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考古專(zhuan) 家:孔子衣鏡具有四大考古價(jia) 值
來源:中國孔子網綜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二日乙酉
耶穌2017年2月27日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
最近,海昏侯墓考古專(zhuan) 家在保護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的過程中,又有新的重要發現。對此,記者專(zhuan) 訪了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jun) 。
孔子屏風與(yu) “孔子立鏡”和“圖史自鏡”
楊軍(jun) 告訴記者,在保護西漢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過程中,專(zhuan) 家們(men) 發現了一件形如銅鏡,畫有孔子像的器物引起了專(zhuan) 家的關(guan) 注,當時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該器物為(wei) 屏風。楊軍(jun) 說,漢代將屏風分為(wei) 兩(liang) 種,朝會(hui) 所用的大型屏風稱為(wei) “扆(依)”,至今隻有廣東(dong) 象崗西漢南越王墓中發掘的一座漆木大屏風較為(wei) 符合文獻記載中“扆”的形製。另一種小型的實用屏風即稱為(wei) “屏風”,這種小型實用屏風於(yu)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和三號漢墓中各出土一件,這件繪有孔子圖像立式擺放的“孔子立鏡”與(yu) 馬王堆屏風規格較為(wei) 類似。這件“孔子立鏡”剛出土時,專(zhuan) 家認為(wei) “孔子立鏡”雖為(wei) 立鏡,可能具有此類屏風的功用。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發現了“孔子立鏡”上書(shu) 寫(xie) 著“衣鏡賦”,據此,考古人員認為(wei) ,這件器物不僅(jin) 是一麵屏風,同時也是一麵具有“圖史自鏡”作用的穿衣鏡。
楊軍(jun) 說,因對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保護,目前“孔子屏風”已經浸泡在水中封存。
鏡體(ti) 、鏡背、鏡掩(鏡蓋)、鏡架與(yu) 圖文為(wei) 一體(ti) ,堪稱完美藝術品
楊軍(jun) 介紹說,海昏侯墓出土的這個(ge) 銅鏡,不僅(jin) 是一麵銅鏡,在銅鏡的後麵還有鏡背,在銅鏡的前麵有一個(ge) 鏡蓋子叫鏡掩,還有一個(ge) 用於(yu) 支撐衣鏡的鏡架。最主要的是,在鏡背,鏡掩兩(liang) 麵以及鏡框上有人物圖像和題記。
楊軍(jun) 向記者介紹了“孔子立鏡”的概況:
鏡體(ti) 為(wei) 光潔的矩形銅板,嵌入鏡背以為(wei) 鏡;長70.3厘米,寬46.5厘米,厚1.3厘米,鏡緣厚1.2厘米;出土時從(cong) 中間斷裂為(wei) 上下兩(liang) 塊,通體(ti) 素麵無紋飾。
鏡背木質,保存較完整,長96厘米,寬68厘米,中部置鏡處厚6厘米,四周鏡框處厚11.8厘米。鏡背表裏均髹紅漆。
鏡背表麵繪孔子及其五個(ge) 弟子的畫像,並附記生平事跡。人像分三層,共六人。鏡背表麵左上側(ce) 繪孔子像;右上側(ce) 繪顏回像;中部左側(ce) 繪子贛(貢)像;中部右側(ce) 繪子路像;左下冊(ce) 繪堂駘子羽(澹台滅明)像,為(wei) 子羽和宰予的合傳(chuan) ;右下側(ce) 繪子夏像。
鏡背裏麵正中嵌入鏡體(ti) 。
鏡蓋為(wei) 木質,殘損嚴(yan) 重,破損為(wei) 數十塊。鏡蓋一側(ce) 通過兩(liang) 個(ge) 銅合頁與(yu) 鏡背相連接,如門戶一般,可開可合,掩而蓋之,以保護鏡體(ti) 。鏡蓋表裏均髹紅漆。鏡蓋裏麵左上側(ce) 繪子張像。鏡蓋表麵右上側(ce) 繪曾子像。鏡蓋表麵最上側(ce) 書(shu) 寫(xie) “衣鏡賦”;鏡蓋表麵下側(ce) 繪有鍾子聽琴圖。另外,考古研究人員還發現一些繪有仙鶴、雲(yun) 氣等紋飾的殘塊。
“孔子立鏡”上的四大重要考古價(jia) 值:
楊軍(jun) 告訴記者,考古專(zhuan) 家認為(wei) 海昏侯墓出土的這座“孔子立鏡”,對我國考古工作具有四大重要考古價(jia) 值:
最大的價(jia) 值:孔子衣鏡上的孔子畫像是迄今為(wei) 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
繪有孔子畫像的衣鏡
楊軍(jun) 告訴記者,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鏡上的人物是孔子及其弟子聖賢像,孔子畫像是迄今為(wei) 止已發現最早的孔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jia) 值和文獻價(jia) 值,體(ti) 現了漢代儒家的整體(ti) 發展,對繪畫史和工藝史的研究、對西漢中晚期曆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麵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第二個(ge) 價(jia) 值:《史記》與(yu) 孔子衣鏡所參考內(nei) 容可能出於(yu) 共同古籍母本
楊軍(jun) 介紹說,在鏡蓋、鏡背、鏡框上的題記有1850多個(ge) 字,內(nei) 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跡;這些文字是用墨汁在漆木器上書(shu) 寫(xie) 的,字跡清楚。
孔子衣鏡背板上關(guan) 於(yu) 孔子及弟子的生平事跡與(yu) 《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史記·太史公自序》及《論語》中的記載基本一致,隻有部分內(nei) 容略有出入。孔子衣鏡上的文字與(yu) 《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部分內(nei) 容很有可能擁有共同的母體(ti) ,《史記》與(yu) 孔子衣鏡所參考的共同古籍母本很可能就在昌邑王國的屬官手中。
衣鏡上關(guan) 於(yu) 孔子生平的文字
楊軍(jun) 說,司馬遷編寫(xie) 史記的時候把天下的書(shu) 收集過來,整理之後成為(wei) 一家之言。孔子衣鏡上麵書(shu) 寫(xie) 的有關(guan) 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應該是海昏侯的老師等一些儒家大師寫(xie) 的,用來教育劉賀。這些老師(屬官,從(cong) 官)看到的史書(shu) 的內(nei) 容可能與(yu) 司馬遷寫(xie) 史記的內(nei) 容是同一個(ge) 來源。海昏侯的這些老師看過的書(shu) 可能是史記司馬遷曾經參考過的書(shu) ,但不能說老師教劉賀的這些內(nei) 容就是抄錄了史記的東(dong) 西,因為(wei) 如果是抄錄,內(nei) 容應該完全相同,但實際情況是,銅鏡上的內(nei) 容確實與(yu) 史記的內(nei) 容有些出入。這隻說明兩(liang) 者可能是共同的來源,也就是說,可能同出於(yu) 一些參考書(shu) ,這個(ge) 值得去研究。至於(yu) 不同的內(nei) 容之間是相互補充,還是相互衝(chong) 突的關(guan) 係,還有待下一步進行深入的比對研究,這為(wei) 史學界提出了一個(ge) 課題。
第三個(ge) 價(jia) 值:“孔子立鏡”具有“圖史自鏡”的作用
楊軍(jun) 說,孔子衣鏡以及衣鏡上的圖文,是海昏侯修身齊家的座右銘,與(yu) 海昏侯有“圖史自鏡”的關(guan) 係。
專(zhuan) 家認為(wei) ,“孔子衣鏡”具有“圖史自鏡”的作用,衣鏡本為(wei) “正衣冠”之用。孔子衣鏡最基本的功能還應是作為(wei) 衣鏡以供鑒人,但不同於(yu) 一般銅鏡的是,其鏡背上孔子及其弟子的畫、傳(chuan) ,這不是普通銅鏡能夠描繪與(yu) 書(shu) 寫(xie) 的。楊軍(jun) 指出,“衣鏡賦”是有文化的老師寫(xie) 出來之後把它放在這枚鏡子上麵的,具有特殊的作用。東(dong) 漢的荀悅在《申鑒》中盛讚借鑒的意義(yi) :“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唐太宗也曾說:“以銅為(wei) 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wei) 鏡,可以知興(xing) 替;以人為(wei) 鏡,可以明得失”。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孔子立鏡”的鏡體(ti) 為(wei) 光潔的銅板,可以“正衣冠”;鏡背寫(xie) 有聖跡賢語,能夠“知興(xing) 替”;孔子及其弟子的聖賢像,通過“圖史自鏡”的借鑒功能,從(cong) 而“明得失”。
第四個(ge) 價(jia) 值:發現了最早的東(dong) 王公圖像和文字資料
西王母和東(dong) 王公(圖片來源於(yu) 網絡)
據楊軍(jun) 介紹,孔子衣鏡的鏡體(ti) 上端的鏡框上繪有鳳凰與(yu) 西王母、東(dong) 王公;左側(ce) 的鏡框上繪倉(cang) (蒼)龍;右側(ce) 繪白虎;下端圖案模糊不清,據“衣鏡賦”所說,當為(wei) 玄鶴。
楊軍(jun) 告訴記者,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孔子衣鏡上的“東(dong) 王公西王母圖”和《衣鏡賦》是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東(dong) 王公圖像和文字資料,將東(dong) 王公神格和圖像的出現時間由東(dong) 漢早期可靠地提前到了公園前一世紀前葉,並證明以東(dong) 王公作為(wei) 男性的“陽神”與(yu) 女性的“陰神”西母娘相對應的圖像組合模式在西漢宣帝時期已經成型,以劉賀去世的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為(wei) 下限,“東(dong) 王公西王母圖”的圖像構成和細節與(yu) 《神異經》等文獻記錄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東(dong) 王公會(hui) 西王母”等傳(chuan) 世神仙傳(chuan) 說在漢代便已存在,這為(wei) 我們(men) 研究漢代神仙圖像提供了珍貴的新線索。“孔子衣鏡上的東(dong) 王公形象,是我們(men) 見到的最早的東(dong) 王公的形象”。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