻布置和檢查主要政務,不苛求細枝末節。他曾生病在家一年多,但東(dong) 海郡卻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稱讚他。漢武帝聽到了,便起用汲黯。此前,河內(nei) 郡失火燒毀了一千多家民房,漢武帝便讓他去視察,結果汲黯假托天子命令擅自行事,命令官員發放官倉(cang) 積糧以救濟貧民,返回後即請罪。但漢武帝很賞識他,便赦免了他的罪名。
任用汲黯,漢武帝注重的是人才的賢名,屬於(yu) “國人皆曰賢”一類,同時還注重人才的忠誠與(yu) 膽略,親(qin) 自考察。這樣用人,大抵不會(hui) 有失。不過,汲黯並非完人。史稱汲黯為(wei) 人性情倨傲,當麵批評人,不能容忍別人的過失。有一次他犯顏直上,讓漢武帝下不來台。但漢武帝最終能容,確是雄主心胸,凡事皆以國事為(wei) 重,不以私憤而取舍。
當時,漢武帝正招選文學之士和儒家學者,說我想要怎樣怎樣。汲黯應聲回答說:“陛下內(nei) 多欲而外施仁義(yi) ,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謂心藏很多欲望而表麵裝仁義(yi) ,很難達到唐堯虞舜那樣天下大治的局麵。這簡直就是不給人留一點顏麵,漢武帝沉默不語,接著勃然大怒,然後臉色難看地結束朝會(hui) 。退回內(nei) 宮,還對左右侍從(cong) 說:汲黯的質樸忠直也太過分了!然而漢武帝終究未對汲黯有什麽(me) 懲處。
當時,群臣中就有人批評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立公卿等負有輔佐匡正之責的大臣,難道是讓他們(men) 阿諛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義(yi) 的境地嗎?況且我既然已經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隻想顧全自身性命,那就會(hui) 使朝廷蒙受恥辱,那怎麽(me) 得了!汲黯的確是忠貞為(wei) 國之士,忠言逆耳,古今有多少人聽得煩心,必欲不聽而後快,唯雄才大略者有這樣的心胸肚量,容得下忠良之言,其雖一時震怒,卻終不會(hui) 加諸半點問責。
事實上,漢武帝對汲黯常常是關(guan) 愛有加。汲黯身體(ti) 多病,在三個(ge) 月的病假期限快到時,漢武帝多次特許延長他的病假時間。後來病重時,莊助替他請假,漢武帝便問莊助汲黯的為(wei) 人。莊助說:讓他任職當官,沒有什麽(me) 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說到讓他輔佐年幼的君主,他會(hui) 堅定不移地維護祖先基業(ye) ,有人以利祿引誘他,他不會(hui) 前去投靠,君主嚴(yan) 辭苛責地驅趕他,他也不會(hui) 離去,誰也無法改變他的耿耿忠心。漢武帝說:“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漢武帝對汲黯的認可,亦很中肯。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首次命令各郡國各自察舉(ju) 孝廉一人,史稱這是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而采取的行動。
總體(ti) 上看,漢武帝初任這幾年,隻是重視人才治國的策略,其雄才大略也未盡展。隻是曆史的演繹,把時勢放在他眼前,由他作出決(jue) 斷,漢武帝順勢而為(wei) ,也就開啟了大漢的強盛時代,而人才也因之輩出。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