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桐】從文化載體理解伊斯蘭教中國化

欄目:儒回(伊)對話
發布時間:2017-04-20 23:07:26
標簽:

 

從(cong) 文化載體(ti) 理解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

作者:季芳桐(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政協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年三月廿四日丁醜(chou)

           耶穌2017年4月20日


 

當下,社會(hui) 都在探討宗教中國化的問題,筆者從(cong) 文化載體(ti) 切入來分享伊斯蘭(lan) 教中國化的一點感悟。

 

 

  


南京淨覺寺


回族是伊斯蘭(lan) 教的文化載體(ti) ,早在明清之際,回族先賢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中,就提出了“大忠”“大孝”觀點,明確指出,所謂“大忠”就是既忠於(yu) 真主,又忠於(yu) 朝廷君主;“大孝”就是既孝敬真主,又孝敬君親(qin) 。若是隻忠於(yu) 真主,不忠於(yu) 朝廷;或者隻孝敬真主,不孝敬君親(qin) ,則不為(wei) 大忠,大孝。這種二元忠孝觀,為(wei) 回族的宗教認同與(yu) 政治認同的統一性奠定了基礎。縱觀中國曆史,回族一直是依附於(yu) 國家、忠於(yu) 朝廷的,且每每在國難之際,衝(chong) 鋒陷陣、報效祖國。所以說,回族是忠誠的民族,一個(ge) 出忠臣、出英烈的民族。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僅(jin) 在古代曆史上,而且現代曆史上,都是如此。隻是以前是處於(yu) 自發階段,現在進入到自覺階段。

 


 甘肅 西道堂

西北地區是回族比較集中的地區,他們(men) 長期在這裏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土地。同時,也熱愛自己的宗教信仰——伊斯蘭(lan) 教信仰。這本是極其正常的和諧現象。在曆史的長河中,中國的伊斯蘭(lan) 教沿著自身的發展軌跡,獨立地存在著、發展著,期間雖與(yu) 國外的伊斯蘭(lan) 教有一定的交往,比如清朝末期,但是總的趨勢是自己獨立發展起來的。他們(men) 走的是中國化道路,而非其他道路。目前,一些人士對於(yu) 中國西北伊斯蘭(lan) 教發展現狀有些擔憂,根源在於(yu) 對中國的伊斯蘭(lan) 教發展曆史缺乏了解,對回族的民族特點缺乏基本的判斷,更不清楚在不同族群之間,伊斯蘭(lan) 教的信仰是存在著差異的。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lan) 教與(yu) 波斯民族的伊斯蘭(lan) 教,彼此就存在差異或區別。前者重視外在製度;後者重視內(nei) 在精神。而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lan) 教與(yu) 印度的伊斯蘭(lan) 教,乃至與(yu) 中國回族的伊斯蘭(lan) 教也都有很大差異。回族在形成與(yu) 發展過程中,不僅(jin) 吸收了遜尼派、什葉派、蘇菲派的思想理論,而且吸收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理論觀點,從(cong) 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或者說自己的個(ge) 性、特色。可見,回族伊斯蘭(lan) 教走的中國化之路既包括政治方麵,也包括文化方麵。換言之,他們(men) 既忠於(yu) 國家、政府,也積極吸收以儒家為(wei) 主導以佛道為(wei) 輔的文化傳(chuan) 統。

 

  


 劉智《天方性理》


 


 王岱輿《正教真詮》


如此一來,其個(ge) 性特點以及發展的進程當然也不同於(yu) 其他民族的伊斯蘭(lan) 教。這些情況我們(men) 必須清楚,也是我們(men) 判定中國的伊斯蘭(lan) 教走向的一個(ge) 基本前提。中國伊斯蘭(lan) 教的載體(ti) 之一的回族,由於(yu) 民族的存在和發展的曆史經曆不同,形成的文化基因不同,無論以後如何發展也隻會(hui) 走自己的路、走中國化的路,而不會(hui) 走阿拉伯的路。宗教說到底是人的宗教,人是宗教的主體(ti) 。離開人(信眾(zhong) 或族群)而抽象地理解宗教是片麵的、膚淺的。換言之,我們(men) 既要看到世界伊斯蘭(lan) 教之同,也要看到彼此之異,更應清楚所以之異。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