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式家教五大特色:家訓是最有效手段
作者:郭齊家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廿九日丁亥
耶穌2017年4月25日
郭家早年合影
(一)家庭和諧促進社會(hui) 和諧
家庭是社會(hui) 的細胞,是社會(hui) 的基層單位,家庭和諧才能構建一個(ge) 和諧社會(hui) 。
中華文化強調人倫(lun) 之道,重視家庭的內(nei) 部各成員之間的關(guan) 係,如夫妻、父子、祖孫、母女、兄弟姐妹等,這些關(guan) 係建立於(yu) 仁義(yi) 基礎之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仁妻義(yi) 。孔曰:“父子篤(父子相親(qin) ),兄弟睦(兄弟相睦),夫婦和(夫婦相和)家之肥也。”(《禮記·禮運》)所謂“肥”即健康、和諧、融洽之意。在孔子看來,家庭中雖有尊卑男女之別,但發表不同意見是允許的。這些關(guan) 係也有矛盾的時候,是需要協調的。協調得好,成為(wei) 一團和氣,大家都能心情舒暢,同心協力,發展事業(ye) ,發財致富,培養(yang) 子女健康成長,這就是所謂“家和萬(wan) 事興(xing) ”或叫“和氣生財”。家庭中每個(ge) 成員都是一個(ge) 角色,每一個(ge) 角色都有自己的分工、責任、權務和義(yi) 務。所有角色互相配合,組成團結協作的整體(ti) 。這就是家庭的和諧,它是社會(hui) 和諧的基礎。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所謂“和”,即和諧、融洽相處;所謂“同”就是與(yu) 別人完全相同,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獨立性。孔子堅持“和”的原則,做到與(yu) 別人和諧相處。這就需要認真做到以下三個(ge) 方麵:首先要獨立思考,敢於(yu) 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個(ge) 性、特點,胸懷坦蕩;其次,要允許別人有自己的個(ge) 性和見解,尊重別人意見,與(yu) 別人以人格平等的方式共存;第三,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心平氣和地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認真溝通與(yu) 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啟發,逐漸取得共識。如果一時難以取得共識,采取求同存異的辦法處理矛盾,協調關(guan) 係,這就是“和”。隻要大家都有君子之風,都能堅持和而不同,那麽(me) 大家都可以在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家庭就是一個(ge) 溫馨的港灣。如果家庭要彈奏出和諧和睦的樂(le) 章,那麽(me) 基調就是尊重,主旋律就是友愛。家庭的慰藉、溫暖除了感情的滿足、生活的協調,更在於(yu) 臨(lin) 危前的忠告,深淵邊的勸阻。這就是家庭的和諧,必然促進整個(ge) 社會(hui) 的和諧。
郭齊家先生與(yu) 夫人
(二)人倫(lun) 之道始於(yu) 夫婦
《周易·序卦傳(chuan) 》雲(yun) :“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yi) 有所措。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鹹卦象征夫婦之道,接著就是恒卦,象征夫婦關(guan) 係的恒久意義(yi) 。
《禮記·中庸》雲(yun)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認為(wei) 君子之道首先體(ti) 現在夫婦關(guan) 係之中,至於(yu) 講到究竟,就能洞察貫徹到天地之間。
《詩經》中《周南》講“文王之化”熏陶出“後妃之德”,而“後妃之德”又是“人倫(lun) 之始”、“王化之基”。人類的一切良好的政治、曆史、文化、社會(hui) 、家庭都建立在夫婦關(guan) 係必須符合“正道”上。夫婦關(guan) 係一壞一切壞。“正道”就是人類必須遵守的普遍道德原理。
在人類各種文化、宗教、哲學思想中,沒有比中華文化更重視夫婦之道與(yu) 家庭和諧的了。
在聯合國大會(hui) 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中,首先就指出發表這一“宣言”是“鑒於(yu) 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yan) 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yi) 與(yu) 和平的基礎。”這可以說是對中華文化“人倫(lun) 之道始於(yu) 夫婦”的一種現代表述。
雖然《世界人權宣言》寫(xie) 入了這些內(nei) 容,但在現今世界中仍未消除“性剝削和性歧視”等醜(chou) 惡現象,以致在世界宗教議會(hui) 大會(hui) 1993年於(yu) 芝加哥通過的《走向全球倫(lun) 理宣言》中說:“在世界各地,我們(men) 仍然看到該受譴責的種種形式的男權統治,一種性別對另一種性別的支配、對婦女的剝削、對兒(er) 童的性虐待以及強迫賣淫”。“我們(men) 譴責性剝削和性歧視,這是一種最壞的對人類的貶低。”“沒有夥(huo) 伴式的共同生活,就沒有真正的人性。”由此可見,夫婦之道也是走向“全球倫(lun) 理”的基礎。
應當指出的是,由於(yu) 西方文化有著重視個(ge) 人的自由與(yu) 權利而忽視相互之間的責任與(yu) 義(yi) 務的傾(qing) 向,這也給現代社會(hui) 造成了婚姻不穩定、離婚率高、獨身者增多、生兒(er) 育女者漸少等家庭與(yu) 人口的危機。在人類義(yi) 務國際行動委員會(hui) 1997年提交給聯合國秘書(shu) 長的《世界人類義(yi) 務宣言》中,首先指出發表這一《宣言》是“鑒於(yu) 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yan) 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yi) 與(yu) 和平的基礎,並且意識著承擔義(yi) 務或責任。”加上了“承擔義(yi) 務或責任”,這對於(yu) 中華文化“人倫(lun) 之道始於(yu) 夫婦”的現代世界意義(yi) 就更加全麵了。
然而遺憾的是,近年來我們(men) 對“人倫(lun) 之道始於(yu) 夫婦”的傳(chuan) 統觀念對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與(yu) 和諧家庭的重大意義(yi) 闡述甚少,社會(hui) 上有些人對“性解放”、“性自由”又缺乏正確全麵的認識與(yu) 引導,這些方麵現在已經引起社會(hui) 上各界有識之士的嚴(yan) 重關(guan) 注。
資料圖
(三)使家庭和諧融洽的孝道
中華文化提倡孝道,其基本內(nei) 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hui) 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種濃烈的家族親(qin) 情,對家庭關(guan) 係從(cong) 而也對中國社會(hui) 的穩定起了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中華民族之所以形成堅韌的倫(lun) 理實體(ti) 並經久不衰,與(yu) 這種孝悌之德的弘揚及其所形成的穩固的家庭關(guan) 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孝悌之情的擴展就是所謂“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來的。是“仁”由家族之愛走向泛愛的中介環節。孔子認為(wei) “忠恕之道”是“為(wei) 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在此基礎上中國人形成了“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寬廣情懷和安老懷少的社會(hui) 風尚,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hui) 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既出現了無數孝子慈父、仁兄賢弟,也培養(yang) 了許多為(wei) 民請命、殺身成仁的仁人誌士。
傳(chuan) 統的孝道珍重生命的價(jia) 值,不僅(jin) 珍重活著的生命,也珍重死去的生命。還要求子孫繼承祖輩的誌向、理想及其崇高的事業(ye) ,繼承祖輩的積極精神和意誌,這使家族乃至民族不斷興(xing) 旺發達、後繼有人。同時,中華文化還重視“知恩思報”,中國人早就有“投之木瓜,報之桃李”的道德教訓。孔子把“孝”的準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文化強調要報父母養(yang) 育之恩、師長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yang) 之恩等。與(yu) 此相反,“忘恩”與(yu) “忘本”、“負義(yi) ”是同義(yi) 的,必然會(hui) 受到嚴(yan) 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澱中,“知報”已經成為(wei) 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征。
“豈無萬(wan) 裏思親(qin) 淚,不及高堂念子心。”
“勿以小嫌疏至親(qin) ,勿以新怨忘舊恩”。
“千年奇幻總歸孝,萬(wan) 道波濤總化夷。”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lin) 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羊年春節團拜會(hui) 上還朗誦了這首詩,並說:“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節。”
父母的恩德像太陽,子女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回報太陽的偉(wei) 大恩德呢?行為(wei) 決(jue) 定命運,態度決(jue) 定人生,有因必有果,每一孝悌行為(wei) ,都會(hui) 結善意的果。
其實,中華文化的孝道意義(yi) 還不止於(yu) 此。大家知道,人的先天之命在最近這一階段上是直接由父母孕育的,雖然人出生後就獨立於(yu) 父母之體(ti) ,但人的根還紮在那裏,數還存在那裏,故而孝敬父母實際上也是在培固自己生命的根基。所以中華文化強調孝敬父母,不僅(jin) 有人道、家庭倫(lun) 理層次上的意義(yi) ,它還包括著更深刻的生命意義(yi) 。因為(wei) 一個(ge) 人的生命是由大自然和祖祖輩輩等諸多的時空因素演化而成,它不是孤立的,它是一條前因後果長線中的一段,一個(ge) 諸多因素聯係網或球上的一點。
孝道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諧、社會(hui) 和諧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棟梁之才來自於(yu) 孝子。弘揚孝道,利國利世利民。
顏氏家訓
(四)家教最有效的手段是家訓
中國古代重視家庭教育,家庭在把自己的子女送入社會(hui) 之前,要把道德準則、社會(hui) 規範、價(jia) 值觀念以及社會(hui) 角色所需要的知識經驗等,傳(chuan) 授給自己的子女。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古代青少年兒(er) 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ge) 重孝道、重親(qin) 情的國家,其治理、安定主要依靠家族、家庭的維係力量作為(wei) 基礎。家族是一個(ge) “大家庭”,它不僅(jin) 有族規、族法、族田、族產(chan) 、還有族訓,家訓、族學、家學等等。
中國古代人們(men) 多把“名垂青史”作為(wei) 自己的人生目的,因此光宗耀祖是一種普遍的價(jia) 值取向。教育出一個(ge) 好子弟,不僅(jin) 家庭可以“與(yu) 山俱高,與(yu) 水俱長”,長久地存在下去,並享有盛譽,國家也會(hui) 因此興(xing) 盛。如果把子女培養(yang) 成賢人君子,就可以彰顯祖功宗德。
正是因為(wei) 中國古代重視家庭教育,也正因為(wei) 古人認為(wei) 個(ge) 人的成功不僅(jin) 意味著個(ge) 人的人生價(jia) 值的實現,同時也是家族與(yu) 長輩的人生價(jia) 值實現,所以家族家庭教育在整個(ge) 社會(hui) 結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兒(er) 童不僅(jin) 要接受來自父母親(qin) 的教育,還要接受來自大家庭中的祖輩和父輩的教育,其言行舉(ju) 止無一不受到大家族成員的關(guan) 注和引導。
家訓的形式有很多種,如訓誡、遺言遺訓、書(shu) 信、詩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如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把修身、養(yang) 德、明誌聯係起來,認為(wei) 隻有寧靜、儉(jian) 約、淡泊才能有君了之行。也就是說,首先要在個(ge) 人的內(nei) 心世界營造一種寧靜、淡泊的氛圍,不為(wei) 外部世界的物欲而迷惑,這樣才能達到“淡泊以明誌,寧靜的致遠。”這樣的訓誡的力量是十分深刻的。又如《曾文正公家書(shu) 》約有330多封,是曆史上家書(shu) 保存最多的。家書(shu) 寫(xie) 得辭意懇切、語言簡煉明暢,苦口婆心娓娓道來,肺腑之言躍然紙上,令人感奮。由於(yu) 曾國藩的子弟有不少成為(wei) 國家的棟梁之材,所以人們(men) 都認為(wei) 他“教子有方”,《曾文正公家書(shu) 》也就格外受到推崇。
家訓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長輩或有名望、有社會(hui) 地位的子弟所撰寫(xie) ,作為(wei) 為(wei) 人處事的準則傳(chuan) 授給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記長者之言、垂範後世的。家訓大多是撰寫(xie) 者本人或家中長者人生經驗和感悟,他們(men) “語語折衷於(yu) 聖賢,而日用倫(lun) 行不出其範圍”,在鼓勵子弟上進和“折衷於(yu) 聖賢上”表現出共同的價(jia) 值取向。它們(men) 不僅(jin) 包括日用道德準則、家庭倫(lun) 理和價(jia) 值觀念、行為(wei) 處事的規範和戒條,還包括生活的情趣、職業(ye) 的選擇、讀書(shu) 學習(xi) 的技巧以及各種社會(hui) 角色的預期等等。為(wei) 了使子弟能成為(wei) 一個(ge) 好人,於(yu) 是他們(men) 把道德準則和價(jia) 值觀念、知識傳(chuan) 授給子弟,要他們(men) 讀書(shu) 耕田、布衣蔬食、以清貧勤苦立家業(ye) 。為(wei) 了子弟讀書(shu) 進仕,增長見識,修養(yang) 心性,於(yu) 是他們(men) 教給子弟讀書(shu) 、修身養(yang) 性以及學習(xi) 的方法和技巧。為(wei) 了子弟立身處事,保住家業(ye) ,他們(men) 告誡子弟選擇好一門職業(ye) ,掌握好一種技藝,並把家庭生活和社會(hui) 生活的知識、經驗傳(chuan) 授給他們(men) 。由於(yu) 家訓作者們(men) 的豐(feng) 富人生經驗、較高的文化學術修養(yang) ,以及他們(men) 對子弟的殷殷期望,使他們(men) 與(yu) 自己的子弟之間,既有教育者與(yu) 被教育者之間的關(guan) 係。也有家長與(yu) 子弟親(qin) 情相向的關(guan) 係。因此,他們(men) 在教育子弟時,既注重知識教育,也注重道德教育、人生教育,這三種形式的教育往往交織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家訓教育的一大特色。
家訓、家教的目的,是為(wei) 了子孫“敦倫(lun) 立品、修身樹德、紹繼家風、培育人才。”在子孫入世之前,完成其人格教育,教其如何修德、守分、進學、處世、立業(ye) 等等。從(cong) 一篇篇家訓中,可以看到先賢先祖的苦心,真是為(wei) 子孫作百代計。
當代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公元1893-1964年)在教育其子湯一介先生(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資深教授、中華孔子學會(hui) 會(hui) 長)時說:“家風不可中斷。一個(ge) 家庭應該有他的家風,如果家風斷了,那麽(me) 這個(ge) 大家族也衰落了。”湯用彤的曾祖父就培養(yang) 了三位進士,其中包括湯用彤的父親(qin) 湯霖。湯家家教極嚴(yan) ,家訓中有“事不避難,義(yi) 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等語。湯用彤先生學貫中外,能同時開中國、西方、印度哲學思想方麵的課程,可謂古今無倆(lia) !湯一介先生繼承前兩(liang) 代人及北大前輩們(men) 而發揚光大。
所以我們(men) 應該重視古代的家訓家教,重讀古人經典家訓,重立今人家教觀念,培植家風、修身齊家、故曰:家和萬(wan) 事興(xing) 、子孝人倫(lun) 正。家風看世風,此淳彼亦淳。這也是當代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men) 應關(guan) 注的。因為(wei) 子弟個(ge) 性、人格的形成,家訓家教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所以從(cong) 某種單座上說,家訓家教也是我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資料圖
(五)家庭教育與(yu) 兒(er) 童讀經:多讀古詩文,紮好中國根
中國古人將兒(er) 童稱為(wei) 童蒙,即不大懂事的孩子。《易經》中有蒙卦,講童蒙的啟蒙教育,蒙卦,下坎上艮,象征“蒙稚”。《序卦傳(chuan) 》:“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卦下坎為(wei) 水、上艮為(wei) 山之象。《象》曰:“山下出泉。”童蒙好像是安靜的如如不動的青山下的清澈的淵泉。山靜、泉清,象征著童蒙的天然善性,是極為(wei) 寶貴的資源。那麽(me) 如何去啟蒙開發呢?《彖》曰:“蒙以養(yang) 正聖功也。”意即童蒙時應當培養(yang) 純正無邪的品質,保持其天然善性,這是造就聖人的成功之路。《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意即君子因此果斷決(jue) 定自己的行動來培育美德,需要堅毅的心誌和長期的過程。童蒙等待君子去啟蒙,君子將他們(men) 引上正道,所以給童蒙以正心教育,即用最好的思想培育他們(men) 的德性,這即是“正心育德”的道理。
《易》:“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蒙卦象征蒙稚:亨通。並非我求有於(yu) 童蒙來啟發蒙稚,而是童蒙需要啟發蒙稚有求於(yu) 我,初次祈問施以教誨,接二連三地濫問是瀆亂(luan) 學務,瀆亂(luan) 就不予施教。利於(yu) 守持正固。
用什麽(me) 內(nei) 容對兒(er) 童正心育德、防瀆亂(luan) 幹擾呢?中國古代的蒙養(yang) 教材《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等對兒(er) 童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列為(wei) “兒(er) 童德育教科書(shu) ”向全世界推廣。《三字經》集中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道德精神,對四書(shu) 五經諸子百家天文曆史等有基本介紹,言簡意賅,確實適合兒(er) 童啟蒙教育。《弟子規》也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時也是開啟童蒙心靈的金鑰匙。“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有餘(yu) 力、則學文。”無論你今後地位有多高,金錢有多少,文化有多深,做人的標準卻是一樣的。所以從(cong) 小先學習(xi) 做人的標準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一種精神培養(yang) 和性情的養(yang) 成,為(wei) 他以後繼續學習(xi) 中國文化經典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wei) 學習(xi) 科學文化知識做了良好的鋪墊,使他終生受益。
現在家庭教育也要注意“多讀古詩文,紮好中國根”。從(cong) “三、百、千、千”《弟子規》開始,還有《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增廣昔時賢文》、《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等等。然後深入《四書(shu) 》、《老莊》、《古文觀止》等精彩篇章,讓孩子在記憶黃金期(15歲之前)先背下來再說,使其未來有一個(ge) 發展的寬廣平台,以後自能慢慢“反芻”,一生受用不盡。所謂“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當然現在家庭教育還要配合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育、還要注意“紮好中國根,學做現代人”。可以中外兒(er) 童文學經典為(wei) 主。童話、寓言、科學、故事、實用文等廣泛涉獵,注意民族性、人文性、工具性與(yu) 現代性等和諧地統一起來,從(cong) 而真正造就一代新人。
“我很不讚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cong) 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2014年9月9日《習(xi) 近平主席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東(dong) 方西方匯通,傳(chuan) 統現代結合,科技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的複活。家庭教育可以為(wei) 理性文化的複活奠定一定的基礎。既然是家庭教育,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越高,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就越好。家長和孩子一起讀《三字經》、《弟子規》、親(qin) 子共讀,一起進步,共同成長,這是近年來民間創造的“紮好中國根”的形式。這樣的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是可以期待的。所以未來的中國將是真正的禮儀(yi) 之邦,是一個(ge) 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會(hui) 真正的“仁者無敵”,“仁者無敵於(yu) 天下”。讓我們(men) 承接文化,開啟生命,尋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