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江蘇興化鄭板橋: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7-03-28 14:43:13
標簽:

江蘇興(xing) 化鄭板橋: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初一日甲寅

       耶穌2017年3月28日

 

 

 

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xing) 化人,“揚州八怪”領銜人物。

 

鄭板橋出身寒微,幼喪(sang) 母,由乳母撫養(yang) 。少年聰穎,隨其父學。康熙秀才,雍正舉(ju) 人,乾隆進士,曾任範縣(今屬河南)、濰縣(今屬山東(dong) )知縣,為(wei) 政清廉,關(guan) 心民瘼,頗有政聲。去官後定居揚州,以書(shu) 畫為(wei) 生。

 

鄭板橋善詩,工書(shu) 畫,且能熔於(yu) 一爐,時稱“鄭燮三絕”。他擅畫蘭(lan) 、竹、石等,尤以蘭(lan) 、竹著稱;書(shu) 法在楷、隸之間,以畫法作書(shu) ,筆法縱橫錯落,整整斜斜,人稱“亂(luan) 石鋪街”,自稱“六分半書(shu) ”(後人稱“板橋體(ti) ”);詩、詞、道情、書(shu) 劄等皆有獨特風格,為(wei) 文主張“理必歸於(yu) 聖賢,文必切於(yu) 日用”。著有《鄭板橋集》。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於(yu) 江蘇省興(xing) 化市東(dong) 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後兩(liang) 進,有正屋3間,朝北南屋3間,另有門樓、小書(shu) 齋、廚房各一間。故居麵積不大,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庭院清幽,寧靜簡樸,充分體(ti) 現了鄭板橋所寫(xie)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故居最初為(wei) 土坯茅屋,後為(wei) 便於(yu) 保護,改為(wei) 磚瓦結構。鄭板橋在此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44歲中進士,才從(cong) 這裏走出家門。故居內(nei) 陳列有鄭板橋生活用具、相關(guan) 書(shu) 畫作品和研究資料等,堂屋條台上立有古銅色鄭板橋全身塑像。


  

 

鄭板橋家書(shu)

 

鄭板橋在外應試、遊學、為(wei) 官期間,不忘對家鄉(xiang) 的思念,對家人的囑托,對子女的教育,寫(xie) 下了許多家書(shu) ,後精選十六篇付梓成《鄭板橋家書(shu) 》。

 

鄭板橋家書(shu) 的受方主要是鄭板橋的堂弟鄭墨。鄭板橋無同胞兄弟,與(yu) 鄭墨感情深厚,他在外做官時,家中事務大多由鄭墨照應,所以他對家人和幼子的訓誨大都是通過給鄭墨寫(xie) 家書(shu) 進行的。這些家書(shu) 的內(nei) 容涉及讀書(shu) 治學、人品修養(yang) 、家庭教育等方麵,情真意切,讀來如話家常,誠如板橋所言“十六通家書(shu) ,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旨遠之處”。家書(shu) 中,板橋教育兄弟要與(yu) 人為(wei) 善,孩子要平等友愛,家人要遵紀守法……殷殷之情,溢於(yu) 言表。而其中所包含的讀書(shu) 治學見解、持身處世經驗等,更是給予後人很多啟迪和教益。無怪乎有人評價(jia) :(板橋)十六通家書(shu) ,皆世間不可磨滅之文字。

 

●視頻腳本

 

鄭板橋:暖老溫貧家書(shu) 流芳

 

  


水鄉(xiang) 興(xing) 化

 

“臣家江淮間,蝦螺魚藕鄉(xiang) ”,這是鄭板橋眼裏的水鄉(xiang) 興(xing) 化,一片多情而又充滿著文字馨香的土地。千垛油菜、水上森林、萬(wan) 畝(mu) 荷塘,水墨般地蕩漾在時光的記憶裏。詩書(shu) 畫大家、著名廉吏鄭板橋就出生並生活在這裏,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44歲中進士,才離開興(xing) 化,晚年辭官又回歸故裏。在興(xing) 化市中心的四牌樓上,曆代朝廷旌表的47塊牌匾中,有一塊叫“才步七子”,就是頒給鄭板橋的。

 

鄭板橋(1693-1765年),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年幼時,生母汪氏、後母郝氏相繼病逝,由淳樸善良的乳母費氏照料長大。母親(qin) 的言傳(chuan) 身教,父親(qin) 鄭立庵和師父陸種園的教誨,對板橋品性的養(yang) 成和才華的積澱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後來,鄭氏家道中落,困窘落魄。父親(qin) 、師父相繼去世,繼而,幼子早夭、發妻亡故。但是倔強的鄭板橋,克服了命運加之於(yu) 身的種種慘痛,活出了自己的腔調與(yu) 風骨。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載征途發達遲。“康熙秀才,雍正舉(ju) 人,乾隆進士。”一路艱難走來,板橋從(cong) 未放棄“立功天地,字養(yang) 生民”的理想。乾隆七年(1742年),鄭板橋才做了範縣(今屬河南省)縣令,那一年,他已經五十歲。在任上,他體(ti) 察民情,予民休息,政績斐然。後來他調任濰縣(今屬山東(dong) 省),受命於(yu) 危難之時,救民於(yu) 水火之中。直到今天,濰縣百姓還深深地懷念著他。

 

   

 

鄭板橋《竹石圖》

 

鄭板橋不僅(jin) 是良臣廉吏,還是一位傑出藝術家,世稱“詩書(shu) 畫三絕”。他擅畫蘭(lan) 、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lan) ,百節長青之竹,萬(wan) 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可見其品格之高潔。在書(shu) 法上,他獨創“六分半體(ti) ”,自成一家。他的詩作清新自然,直抒胸臆,表達著他自由樸素的思想。

 

作為(wei) 著名書(shu) 畫家流派“揚州八怪”之一,板橋的作品聲名遠揚,為(wei) 文人雅士和普通老百姓所喜歡,他“難得糊塗”和“吃虧(kui) 是福”的人生哲學深入人心,關(guan) 於(yu) 他的很多民間故事,至今還被人們(men) 津津樂(le) 道。

 

板橋僅(jin) 任過兩(liang) 縣縣令,為(wei) 官不長,但卻留下了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好官聲。

 

鄭板橋後人、上海書(shu) 畫研究院院長鄭炎風:

 

鄭板橋為(wei) 官清正廉潔,不謀私利。他曾有文寫(xie) 道:“宦貧何畏,宦富可惴”、“吾既不貪,爾亦無恚”。有一年,鄭氏族親(qin) 中有人想進衙門供職,修書(shu) 一封給鄭板橋,鄭板橋沉思良久,提筆寫(xie) 道:“豈能為(wei) 私人謀枝棲?”由此可見板橋的廉潔自守。

 

板橋為(wei) 官關(guan) 心民間疾苦,時刻為(wei) 百姓著想。“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這首創作於(yu) 濰縣知縣任上的詩,充分反映了他的愛民之心和勤政之意。

 

板橋在任濰縣知縣時,趕上百年未遇的大饑荒。濰縣百姓衣不蔽體(ti) ,食不果腹。板橋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毅然決(jue) 定開倉(cang) 放糧。但按照清代律令,凡動用官倉(cang) 裏的糧食,必須有朝廷批文。板橋說:“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遣,我任之!”擲地有聲的話語,體(ti) 現了鄭板橋為(wei) 官勇於(yu) 擔當、敢於(yu) 負責的可貴精神。

 

鄭板橋辭官回鄉(xiang) 時,“百姓遮道挽留”,走後“家家畫像以祀”。為(wei) 民請命,不畏權貴,終換得百姓真心。對懷揣民本思想的板橋來說,不求官有多大,但得百姓銘記便是最大的福澤。

 

板橋在外為(wei) 官期間,不忘對家鄉(xiang) 的思念,對家人的囑托,對子女的教育,留下了影響深遠的《鄭板橋家書(shu) 》,內(nei) 容涉及讀書(shu) 治學、人品修養(yang) 、家庭教育等,情真意切,讀來如話家常,誠如板橋所言“十六通家書(shu) ,絕不談天說地,而日用家常,頗有言近旨遠之處”。其中,關(guan) 於(yu) 持身處世、教育子女等方麵的做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板橋樂(le) 於(yu) 助人,每遇別人有困難時,往往慷慨解囊,所得俸祿“隨手散盡,愛人故也”。在寫(xie) 給弟弟的信中,他說“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還特別關(guan) 照弟弟要尋訪一個(ge) “無父無母孤兒(er) ”,好生資助。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毛佩琦:

 

他可以把自己的俸錢捐出來,可以穿著草鞋去走訪,出行可以不坐轎子,讓人打一個(ge) 燈籠,上麵寫(xie) 著“板橋”二字,不講排場,不講享樂(le) ,不搜刮民財,可以說是一個(ge) 難得的清官。他後來以賣畫謀生時,常常在畫作上蓋一方印,叫“七品官印”。是他留戀官場嗎?不是,他留戀的是那一段為(wei) 百姓做事的時期。

 

鄭板橋的善良不僅(jin) 體(ti) 現在幫助別人、體(ti) 恤別人上,還體(ti) 現在對天地萬(wan) 物的關(guan) 愛上。他“平生最不喜籠中養(yang) 鳥”,也反對孩子們(men) 用線拴住蜻蜓、螃蟹逗玩,因為(wei) “萬(wan) 物都是天地所生”,應該“體(ti) 天地之心以為(wei) 心”,善待萬(wan) 物。

 

江蘇省泰州市文聯主席劉仁前:

 

現代社會(hui) ,我們(men) 強調融合發展、和諧發展,倡導保護生態環境。從(cong) 板橋先生的思想當中,應該能夠得到有益的啟迪。


  

 

鄭板橋《難得糊塗》

 

鄭板橋一生命運坎坷,但麵對挫折、苦難之時,卻十分淡然,他教誨後人,要用“難得糊塗”和“吃虧(kui) 是福”的心態來化解自己人生中的痛苦與(yu) 糾結,辯證地看待“糊塗”和“吃虧(kui) ”。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毛佩琦:

 

這是一個(ge) 讀書(shu) 人的擔當。中國的讀書(shu) 人講究“修齊治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shu) 不是為(wei) 了黃金屋,不是為(wei) 了千鍾粟,不是為(wei) 了顏如玉,是“修齊治平”,是為(wei) 了治理國家,安定天下,讓百姓得到幸福。這不是吃虧(kui) ,這是最大的福澤。所以他每一個(ge) 舉(ju) 動言行,都不是為(wei) 了自己,而是首先考慮百姓的利益。

 

鄭板橋貌似疏狂,內(nei) 行實則醇謹。他在家書(shu) 中曾說,“天寒地凍時,窮親(qin) 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可見他內(nei) 心的柔軟與(yu) 細膩。

 

他寫(xie) 信囑咐弟弟,對“貧家之子,寡婦之兒(er) ”等弱勢群體(ti) ,要傾(qing) 注一份愛心。如果有人沒有錢買(mai) 筆買(mai) 紙,“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yu) 之”。這“無意”二字,便體(ti) 現了板橋的良苦用心。不是居高臨(lin) 下地施舍,而是在尊重對方人格和尊嚴(yan) 的基礎上幫助別人。

 

他還特地在家書(shu) 中吩咐:“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薄暮,以舊鞋與(yu) 穿而去。”這也是非常人性化的做法。隔著幾百年光陰,於(yu) 細節中積攢的溫情仍讓人動容。

 

板橋老年得子,甚為(wei) 開心。但做過私塾先生、深諳教育之道的他,擔心在家主持家務的弟弟過於(yu) 溺愛,興(xing) 奮之餘(yu) 仍不忘揮筆諄諄囑咐:“餘(yu) 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江蘇省首批名教師、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任祖鏞:

 

這是《濰縣署中與(yu) 舍弟墨第二書(shu) 》中的一段話。鄭板橋首先表明自己愛子心切的初衷,要讓孩子和他人享受同等的權利,即使是自己傭(yong) 人的孩子。孩子讀書(shu) ,不以中舉(ju) 人、進士、做官為(wei) 第一要務,首先要明白事理,做個(ge) 好人。

 

《鄭板橋家書(shu) 》是中國古代“齊家”文化的代表作,傳(chuan) 世以來,一直受到很高的評價(jia) 。在清代,就有人評價(jia) 《鄭板橋家書(shu) 》“曲盡人情,多見道語”,“語語真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毛佩琦:

 

《鄭板橋家書(shu) 》的核心,實際上是義(yi) 利之辯。我們(men) 立人、立命,站立於(yu) 社會(hui) ,每天從(cong) 事各項工作,主旨是什麽(me) ?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要有物質的追求,更要有“義(yi) ”的追求、倫(lun) 理道德的追求。雖然各個(ge) 時期的倫(lun) 理道德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是舍己為(wei) 人,推動社會(hui) 進步,對人善良,讓社會(hui) 更加和諧、大家更加親(qin) 近,這些都是普遍之“義(yi) ”。所以《鄭板橋家書(shu) 》現在有它應有的地位。

 

   

 

鄭板橋故居內(nei) 小院

 

蘭(lan) 香竹影伴書(shu) 聲,濃墨淡彩畫世情。不管是書(shu) 畫藝術,還是為(wei) 官做人,鄭板橋都對後世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在鄭板橋故裏興(xing) 化,鄭板橋已經成為(wei) 興(xing) 化人精神世界的一個(ge) 標識,這種精神深深印記在血液裏,為(wei) 後人所傳(chuan) 承。

 

先生故居綠草如茵,翠竹青青。“板橋體(ti) ”是興(xing) 化人眼中最親(qin) 切的字體(ti) ,不管身在何方,觀其字,總有如見舊識之感;而賞其畫,吟其詩,則好似隔著三百年的時光與(yu) 其對話,欣賞他的才情,感悟他對百姓的大愛與(yu) 悲憫,仿佛他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鄭板橋家書(shu) 摘編

 

周恤親(qin) 鄰

 

設我至今不第①,又何處叫屈來?豈得以此驕倨朋友!敦②宗族,睦親(qin) 姻,念故交,大數既得;其餘(yu) 鄰裏鄉(xiang) 黨(dang) ,相周③相恤,汝自為(wei) 之,務在金盡而止——摘自《範縣署中寄舍弟墨》

 

【注釋】

 

①第:科舉(ju) 考試及格的等次。

 

②敦:厚待。

 

③周:接濟。

 

【譯文】

 

假如我沒有考取進士,又能到哪裏去叫屈?怎敢因為(wei) 自己當了官就在朋友麵前自高自大?我們(men) 要厚待族中親(qin) 人,與(yu) 親(qin) 友處好關(guan) 係,關(guan) 心舊時朋友,大概就是這樣。至於(yu) 鄰裏鄉(xiang) 親(qin) ,應當如何接濟,你就自己做主,一定要將我給你的俸銀全部用完。

 

暖老溫貧

 

天寒冰凍時,窮親(qin) 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摘自《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shu) 》

 

【譯文】

 

天寒地凍的日子裏,如果有窮親(qin) 戚朋友到家裏來,要先泡一大碗炒米遞到他們(men) 手中,用一小碟醬、生薑來下飯,這都是最能溫暖老人與(yu) 窮人心靈的好東(dong) 西。

 

平等互愛

 

家人①兒(er) 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er) 淩虐他。凡魚饗②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夫讀書(shu) 中舉(ju) ,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ge) 好人。——摘自《濰縣署中與(yu) 舍弟墨第二書(shu) 》

 

【注釋】

 

①家人:仆人。

 

②饗,熟食。

 

【譯文】

 

仆人的兒(er) 女與(yu) 我們(men) 家的孩子,都一樣是人,應當一般疼愛,切不可讓我的孩子去欺負他們(men) 。隻要家裏有魚餅水果之類的吃食,就要平均分給他們(men) ,大家一起快樂(le) 分享……像讀書(shu) 中舉(ju) 人,中進士,當官,這都是小事情,第一重要的是明白事理,做個(ge) 好人。

 

存心仁厚

 

若事事預留把柄,使入其羅網,無能逃脫,其窮愈速,其禍即來,其子孫即有不可問之事、不可測之憂。試看世間會(hui) 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摘自《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

 

【譯文】

 

如果事事都預先留一招,讓人家往裏鑽,這樣的人將來也難逃困厄,災禍很快就會(hui) 降臨(lin) ,甚至會(hui) 殃及子孫,使他們(men) 遇到不可推測的事情和無法提前預料的憂患。試看這世上那些會(hui) 算計的,又何曾占到了別人一點便宜,不過是把自己算個(ge) 幹淨罷了。

 

與(yu) 人為(wei) 善

 

以人為(wei) 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為(wei) 可惡,而我亦可惡矣。東(dong) 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處。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之美,未嚐不嘖嘖稱道。——摘自《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譯文】

 

一個(ge) 人如果喜歡別人,那麽(me) 他也會(hui) 被人喜歡;一個(ge) 人如果討厭別人,那麽(me) 他也會(hui) 被人討厭。蘇東(dong) 坡一生都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這是他最大的優(you) 點。我平素輕狂無禮,隨意謾罵別人,但是對別人的才華和技能,哪怕一點點兒(er) ,我都會(hui) 讚不絕口;對別人所做的一件小事或一句美言,我都會(hui) 稱道的。


  

 

鄭板橋故居·小書(shu) 齋

 

●專(zhuan) 家觀點

 

毛佩琦:“糊塗”板橋“吃虧(kui) ”為(wei) 官

 

清代著名書(shu) 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有八個(ge) 字廣為(wei) 流傳(chuan) :“難得糊塗”、“吃虧(kui) 是福”。糊塗何以難得?吃虧(kui) 了,福從(cong) 何來?看似矛盾的筆墨背後,恰恰體(ti) 現的是鄭板橋豁達開闊的人生哲學,樸素高潔的堅定人格和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好官聲。

 

“難得糊塗”完整地說來是:“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意思是,人要聰明難,要變成糊塗也難,裝著明白表現出糊塗來,就更難了。因為(wei) 一個(ge) 人要麵對世間萬(wan) 物,對於(yu) 他所看到的東(dong) 西,對他的行為(wei) 舉(ju) 止要有所取舍,在明白的基礎上轉向糊塗,這就是鄭板橋的境界。麵對官場是非,板橋“糊塗”:拒絕同流合汙、金錢往來,寧可損失官場利益,得罪官員,也要為(wei) 百姓做事;麵對百姓疾苦,板橋“糊塗”:私自開倉(cang) 賑濟,捐出自己的俸錢幫助窮苦百姓;麵對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板橋“糊塗”:讓利周邊鄰裏,付出愛,竭盡給予。作為(wei) 一介官員,鄭板橋麵對百姓的疾苦,沒有熟視無睹,而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心為(wei) 別人著想,一心為(wei) 公家著想,一心為(wei) 正義(yi) 著想,所以他變得看起來“糊塗”,各種“吃虧(kui) ”。

 

在乾隆前期,山東(dong) 連續發生饑荒,百姓糧食奇缺。作為(wei) 一個(ge) 地方官,鄭板橋沒有貪圖個(ge) 人的安逸,而是把自己的俸錢捐出來,穿著草鞋去走訪,出行不坐轎子,讓隨行打了一個(ge) 燈籠,上麵寫(xie) 著“板橋”二字,不講排場,不講享樂(le) ,積極想辦法幫助百姓安家樂(le) 業(ye) 。因為(wei) 他深知自己不是到這兒(er) 來搜刮民財的,而是來救百姓於(yu) 水火之中的。

 

後來,鄭板橋去官後,以賣畫為(wei) 生時,也常常在他的畫作上留個(ge) 印,叫“七品官印”。他念念不忘這個(ge) 七品官,不是因為(wei) 他留戀官場,恰恰是他辭去了官,留戀那一段能夠為(wei) 百姓做事的時期。他作為(wei) 父母官,心心念念的是怎樣給百姓為(wei) 官一任、造福一方。這種情懷,不僅(jin) 體(ti) 現在板橋為(wei) 官上,在他的畫作當中也有體(ti) 現。鄭板橋畫竹子,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體(ti) 現的是一個(ge) 讀書(shu) 人的擔當。中國的讀書(shu) 人講究修齊治平,讀書(shu) 不是為(wei) 了黃金屋,不是為(wei) 了千鍾粟,不是為(wei) 了顏如玉,而是為(wei) 了治理國家,讓天下安定,讓老百姓得到幸福。所以他的每一個(ge) 舉(ju) 動,每一個(ge) 言行,都考慮百姓的利益,即使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竹子的聲響,也會(hui) 想到百姓的福祉。

 

這種民本思想、為(wei) 民情懷,在鄭板橋的家書(shu) 中也多有體(ti) 現。由於(yu) 自身有過“爨下荒涼告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zhai) ”的經曆,在範縣任上,鄭板橋剛拿到俸銀,首先想到的就是遠方的窮苦鄉(xiang) 親(qin) ,麵對家鄉(xiang) 方向,舉(ju) 筆在家書(shu)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中歎道:“可憐我東(dong) 門人,取魚撈蝦,撐船結網,破屋中吃秕糠,啜麥粥……每一念及,真含淚欲落也。”這樣的句子,質樸深情,真實自然,觸動人心。他不僅(jin) 在紙上感慨,還積極付之行動,自掏腰包,資助鄉(xiang) 鄰。再三囑咐家人道:“汝持俸錢南歸,可挨家比戶,逐一散給……”一並連姓氏、住址,各家貧苦狀況,都記得清清楚楚,一一交待俱全,道是“敦宗族,睦親(qin) 姻,念故交,大數既得;其餘(yu) 鄰裏鄉(xiang) 黨(dang) ,相周相恤,汝自為(wei) 之,務在金盡而止”。

 

“糊塗”板橋,“吃虧(kui) ”為(wei) 官,數百年曆史變遷之後,透過薄薄的紙頁,穿過曆史的塵埃,我們(men) 仍能感受到鄭板橋的處世智慧和真摯情感,綿綿不斷地給予著我們(men) 教益和啟迪。(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毛佩琦)

 

 

 

●地理風情

 

板橋故居竹蕭蕭/朱秀坤

 

   

 

春臨(lin) 水鄉(xiang)

 

蘇中小城興(xing) 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四麵清波,河湖密布,多船多橋,多魚蟹螺蚌,多蓮又多菱。鄭板橋有詩雲(yun) “吾家家在煙波裏,繞秋城藕花蘆葉”,又道“百六十裏荷花田,幾千萬(wan) 家魚鴨邊”,其清麗(li) 淳樸可見一斑。

 

   

 

興(xing) 化“七步才子”匾,為(wei) 鄭板橋立

 

古時興(xing) 化交通不便,地處偏僻,特殊的地理環境,養(yang) 成了水鄉(xiang) 人重文輕商的習(xi) 性,加之後天的執著與(yu) 勤奮,成就了眾(zhong) 多名流大家,如明代泰州學派的傳(chuan) 人韓樂(le) 吾,清代文藝理論家、《藝概》作者劉熙載,“揚州八怪”之一李鱓,揚州學派早期代表人物任大椿等……至今朝廷旌表他們(men) 的47塊牌匾仍掛在四牌樓上。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在興(xing) 化的故居並不顯眼,普通三門獨院一龍梢的青磚瓦房而已,正如他的自我解嘲“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話就在故居的門楣上,乃鄭板橋親(qin) 筆手書(shu) 。院裏幾叢(cong) 翠竹疏疏朗朗,明潔清新,映入眉眼皆綠,讓人油然喜愛。鄭板橋在《題畫竹》中寫(xie) :“餘(yu) 家有茅屋二間,南麵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陰照人……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liang) 頭,橫安以為(wei) 窗欞,用勻薄結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咚咚作小鼓聲,於(yu) 是一片竹影零亂(luan) ,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yu) 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想是竹子早就裝進板橋胸中,終是畫出了一代宗師,為(wei) “揚州八怪”贏得了名聲。

 

    

 

鄭板橋雕像



鄭板橋的銅像立在故居堂屋內(nei) ,陪伴他的便是那些線裝古籍、幾幅字畫。站在小書(shu) 齋前,仿佛能看到清瘦的板橋端坐於(yu) 窗前,望一眼窗前竹影搖曳,於(yu) 鳳尾森森裏刪繁就簡地畫上三竿兩(liang) 枝,添一塊醜(chou) 石,就是一幅意境高遠的竹石圖,再言近旨遠地用他的“六分半書(shu) ”題上一首絕句。就這樣,勤奮刻苦的鄭板橋“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xie) 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畫出了瘦勁孤高的品性,畫出了豪氣淩雲(yun) 的情操,枝枝傲雪,節節幹霄,剛正清介,不為(wei) 俗屈。

 

   

 

鄭板橋故居內(nei) 院

 

院裏還有一狹小灶房,抬頭是一副板橋手書(shu) 的對聯“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生活的清苦與(yu) 自足可以想見。牆上又刻有“聊避風雨”四字,堪可玩味。

 

   

 

金東(dong) 門狀元坊

 

走出鄭板橋故居,不遠處就是百年老街金東(dong) 門,鄭板橋在《範縣署中寄舍弟墨》中寫(xie) :“可憐我東(dong) 門人,取魚撈蝦,撐船結網;破屋中吃秕糠,啜麥粥……每一念及,真含淚欲落也。”如今,此處早已不是舊時模樣了,古民居、舊商鋪、老字號,名勝古跡眾(zhong) 多。

 

   

 

施耐庵陵園

 

   

 

興(xing) 化東(dong) 嶽廟

 

     

 

興(xing) 化縣署

 

此外,興(xing) 化城內(nei) 還有施耐庵陵園、拱極台、八字橋文化廣場、東(dong) 嶽廟、縣丞署等古跡遺址,每一處都承載著曆史的故事。

 

    

 

千垛油菜花海

 

   

 

李中水上森林

 

   

 

萬(wan) 畝(mu) 荷塘

 

興(xing) 化城外,又是另一種風景。春天“千垛菜花節”那無邊的絢爛花海讓人流連忘返;夏日的李中水上森林滌去胸中的煩與(yu) 躁;深秋的西郊徐馬荒,蘆花飛雪,殘荷聽雨,白鷺翩躚,稻香十裏;冬天,偶有小雪,靜靜落座,抱一副閑適心情聽一曲《板橋道情》,也美。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