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關於重建中山學宮、延續香山文脈、發展文物旅遊的建議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7-01-13 11:16:32
標簽:

關(guan) 於(yu) 重建中山學宮、延續香山文脈、發展文物旅遊的建議

作者:九三學社中山市委會(hui)

來源:“中山國學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十五日己亥

          耶穌2017年1月12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中山市委員會(hui)

委員提案

 

【提出人】


九三學社中山市委會(hui)

 

【理由】

 

中山學宮的曆史和現狀

 

中山(石岐)學宮始建於(yu) 宋紹興(xing) 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即香山設縣第四年),位於(yu) 蓮峰山的南端(即現市人民醫院),由宋至清,中山學宮幾度易址、修繕、擴建,到清同治年間,形成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作為(wei) 當時香山縣的最高學府,曾經培養(yang) 了三千多名香山文人。中山學宮見證了中山教育發展繁榮的曆史進程,使中山曆史上人才輩出。但中山學宮也是一座命運多舛的建築,在漫長歲月裏,學宮建築群始終處於(yu) 變動之中,在建設與(yu) 破壞中輪回,現如今僅(jin) 存位於(yu) 市人民醫院院內(nei) 的泮水橋,被列為(wei) “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山學宮的唯一遺跡。


  

 

上圖:泮水橋,又稱狀元橋,建於(yu) 明代,它原是學宮的附屬建築,該橋為(wei) 單拱石橋,長13.11米,寬2.17米,高3米。兩(liang) 邊均有雕花石欄板,望柱均為(wei) 石獅望柱頭。(中山日報吳飛雄攝影)

 

恢複中山學宮的重要性

 

雖然中山學宮已經不複存在,所在的位置也已經變成人民醫院,但許多“老中山”仍對其念念不忘,很多海外華僑(qiao) 甚至把學宮作為(wei) 中山尋根之旅的一站,他們(men) 的祖輩在這裏獲得知識,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另外許多熱愛中山曆史的市民無一不對學宮的湮沒感到遺憾和惋惜,希望重塑曾經顯赫一時的學宮。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重視傳(chuan) 統文化,儒家思想在新時代應發揮積極作用。很多地方政府響應總書(shu) 記的號召對當地學宮進行了修繕保護開發工作,將學宮轉變為(wei) 儒學教育基地或曆史博物館。廣東(dong) 省內(nei) 以江門市新會(hui) 區的“學宮文心”項目為(wei) 代表,是學宮保護發展的一個(ge) 成功典範,該項目重新打造新會(hui) 古城並將學宮轉變為(wei) 儒學教育基地和新會(hui) 文化中心。

 

目前中山已經對白衣古寺、古香林寺等古寺廟進行重修或重建,而學宮作為(wei) 曆史文脈傳(chuan) 承的載體(ti) ,積澱了豐(feng) 厚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山變化和演進的軌跡,是香山文化的一張名片,它的重建不僅(jin) 是對曆史古跡的恢複,更是找回中山人的文化之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為(wei) 延續香山文脈,中山應恢複學宮遺韻並藉此發展文物旅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本土文化。

 

    

 

上圖:現年85歲,早在1950年就進入中山珠江專(zhuan) 區中心衛生院(現中山市人民醫院的前身)工作46 年的曾崇先生根據資料手繪的清同治年間學宮建築群體(ti) 模擬布局圖。(中山日報吳飛雄翻拍)

 

恢複學宮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學宮的恢複既包含其建築載體(ti) 的恢複,也包含其代表的文化體(ti) 係的恢複。硬件方麵,學宮建築群的恢複主要困難在於(yu) 由於(yu) 曆史原因無法在其原址複建,而且由於(yu) 保存資料甚少使得對其原貌的恢複困難程度甚大。另外學宮的重建是一項大工程,牽涉部門甚廣,若無統籌規劃和資金支持很難保證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軟件方麵,如何深入挖掘學宮的文化內(nei) 涵,從(cong) 頂層設計,為(wei) 其製定良好的管理和運行製度,使得學宮發揮其社會(hui) 效益而不隻是流於(yu) 形式也是恢複學宮一開始就麵臨(lin) 的問題。

 

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和建議

 

考慮學宮現狀以及重建麵臨(lin) 的問題,我們(men) 建議:

 

1、做好中山學宮重建的選址工作

 

學宮建築組群充分體(ti) 現了方正、對稱、閉合、等級等中國傳(chuan) 統建築布局特點,反映中國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哲學中的中庸之道。建議在保護好僅(jin) 存遺址和文物的同時,另覓新址複建學宮,內(nei) 部建築布局及設施參考曆史資料及其他嶺南學宮,恢複使用功能,使其布局完整,內(nei) 外渾然一體(ti) ,延續學宮的真實曆史信息和價(jia) 值。為(wei) 此,市政府需要劃撥用地並配套資金,同時要爭(zheng) 取社會(hui) 力量、民間資金和省文物部門的支持。學宮恢複之後設立專(zhuan) 門的機構進行運營管理。


  

 

上圖:中山九三學社三支社社員2016年7月30日在廣東(dong) 高要學宮考察。

 

2、將學宮建成中山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基地

 

學宮是傳(chuan) 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機構,曾經作為(wei) 地方禮樂(le) 教化的中心而長期存在。為(wei) 充分發掘學宮所特有的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建議通過學宮的整體(ti) 恢複,以其為(wei) 依托,結合中山學宮的曆史及其相關(guan) 的中國孔廟曆史,在學宮內(nei) 開辦展示中國孔廟的祭祀禮儀(yi) 活動、中山教育的發展曆史等與(yu) 其相應的展覽,定期舉(ju) 辦係列主題講學講座及國學講堂等文化普及活動,使學宮成為(wei) 公眾(zhong) 接觸和體(ti) 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場所。同時,積極麵向青少年,承擔青少年人文素質培養(yang) 的責任,深入發掘傳(chuan) 統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六藝教育的內(nei) 涵,采用傳(chuan) 統與(yu) 時代相結合的方式,舉(ju) 辦各類活動引導青少年了解傳(chuan) 統文化、熱愛傳(chuan) 統文化,如開筆禮、成人禮等高品位傳(chuan) 統文化儀(yi) 式、嘉獎高(中)考成績優(you) 異者活動等,通過植入公共教育科普功能,將學宮打造成中山儒學和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基地。

 

3、建設中山學宮博物館

 

中山學宮不僅(jin) 反映了學宮自身的發展曆程和當時學宮建築製度的演變,還反映了中山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學宮因其豐(feng) 富的殿、堂、亭、廡等建築模式,適於(yu) 舉(ju) 辦各種類型的曆史文化陳列及展覽。建議建立中山學宮博物館,實行“廟館合一”,以中山學宮曆史脈絡為(wei) 主線,全麵展示中山經濟、社會(hui) 、文化、教育曆史進程,以及中山曆史名人及其生平事跡。此外,學宮博物館還可展示中山在曆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物珍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包括民間藝術、手藝、民俗文化等),以及本土優(you) 秀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作品,讓廣大市民和外來遊客領略我市厚重的曆史文化,促進文化的產(chan) 業(ye) 化發展。

 

  


上圖:中山九三學社三支社社員2016年7月31日在廣東(dong) 新會(hui) 學宮考察。

 

4、發展文物旅遊

 

中山具有豐(feng) 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擁有如西山寺、中山公園、仁山公園、阜峰文塔、東(dong) 嶽廟等眾(zhong) 多古跡,但景點之間各自獨立沒有形成呼應。建議政府利用學宮的重建開展文物古跡旅遊項目,聯合專(zhuan) 業(ye) 研究機構編製學宮重建發展規劃,並將其作為(wei) 中山旅遊發展規劃中重要的一環。以學宮為(wei) 文化核心,集聚旅遊要素、整合周邊資源、統籌安排、凝聚主題、連點成線,打造文物旅遊片區,發展文物旅遊,展現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香山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