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鳳】談談古人的“學”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7-03-27 16:51:07
標簽:


 

談談古人的“學”

作者:車鳳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廿七日庚戌

           2017年3月24日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有太多人早已不知為(wei) 何要學習(xi) 。教育的根本,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喚醒另一個(ge) 靈魂。當我們(men) 整個(ge) 社會(hui) 回望到中國古人對於(yu) “為(wei) 學”的深刻理解和認知,我們(men) 的孩子才能明白為(wei) 什麽(me) 要學習(xi) 。

 

如果做個(ge) 隨機的街頭采訪,問一下中小學生模樣的孩子,“你為(wei) 什麽(me) 上學?學習(xi) 是為(wei) 了什麽(me) ?”估計大多數的孩子會(hui) 說,“是爸媽讓我上學的”,“別人都在學,所以我也學”,“學習(xi) 是為(wei) 了考個(ge) 好大學,以後找個(ge) 好工作”……“學”這件事,不論是對國家、社會(hui) ,還是家庭、個(ge) 人,原本是個(ge) 非常重要、重大的命題,但是如今卻很少有人從(cong) 根本上思考它,人,為(wei) 什麽(me) 要學?

 

1922年,梁啟超先生應蘇州學界之邀作了一場演講,演講中他向學生們(men) 提問:“為(wei) 什麽(me) 進學校”“為(wei) 什麽(me) 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麽(me) ”,而後把自己的主張“為(wei) 的是學做人”明確告訴聽者。他說,“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曆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麽(me) 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nong) 業(ye) 、工業(ye) 、商業(ye) ,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zhuan) 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ge) 人不能成個(ge) 人,還是另一個(ge) 問題……如做一個(ge) 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ge) 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司馬遷講天下的學問無非兩(liang) 大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我們(men) 人跟天地萬(wan) 物之間的關(guan) 係;“通古今之變”,就是來了解我們(men) 人類社會(hui) ,人事的變動、朝代的變動給我們(men) 什麽(me) 樣的經驗教訓。

 

《禮記·學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可以說中國人耳熟能詳,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為(wei) 器物;人若不學習(xi) ,亦不會(hui) 明白“道”。這個(ge) 道,既是日常生活中為(wei) 人處世的道理,又是天地的大道和至理。

 

《大學》還講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一般解釋為(wei) :“推究事物的原理、規律而獲得知識。”與(yu) 今日教育現狀不同的是:古人認為(wei) 格物達成致知,卻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說白了,致知僅(jin) 僅(jin) 是“萬(wan) 裏長征走完的第一步”,真正的次第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wei) 中間環節,學到知識根本算不得多了不起的事,“學而時習(xi) 之”才是人間正道,這個(ge) “習(xi) ”說的正是應用和實踐,是把“物之理”轉化為(wei) 自身體(ti) 認的過程,是“文而化之”的過程。如果沒有文而化之,那麽(me) 學習(xi) 也就成為(wei) 尋章摘句,工具性和機械性的表麵過程。

 

我們(men) 更為(wei) 熟悉的《論語》,共11705字,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學”字。這個(ge) 數據充分顯示出孔子對“學”的重視程度。孔子強調“學”,最終訴求並不是知識性的各種學識,更重要的是對人修養(yang) 、德行的提升,讓學生通過學習(xi) 和思考,實踐“仁”和“禮”。子夏曾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yu) 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其中正是強調人要重視品德、孝和信,在處理人際關(guan) 係時可以做到這三點,就算是學習(xi) 過了。以夫子的眼光看來,個(ge) 人品質修養(yang) 比所謂的學識淵博重要多了。

 

寫(xie) 《朱子家訓》的朱用純曾經也講到,一個(ge) 人讀書(shu) 之前是這個(ge) 樣,讀書(shu) 之後還是這個(ge) 樣,那就等於(yu) 沒有讀書(shu) 。所以說讀書(shu) 的第一個(ge) 目的是學道,是完善自己。

 

關(guan) 於(yu) 為(wei) 學的實踐意義(yi) ,荀子在《勸學篇》中闡釋得非常充分,“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ti) ,形乎動靜。……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君子之學從(cong) 耳朵裏聽進去,要把它留在心裏,然後還要把它體(ti) 現到行動中去,他的四肢和他的動靜,一言一行,因此他說的話他做的事,都可以成為(wei) 人們(men) 的榜樣。反過來,小人之學,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這樣的學問怎麽(me) 能夠使得他的七尺之軀完美呢?所以他接著講,“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wei) 禽犢”。君子希望完美其身,而小人之學不過是交易用的,所以他耳朵裏聽進去嘴裏就說出來了,隻不過是一個(ge) 販賣,對完美他的七尺之軀一點兒(er) 沒有用處的。所以為(wei) 己之學就是來完善自己的,完善的途徑就是讀書(shu) 和學習(xi) 。

 

反問今人,我們(men) 的學習(xi) 都是為(wei) 人還是為(wei) 己?為(wei) 了滿足自己的名利需求,那不是為(wei) 己,為(wei) 己之學完全是自己對人格修養(yang) 的要求,是為(wei) 了自己人格的不斷完善,最終止於(yu) 至善;而為(wei) 人,就是做給人看,沽名釣譽,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做秀。當然,學習(xi) 在當今也早已成為(wei) 了現實就業(ye) 、加薪的敲門磚,諸如英語的考級證書(shu) 、會(hui) 計師證書(shu) 、律師證等,無不在此類。所謂實踐,也早已淪為(wei) 了營生之實踐,而非古人修身成“大人”之實踐。

 

關(guan) 於(yu) 怎樣的人才是“大人”,孟子和學生公都子有一段對話,可以說是點明了問題的根本:公都子問曰:“均是人也,或為(wei) 大人,或為(wei) 小人,何也?”孟子曰:“從(cong) 其大體(ti) 為(wei) 大人,從(cong) 其小體(ti) 為(wei) 小人”“均是人也,或從(cong) 其大體(ti) ,或從(cong) 其小體(ti) ,何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yu) 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yu) 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wei) 大人而已矣。”學習(xi) 的根本目的,應該是成為(wei) “大人”,讓人可以跟隨心的方向而不是跟隨物質欲望沉浮不定。學習(xi) ,就是要“求其放心而已矣”,使自己成為(wei) 一個(ge) 有根柢的人,這個(ge) 根柢,就是德行。

 

我們(men) 的這個(ge) 時代,有太多人早已不知為(wei) 何要學習(xi) ,從(cong) 家庭到學校,聚焦的都是孩子的分數、一年一年的升學率和優(you) 秀率。教育的根本,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喚醒另一個(ge) 靈魂。當我們(men) 整個(ge) 社會(hui) 回望到中國古人對於(yu) “為(wei) 學”的深刻理解和認知,我們(men) 的孩子才能明白為(wei) 什麽(me) 要學習(xi) 。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