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欣】學思錄續(九則)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7-03-01 14:43:34
標簽:


 

學思錄續(九則)

作者:彭樹欣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四日丁亥

           耶穌2017年3月1日


 

【作者簡介】彭樹欣,江西蓮花人,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後。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一思考,不僅(jin) 上帝,吾儕(chai) 輩亦發笑矣。此記錄的不過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而已。

 

——題記

 

十三

 

關(guan) 於(yu) 生命的永恒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如果隻有這一生,這實在是一個(ge) 大悲劇,於(yu) 是人類轉而追求生命的永恒。

 

追求生命永恒,《左傳(chuan) 》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其中,立德是追求德性生命之永恒,立功是追求功業(ye) 之永恒(其實此未必能永恒),立言是追求智性生命之永恒。而普通百姓,無法達到“三不朽”,則有“不孝有三,無後為(wei) 大”的觀念,此實則是追求血緣生命之永恒,即通過傳(chuan) 宗接代的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這是儒家的觀念。而佛、道則是追求神性(靈性)生命的永恒,即通過修煉成佛或成仙,進入永恒的佛或道之世界。

 

十四

 

關(guan) 於(yu) 人生迷暗之破解

 

禪宗有一公案:

 

宣州刺史陸亙(gen) 大夫問南泉禪師:“古人瓶中養(yang) 一鵝,鵝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亦不得損鵝,和尚作麽(me) 生出得(即怎麽(me) 出來)?”南泉召:“大夫!”陸應諾。南泉曰:“出也。”陸從(cong) 此開解,遂禮謝。

 

南泉之所謂“出”,陸亙(gen) 之所謂開解,其實也隻是解悟,即要我們(men) 不要陷入二元對立(鵝與(yu) 瓶即二元對立之象征)的悖論中,從(cong) 中超脫出來。當南泉叫“大夫”,陸亙(gen) 在應諾之刹那,即暫時從(cong) 這個(ge) 悖論中脫身出來,如此即“出也”。其實,這個(ge) 公案並沒有真正的破解,南泉禪師和陸亙(gen) 實際上回避了現實處境,即不要、不必去麵對這個(ge) “現實的悖論”。但是,人生的現實處境,常常會(hui) 陷入或者毀瓶、或者毀鵝的悖論中,無法真正超脫出來。在此公案中,鵝是指人的真實生命或本真生命,瓶是指束縛人的種種現實處境;人常常處於(yu) 兩(liang) 者的矛盾困境中不得解脫。

 

其實,破解此公案,需要累劫修行才有可能,有三大步驟:一、於(yu) 入世間修出世心,此禪宗法,或儒道兼用法(即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ye) )。這是今生作為(wei) 入世之我的修行法,可能需要很多世的修行曆程。二、於(yu) 出世間修出世法,此小乘佛教法,需要出家才能行,今生無此緣,也許是若幹世之後的事。三、以出世心行入世法,此大乘佛教法,這是經過累世累劫的修行已成為(wei) 菩薩後之事。到此時,這個(ge) 公案才真正破解,生命才達到了徹底的自由。

 

十五

 

關(guan) 於(yu) 流水之喻與(yu) “空無”之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此可以“空有”之辨釋之。我們(men) 首先看到了河水,這是“有”,是現象,但為(wei) “假有”。因為(wei) 河水日夜不息地流,故“人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也就是說,我們(men) 把握不到一條固定不變的河,抓不到其本體(ti) (自性),此為(wei) “空”,故其“有”(即存在)是“假有”。但河畢竟存在,畢竟是水,不是空氣,不是黃金,不是其他物質,故能不舍晝夜,所以還是有其本質,此為(wei) “真有”。但此“真有”卻沒有一個(ge) 永恒不變的自性(本體(ti) ),如此“真有”也“空”。含“空”之“有”,乃“妙有”;含“有”之“空”,乃“真空”。此是佛教“空有”之辨證,以水喻之如此,其實萬(wan) 物皆然。因為(wei) 萬(wan) 物皆有如此之“空有”,故萬(wan) 物皆一,皆一體(ti) ,故萬(wan) 物相通。這是從(cong) 佛教的邏輯通達的“萬(wan) 物一體(ti) ”,與(yu) 儒道之思路不同,但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十六

 

自撰為(wei) 學聯

 

其一

 

埋首窮經理鄉(xiang) 邦文獻;

 

立誌向道繼往聖絕學。

 

其二

 

學文哲不通醫理,終作門外漢;

 

證天人僅(jin) 憑思辨,乃成口頭禪。

 

其三

 

與(yu) 先哲為(wei) 知己;

 

汲斯文作聖餐。

 

曾遊覽杭州西湖,於(yu) 西冷印社,見一聯曰“與(yu) 古人為(wei) 知己,集斯文之大觀”,極為(wei) 喜歡。今將此聯略加修改,成另一聯:“與(yu) 先哲為(wei) 知己,汲斯文作聖餐。”以明己誌、己趣也,且釋之曰:

 

中西古今之哲人,可常與(yu) 其遊也。寒窗孤燈,呼與(yu) 對語神交,雖僻壤陋巷,亦覺車馬常來,知音常往。

 

千古斯文之大觀,可時時展讀也。或泛覽博觀,或含英咀華,雖簞食瓢飲,亦覺腹中常滿,心中常樂(le) 。

 

十七

 

關(guan) 於(yu) “述而不作”與(yu) “佛頭著糞”

 

我們(men) 研究、評判古人,由於(yu) 未達古人水平或境界,往往不能入乎其內(nei) ,得其真意,而喜歡憑借舶來的某種理論或某種主義(yi) ,恣意妄評,自以為(wei) 得意,其實離古人遠矣。就好像大人講話,小孩旁聽,小孩以自己的思維,以為(wei) 聽懂了大人的話,然後妄加批評。此實則“佛頭著糞”也。

 

其實,這是當代最要不得的學風,往往拿著西方的標尺來衡量古人,符合者就叫好,不符合者即輕視。最好的態度應該是先入乎古人之內(nei) ,暫時化身為(wei) 古人,設身處地,從(cong) 古人自身著手思考,就好像古人自己在作反思。能入乎其內(nei) ,然後又能出乎其外,作更深、更廣的思考、批評。如此才有可能在古人原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作”,進一步推進學術的發展。沒有根基之“作”,是“淩空”之作,是“虛”作,是偽(wei) 學問。

 

如果暫時超越古人,不能“作”,那麽(me) 就老老實實地“述”,做點整理、注釋的工作,也勝過所謂的“新批評”。就好像小孩聽了大人的話,老老實實把大人所說告訴別人即可,而不要妄加批評。這樣才不至於(yu) “佛頭著糞”。

 

古典研究,嚴(yan) 謹的學術態度應是以“述”為(wei) 主,隻在關(guan) 鍵之會(hui) 心處適度地“作”。如陳寅恪、柳詒徵等現代學者往往大段大段引用古書(shu) ,“述”多“作”少,其實他們(men) 真正把握好了“述”與(yu) “作”的分寸。如果是現在,大師之作可能會(hui) 被“反抄襲”軟件認定為(wei) “抄襲”,現代學術發展至此,也真是“嗚呼哀哉”!

 

十八

 

關(guan) 於(yu) 學術文體(ti)

 

晚晴民國,像康有為(wei) 、梁啟超、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其學術文體(ti) 典雅,有韻味,且各有千秋,甚至稍後的錢穆、徐複觀等人也還有自己的學術文體(ti) 風格。而當代的學術文體(ti) ,則幾乎千遍一律,為(wei) 西式體(ti) 或其變種,有個(ge) 性而又典雅的學術文體(ti) 差不多蕩然無存,隻在少數學者那裏還餘(yu) 韻猶存,如武漢大學的郭齊勇先生、貴州大學的張新民先生等。

 

我心中理想的學術文體(ti) ,是嚴(yan) 密的邏輯與(yu) 飛揚的情思相結合,即在學術論文中融入詩意的、文學的表達,使義(yi) 理與(yu) 詞章、哲學與(yu) 詩歌融為(wei) 一爐,使學術論文看起來既有思辨的力度,也有生動的、綿長的韻味。

 

學術論文的寫(xie) 作者應是哲學家和詩人的結合體(ti) ,其實古代的哲學家與(yu) 詩人是一體(ti) 的,如朱熹、王陽明等既是哲人,也是詩人,邏輯思辨與(yu) 情思文采達到了高度的一致。而當代學者丟(diu) 失了後一維度,使學術論文變成麵目可憎的東(dong) 西,不再有可讀性。這是現代學術轉型的一大缺憾。

 

如何使現代學術寫(xie) 作恢複傳(chuan) 統的詩意表達,這是一個(ge) 很有意義(yi) 的課題。這不僅(jin) 是一種寫(xie) 作方式,其實一是一種生存方式。學者和詩人應重新結合,成為(wei) 一體(ti) 。現實的一般狀況是,學者無詩意,無生氣(這其實也是我的自我批評),而作家詩人無學問,無思想。故這一課題的探索於(yu) 今日尤為(wei) 迫切。

 

十九

 

哲學研究的“有我之境”與(yu) “無我之境”

 

王國維將詩歌的境界分為(wei) “有我之境”與(yu) “無我之境”。借用這一說法,哲學研究過程其實也有此二境:首先將“我”放進先哲的視域中,與(yu) 其生命與(yu) 靈魂相交相融,將先哲之學問在自己的身心中演練N遍。此為(wei) “有我之境”。直到有一天,先哲的學問、思想已化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分不清何者為(wei) 我,何者為(wei) 物(先哲的學問)。此為(wei) “無我之境”。曆此二境之後,寫(xie) 作才不是擠牙膏、掉書(shu) 袋,而是真生命、真學問的自然、真實流淌。

 

二十

 

關(guan) 於(yu) 學術承傳(chuan)

 

吾以為(wei) 當代哲學,從(cong) 學脈上應接續熊—牟一係(即從(cong) 熊十力至牟宗三),間參以馮(feng) —陳一係(即從(cong) 馮(feng) 友蘭(lan) 至陳來)以為(wei) 補充;在修證上應直契馬氏學脈(即馬一浮),並上承整個(ge) 傳(chuan) 統學術體(ti) 係(即儒釋道三家)。

 

二十一

 

最能體(ti) 現儒家文化之博大、寬容者,是《中庸》中兩(liang) 句話:“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