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鵬輝】轉型時代的公共官員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4-21 14:57:04
標簽:
蘇鵬輝

作者簡介:蘇鵬輝,男,清華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轉型時代的公共官員

作者:蘇鵬輝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首發

時間:西曆2017年4月21日


現代世界圖景築基於(yu) 簡易庸常的原則之上。個(ge) 體(ti) 理性與(yu) 意誌,取代了古典世界的神聖性根基,成為(wei) 政治社會(hui) 起源的邏輯推定。馬基雅維利、霍布斯、亞(ya) 當·斯密以及後起的密爾等思想者,構築了為(wei) 合理自利(reasonable self-interest)加以辯護的強大護城。在原始契約締結後的公共世界中,現代公民的行動範圍大為(wei) 擴展;而官員則失卻了其不容挑釁的權威,必須在細密的規則創製中接受“惡棍假設”式的製度約束。


然而在現代世界幾近祛魅的同時,源出行會(hui) 傳(chuan) 統而凝聚於(yu) 科層製的職業(ye) 倫(lun) 理、經過宗教改革而趨於(yu) 心性化的新教精神以及訴諸於(yu) 經驗之同情心的道德情操,多重交織為(wei) 公共官員的實踐倫(lun) 理底蘊。即便在一個(ge) 崇尚自由的開放國度,此種公職人員維持自利欲念與(yu) 自我約束之平衡的精神-倫(lun) 理維度,對於(yu) 支撐製度與(yu) 尋求善治而言,依然興(xing) 衰與(yu) 共。


麵向現代世界圖景的中國,既是一種經驗事實,也飽含規範想象。中國革命承諾了人民的崇高意象,經由“盧梭”向現代世界曲折轉進。甚至從(cong) 晚清維新變法,新舊鼎革已然絪蘊鋪陳。而言之當下,在組織身份與(yu) 科層倫(lun) 理內(nei) 外,公職實踐必須有其直麵公民之維。如果說人民是政治的宣誓,公民則無疑是行政之基石。群眾(zhong) 路線應在國體(ti) 法度的規範之下,落實為(wei) 公開論壇、公民會(hui) 議等現代治理形態,官員從(cong) 而得以更為(wei) 真誠而積極地回應公民訴求。


不應忽視的是,中國同時是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其帝國政治淵源深厚,而常懷天下致思。正因前者,經綸體(ti) 製的政治精英不能不訴諸於(yu) 與(yu) 古典質異形同的人民符號與(yu) 黨(dang) 性原則,以鐵腕的組織方式整肅機體(ti) ,維係清明。而予後者,重思公共生活中的家庭因素、天下秩序的可能性以及其中的超越性與(yu) 生態性意蘊,均對於(yu) 公共官員的倫(lun) 理踐履提出了更高要求。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後現代公務員製度的建立已經使得公職重新成為(wei) 國族精英的薈萃之地。然而權力猶同財富,從(cong) 來都是令人畏懼之物。古之賢人,頗重出處,蓋因如此。參與(yu) 公共生活或履行公職,在古典共和致思中是圓成德性的必須,也自然是提澌與(yu) 落實公共倫(lun) 理精神的實踐場域。而如果公職實踐疏離於(yu) 公民,庇護與(yu) 尋租充斥其間,適足以敗壞人性,即便再聰明英銳,也難免祁同偉(wei) 式的無奈命運。對於(yu) 中國政治的高遠致思,恐怕也終有水月鏡花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