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要以引導為(wei) 主
作者:劉勇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廿六日己酉
耶穌2017年3月23日
近聞有些地區以移風易俗、反對鋪張浪費為(wei) 由,取消了民間紅白喜事聘請嗩呐班子的習(xi) 俗。一些農(nong) 村嗩呐藝人在無奈之下,隻能將樂(le) 器付之一炬,然後遠走他鄉(xiang) 打工。今借助報端,談一點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婚喪(sang) 禮儀(yi) 用樂(le) 的風俗由周代的禮樂(le) 文化衍生而來,是“移風易俗莫善於(yu) 樂(le) ”(孔子語)的具體(ti) 體(ti) 現。明代以來,婚喪(sang) 用樂(le) 基本以嗩呐為(wei) 主。可以說,在廣大農(nong) 村地區,婚喪(sang) 嫁娶聘請嗩呐班是一個(ge) 長期的民俗。近年來,在不良社會(hui) 風氣的影響下,一些地方的確出現在婚喪(sang) 嫁娶中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現象,在請嗩呐班時也存在盲目攀比的問題。但筆者以為(wei) ,移風易俗宜通過主動示範和觀念引導,來帶動整個(ge) 農(nong) 村風氣的改變,而不應采用“一刀切”的強製措施。農(nong) 村的婚喪(sang) 嫁娶請嗩呐班是長期形成的習(xi) 俗,請不請嗩呐班,請幾台嗩呐班,也是群眾(zhong) 自己的事情。若強行幹涉,一來會(hui) 讓群眾(zhong) 產(chan) 生逆反心理,影響移風易俗的效果;二來也有越俎代庖之嫌。
東(dong) 漢學者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指出:“教者,效也,上為(wei) 之,下效之。”我們(men) 也常說“以黨(dang) 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這說明了示範引導的巨大作用。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不妨先讓村支部書(shu) 記等黨(dang) 員幹部先帶個(ge) 頭,他們(men) 先簡辦自家的婚喪(sang) 嫁娶活動,必然會(hui) 對周圍群眾(zhong) 產(chan) 生良好的示範作用。
簡單地取消農(nong) 村婚喪(sang) 嫁娶請嗩呐班的另一個(ge) 問題是,嗩呐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可能會(hui) 失去生存的土壤,進而麵臨(lin) 消亡的命運。
非遺產(chan) 生於(yu) 民間,繁榮於(yu) 民間,與(yu) 當地的社會(hui) 人文、自然等生態環境密切相關(guan) 。失去了特定的環境,非遺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像嗩呐音樂(le) 這種藝術,一直與(yu) 民俗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它主要的市場就是農(nong) 村的紅白喜事。一旦這個(ge) 市場被取消,就等於(yu) 斷了很多民間嗩呐藝人的生計。嗩呐音樂(le) 的根在民間,無論是曲目、技巧、風格、人才,都與(yu) 民間血肉相連。當大量民間嗩呐藝人為(wei) 了生計而毀掉樂(le) 器遠赴他鄉(xiang) 打工,嗩呐藝術在民間的根也就被斬斷了,這也就等於(yu) 斷了很多音樂(le) 院團嗩呐專(zhuan) 業(ye) 的造血係統,因為(wei) 嗩呐專(zhuan) 業(ye) 的師生多來自於(yu) 民間。因此,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嗩呐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一個(ge) 不能忽視的問題。
其實,兩(liang) 全其美的辦法不是沒有。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存在明顯短板,存在著公共文化供給不足,文化供給內(nei) 容不能滿足群眾(zhong) 需求等問題,其中文化藝術人才缺乏的問題尤為(wei) 突出。嗩呐匠等民間藝人,多才多藝且了解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men) 在走村入戶的表演中,其實承擔著為(wei) 基層群眾(zhong) 提供文化服務的功能。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為(wei) 何不吸引丟(diu) 了飯碗的嗩呐藝人加入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隊伍中呢?可以引導他們(men) 成立民間文藝團體(ti) ,然後以政府購買(mai) 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對他們(men) 進行扶持。也可以吸引他們(men) 中的佼佼者加入鄉(xiang) 鎮文化站、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那樣的話可謂一舉(ju) 三得:既解決(jue) 了民間嗩呐藝人的生計問題,又為(wei) 嗩呐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找到了新的路徑,還解決(jue) 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短缺的問題。
當前我們(men) 進入了全麵深化改革的關(guan) 鍵時期,農(nong) 村的移風易俗工作也算是社會(hui) 改革的一部分。凡是改革就會(hui) 遇到矛盾,就會(hui) 涉及利益糾葛。改革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化解了一個(ge) 矛盾,又製造出新的矛盾。筆者提出移風易俗宜引導不宜強製,就是想說明,深化改革除了要敢作為(wei) ,還應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即會(hui) 作為(wei) 。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