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開平】漫談中國伊斯蘭本土化的曆史路徑

欄目:儒回(伊)對話
發布時間:2017-04-30 21:48:34
標簽:


 

漫談中國伊斯蘭(lan) 本土化的曆史路徑

作者:果開平

來源:“端莊文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初三日乙酉

            耶穌2017年4月28日


 

 

 

 

漫談中國伊斯蘭(lan) 本土化的曆史路徑

 

常言伊斯蘭(lan) 本土化,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更多的是專(zhuan) 家的解讀,作為(wei) 一個(ge) 普通百姓,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伊斯蘭(lan) 不論文化還是政治,都不是它的全部,隻是它的一部分,伊斯蘭(lan) 是人類文明之一,它雖誕生於(yu) 阿拉伯,但阿拉伯未必能代表它的全部,如同穆聖所言,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優(you) 越,白人不比黑人優(you) 越。這句話如果舉(ju) 一反三,是否可以理解為(wei) ,阿拉伯人所踐行的伊斯蘭(lan) 不比非阿拉伯人優(you) 越,優(you) 越與(yu) 否取決(jue) 於(yu) 它的文明程度和踐行方式。

 

伊斯蘭(lan) 作為(wei) 人類文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和族群都有不同的踐行方式,以回族穆斯林為(wei) 例,其踐行方式可謂獨一無二。伊斯蘭(lan) 從(cong) 隋唐以來就自覺的本地化、在地化、本土化,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因為(wei) 它是沿著絲(si) 綢之路,伴隨著商業(ye) 文明,在華夏大地落地生根,這個(ge) 來路非常重要,也值得深入研究,這個(ge) 來路是否可以理解為(wei) 初衷,也就是回族先民的初心。

 

我們(men) 知道商業(ye) 文明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契約精神,以隋唐為(wei) 源點,早期的回族先民皈依伊斯蘭(lan) 時間也不久,當時阿拉伯半島開化不久,其宗教、政治、經濟和文化可謂百廢待興(xing) 。絲(si) 路藩客來到禮儀(yi) 之邦,如果沒有起碼的文明程度和契約精神,或許根本無法在華夏大地生存,更談不上發展。譬如當今在廣州、義(yi) 烏(wu) 等沿海地區經商的外國穆斯林商人,他們(men) 很像古代回族穆斯林先民在當下的縮影,他們(men) 是現代意義(yi) 上的藩客。他們(men) 來到中國經商,以生存為(wei) 前提,經商最重要的就是誠信,首先他們(men) 要跟本地人搭好關(guan) 係,學會(hui) 中國話,甚至娶中國媳婦,更近一步,如果他們(men) 的孩子在中國上學,久而久之,他們(men) 也就習(xi) 慣了中國的社會(hui) 環境,甚至離不開中國,最終在中國定居。

 

我想,從(cong) 古至今,回族穆斯林先民也是這樣發展的,當然,這其中不乏曆史上因戰爭(zheng) 裹挾而來的一部分先民,但這並不影響他們(men) 的發展路徑,這個(ge) 路徑是什麽(me) ?就是本土化,本土化不是狹隘的誰化誰,誰改變誰,或者說改變民族和信仰;本土化也不是地域觀念,更不是族群的對立,而是放眼天下,展望未來的自信和胸懷。本土化似乎是人類發展的規律,人類繁衍生息至今,任何民族都在不斷經曆著本土化,地區與(yu) 地區之間往來密切,旅遊、參訪,甚至移民風氣普遍頻繁。任何人到了一個(ge) 新地方,想要融入當地生活環境,學習(xi) 當地的語言、接受當地風俗習(xi) 慣,就成為(wei) 必要的條件。

 

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伊斯蘭(lan) 文明進入華夏,與(yu) 華夏文明相互交融一千年左右,到明朝中葉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私塾學堂式的經堂教育,中國特色伊斯蘭(lan) 經堂教育的誕生,可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因為(wei) 這標誌著,回回民族從(cong) 元代的色目人和漢族為(wei) 主的其他民族中孵化而成。回族穆斯林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有國家層麵的調控,更多是回族穆斯林先民本土化自我調適過程。經堂教育唐宋元都有,但為(wei) 什麽(me) 明清時期尤為(wei) 鼎盛,其中一個(ge) 重要曆史背景就是會(hui) 說阿拉伯語、波斯語的人越老越少,近千年的文化熏陶,漢語已然為(wei) 了回族的母語。由於(yu) 經文匱乏,學人寥落,信仰傳(chuan) 承的迫切需要,經堂教育由原有的世襲傳(chuan) 替,逐漸發展成為(wei) 一種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義(yi) 務教育。明後期,經堂教育模式趨於(yu) 成熟,阿拉伯語,波斯語成為(wei) 了經堂教育的專(zhuan) 門學科或者小語種,成為(wei) 學者阿訇的一技之長。

 

回族的形成,是中華文明與(yu) 伊斯蘭(lan) 文明的結晶,象征著中華文明與(yu) 伊斯蘭(lan) 文明的有機融合,從(cong) 古至今,都是魚水關(guan) 係,有著血肉聯係。回回民族以漢語為(wei) 自己的第一語言,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經堂語為(wei) 輔助詞匯,形成了獨特的回族文化。經堂教育文明的偉(wei) 大之處在於(yu) ,它把族源複雜的回回民族的信仰和民族性從(cong) 道統、教統和學統上統一了,這是一個(ge) 獨特的人類學和民族學上的奇跡。回回民族在中華大地,自始至終以商業(ye) 文明的基因順應潮流,不斷遷徙,不斷本土化生存和發展著。

 

明清以來,不論江南,華北,還是西北,傳(chuan) 教的阿訇和學者的師承基本都可以追溯到一個(ge) 源頭,就是以胡登洲為(wei) 太師的經堂教育體(ti) 係,經堂教育的不僅(jin) 僅(jin) 是教經育人,首先他傳(chuan) 播的是文化,這個(ge) 文化具有開化和傳(chuan) 承的作用,它是中華文明與(yu) 伊斯蘭(lan) 文明和合共生的一種文明,它像回回民族繁衍生息的驅動力,在回族穆斯林內(nei) 部建立了獨一無二的文明秩序,與(yu) 中華主體(ti) 文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直接啟蒙了明末清初的回儒對話式的漢文譯著運動,為(wei) 伊斯蘭(lan) 本土化路徑的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思想基礎。

 

剛才我們(men) 說道,伊斯蘭(lan) 是一個(ge) 生態係統,其中不乏政治主張,而回回先賢不斷通過著書(shu) 立說,弱化了,甚至重新解讀了其政治性質,“以儒釋經”就是最早的解經活動,完全是民間自發的,這一點很難得,所以早期的回族穆斯林先民的政治主張就是:國法大於(yu) 教規,從(cong) 國是主命,王岱輿論曾說君王就是真主的影子;而穆斯林與(yu) 國家、與(yu) 社會(hui) 、與(yu) 其他宗教、與(yu) 兄弟民族保持良好的和諧關(guan) 係就是聖行的體(ti) 現。

 

明末清初的回儒先賢通過“以儒釋經”積極主動的融入中華文明,這既不是妥協也非權宜之計,而是和諧發展的結果。回族穆斯林所踐行的伊斯蘭(lan) 文明與(yu) 中華文明相互融合的過程,就是中國伊斯蘭(lan) 本土化的成功模式,這一方麵充分體(ti) 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胸懷,另一方則是回族穆斯林主動汲取了中華文明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

 

今天,伊斯蘭(lan) 本土化像一個(ge) 命題,如何講好回族穆斯林的故事,我想這是曆史上的機遇,也是一種自我調適的機會(hui) ,也許我們(men) 未必能像先賢那樣立下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之功,好歹也不能愧對自己的信仰。

 

因為(wei) ,和平、安寧是我們(men) 的天命。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