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啟祥作者簡介:黃啟祥,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西方近代哲學、美國哲學(威廉·詹姆士)、先秦儒家與(yu) 法家哲學、中西哲學比較。著有《思想流學說與(yu) 詹姆斯哲學》等。 |
原標題:孝的哲學基礎——評《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
作者:黃啟祥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十日癸巳
耶穌2017年3月7日
真正的學術批評總是有益的。它或者幫助了解所批評的觀點,或者讓人們(men) 明了所批評的學說的失誤,或者引起我們(men) 對某種理論的注意。甚至錯誤的學術批評也有益於(yu) 學術進步,隻要這種批評是認真的,因為(wei) 它能夠激發我們(men) 去弄清正確的思想本身。
今天早上剛看到有人轉發張祥龍教授的新書(shu) 《家與(yu) 孝:從(cong) 中西間視野看》出版的消息,下午就看到友人轉發的批評文章,接著就讀到許多人對於(yu) 這個(ge) 書(shu) 評的議論。學術界對這部著作的反應可謂迅速而熱烈,關(guan) 注的熱度似乎有些超乎尋常,出人意料。我沒想到一部嚴(yan) 肅的哲學著作會(hui) 受到如此“熱捧”。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見到此書(shu) ,僅(jin) 僅(jin) 憑網上的新書(shu) 介紹就熱切地對之展開評論。但是退而思之,又感到一切皆在情理之中。一方麵“家”與(yu) “孝”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這基因在最近的一百年間雖然屢受衝(chong) 擊、破壞和摧殘,但是它還一直延續在中國人的血脈裏,對家的向往和對孝的呼喚一直是我們(men) 的心聲。另一方麵,今天的社會(hui) 形態和家庭結構似乎愈益讓人感受到家的不堪與(yu) 孝的艱難。正是因為(wei) 《家與(yu) 孝》與(yu) 我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關(guan) 切天然吻合,所以此書(shu) 一出,立馬刺激了人們(men) 的“神經”,以至有人剛剛看完網上發布的《家與(yu) 孝》的簡短序言,尚未看到此書(shu) 的內(nei) 容,就按捺不住內(nei) 心的激情,揮筆寫(xie) 下洋洋灑灑的批評文章。但是這些似是而非的不根之論也會(hui) 給眾(zhong) 多讀者造成誤導。
誠如張祥龍教授在序言中所說,這是一部在出版社的促動下,基本上由已發表的論文集結而成的書(shu) 。從(cong) 目錄上看,此書(shu) 的大部分篇章我以前讀過,有些還經過反複閱讀。書(shu) 中原來未發表的部分,我今天讀了它們(men) 的電子版書(shu) 稿。張祥龍教授論孝的其它著述我也曾仔細品味,我也曾多次聆聽他所作的有關(guan) 孝道的報告,對他正在進行的這方麵工作也有所了解。因此我想結合《家與(yu) 孝》談談張祥龍教授的孝道學說,但不限於(yu) 《家與(yu) 孝》這部著作,因為(wei) 隻有了解張祥龍教授的這個(ge) 研究的一般旨趣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家與(yu) 孝》中的觀點。由此,或許可以矯正一些對這部著作先入為(wei) 主的偏見與(yu) 曲解。
一、為(wei) 什麽(me) 研究孝道
《家與(yu) 孝》的旨趣在於(yu) 研究孝,探尋孝的哲理基礎。其中論述家的內(nei) 容占了很大篇幅,因為(wei) 對家的論述與(yu) 對孝的論述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麵,正像張祥龍教授在《家與(yu) 孝》的序言中所說,“對孝現象和孝意識的切當領會(hui) 或許是理解家和人類獨特性的一個(ge) 關(guan) 鍵”,另一方麵,孝首先是在家中發生的家人之間的關(guan) 係。家是孝的場所或依托,孝的時間和空間(至少首先)在家中敞開,孝的種子在家中播撒,在家中萌芽和生長。但是並非每一種家都適合孝的生存和成長。例如,現在的美國社會(hui) 總體(ti) 上來說就沒有孝道觀念。所以,孔子和儒家在倡導孝的同時也在倡導一種家,儒家的孝和儒家的家是分不開的。儒家的孝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家文化。無家則無孝,無孝則無儒家的家。儒家的家一定是有孝的家。這是張祥龍教授談孝必談家的原因。
孝作為(wei) 華夏民族傳(chuan) 統的道德觀念,是中華文明的一個(ge) 基石,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早在西周時代,周王就主張敬天孝祖,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以孔子和孟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光大先代的孝思想和孝傳(chuan) 統,將孝視為(wei) 道德之根和教化之本。孔子曰:“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論語·學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yi) 》)“教民親(qin) 愛,莫善於(yu) 孝。”(孝經·廣要道章)“人之行,莫大於(yu) 孝。”(《孝經·聖治章》)經過孔孟儒學的創造性發展,孝道進入一個(ge) 全新時代,為(wei) 後來曆朝帝王所提倡,在中國深入人心。秦朝以後,官修正史都立有《孝義(yi) 傳(chuan) 》,表彰孝子,使其名垂青史。漢朝開始推行“以孝治天下”,孝成為(wei) 社會(hui) 的核心道德規範。兩(liang) 漢時代,除了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dong) 漢開國皇帝劉秀,其他皇帝都以“孝”為(wei) 諡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等,充分顯示出朝廷對“孝”的尊崇。“以孝治天下”成為(wei) 後來兩(liang) 千多年曆代王朝的國策。也正因為(wei) 如此,梁漱溟說:“說中國文化是‘孝’文化,自是沒錯”(《中國文化要義(yi) 》)。
對比一下孝道在西方的處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孝道傳(chuan) 統。西方沒有《孝經》,更沒有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孝在西方的價(jia) 值體(ti) 係中從(cong) 來沒有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古希臘的四主德即智慧、勇敢、節製和正義(yi) ,還是基督教的三主德即信、望、愛都與(yu) 孝無關(guan) 。與(yu) 中國不同,西方國家中沒有哪個(ge) 地方以孝命名,沒有哪個(ge) 城市以孝聞名,也沒有二十四孝這樣的孝親(qin) 典範。在西方因為(wei) 瀆神而治罪的人難以計數。據統計,從(cong) 1481年到1808年的327年當中,歐洲天主教的異端裁判所就處罰了34萬(wan) 人,其中用火燒死的大約三萬(wan) 二千人。我們(men) 似乎未見到基督教國家中哪些人因為(wei) 不孝的罪名而被判處死刑,也沒有聽聞哪個(ge) 西方國家製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當代西方的法學中孝道也仍然是缺位的。例如,凱特·斯丹德利(KateStandley)所著的《家庭法》詳細論述了兒(er) 童的權利和父母對孩子的責任,但是沒有論述子女對於(yu) 父母的義(yi) 務,更沒有絲(si) 毫關(guan) 於(yu) 子女孝敬父母的表述。我們(men) 未曾見哪個(ge) 西方國家評選十大孝星或孝親(qin) 楷模,甚至也很少看到西方有人以孝為(wei) 榮。相反,不孝之行在西方社會(hui) 倒是司空見慣。更有甚者,美國的影視中竟然有人在自己父母的葬禮上開玩笑,有的人甚至拿自己父母的葬禮開玩笑。這在“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wei) 政》)的中國人看來絕對是匪夷所思,大逆不道。在美國求學任教多年的李晨陽教授曾深有感觸地說:“假如我們(men) 要找一個(ge) 在中西社會(hui) 倫(lun) 理方麵意見反差最大的問題,那就應該是關(guan) 於(yu) 家庭方麵的孝道了。”
對於(yu) 傳(chuan) 統的中國人來說,孝是天經地義(yi) 的事情,是家喻戶曉的常識,也是婦孺皆知的事實,既無人質疑,也不需論證和解釋。那麽(me) 孝為(wei) 什麽(me) 在當代中國卻成了一個(ge) 迫切而重要的課題?這要從(cong)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談起。1840年以後,中國屢受西方國家、日本和俄國的野蠻侵略,中華民族遭受深重災難,奇恥大辱。中國的知識分子反思這場曆時長久的災難之原因,從(cong) 軍(jun) 事、工業(ye) 、政治一直到文化,最終認為(wei) 儒家思想應為(wei) 中國衰落和不能有效抵禦外侮負責。孝道以及與(yu) 孝道有關(guan) (包括家庭)的思想也隨之受到批判。不同思想陣營的知識精英都向孝道開炮。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擊儒家的倫(lun) 理思想,指出“忠孝節義(yi) ”等老教條是“奴隸道德”,嚴(yan) 重阻礙中國社會(hui) 進步;熊十力認為(wei) :“家庭為(wei) 萬(wan) 惡之源,衰微之本,”(《論中國文化書(shu) 簡》)傅斯年亦有“中國的家庭是萬(wan) 惡之源”之說(《萬(wan) 惡之源》);胡適、施存統、吳虞等人則直接將矛頭對準儒家的孝思想,“把中國日益深化之危機的全部責任都歸之於(yu) 孝道”(格裏德:《胡適與(yu) 中國的文藝複興(xing) 》)。其影響所及,致使現代新儒家人士們(men) 也基本上不再看重孝道。而西方的現代性思想也歧視孝道,比如,羅素就認為(wei) “孝道……是儒家哲學體(ti) 係中惟一嚴(yan) 重違背常識的地方”(《中國問題》)。
儒家孝道在當代不僅(jin) 麵臨(lin) 科學、哲學、西方宗教與(yu) 文化的挑戰,也麵臨(lin) 著家庭結構和社會(hui) 變化的挑戰。孝道成為(wei) 當代中國人為(wei) 之焦慮的問題。20世紀以來,孝道急劇地全麵衰退,至六七十年代達到反孝道的高峰。改革開放以來,情況有所緩和,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氛圍的層麵上甚至有明顯好轉,但在商品經濟和全球化大潮中,家庭縮小和個(ge) 體(ti) 主義(yi) 的盛行在更深層處蠶食著所餘(yu) 不多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道德的滑坡和一些教育問題的出現,都與(yu) 孝道的衰退有關(guan) 。孝道在國人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令人憂心。我國老年群體(ti) 社會(hui) 地位邊緣化的問題愈加凸顯,代際之間養(yang) 育-反饋關(guan) 係嚴(yan) 重失衡,老年人尤其是農(nong) 村老人用以保障其物質生活和社會(hui) 地位的傳(chuan) 統家庭養(yang) 老製度逐步萎縮;老年人在代際間資源配置(包括醫療資源)中長期處於(yu) 邊緣化地位。在影響中國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因素中,孝道的缺失是更深層和更根本的因素,因而,亟有必要重新探索孝道在養(yang) 老及生命倫(lun) 理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當代社會(hui) 一些結構上的變化(譬如家庭規模的縮小、人口老齡化、婦女外出工作)不應當成為(wei) 取消孝道的理由,我們(men) 應在新的條件下探求孝道的現實形態和意義(yi) ,將孝道展示為(wei)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介入現實和塑造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研究孝道的迫切性和現實意義(yi) 之所在。
二、為(wei) 什麽(me) 從(cong) 哲學上研究孝道
孝道在當代既麵臨(lin) 著理論方麵的挑戰,也麵臨(lin) 著現實方麵的挑戰。全麵回應這些挑戰需要多管齊下。張祥龍教授將探求孝道的哲學基礎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這不僅(jin) 因為(wei) 他是一位哲學教授,更因為(wei) 對孝道的哲學基礎的係統研究幾乎是缺失的。
由於(yu) 儒家自漢代以後的主導地位,中國曆史上對孝道的闡發和廣義(yi) 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先秦孔、曾、思、孟奠定孝道的思想根基,而自漢代起,“以孝治天下”的國策更促進了對孝道的重視和研究。僅(jin) 以《孝經》的研究(它常以注疏的方式體(ti) 現)為(wei) 例,董仲舒、孔安國、鄭玄、劉炫、李隆基、司馬光、邢昺、朱熹、吳澄、黃道周、吳之騄等,都是較有貢獻者。近人有徐景賢、王正己、蔡汝堃、林秀一(日本人)等。最近二十幾年,國內(nei) 也有一些直接涉及孝道的研究論文和著作問世,主要關(guan) 注孝字的含義(yi) 、孝現象的曆史起源、孝道的內(nei) 涵和演化、對孝道的評價(jia) 等。
西方文化對孝道的正麵關(guan) 注較少,但猶太教不僅(jin) 對孝道相當尊重,而且有相關(guan) 的神學研究。西方有一些哲學家如亞(ya) 裏士多德、洛克、康德、黑格爾對家庭做了少量肯定性的闡述,偶然提及孝道。直到20世紀後半葉勒維納斯的《整體(ti) 與(yu) 無限》出版,孝現象在西方才得到短暫的哲學關(guan) 注。而國外的一場與(yu) 孝道有關(guan) 的爭(zheng) 論起自20世紀80年代。以美國學者諾曼·丹尼爾斯(NomanDaniels)和英格利施(J.English)等人為(wei) 代表的西方學者否認孝在人性中的根基,將孝道看作一個(ge) 過時的文化構建,並進而主張在當今社會(hui) -曆史條件下應當免除子女對養(yang) 老和醫療護理的特殊義(yi) 務。
張祥龍教授認為(wei) 以上這些研究,就其本身而言是重要的,其精深處也很有思想價(jia) 值,也是孝道研究必須考慮和借鑒的。但是它們(men) 畢竟很少以哲學的核心問題,即本體(ti) 和知識的可能性問題乃至人性本質、意識本質的問題為(wei) 思考的源頭。到目前為(wei) 止,從(cong) 哲學學理本身(比如存在論和認識論)對孝道的研究可謂罕見。
張祥龍教授對於(yu) 孝道的專(zhuan) 門研究——如果從(cong) 他在《北京大學學報》(2006.1)發表《孝意識的時間分析》算起,也有十多年了——旨在改變這種哲學本身無孝道問題可言的狀態。根據張祥龍教授的看法,孝是親(qin) 子關(guan) 係乃至家庭關(guan) 係的一種,在儒家看來還是特別重要的一種。所謂孝道的哲學基礎問題,在他看來,首先是指孝這種行為(wei) 與(yu) 人的本性是否有某種關(guan) 係?如果有關(guan) 係,那麽(me) 這種人性與(yu) 人們(men) 生存於(yu) 其中並加以認識的世界又是什麽(me) 關(guan) 係?與(yu) 形而上的天道或終極實在又是什麽(me) 關(guan) 係?其次,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孝與(yu) 人性乃至對世界的認識及對終極實在的領會(hui) 有關(guan) ,那麽(me) 是通過什麽(me) 途徑相關(guan) ?再次,這麽(me) 理解的孝道會(hui) 如何改變我們(men) 對哲學基本問題——存在論、認識論——乃至倫(lun) 理學、政治哲學問題的看法,就像20世紀語言的元哲學地位的發現所起到的作用那樣?
在張祥龍教授看來,要回答第一組問題即孝是否有先天依據的問題,首先需要更準確地認識人類本性。他認為(wei) 人類學和認知科學在20世紀的革命性進展在這方麵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新視野。比如,這種進展表明:人類擁有家庭就像擁有語言一樣久遠(列維·斯特勞斯),人類與(yu) 其它靈長類如黑猩猩的一個(ge) 重要區別就是終身的親(qin) 屬認同,隻有在人類這裏出現了養(yang) 老現象,而使用工具和具有某種自我意識(比如在鏡子裏認出自己)並不是人類的專(zhuan) 利,隻有人類才有鮮活充沛的曆時回憶(episodicmemory)能力,等等。這些都有利於(yu) 我們(men) 更深入地認識人類的獨特性或本性,以及它與(yu) 孝意識及孝道實踐的關(guan) 係。他的文章“孝道時間性與(yu) 人類學”和“孝的發生”探討了這個(ge) 問題。另外,張祥龍教授認為(wei) 哲學史、宗教史、神話史的研究有助於(yu) 我們(men) 看到親(qin) 子關(guan) 係對於(yu) 人類世界觀的形成和終極問題解決(jue) 方式的深刻影響。他的“‘亞(ya) 伯拉罕以子獻祭’中的‘親(qin) 親(qin) ’位置”和“《哈利·波特》中的親(qin) 子關(guan) 係與(yu) 孝道”涉及到這方麵的問題。
其次,張祥龍教授認為(wei) ,要研究孝與(yu) 人性相關(guan) 的途徑,就不能主要依據科學提供的東(dong) 西,而必須從(cong) 哲學本身的思想深度尤其是某些新視野來觀察了。在這方麵,除了儒家的豐(feng) 厚資源外,西方哲學中的廣義(yi) 現象學也能提供新的思路。胡塞爾、舍勒、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勒維納斯、巴什拉等人開創和拓展的現象學,發現人的意識具有意向性,而這意向性以及人的生存(存在)意義(yi) 的源頭就在原本的時間性裏;更進一步,這種時間性還體(ti) 現為(wei) 人的身體(ti) 化的空間性、與(yu) 他者的原倫(lun) 理關(guan) 係、語言的原結構以及物質本身的詩意。張祥龍教授認為(wei) ,在這個(ge) 哲學的新視野中,存在論不再限於(yu) 範疇邏輯和概念化思維的探討,倫(lun) 理學也不限於(yu) 規範倫(lun) 理和美德倫(lun) 理,而是與(yu) 人的生活世界、具體(ti) 的生存方式、人與(yu) 人之間的身體(ti) 關(guan) 係(如兩(liang) 性關(guan) 係)及血緣關(guan) 係直接相關(guan) 。除此之外,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主義(yi) 等也與(yu) 此課題有這樣那樣的相關(guan) 性。張祥龍教授的《家庭和孝道是否與(yu) 人性相關(guan) ?”》《家—孝與(yu) 人性》《孝和家如何可能》等文章討論了“孝”和“家”與(yu) 人性的問題;《孝意識的時間分析》通過更改現象學的時間視野來探討孝愛意識如何生成的問題;《海德格爾與(yu) 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和“‘家’的歧異》探討了儒家與(yu) 海德格爾哲學在“家”哲學方麵的相互呼應與(yu) 相互批評。
張祥龍教授指出,如果的確能夠發現孝的哲理基礎,那麽(me) 就會(hui) 在當代思想語境中深化我們(men) 對於(yu) 人性的理解。人之所以區別於(yu) 其它動物,不僅(jin) 是由於(yu) 人有理性思維(新的研究證明黑猩猩等高等猿類也有相當理性的思維。參見《黑猩猩的政治》),也不僅(jin) 由於(yu) 人有廣義(yi) 的語言能力(現已證明黑猩猩可以學會(hui) 非語聲的初級語言),而且還因為(wei) 人有孝親(qin) 意識和終身的反報行為(wei) 。由此,在張祥龍教授看來,以孝為(wei) 源的“倫(lun) 理”“道德”,並不止於(yu) 以存在論和認識論為(wei) 前提的“價(jia) 值哲學”、應用哲學,實際情況倒是,這倫(lun) 理本身就是原發的存在論和認識論。它表明有性別可言、生發出家庭及孝道的陰陽存在論和時中化的認識論,相比於(yu) 西方傳(chuan) 統的自立實體(ti) 論和主客認識論,更加合理,也更加接近生活世界的真實,起碼兩(liang) 者各有道理,各有自己的哲理範式。所以,張祥龍教授關(guan) 於(yu) 孝道的研究也是從(cong) 人性的深度促進中外哲學的相互滲透和交流。
三、張祥龍教授在孝道研究上的突破
如前所述,張祥龍教授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當代哲學和科學的新啟發來澄清孝道與(yu) 人類本性的關(guan) 係。他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孝道與(yu) 人性有某種內(nei) 在的關(guan) 係,但是這種關(guan) 係不像孟子講得那樣簡單明了。在他看來,當我們(men) 從(cong) 人類進化和人類家庭關(guan) 係的特點等多重角度打量孝現象時,它呈現出某種不可忽視的複雜性,甚至是脆弱性。由此,他認為(wei) 荀子式的觀點即孝行是後天人為(wei) 努力造成的,也是不可忽視的。但是,當引入更廣闊的人類學視野,特別是現象學的時間觀、現代語言觀的思路,並將它們(men) 恰當地運用於(yu) 孝道理解以後,孝道就的確顯示出與(yu) 人類本性的內(nei) 在關(guan) 聯了。他認為(wei) 其中的關(guan) 鍵就是認識到親(qin) 子關(guan) 係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時間關(guan) 係,比如代際時間關(guan) 係,或生育撫養(yang) 與(yu) 反撫養(yang) 、慈愛與(yu) 孝愛的交織時間關(guan) 係,同時在現象學時間觀的啟發下闡發出這種生命時間關(guan) 係與(yu) 人的內(nei) 時間意識或生存時間境域的關(guan) 係,並明了人的本性就在這種內(nei) 時間流或生存時間域中構成,那麽(me) 就會(hui) 清楚地看出孝現象及孝道與(yu) 人類本性的相關(guan) 了。他的《孝的艱難與(yu) 動人》一文觸及到這個(ge) 方麵的問題。
張祥龍教授研究孝道的方法和手段可大致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種是科學的、實證的,另一種是哲理的和思想探索的。為(wei) 了回答“何為(wei) 人類特性”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訴諸相關(guan) 的科學研究,因為(wei) 人類學、社會(hui) 生物學和認知科學的迅速發展已經使關(guan) 於(yu) 人性的一些傳(chuan) 統說法顯得不準確或過時了,而且這些新進展還能從(cong) 正麵揭示許多理解人性的新事實和新可能。他認為(wei) 哲學上的適當方法和學說對於(yu) 孝道研究更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它們(men) ,首先就難於(yu) 從(cong) 大量的科學事實、有時甚至是互有衝(chong) 突的事實中,找到真正與(yu) 自己研究相關(guan) 的東(dong) 西。其次,即便找到了它們(men) ,也難於(yu) 做出有見地的解釋。如果科學在此可以代替哲學,那麽(me) 迄今人類學、社會(hui) 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為(wei) 何一直未直麵孝道問題就是費解的了。
張祥龍教授在孝道研究中所選擇的主導問題和相關(guan) 問題,相比於(yu) 前人的研究,幾乎都有明顯的突破和創新之處。他在現象學的純哲理視野中提出孝現象、孝道與(yu) 人類本性的關(guan) 係,這是迄今無人處理過的問題。而通過這樣的孝道研究路徑提出的問題,比如怎樣在現象學中找出可用來理解孝道的思想資源的問題,在儒家與(yu) 其他宗教、神話的孝道觀對比中如何找到深入理解孝道本質的線索的問題,乃至通過這種孝道觀怎樣來看醫學實踐和老年關(guan) 愛等,就都不是尋常的問題,而帶有它們(men) 各自的新鮮感和獨特視角。
張祥龍教授在孝道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如前所述,雖然有人類學、現象學等學科的事實的和思想的支點或依據,但就這些觀點本身來說,是全新的。他認為(wei) 孝現象主要源自人類的時間性意識和時間性的生存方式,並因此而有某種先天依據,但又需後天的適時引發,引發之後會(hui) 對人的意識結構本身產(chan) 生重要影響,因而可將孝稱為(wei) 人的“待發天性”,這種看待孝的觀點在現代學術界還未見過。而且,他在儒家的有關(guan) 文獻比如《堯典》《中庸》《周易》等中發現了這種解釋的多重根據,將先秦人講的“天時”與(yu) 孝道之時性聯係起來,並在西方哲學家如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勒維納斯對於(yu) 西方經典的解釋中,看到內(nei) 在時間因素也活躍在對親(qin) 屬關(guan) 係的理解裏,這些都有很有新意的、打通存在論與(yu) 倫(lun) 理學的觀察。
張祥龍教授的孝道研究的特點之一是結合科學與(yu) 哲學、打通中外。他從(cong) 人類學、社會(hui) 生物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和醫學倫(lun) 理學的進展中得到關(guan) 於(yu) 人性特征和養(yang) 老現象的研究成果,並使之融入現象學的哲理探討,尤其是通過現象學的時間觀和語言觀來消化這些成果。他的孝道研究的另一個(ge) 特點是將當代的學術思想與(yu) 古代的文獻打通,放棄事先帶有的硬性理論框架,而直麵文獻的意義(yi) 世界,讓其意思自顯。他認為(wei) 中國與(yu) 外國文獻包含的語言和哲理的差異應被高度關(guan) 注,小心對待,但畢竟要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因為(wei) 孝現象是與(yu) 整個(ge) 人類的特性相關(guan) 的身心現象,在不同的文化範式中都有它的體(ti) 現和折射。所以他不是現成地運用古、今、中、外的資源或視角,而是從(cong) 居間視野來看“親(qin) 親(qin) ”“家”和“孝”。當然,這些研究是建立在他學貫中西、匯通古今的淵博學識基礎之上的。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中最富根基的。張祥龍教授對於(yu) 孝道的理解如果能夠有實質性的進展,也就是既能從(cong) 哲理本身上加深對它的理解,又能從(cong) 文化間、宗教間的關(guan) 係上加深對它的理解,那麽(me) 勢必會(hui) 很有助於(yu) 說清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的人類合理性,也有助於(yu) 證明孝道的普適性,從(cong) 而展示它在這樣一個(ge) 文明國家相互打交道、相互較量的時代的普遍感召力。
孝道又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為(wei) 之焦慮的一個(ge) 問題。張祥龍教授的研究,即從(cong) 思想和哲理上厘清孝道的本質,特別是它與(yu) 人性的關(guan) 係,孝心(孝意識)出現的條件,將很有助於(yu) 我們(men) 認識孝道在今天處境的原因,從(cong) 而采取明智的應對措施。如果張祥龍教授對於(yu) 孝道的研究能夠成立,那麽(me) 孝道就是人類本性的表現。有了這種認識,我們(men) 會(hui) 從(cong) 根本處促進孝道在關(guan) 照老人中的作用。中國解決(jue) 困擾文明社會(hui) 的養(yang) 老問題,不能完全襲用美國或西方的社會(hui) 化方法,不可被任何異化於(yu) 家庭的機構和金錢購買(mai) 來代替,而輕易放棄行之數千年有效的傳(chuan) 統。傳(chuan) 統需要改變自身以適應當代環境,但當代生活也需要適應自家傳(chuan) 統和利用傳(chuan) 統的優(you) 勢。如此巨大的老年人口要全靠社會(hui) 化來照顧,既不經濟、不環保,也不很人道或仁道。就此而言,張祥龍教授對於(yu) 孝道的研究也將有助於(yu) 大政方針的製定。
張祥龍教授對於(yu) 孝的哲學基礎的研究仍在進行當中,他的思想也仍在發展之中,我們(men) 期待看到他在這方麵更多富有啟迪性的論著。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