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2-27 14:04:54
標簽:
郭沂

作者簡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東(dong) 臨(lin) 沂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係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科隆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威斯康星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副秘書(shu) 長。著有《中國之路與(yu) 儒學重建》《郭店竹簡與(yu) 先秦學術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作者:郭沂(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八日壬午

           耶穌2017年2月24日


 

【光明論壇·溫故】

 

2013年4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中指出:“儒法並用,是我國曆史上常用的社會(hui) 治理方式,隻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製手段並用才能相得益彰。這是因為(wei) ,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正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反腐倡廉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但從(cong) 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礎性作用。”

 

應該采取什麽(me) 樣的治國方式?是依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抑或兩(liang) 者結合?早在2500餘(yu) 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一個(ge) 極其合理的方案,回答了這個(ge) 問題。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話出自《論語·為(wei) 政》篇,大意是,如果用政令來引導人民,用刑法來規範人民,那麽(me) 他們(men) 雖然也能免於(yu) 犯罪,但會(hui) 喪(sang) 失羞恥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樂(le) 來規範人民,那麽(me) 他們(men) 不僅(jin) 不會(hui) 犯法,而且有羞恥心。

 

在這裏,孔子將“齊之以刑”與(yu) “道之以政”相應,將“齊之以禮”與(yu) “道之以德”相應。這樣就有兩(liang) 種治國方案,一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其效果是“民免而無恥”;二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其效果是“有恥且格”。

 

從(cong) 效果看,二者的高低上下之分顯而易見。這是否意味著孔子主張放棄第一種方案而獨用第二種方案呢?答案是否定的。否則他就不會(hui) 擔任魯國司法長官大司寇了。在這裏,孔子是想告訴我們(men) ,相對於(yu)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更加根本、更加重要,應該成為(wei) 治國的主要方式。所以,孔子治國理念的基本思路是德主刑輔。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四種治國方式可以分別簡稱為(wei) 德治、禮治、政治(以政令、製度來治國)和刑治,它們(men) 是有深刻的人性基礎的。

 

早在殷周之際,人們(men) 就注意到人性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國語·晉語》說:“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厚”就是增長、發展、培養(yang) 。既然“性”值得“厚”、需要“厚”,那麽(me) 說明它有積極的一麵,或者說善的一麵。戰國中期孟子的性善論,正是從(cong) 這一傳(chuan) 統發展而來的。另外,《尚書(shu) ·召誥》曰:“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節”就是節製,“性”既然應該“節”、需要“節”,說明它有消極的一麵或者說惡的一麵。這正是戰國末期荀子性惡論的濫觴。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貌似針鋒相對,其實並不矛盾,他們(men) 隻是看到人性中不同的側(ce) 麵而已。

 

既然人性中有積極的、善的一麵,也有消極的、惡的一麵,那麽(me) 健全的、合理的、理想的治國方案應該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人性中積極的、善的一麵,同時在最大程度上節製消極的、惡的一麵。孔子的四種治國方式正符合這種要求。具體(ti) 言之,德治和禮治的功能主要是激發人性中積極的、善的一麵,其中德治有利於(yu) 人們(men) 將人性中美好的一麵呈現、發揮出來,禮治可以幫助人們(men) 對其加以文飾、美化與(yu) 升華。政治和刑治的功能則在於(yu) 節製人性中消極的、惡的一麵,其中政治強調防患於(yu) 未然,刑治重在懲罰已然之惡行。

 

如果以德治、禮治所促發的人性中積極的、善的一麵所占的比重高,那麽(me) 需要政治、刑治所限製的人性中消極的、惡的一麵所占的比重就小。由此,我們(men) 也就不難理解孔子為(wei) 什麽(me) 重德治、禮治而輕政治、刑治了。

 

在具體(ti) 治國中,孰重孰輕,孰緩孰急,則在於(yu) 社會(hui) 現實。天下有道,則德治、禮治所占的比重居高;天下無道,則政治、刑治的比重居高。高明的政治家就像調音師,能夠在二者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德主刑輔,以德治國與(yu) 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義(yi) 。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