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祥元】家與人類文明的未來——從另一個視野看張祥龍《家與孝》可能的思想意味

欄目:張祥龍《家與孝》
發布時間:2017-03-23 16:24:50
標簽:
蔡祥元

作者簡介:蔡祥元,男,西元一九七五年生,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教授,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錯位與(yu) 生成——德裏達與(yu) 維特根斯坦對意義(yi) 之源的思考》等。


 

家與(yu) 人類文明的未來

——從(cong) 另一個(ge) 視野看張祥龍《家與(yu) 孝》可能的思想意味

作者:蔡祥元(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廿六日己酉

           耶穌2017年3月23日


 

張祥龍先生《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一書(shu) 剛出版就引起廣泛關(guan) 注。這種關(guan) 注超出了單純的學術興(xing) 趣。家的問題會(hui) 觸及許多人的神經,我們(men) 都知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尤其是,書(shu) 名中還有一個(ge) “孝”,這也是讓許多人想麵對而又不敢麵對的話題。隨著現代社會(hui) 的發展,承接傳(chuan) 統社會(hui) 而來的家庭觀念與(yu) 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衝(chong) 突越來越尖銳。也許正因為(wei) 如此,不僅(jin) 許多西學背景的學者,還有不少儒家學者,都有意無意地對這個(ge) 話題保持沉默,甚至直接站到自由主義(yi) 的隊伍之中。像張先生這樣,敢冒天下之不韙,公然提倡並捍衛看起來與(yu) 時代越走越遠的家文化,實為(wei) 難得。當然,難得的東(dong) 西不一定就可貴。所以,筆者在這裏借著該書(shu) 發表的契機,嚐試再探討一下對家的哲學思考在當今乃至未來的人類文明中可能具有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

 

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大家庭觀念當前正遭受巨大的危機。這種危機主要來自兩(liang) 方麵,一方麵是西方自由主義(yi) 的觀念的引入。另一方麵是科學技術帶來的工作與(yu) 生活方式的改變。受前者影響,當下國人也越來越重視個(ge) 體(ti) 的獨立與(yu) 自由,“代溝”已然成為(wei) 抗拒父母與(yu) (已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合法借口。這一影響作為(wei) 觀念,還有選擇的餘(yu) 地。畢竟,傳(chuan) 統的家庭觀念並未完全消失,孝敬父母在當下中國還是個(ge) 常識性的東(dong) 西。隻要媒體(ti) 曝光某某老人不受子女贍養(yang) ,甚或受子女虐待之類的新聞,大家很容易義(yi) 憤填膺。而後一方麵所造就的客觀形勢,則逼人不得不就範,讓人有心無力。可以想象,不少由獨生子女組建的家庭,上有四個(ge) 老人要照顧,下有子女要養(yang) 育,雙方又都有各自的工作。在高房價(jia) 的壓力下,說不定還有房貸的包袱。在這多重壓力之下,子女又有多少精力能夠用到父母身上?即使沒有經濟條件壓力,受城市住房空間的限製,子女與(yu) 父母共處一室,時間長了,難免生出隔閡。即使雙方都善解人意,但是,子女除了工作以外,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少時間能夠與(yu) 父母促膝長談。因此,即使雙方同住一屋簷,其結果也往往是貌合神離。離開了心靈之間的溝通,單純養(yang) 育父母,這就算盡孝嗎?孔子明確指出,沒有孝敬之心,隻是單純贍養(yang) ,這就和養(yang) 豬養(yang) 狗一樣,並不能算孝。“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ang) 。至於(yu) 犬馬,皆能有養(yang) 。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wei) 政》)不過,孔老夫子所未能預料的是,當代社會(hui) 許多人對“豬狗”的用心確乎超出了他們(men) 對父母的掛念。傳(chuan) 統儒家的那些孝行,像“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yu) 父之道”(《論語·裏仁》)等等,在今天的社會(hui) 已經很難有生根的土壤了。

 

不止傳(chuan) 統中國的大家庭,隨著自由主義(yi) 觀念的深化與(yu) 推進,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的小家庭觀念也將遭遇挑戰。西方一些國家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已經對傳(chuan) 統的家庭觀念產(chan) 生了衝(chong) 擊。這背後是對個(ge) 體(ti) 自由理性的尊重。可以預期,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將可能出現更多符合“理性”的不同形態的家庭。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會(hui) 更為(wei) 深遠。現在生育孩子已經接受“科學”的篩選,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在出生之前就被處理掉。如果有一天在懷孕期間通過注射某種可以影響基因的藥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更健康,甚至某個(ge) 領域的天才。在這種情況下,有多少人能抗拒那種誘惑。生育對女人來說總是一個(ge) 痛苦的經曆,裏麵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如果有一天出現人造子宮技術,孩子在人造子宮中可以很健康的發育,有多少女人還願意去承受懷孕帶來的不便。根據理性的自由選擇,這些東(dong) 西一旦出現並成熟,人類不會(hui) 有太多抵抗力。而如此生育的孩子,與(yu) 父母之間的關(guan) 係勢必會(hui) 減弱。到那時,家的存在將越來越沒有必要。說不定有一天,大家都可以徹底從(cong) “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wei) 真正自由的個(ge) 體(ti) 。從(cong) 理性的角度來說這完全是可能的,柏拉圖早就在《理想國》中以理性的方式設計了這樣一種不需要家庭的、更符合“優(you) 生優(you) 育”的理想國度。

 

如此看來,“家”似乎隻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ge) 階段性產(chan) 物,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它會(hui) 成為(wei) 包袱,因此也終將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而進入曆史舞台。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的話,那麽(me) 張祥龍先生以家與(yu) 孝為(wei) 視野去思考人性,恐怕隻能是一廂情願。家,以及作為(wei) 家之根源的親(qin) 親(qin) 之愛,與(yu) 人性,與(yu) 人之為(wei) 人,有無內(nei) 在的關(guan) 聯?它可能會(hui)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被淘汰出局嗎?

 

關(guan) 於(yu) 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可能性太多,無法直接展開討論。在這裏我想借助一部西方人關(guan) 於(yu) 人類未來文明的科幻片,以此透視其中是否有家文化存在的地盤。《星際穿越》這部片子不少人都看過。它的背景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某個(ge) 未來,地球生態環境異常惡化,逐漸不適宜人類居住,需要移民到其他星球來保存人類文明。當時有兩(liang) 套拯救方案。計劃A是在外太空建造一個(ge) 人為(wei) 的宇宙空間站,然後直接把地球人移民過去。此計劃的最大困難是,如何製造出穩定引力,布蘭(lan) 德教授的計算方程由於(yu) 缺一個(ge) 重要參數而無法完成。計劃B是到外太空尋找一個(ge) 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故事主線就是按計劃B展開的。主角庫珀及其同伴接受了這個(ge) 任務,去外太空尋求新的宜居地。雖然他們(men) 最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星球,但是一起執行計劃B的科學家意外發現了解決(jue) 引力難題的參數,而得知這個(ge) 參數的庫珀通過蟲洞的時空穿越,又意外地回到了地球。那是一個(ge) 四維空間,它的出口就是庫珀家的書(shu) 房。但是,四維空間與(yu) 地球的三位空間之間不能直接交流,無法穿越。兩(liang) 個(ge) 空間的唯一交流方式是引力。庫珀需要通過引力引起地球某些東(dong) 西的位置變動,從(cong) 而把相關(guan) 參數傳(chuan) 遞到地球人那裏。但是,一個(ge) 事物的異常移動如何能引起地球人的關(guan) 注,地球人如何能意識到這是有效的信息?影片的最後也即最關(guan) 鍵部分,就是庫珀與(yu) 他女兒(er) 墨菲如何通過父女之間默契完成了這個(ge) 技術無法解決(jue) 的難題。

 

影片的主線是如何拯救地球文明,裏麵涉及一係列的冒險與(yu) 技術的想象,但是在我看來,庫珀與(yu) 兒(er) 女之間的牽掛與(yu) 對話才是影片扣人心弦的“主旋律”,它貫穿始終:

 

首先是出發前的告別。這個(ge) 任務的安全性並無保障,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星球,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能保證回來。這就意味著,庫珀要在拯救人類文明與(yu) 個(ge) 人的生死之間作出抉擇。太空旅行都意味著生命冒險,作為(wei) 一個(ge) 宇航員,這種冒險是他的理性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在接受這個(ge) 任務時,他自己的生死已經放下了。雖然如此,他並沒有完全放下對子女尤其是對女兒(er) 墨菲的牽掛。他與(yu) 兒(er) 女的告別是影片的一個(ge) 重要淚點。這裏可以思考的是,為(wei) 什麽(me) 導演把親(qin) 情放在這樣一個(ge) 重要的位置?為(wei) 什麽(me) 導演不選擇男女朋友或夫妻告別,而是跟兒(er) 女告別。因為(wei) 親(qin) 情是更能打動人,它更難以被理性還原。跟妻子或女朋友分手後,對方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另一半。但是,跟子女分手後,父愛對子女來說則永遠缺失了,這是不可補償(chang) 的,尤其是對於(yu) 還沒長大的兒(er) 女來說,這種缺失的影響更為(wei) 深遠。庫珀沒有因為(wei) 有生命危險而恐懼,卻因為(wei) 無法割舍對兒(er) 女的牽掛而流淚。“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wei) 政》)

 

其次是征途中的交流。找宜居星球的時候,出現了問題,進入了一個(ge) 超重的星球,在這個(ge) 星球上,一個(ge) 小時相對於(yu) 地球的7年,結果他們(men) 那裏耽誤了3個(ge) 多小時,等他回到飛船的時候,相當於(yu) 地球上過了23年。在此之前,飛船能接收來自地球的信息,會(hui) 有一些兒(er) 女的視頻通過無線信號發過來,因此還能與(yu) 兒(er) 女有某種相互交流。而這次從(cong) 那個(ge) 星球返回之後,相當於(yu) 耽誤了23年,有一些地球發來的視頻被電腦係統自動保存下來。然後,庫珀在看這些視頻的時候,又忍不住熱淚盈眶。看著兒(er) 子斷斷續續告訴他什麽(me) 時候畢業(ye) 了,誰參加了他的畢業(ye) 典禮,什麽(me) 時候找到女朋友,然後又有了自己的孩子等等。對庫珀來說,這錯過的23年相當於(yu) 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整個(ge) 過程。兒(er) 女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那些關(guan) 鍵時期的不在場,會(hui) 成為(wei) 父母心中永遠的缺憾。這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兒(er) 女,都是如此。無論對兒(er) 女還是對父母,這都是無法補償(chang) 的。可以設想,如果是分手後另一半告訴他,她又開始了新的生活,庫珀會(hui) 如此感動嗎?會(hui) 為(wei) 錯過另一半的新生活而遺憾嗎?多半不會(hui) ,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父母與(yu) 兒(er) 女之間有一種比男女之情更為(wei) 原本的相互需要,他們(men) 彼此都需要在這種相互需要中來成就自身。張祥龍先生在《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中曾把這樣一種彼此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親(qin) -子共同體(ti) 稱之為(wei) “親(qin) 子體(ti) ”或“親(qin) 體(ti) ”。“在儒家看來,人類的原本身體(ti) 隻能是親(qin) 子家庭,可以稱作‘親(qin) 子體(ti) ’或‘親(qin) 體(ti) ’,它隻出自陰陽(男女、夫婦、父母)和合,‘造端乎夫婦’,興(xing) 於(yu) 夫婦,而成就於(yu) 親(qin) 子兩(liang) 代、三代甚至多代之間。……親(qin) 子在物理空間中是分離的(在家庭空間中是共生的),但通過生存時間而成為(wei) 了一個(ge) 意義(yi) 的發生體(ti) 。”男女之間也相互需要,但這種相互需要具有可替代性,父母與(yu) 兒(er) 女之間的相互需要在結構上要緊湊得多。

 

第三是參數的傳(chuan) 遞。剛才講了,這是影片最關(guan) 鍵的環節。三四維空間的參數傳(chuan) 遞有技術無法解決(jue) 的難題,它最後依靠庫珀與(yu) 女兒(er) 墨菲之間的“默契”得以解決(jue) 。我們(men) 來看這個(ge) 難題是如何解決(jue) 的。一方麵,庫珀知道他女兒(er) 可以關(guan) 注到這些現象,並且知道把這種現象作為(wei) 有效信息進行解讀。他如何能知道的?這源自雙方的共同經曆,所謂“知子莫若父”,他不僅(jin) 知道女兒(er) 的性格,還知道她女兒(er) 從(cong) 小有這個(ge) 稟賦,並且在出發之前,他就和女兒(er) 一起通過解讀引力異常破解了布蘭(lan) 特博士所在實驗室的位置。另一方麵,她女兒(er) 又如何能夠關(guan) 注到這些現象,並知道這是他父親(qin) 傳(chuan) 遞過來的有效信息呢?這同樣源自她小時候的經曆以及她對父親(qin) 的牽掛與(yu) 信任。她一直覺得這個(ge) 書(shu) 房背後有幽靈,對她有某種奇特的吸引力。因此,她解不開布蘭(lan) 特博士那個(ge) 方程的時候,她總會(hui) 不自覺地回到那個(ge) 書(shu) 屋,預感到這裏會(hui) 有答案。並且,她在父親(qin) 離開時曾經破譯出一個(ge) 引力異常現象造成密碼,破解以後的意思是“留下”。當時她父親(qin) 正準備離開地球去尋找新的宜居地,於(yu) 是她很自然地把“留下”解讀為(wei) 讓她父親(qin) 留下。也就是說,來自未來某處的人希望她留下父親(qin) ,不讓他參與(yu) 星際冒險。在父親(qin) 回來無望,在地球實驗條件限製而無法獲得有效參數的絕境下,那一看似具有預言性質的書(shu) 房,成為(wei) 墨菲能想到的解決(jue) 地球文明困境的唯一出路。最後關(guan) 頭她作了一個(ge) 大膽的假設,這個(ge) 信號是未來的父親(qin) 傳(chuan) 遞給他的,然後整個(ge) 線索就串起來了。她自然就想到,如果他父親(qin) 找到拯救人類的方案,也會(hui) 通過同樣的方式傳(chuan) 遞給她。然後她就開始思考父親(qin) 會(hui) 以何種方式傳(chuan) 遞給她,並尋找這個(ge) 線索。最後她看見了那個(ge) 手表,因為(wei) 庫珀離開時跟她對了一下手表,並告訴她,因為(wei) 太空中引力會(hui) 造成時間變慢,因此等庫珀回來時,會(hui) 發現她跟父親(qin) 處於(yu) 同一個(ge) 年齡,由此推定父親(qin) 如果會(hui) 傳(chuan) 遞信號一定會(hui) 通過手表。在這個(ge) 問題上,父女兩(liang) 人很“巧合”地想到一塊去了。

 

巧合的背後,父女之間的那種超越時空相互“牽掛”與(yu) “知道”。如果不是對父親(qin) 的深深的牽掛,如果墨菲跟父親(qin) 沒有那超越時空的“內(nei) 心對話”,如果沒有相信父親(qin) 要回來乃至要回來相互對表的承諾,那樣一個(ge) 穿越三四維空間的信息交流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是最源發的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裏仁》)這種牽掛、這種對話、這種相信是不講理的,是超出理性的。即使最終事實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發生,這些信念也依然是真實的存在,它會(hui) 伴隨人的一生,因為(wei) 這就是人類生命自身的存在。在我看來,影片的最後有一個(ge) “敗筆”。它讓庫珀穿越四維空間回到地球與(yu) 墨菲會(hui) 麵,從(cong) 而最後證實了墨菲的“猜想”,這在邏輯上顯得更為(wei) 緊湊。但是設想一下,如果讓他們(men) 留在各自的空間裏,最後雖然完成了參數的傳(chuan) 遞,但隻有墨菲一個(ge) 人知道那個(ge) 參數是她父親(qin) 傳(chuan) 遞給他的,如此不是更能突顯父女之間那種超越時空的“默契”,如此不是更有讓人回味的空間?這種相互“知道”是不需要證實的。多少人在父母去世後也會(hui) 經常具有父母就在身邊的感受。這些感受並非隻是個(ge) 人的“主觀幻想”,因為(wei) 在個(ge) 人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子女的“身體(ti) ”之中。“子生三年,然後免於(yu) 父母之懷。”(《論語·陽貨》)

 

第四,墨菲的哥哥對家園的守護。這也是影片很重要的一個(ge) 環節,這裏麵包含了同樣原本的“孝道”。如果沒有他堅守家園,墨菲就沒有機會(hui) 回到這個(ge) 書(shu) 房,兩(liang) 個(ge) 不同空間之間的對話就不能完成。他為(wei) 什麽(me) 在麵對風沙肆虐、整個(ge) 地球人類即將滅亡的時候還苦苦守護著自己的家園?這有兩(liang) 方麵原因。一方麵,他父親(qin) 臨(lin) 走時對他說的一句話,“你替我看住這個(ge) 家”,因為(wei) 他是哥哥,“長兄為(wei) 父”,他需要替父親(qin) 承擔起看家這個(ge) 責任。這是他對父親(qin) 的承諾。孔子說“三年無改於(yu) 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裏仁》)他用二三十年的時間來堅守對父親(qin) 的承諾,把父親(qin) 走時的書(shu) 房完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可謂至孝至極。另一方麵,如果說開始幾年還還覺得父親(qin) 能回來,當20多年沒有得到父親(qin) 任何訊息的時候,他還依然堅守。這背後還有很深層次的蘊意。他的身份是農(nong) 民,與(yu) 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zheng) 的幾十年,並且已經知道人類難逃麵頂之災,家庭生活也極為(wei) 不幸,母親(qin) 早逝,父親(qin) 二十多年杳無音訊,外祖父病故,小兒(er) 子又夭折了,妹妹去航天局,獨來獨往,鮮有交流。這是一個(ge) 讓人絕望的處境。根據自由理性,他完全可以選擇一個(ge) 去冒險活下來的機會(hui) 。但是,他最後依然義(yi) 無反顧地堅守家園,放棄了重新開始生活的機會(hui) ?為(wei) 什麽(me) ?除了對父親(qin) 的承諾以外,他是以此來守護自己最完美的人生記憶,因為(wei) 這個(ge) 家曾經居住過他所有珍惜的人,他少年時代最美好的回憶都在這裏,他要在這裏與(yu) 自己的家園共存亡。對他而言,父親(qin) 能否回來,父親(qin) 能否兌(dui) 現諾言,這個(ge) 事實本身已經無關(guan) 緊要了。他守護這個(ge) 家園,就是守護自己的“生命”。墨菲哥哥之盡“孝道”,不隻是為(wei) 父親(qin) ,也為(wei) 他自己。

 

換一個(ge) 焦距,影片中親(qin) 情的位置可以看得更清楚。整個(ge) 影片可以看作是一個(ge) 思想實驗,它設定了一個(ge) 技術高度發達,但人類麵臨(lin) 生死存亡的情境。在這樣一個(ge) 極端的情境之中,一切思想的條條框框、倫(lun) 理法規都被放一邊了。人類都可能消亡了,這些人類的法律、法則還有什麽(me) 意義(yi) 呢?但是,在這樣一個(ge) 極限的情境之中,親(qin) 情成了最後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成為(wei) 最不可取消、不可還原的東(dong) 西,它甚至超越了個(ge) 人的生死,也超越了對上帝的信仰。最後也正是對家、對親(qin) 情的信念,不是對上帝的信仰,幫助未來的人類化解了人類文明可能遇到的滅頂之災。《星際穿越》對親(qin) 情、對家的關(guan) 注,恐怕超出了導演的把握,他不知道他所關(guan) 注的、所突顯的東(dong) 西正是儒家的思想根基。孝與(yu) 慈共同協作完成了對人類文明的拯救,這是科幻。但孝愛與(yu) 慈愛遙相呼應,催人淚下,觸動人心,這是現實,因為(wei) 它觸及了人心的“普遍”結構。“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中庸》)親(qin) 親(qin) 之情,超出理性的計算。對理性來說,它可能是一個(ge) 羈絆,它會(hui) 限製理性的自由。對有身體(ti) 的個(ge) 人來說,它則是“家”,在這裏,你才有人生的歸宿。正如張祥龍先生曾經在“王鳳儀(yi) 倫(lun) 理療病闡析”一文中所指出的,“隻要我們(men) 還是父母所生所育,以親(qin) 子為(wei) 中心的倫(lun) 理關(guan) 係就起碼是我們(men) 生存的根基之一,……”如此看來,家文化不止在今天有現實意義(yi) ,即使在未來的人類文明中,也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地盤。

 

現在我們(men) 回過來頭看張祥龍先生《家與(yu) 孝》一書(shu) 可能的思想價(jia) 值。當下中國哲學界的許多研究著作在研究相關(guan) 思想的時候,往往把古人有關(guan) 的文獻羅列出來,按時間、按人物或者按流派分類整理一下。《家與(yu) 孝》這本書(shu) 則不同,它帶著家與(yu) 孝的問題視野,與(yu) 古希臘哲學、當代西方哲學、基督教、人類學、西方流行的魔幻小說、同性婚姻、亂(luan) 倫(lun) 禁忌以及現實社會(hui) 中的養(yang) 老與(yu) 親(qin) 子教育等問題進行了一場超越時空又畫龍點睛式的對話。這些對話涉及不同的主題,但它又不是一本泛泛的論文集,因為(wei) 裏麵從(cong) 頭到尾貫穿著的是張祥龍先生本人對儒家孝道思想的深切體(ti) 貼。換個(ge) 角度也可以說,這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借著張先生的身體(ti) 與(yu) 古今中外的哲人進行了一場“星際穿越”的對話。我相信,以這種方式去闡發家文化,那它不僅(jin) 對當代國人,乃至對西方人來說,都不會(hui) 顯得那麽(me) 古怪或不可思議,獲得同情的理解完全是可能的。

 

在經濟複蘇的今天,我們(men) 渴望著並期待著沉睡獅子蘇醒。這種蘇醒,沒有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是不可能的。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自然也就離不開儒家思想的複興(xing) 。複興(xing) 不是複古。麵對西方人的困惑與(yu) 不解,麵對國人的現實困境,如果隻是把古代經典文本摘錄出來,搖頭換腦地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念來念去,或者封個(ge) “國號”,每天對著它頂膜禮拜,這些恐怕都無濟於(yu) 事。傳(chuan) 統儒家思想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就像古老的城牆一樣早已土崩瓦解。儒家思想的複興(xing) 需要經過一個(ge) “脫胎換骨”的創造性轉化,如此才有可能重新紮根於(yu) 社會(hui) 。這種轉化,自然離不開與(yu) 當代西方文明的對話,離不開麵對來自現代生存危機的挑戰。它需要突破諸種可能的禁忌,進入人性、社會(hui) 、宗教和製度的深處,如此才可能給出安頓生命乃至引領時代的“尺度”。如此,它才可能進入時代的前沿,成為(wei) “活”的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需要足夠的自由空間,不能提前給它限定框架。在某種框架內(nei) 複活的儒家,就像關(guan) 在籠子裏的獅子,即使複活了,也隻不過是供人觀賞的玩偶。

 

現代社會(hui) 雖然科技文明高度發達,國與(yu) 國之間交流密切,但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抗與(yu) 衝(chong) 突並沒有因此而化解,科技文明在給我們(men) 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走了不少東(dong) 西。三歲難民艾蘭(lan) 溺亡的照片讓大家“看”到了家破碎的聲音:他趴在沙灘上,“睡”得那麽(me) 溫馨,就像睡在自己家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年老的父母坐在一旁發呆,子女們(men) 對著手機傻笑,這又是一幅怎樣“動人”的畫麵!儒家的“家”,從(cong) 來就不是某一家的家,也不是某一國的家,自古就是天下人的家。在家、國、天下的觀念都發生變化的今天,儒學必須重建新的家-國-天下觀,隻有這樣,才可能為(wei) 當下國人、乃至為(wei) 未來的人類提供“庇護之所”。有房子的地方不一定就是家。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張祥龍先生的思想嚐試就顯得更加難能而可貴了。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