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汪山土庫:操修淳篤矩範嚴(yan) 明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十七日庚子
耶穌2017年3月14日
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位於(yu)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xiang) 汪山崗,始建於(yu) 道光元年(1821年),曆時近半個(ge) 世紀,於(yu) 同治年間落成。
汪山土庫屬磚、木結構建築群,因其坐落於(yu) 大塘“汪山”,贛語地區多把大型的青磚瓦房稱為(wei) “土庫”,由此得名。整個(ge) 土庫建築坐北朝南,依山枕水,以祖堂為(wei) 中心,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一字排開,占地108畝(mu) ,內(nei) 有房屋25幢,1443間,大小天井572個(ge) 。建築結構采取外牆青磚立鬥灌土,牆內(nei) 側(ce) 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觀青磚黛瓦,封火山牆,氣勢恢宏,巍偉(wei) 壯觀。內(nei) 部巷道縱橫、花樓重門,身置其中,冬暖夏涼,舒適宜人。木雕、石雕、磚雕等皆精美絕倫(lun) ,神采飛揚。
汪山土庫集宮廷建築、徽派建築、園林建築、圍屋建築之精粹,形成了獨具特色、自成一體(ti) 的建築風格,是贛鄱地區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2004年汪山土庫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命名為(wei) “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2006年被列為(wei) 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汪山土庫程氏家族
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原居安徽歙縣,唐末遷居南昌城西新建竹園,明正德年間遷居大汪山,至清乾嘉時期,家族始盛。嘉慶五年至宣統二年100多年間,共出舉(ju) 人21名,進士7名,翰林2 名,大小官員、社會(hui) 名流100餘(yu) 名。清道光年間更是出現了程矞采、程煥采、程楙采三兄弟同朝為(wei) 官的盛況,分別官至湖廣總督、江蘇巡撫和安徽巡撫,人稱“一門三督撫”。
程矞采(1783-1858年),譜名新勝,字藹初,號晴峰,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及第,後任禮部主事、江南道監察禦史、甘肅按察使、廣東(dong) 按察使、廣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代理江蘇巡撫等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為(wei) 江蘇巡撫,後改山東(dong) 巡撫,調廣東(dong) 巡撫。在廣東(dong) ,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zheng) 之後,他會(hui) 同兩(liang) 廣總督修築虎門炮台,重兵防守。此後,還擔任漕運總督、雲(yun) 貴總督、湖廣總督等職。
程煥采(1787-1859年),譜名新瞳,字曉初,號霽亭,程矞采胞弟。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補湖廣道監察禦史。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命為(wei) 湖南衡州府知府,任上興(xing) 利除弊,一時稱治。後曆任湖北鹽法道、湖北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蘇布政使、代理江蘇巡撫等職。
程楙采(1789-1843年),譜名新曦,字曜初,號憩棠,程矞采堂弟。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及第,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任甘肅涼州知府、陝西鳳翔府知府、代理西安府知府、代理山東(dong) 按察使、安徽布政使等職。任上曾治水修堤、搶險救災,深得百姓感激。道光十九年(1839年),升任安徽巡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調任浙江巡撫,兼管兩(liang) 浙鹽政。因操勞過度,未到浙江赴任,病死於(yu) 安徽巡撫衙內(nei) 。
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家規家訓
程氏家族的家規有十條:尊長敬賢,唯禮是尊;孝順父兄,共敦友愛;待人持物,仁義(yi) 為(wei) 本;自省其心,非禮莫為(wei) ;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鄉(xiang) 為(wei) 善,和鄰睦族;恬淡儉(jian) 約,度入量出;聲華奢欲,非禮莫近;廉慎以持,敬業(ye) 唯勤;修齊治平,興(xing) 邦利民。
程氏家族的家訓主要是程楙采長子程鼎芬於(yu) 光緒六年(1880年)輯錄而成的《程氏三世言行錄》。該書(shu) 記錄了程矞采、程煥采、程楙采等兄弟及其父母、祖父母三代人教育訓示子女的言論。大體(ti) 分為(wei) 修身、持家、處世、治學、理政五個(ge) 方麵。修身篇,教育子女要心靜,不要浮躁;要能幹事,不持才傲物;要蓄勢惜福,不仗勢欺人。持家篇,教育子女要頭腦清醒,勤儉(jian) 持家,低調做人,和親(qin) 睦鄰。處世篇,教育子女要懂得吃虧(kui) 是福,記恩忘仇,謙虛謹慎,平等待人。治學篇,教育子女讀書(shu) 要經世致用,虛心好學,獨立思考,知錯能改,自強不息。理政篇,教育子女為(wei) 官要清廉、謹慎、勤政,通情達理,處變不驚。
程氏家族的家規家訓蘊含了“忠、孝、廉、節”等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道德思想,體(ti) 現了程氏家族對國家的忠孝、對理學的推崇和對自身修持的要求,至今潤澤子孫。
●視頻腳本
操修淳篤 矩範嚴(yan) 明──汪山土庫“一門三督撫”的成長路
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南昌近郊,在煙雨朦朧、如詩如畫的鄱陽湖畔,一座古樸而宏大的建築掩映在鄉(xiang) 間的青翠綠蔭中,這就是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是新建程氏家族的聚居地,座落於(yu) 南昌北郊40餘(yu) 公裏處的新建區大塘坪鄉(xiang) 汪山崗。贛語地區把大型的青磚瓦房多稱為(wei) “土庫”,汪山土庫由此得名。
俯瞰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始建於(yu) 清道光元年,清同治年間落成,前後耗時48年。其占地麵積108畝(mu) ,內(nei) 有房屋25幢,房間1443間,天井572個(ge) ,宏大壯觀,富有特色。
如果說汪山土庫的程氏先祖用48年的時間創造了贛派建築乃至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那麽(me) 從(cong) 晚清到民國的百餘(yu) 年裏,汪山土庫走出的7位進士、21位舉(ju) 人以及一百多位大小官員和社會(hui) 名流,則創造了汪山土庫的人文輝煌,塑造出汪山土庫的精神之美。
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然而程氏族人於(yu) 汪山土庫聚族而居,逾經百年,曆經七、八代長盛不衰。他們(men) 家族到底有著怎樣不同凡響的治家良方呢?讓我們(men) 一起沿著曆史印跡,走進汪山土庫這座精神家園,感悟程氏家族的家風正氣和悠悠過往。
汪山土庫祖堂
【爺爺】這就是汪山土庫的祖堂,知道祖堂是用來幹什麽(me) 的嗎?
【孩童甲】開會(hui) 。
【孩童乙】還有祭拜祖先。
【爺爺】對,講的很對。祖堂是用來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每當逢年過節,族人們(men) 都會(hui) 來這裏祭拜。另外祖堂也是族人們(men) 聚會(hui) 的場所,凡遇重大事情,大家都會(hui) 來祖堂商議,像程氏家族的家規家訓就是在這裏製定的。
【爺爺指著祖堂四周的牌匾】大家認識這四個(ge) 字嗎?
【孩童們(men) 齊聲】忠、孝、廉、節……
忠、孝、廉、節是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家規家訓的精髓,它告誡程氏族人對國家要忠,對長輩要孝,當官要清廉,做人要有氣節。
程氏家族的家規家訓主要輯錄在《程氏三世言行錄》中,它從(cong) 修身、持家、處世、治學、理政等方麵,規範著程氏族人的言行舉(ju) 止。
如笏堂公說:“一曰要吃虧(kui) ;二曰學吃虧(kui) ;三曰吃得虧(kui) ;四曰還不算吃虧(kui) 。”
弼卿公曾說:“心靜為(wei) 入德之門,幾見輕揚浮躁人能深潛入理也?”
尤其是逢壽公程楷,因教子有方、訓誡有度,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得到朝廷嘉獎,稱他:“操修淳篤,矩範嚴(yan) 明,術在詩書(shu) ,克啟趨庭之訓,業(ye) 恢堂構,實開作室之模。”
一代代程氏族人正是因為(wei) 始終如一地傳(chuan) 承和踐行著家規家訓,才創造出程氏家族“一門三督撫”的盛況,才有了汪山土庫的百世基業(ye) 。
【爺爺】孩子們(men) ,知道什麽(me) 是“一門三督撫”嗎?
【孩童】不知道。
【爺爺】“一門三督撫”就是湖廣總督程矞采,江蘇巡撫程煥采和安徽巡撫程楙采。他們(men) 是堂兄弟,他們(men) 都出生於(yu) 汪山村。
【孩童丙】爺爺,能給我們(men) 講講三兄弟的故事嗎?
【爺爺】好的,孩子們(men) ,那我們(men) 就去“稻花香館”給大家講一講這三兄弟從(cong) 小如何求學、長大如何孝親(qin) 、為(wei) 官如何愛民的故事吧。
【孩童齊聲】好!
“稻花香館”設在汪山土庫的六房後麵,是程氏子孫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東(dong) 邊設有住房、夥(huo) 房和餐廳;西邊則為(wei) 授課場所,共設六間教室。廳堂中央矗立著孔子塑像,兩(liang) 旁則掛滿了“學規”和理學名言。館內(nei) 藏有四書(shu) 五經、字典詞典等書(shu) 籍,儼(yan) 然一所頗具規模的私立學堂。
【爺爺】老大程矞采一到入學年齡,父親(qin) 便將他送到程家私塾讀書(shu) 。三年後,老二程煥采也跟著進了私塾。這時堂弟程楙采由於(yu) 沒伴玩耍,便跟著兩(liang) 個(ge) 哥哥到私塾邊玩邊跟讀,所以不到五歲,也索性讓他入學讀書(shu) 。
雖然為(wei) 三兄弟請了最好的老師,提供了最好的學習(xi) 環境,但程楷認為(wei) 這還不夠,於(yu) 是他每天早飯前都會(hui) 帶著他們(men) 三兄弟,麵對祖先誦讀程氏家規,讓他們(men) 把這些優(you) 良的家規家風從(cong) 小諳熟於(yu) 心。
【情景還原:三兄弟在程楷的帶領下頌讀程氏家規】
尊長敬賢,唯禮是尊;孝順父兄,共敦友愛。
待人持物,仁義(yi) 為(wei) 本;自省其心,非禮莫為(wei) ……
正是在家規家風的熏陶下,程氏三兄弟一步一個(ge) 腳印,實現著人生價(jia) 值,創造出“一門三督撫”的輝煌。
【爺爺】這“退思堂”啊,就是三兄弟用來贍養(yang) 父母的地方。那我就接著給你們(men) 講一講程氏三兄弟孝親(qin) 的故事吧。
【孩童們(men) 點頭】
【爺爺】程家老二程煥采特別孝順、耿直。清道光年間,他從(cong) 湖南衡州知府任上卸職返鄉(xiang) 。
回到家中,他首先來到“退思堂”拜見父親(qin) 。當看見父親(qin) 慈祥的臉上又多了許多皺紋,雙鬢又添了許多白發時,他心裏十分難受,跪著對父親(qin) 說:
【情景還原】
程煥采:父親(qin) ,孩兒(er) 回來晚了,這些年都未能孝敬您老,這是孩兒(er) 不孝啊。
父親(qin) 程楷:此話差矣。你們(men) 三兄弟在外,能為(wei) 國家盡忠盡責,這便是對我最大的安慰,也是大孝啊。
程煥采:謝父親(qin) 如此寬慰孩兒(er) 。孩兒(er) 在外為(wei) 官數載,時刻謹記父親(qin) 教誨(隨即取出當年赴任時,父親(qin) 送給他的“清、慎、勤”字軸)。
父親(qin) 程楷:煥兒(er) ,沒想到當年送給你的“清、慎、勤”字軸,你還帶在身邊,這說明你時刻不忘祖訓,不忘家規呀!好!好!好!
父親(qin) 的三聲叫好,讓程煥采頓時豁然釋懷。他覺得眼前這位父親(qin) 越發地高尚偉(wei) 大,無愧於(yu) 朝廷的褒獎。
【爺爺】打這以後,程煥采便搬到“退思堂”與(yu) 父母同住,日夜侍奉二老,直到為(wei) 老人送終。
怎麽(me) 樣,聽完這三兄弟孝親(qin) 的故事,那我們(men) 去“保仁堂”講講他們(men) 為(wei) 官如何愛民的故事吧?
【孩童們(men) 】好!
【爺爺】要講三兄弟為(wei) 官愛民,得重點講講老三。老三程楙采25歲考中進士,35歲便出任甘肅涼州知府,1834年代理山東(dong) 按察使,兩(liang) 年後升為(wei) 安徽布政使。
程楙采剛上任時,正值長江洪水泛濫。程楙采日夜奮戰在第一線,親(qin) 臨(lin) 現場指揮抗洪搶險,並多方籌集資金築牢堤岸,最終讓百姓平安度過水災。老百姓對此非常感激,遂立石碑,並改堤為(wei) “程公堤”。
潤物無聲,家風育人。程氏三兄弟不僅(jin) 創造了“一門三督撫”的佳話,而且用他們(men) 樸實的情懷、高尚的品質,影響了後世眾(zhong) 多子孫。
祖堂內(nei) 景
汪山土庫程氏第六十三代孫程懋墩:
為(wei) 什麽(me) 一個(ge) 家族會(hui) 興(xing) 旺起來?就是重教崇文,書(shu) 山有路。
汪山土庫程氏六十四代孫程任遠:
就是教育我們(men) 子孫後代盡忠、盡孝、清廉、節儉(jian) 。
汪山土庫程氏第六十三代孫程懋墩:
就是提倡教育,還有就是家教、家訓、家法。
汪山土庫程氏六十四代孫程任遠:
所以我們(men) 程氏子孫秉承“忠、孝、廉、節”這四個(ge) 字的家訓,把好的家風一直延續傳(chuan) 承下去。
時間流轉,縱觀程氏家族的發展史,我們(men) 可以清晰地看到,程氏家族之所以人丁興(xing) 旺、人才輩出,與(yu) 程氏先祖的言傳(chuan) 身教是分不開的,與(yu) 程氏家族的優(you) 良家規家風更分不開。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王東(dong) 林:
家風正不正,它對一個(ge) 人的廉潔,或者對整個(ge) 風氣,有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那麽(me) 古人提倡的是什麽(me) ?是光耀門楣、光宗耀祖。也就是說,你的行為(wei) 不應該給這個(ge) 家族、給祖宗帶來屈辱,辱沒祖先那是一種罪過。
有人說,汪山土庫的名字過於(yu) 土氣,其實,土為(wei) 萬(wan) 物之母,取土庫之名,既沿地方之俗,又抱本守拙;既取惜福隱勢之意,又含處靜養(yang) 廉之旨,充分體(ti) 現出程氏家風的實質。
他們(men) 知道,祖宗留下的房子,再堅固也是會(hui) 倒的,唯有家風正氣、仁德道義(yi) ,才可以光前裕後,世代綿延。
汪山土庫·保仁堂內(nei) 景
●汪山土庫程氏家族家規家訓摘編
修身篇
弼卿公曰:心靜為(wei) 入德之門,幾見輕揚浮躁人能深潛入理也?
又曰:心存切忌陰險。——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弼卿公(程亮采)說:“內(nei) 心安靜是修養(yang) 道德的方法,幾曾見過一個(ge) 輕薄浮躁的人能夠潛下心去明白道理的深處啊?”
又說:“務必要避免陰險的心態。”
笏堂公曰:世俗見樸素人取笑為(wei) 一身土氣,此大謬也。土為(wei) 萬(wan) 物之母,患不能有土氣耳。——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笏堂公(程逢祿)說:“世俗風氣,看見樸素的人便取笑為(wei) 一身土氣,這是大大的錯誤。土地是萬(wan) 物的母親(qin) ,要擔心自身沒有土氣啊。”
憩棠公曰:人非才不能幹事,然幹事恃才傲物,亦招禍之尤也。——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憩棠公(程楙采)說:“一個(ge) 人如果沒有才能不能幹事,然而幹事憑仗自己的才能而傲慢,也容易招惹災禍。”
笏堂公訓孫輩曰:求己①二字一生受用,道德、學問、功名皆從(cong) 此出。
又曰:“不認錯”三字最壞事……皆當切戒。——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注釋】
①求己:返回責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譯文】
笏堂公(程逢祿)訓示孫輩說:“‘求己’這兩(liang) 個(ge) 字,讓人一生受用無窮,道德、學問、功名都是從(cong) 這裏出來的。”
又說:“‘不認錯’三個(ge) 字最容易破壞事情……你們(men) 大家都應當力行警戒。”
持家篇
笏堂公訓孫輩:物盛極必衰,吾家今盛極矣,可勿慎諸。
訓孫鼎芬等:汝父貴為(wei) 中丞,外人唯恐誘汝不動,汝此須留意,當思孔孟尚有人毀,我仍唯聞譽言,豈我真賢於(yu) 孔孟耶?如此一想,則凡譽我之言不攻自破矣。——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笏堂公(程逢祿)訓示孫輩:“凡事物發展至極盛則必衰落,我們(men) 家今天極為(wei) 興(xing) 盛了,能不謹慎嗎?”
訓示其孫程鼎芬等人:“你父親(qin) 做到了中丞這一高官,外麵的人隻擔心引誘你們(men) 不動,你們(men) 對此必須留心,應當想到孔子、孟子尚且有人詆毀,我仍然隻聽到讚譽的話,難道我真的比孔孟還要賢能嗎?這樣一想,凡是讚譽我的話就都不必攻擊而自然破除了。”
霽亭(煥采)公自撰聯:己甘常憫先人苦;能儉(jian) 猶防後世奢。——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霽亭公(程煥采)自撰一聯: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也要常常憐憫先人的辛苦;能夠做到節儉(jian) ,還要防止後代的奢侈浪費。
不事人非,教子宜家;居鄉(xiang) 為(wei) 善,和鄰睦族。——摘自程氏家規
【譯文】
在人麵前不要生是非,教育子女要讓家庭和睦;居住在鄉(xiang) 間,要與(yu) 人為(wei) 善,與(yu) 鄰居、族人和睦相處。
處世篇
笏堂公曰:一曰要吃虧(kui) ;二曰學吃虧(kui) ;三曰吃得虧(kui) ;四曰還不算吃虧(kui) 。——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笏堂公(程逢祿)說:“第一是要吃虧(kui) ;第二是要學會(hui) 吃虧(kui) ;第三是吃得虧(kui) ;第四是領悟到吃虧(kui) 並不算吃虧(kui) 。”
憩棠公訓曰:富貴無常。今日我貴驕人,異日人貴亦驕我。勢位之危,危於(yu) 朝露,可慎哉!——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憩棠公(程楙采)訓示說:“富貴不會(hui) 長久不變的。今天我因顯貴而對人驕傲,他日別人顯貴了,也會(hui) 在我麵前驕傲。權勢地位的危險,比早晨露水的消失還要危險,可得要謹慎啊!
笏堂公曰:錢外圓而內(nei) 方,故流行無滯。為(wei) 人如錢庶寡過矣。——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笏堂公(程逢祿)說:“銅錢是外邊圓形而裏麵方形,所以流通沒有停滯。做人如果像錢一般,外圓內(nei) 方,那就很少有過失了。”
治學篇
憩棠公訓鼎芬曰:讀書(shu) 貴能經世,為(wei) 學先戒自欺。——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憩棠公(程楙采)訓示程鼎芬說:“讀書(shu) 貴在能夠用於(yu) 治理國事,求學首先要戒除自己欺騙自己。”
理政篇
笏堂公訓楙采曰:清慎勤三字為(wei) 居官之要,然當清而不刻,慎而能斷,勤而有恒。
——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笏堂公(程逢祿)訓示程楙采說:“‘清、慎、勤’三個(ge) 字是為(wei) 官的關(guan) 鍵,但是應當清廉而不刻薄,謹慎而能決(jue) 斷,勤奮而能保持。”
晴峰公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摘自程鼎芬編《程氏三世言行錄》
【譯文】
晴峰公(程矞采)說:“擴大其心胸,容納天下的事物;謙虛其心胸,接受天下的善意;使其心胸公平,評論天下的事情;使其內(nei) 心沉潛下來,觀察天下的道理;使其內(nei) 心安定,應對天下的變化。”
廉慎以持,敬業(ye) 唯勤;修齊治平,興(xing) 邦利民。——摘自程氏家規
【譯文】
保持清廉謹慎的作風,以勤奮精神專(zhuan) 心致力於(yu) 自己的事業(ye)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國家興(xing) 盛,使人民得益。
汪山土庫·旗杆場
●專(zhuan) 家觀點
王東(dong) 林:看似“一身土氣”實則切合生活事理
汪山土庫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家教與(yu) 家風建設的一個(ge) 典型案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jia) 值和現實教育意義(yi) 。
從(cong) 晚清到現在,程氏一家可以說是名人輩出、長盛不衰。其原因可以概括為(wei) 三點:一是程氏以積德為(wei) 本,他們(men) 認為(wei) “立身天地其間,總是忠孝仁義(yi) ”。程氏先祖程玉碌,靠養(yang) 鴨為(wei) 生,漸漸富裕。他樂(le) 善好施,看到窮苦人家,就悄悄在人家門口放上幾個(ge) 鴨蛋,留下了“鴨太公”的美名。後人也是德聲不輸先祖,“逢壽生平忠厚待人,性好施與(yu) ,接濟鄰族數十年不倦;逢祿生平輕財好義(yi) ,凡有公事,必商同胞兄逢壽,捐重貲讚成義(yi) 舉(ju) ”。二是十分重視教育,一座土庫建築群裏,程氏聚族而居,至少有兩(liang) 所以上的家塾,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宅府對聯匾額大都是勸學勵誌的內(nei) 容,如“一窗燈火青雲(yun) 路,萬(wan) 卷詩書(shu) 赤子心”“樓上縹湘書(shu) 十架,鬆傍苔徑竹千竿”等。而且程家還倡導設立“賓興(xing) 會(hui) ”(一種民間助學機構),通過募捐和義(yi) 田產(chan) 出,為(wei) 當地貧困子弟參加科舉(ju) 考試或就讀高等學府提供路費和學費;三是有嚴(yan) 格的家規家訓,規範子弟言行,培養(yang) 良好習(xi) 慣,防止子弟富貴而驕,蛻變成不肖之徒。
程氏家規家訓分修身、持家、處世、治學、理政五篇,把傳(chuan) 統道德觀念具體(ti) 化、規則化和生活化。其中的不少格言警句,頗切合生活和事理。
比如說人應當有才幹,“非才不能幹事”,然“幹事恃才傲物亦招禍之尤也”。人行於(yu) 世,不管有多麽(me) 顯達,但“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使勢,享福,欺人,本損德事,而況盡乎?”這對那些慣於(yu) 頤指氣使、仗勢欺人、極盡享樂(le) 之能事者,應該是一帖清醒劑。
程氏家訓教導子弟要生活樸素,不要怕人家說你“一身土氣”,“土為(wei) 萬(wan) 物之母”,就怕你身上沒有土氣(“患不能有土氣耳”)。讀書(shu) 的目的是“經世”,所以,治學的第一條就是“戒自欺”,因為(wei) 讀書(shu) 不是用來裝門麵的。
做官之要在“清、慎、勤”三字,但也應當“清而不刻,慎而能斷,勤而有恒”。清廉固然很重要,但過於(yu) 刻板,不近人情事理也不好;謹慎持重很重要,但過份地謹小慎微、遊移不定而不能果斷處事也不好;勤政當然很重要,但關(guan) 鍵在於(yu) 持之以恒。
人的毛病很多,以“不認錯”三字最壞。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不僅(jin) 不認錯,而且不惜以一個(ge) 甚至更多的錯來掩飾一個(ge) 本來並不太大的錯,以致一錯再錯,錯上加錯,小錯鑄成大錯,那就遺患甚大了。程氏家訓裏的這些東(dong) 西對今人可以說很有啟發和教益。(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王東(dong) 林)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