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關(guan) 於(yu) 仁本主義(yi) 和儒家憲政
——對 《當代大陸新儒家批判》的回應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首發
時間:西曆2017年1月9日
肖強先生在《當代大陸新儒家批判——以蔣慶、康曉光、餘(yu) 東(dong) 海、陳明、秋風為(wei) 例》(《文史哲》雜誌2017年第1期)一文中,對蔣慶、康曉光、餘(yu) 東(dong) 海、陳明、秋風等五人的哲學理念、政治思想和憲政設想分別進行了認真梳理分析,各有肯定和批判。作者對儒家頗為(wei) 尊重,對東(dong) 海思想頗有了解和理解,“儒之時者”的定位甚得我心。時中是儒家基本原則之一,尤其是論及製度,更要與(yu) 時偕宜,以時為(wei) 大。
作者指出“餘(yu) 東(dong) 海對他所列舉(ju) 的普世價(jia) 值的具體(ti) 條目並非一視同仁”雲(yun) ,慧眼獨具。我將自由、人權、平等、民主、法治稱為(wei) 自由主義(yi) 和人本主義(yi) “五常道”,承認它們(men) 具有很高的普世性。但我認為(wei) ,中華五常道仁義(yi) 禮智信具有更高的普世性,仁義(yi) 禮智信作為(wei) 人類普適價(jia) 值西方普世價(jia) 值,即仁本主義(yi) 的真理性高於(yu) 人本主義(yi) 。
因此,對於(yu) 西方“五常道”,儒家不能反對但能超越。儒學超越西學,德治超越法治,新禮製超越民主製,中華憲政超越自由憲政。在新王道框架中,自由和秩序品質雙高,平等和差等各適其用,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民權和“君權”(領導權)各有範疇,民主和“君主”各有其宜。
儒家倡導民主,但反對民主主義(yi) ,也不完全認同自由主義(yi) 的民主。在民主政治中,民主亦有一定的適用範圍;王道政治中,其適用範圍更會(hui) 受到嚴(yan) 格限製。民主不能擴大化,不能擴大到行政、司法、教育等領域中去。
我曾經提出“新三權分立論”:主權在民,治權在君(代表政府),教權在儒。隻有在主權問題上,民意才能一重獨大,人民才有作主的資格。涉及行政、司法、教育等方麵,民意僅(jin) 供參考。
我在《文化決(jue) 定論》有一個(ge) 關(guan) 於(yu) 領導人產(chan) 生程序的簡略設想:先由政治群體(ti) 薦舉(ju) ,次由老領導人和文化群體(ti) 考察通過,再通過一定期限的實習(xi) 試用,最後付諸全民公決(jue) ,通過後正式登基執政。選舉(ju) 權在精英,否決(jue) 權在民眾(zhong) 。這顯然與(yu) 西方民主選舉(ju) 存在重大區別。
在《三、餘(yu) 東(dong) 海:儒之時者》一章中,作者準確地指出:“餘(yu) 東(dong) 海的思想主張可以用‘仁本主義(yi) ’四字概括”雲(yun) 。儒家思想以仁為(wei) 本,就是仁本主義(yi) 體(ti) 係。相對於(yu) 人本主義(yi) 、神本主義(yi) 、物本主義(yi) 思想體(ti) 係,仁本主義(yi) 對宇宙生命本質的認證最為(wei) 圓滿,三觀最為(wei) 正確,具有至高無上的的真理性、正義(yi) 性和優(you) 越性。
然而,由於(yu) 作者將儒家視為(wei) 西學和西製的補充,本質上仍是西方中心主義(yi) 者,對仁本主義(yi) 對儒家的認知存在不少誤區和誤解,以下指出六個(ge) 方麵的誤解,予以簡略解誤。
一、儒家不是天下主義(yi)
作者說:“仁本主義(yi) 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源自儒家傳(chuan) 統的天下主義(yi) ,而天下主義(yi) 的實質是普世主義(yi) 。”儒家充滿天下情懷,主張“道援天下”,追求“王天下”“平天下”,但並非天下主義(yi) 。天下從(cong) 來沒有主義(yi) 的資格。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這是原則性順序,不能倒過來,身、家、國以天下為(wei) 本。
孟子此言直接否定了天下主義(yi) ,也否定了國家主義(yi) 、家族主義(yi) 及家庭主義(yi) 。天下國家各有其本,身又為(wei) 天下國家之根本。請注意這個(ge) 身字。《大學》也說:“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可見,儒家倒與(yu) 個(ge) 人主義(yi) 比較接近,因為(wei) 身具有個(ge) 體(ti) 性。不過,這個(ge) 身並不局限於(yu) 肉體(ti) 和意識,還包括本性即天命之性,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和萬(wan) 物一體(ti) 的同體(ti) 性。儒家說身,兼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即肉身和仁性而言,故可以補充一句:身之本在仁。所以儒家是仁本主義(yi) 。個(ge) 人主義(yi) 雖然不錯,但不識仁性,不識生命本質。
二、自由與(yu) 和諧異中有同
作者說東(dong) 海“把‘自由’與(yu) ‘和諧’等同了,但這兩(liang) 個(ge) 詞的含義(yi) 眾(zhong) 所周知是不同的。”這是誤讀。儒家最重訓詁,東(dong) 海倡導以各種西方和現代概念為(wei) 訓詁對象的現代訓詁學,更不至於(yu) 抹殺自由與(yu) 和諧兩(liang) 個(ge) 概念的區別。然複須知,自由與(yu) 和諧含義(yi) 不同但精神相通,政治關(guan) 係特別密切,沒有自由就沒有和諧。在政治和社會(hui) 層麵,自由是因,和諧為(wei) 果,沒有自由的和諧是監獄式的偽(wei) 和諧。
儒家的和諧,包括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和個(ge) 體(ti) 身心的和諧。自由則可分為(wei) 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即內(nei) 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相當於(yu) 西哲所說的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自由主義(yi) 的自由主要指政治自由。作者說:
“政治無法完全獨立於(yu) 道德(公德),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政治自由本身可謂最高的道德。自由主義(yi) 之所以警惕其他道德條目侵入政治,主要是為(wei) 了防範政治權力打著衛道的旗號侵害個(ge) 人自由。當然,過於(yu) 強調個(ge) 人自由也會(hui) 導致共同體(ti) 精神的衰減和人與(yu) 人之間感情的淡薄,這正是當代西方社群主義(yi) 指責自由主義(yi) 的地方。但正如前文所說,社群主義(yi) 隻是自由主義(yi) 的補充,而不能與(yu) 自由主義(yi) 並列,更不能居於(yu) 自由主義(yi) 之上,因為(wei) 畢竟個(ge) 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拋開自由而談道德是沒有根基的。”
這段話的道德觀、政治觀都是立足於(yu) 西學的,雖無大錯,並不中正。政治當然無法完全獨立於(yu) 道德,任何政治文明模式都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政治自由有賴於(yu) 一定的政治道德,拋開道德而談自由是沒有根基的,政治自由本身也並非“最高的道德”,相反倒可以說,道德自由可謂最高的政治:最好的政治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wei) 正人君子,獲得道德自由。
個(ge) 人的自由重要,個(ge) 人的道德和社會(hui) 的秩序同樣重要。缺乏自由的秩序是監獄式的極權主義(yi) 的惡性秩序,缺乏秩序的自由是叢(cong) 林式的無政府主義(yi) 的惡性自由,自由主義(yi) 既重自由也重秩序,個(ge) 體(ti) 和群體(ti) 並重的仁本主義(yi) 政治,更是追求自由和秩序的雙優(you) 。因此,西方社群主義(yi) 隻是自由主義(yi) 的補充,仁本主義(yi) 則不僅(jin) 可與(yu) 自由主義(yi) 並列,更應該居於(yu) 自由主義(yi) 之上,成為(wei) 社會(hui) 主體(ti) 文化和政治指導思想,讓自由主義(yi) 作為(wei) 自己的補充。東(dong) 海主張“一主三輔”,以儒家為(wei) 文化主統,以佛道和自由主義(yi) 為(wei) 輔統,輔助性文化係統。
三、良知平等當然能推出人權平等
仁性即良知本性,人人本性平等,這是儒家平等觀的形上基礎。據此,國民的人格即人作為(wei) 權力和義(yi) 務主體(ti) 的資格平等。作者問:“從(cong) 良知平等真能推導出權利平等嗎?”答案是肯定的。
人人本性平等,意味著作為(wei) 人類,每個(ge) 人的人格是平等的,進而推導出人權平等,這個(ge) 邏輯毫無問題,至少比某些自由派從(cong) “上帝麵前人人平等”推導出“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靠譜得多。注意,人格有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之別,道德人格因人而異,法律人格人人平等。
平等之中有差等,有尊卑。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夫尊婦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都是儒經之義(yi) 。天地萬(wan) 物,本質平等,一體(ti) 同仁;但現象不等,萬(wan) 有不齊。故《易經係辭上》開宗明義(yi)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夫妻、父子亦同於(yu) 天地之道。《禮記》說:“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
愛有差等,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禮有差等,道德要求官民有別,對官員嚴(yan) 要求,對民眾(zhong) 低標準,禮不下庶人。
同時,差等之中有平等,天命之性人人平等,法律麵前應該平等,卑者應該得到尊重。《曲禮上》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雲(yun) ,尊者應有一定的謙卑精神,即使社會(hui) 地位低下者也應該得到尊重。這是尊卑的中道,平等和差等的中道。
儒家倡導平等,但反對平等主義(yi) ,主張平等與(yu) 差等的統一。隻有平等沒有差等和尊卑,會(hui) 導致社會(hui) 平麵化甚至民粹化;隻有尊卑沒有平等,尊卑絕對化,那是極權主義(yi) 。禮別尊卑,同時將尊卑局限一定範圍內(nei) ,避免尊卑絕對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就是君臣父子尊卑的絕對化,違反儒家原則,屬於(yu) 法家思想,違道遠矣。
四、哲學具有決(jue) 定性
作者說:
“討論政治哲學是有意義(yi) 的,但政治學的意義(yi) 比政治哲學的意義(yi) 大,政治製度的意義(yi) 又比政治學的意義(yi) 更大,因為(wei) 它們(men) 與(yu) 人們(men) 的利害關(guan) 係是由遠而近的。”
這段話顛倒了本末關(guan) 係。哲學與(yu) 政治哲學、政治哲學與(yu) 政治學、政治學與(yu) 政治製度都是本末關(guan) 係,前者為(wei) 本,後者為(wei) 末。換言之,有什麽(me) 樣的哲學,就有什麽(me) 樣的政治哲學和政治學,也就有什麽(me) 樣的政治製度及經濟製度。
本末有別而不二,本若出偏,末必不正。故《大學》強調:“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wan) 事萬(wan) 物有始終之分,有本末之別。如大學之道以三綱領為(wei) 本,三綱領以明明德為(wei) 本,八條目以修身為(wei) 本。政治之道,政治製度本之於(yu) 政治學,政治學本之於(yu) 政治哲學,政治哲學本之於(yu) 哲學。
仁本主義(yi) 是政治學、政治哲學更是哲學,其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既有中華特色又有至高無上的普適性,與(yu) 人本主義(yi) 、神本主義(yi) 、物本主義(yi) 哲學都存在本質性的區別。(詳見即將出版的《仁本主義(yi) 論集》)《餘(yu) 版儒家憲政方案》作為(wei) 中國夢中的新禮製和王道政治,就深深植根於(yu) 仁本主義(yi) 哲學和政治學。
由於(yu) 不明哲學和文化的根本性,作者在《康曉光:新儒家的“策論派”》中將“文化決(jue) 定論”和“仁者愛人”人為(wei) 地對立起來了。他說:
“文化決(jue) 定論與(yu) 文化優(you) 先論的最大弊病在於(yu) ,隻愛靜止的文化,不愛活著的人。或者,至少是愛死人多於(yu) 愛活人。而這,與(yu) 孔子之道是完全背反的:“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殊不知,孔子之道即儒學,即仁學,是成就仁性、成為(wei) 仁者的最佳學說。弘揚仁學是仁者的責任,也是“愛人”的最佳表現,愛仁學正是因為(wei) “愛人”之心勃勃不容已。
文化決(jue) 定論,意謂文化才是決(jue) 定性的,一個(ge) 國家的政治、製度品質和國民素質,由這個(ge) 國家的主體(ti) 文化決(jue) 定。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優(you) 秀,本質上就是因為(wei) 儒家文化特別優(you) 秀。是儒家為(wei) 中華提供了文化道德底盤。(詳見東(dong) 海《文化決(jue) 定論》一文)在中國曆史上,儒學的政治尊崇和社會(hui) 影響度,與(yu) 政治文明度、社會(hui) 和諧度和人民幸福度成正比。孔孟和曆代儒家都是“獨尊儒術”的文化決(jue) 定論、儒學決(jue) 定論者。
文化決(jue) 定製度。有什麽(me) 樣的主體(ti) 文化和指導思想,就會(hui) 導出什麽(me) 樣的政治、經濟製度。要建設民主法治、自由憲政,就必須讓自由主義(yi) 成為(wei) 指導思想;要建設王道德治、儒家憲政,就必須讓仁本主義(yi) 成為(wei) 主體(ti) 文化。
五、儒學不需要為(wei) 近代的衰落承擔責任
作者在《五、儒家複興(xing) 三議》中說:
“如今一些新儒家主要從(cong) 曆史的角度論述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合法性。他們(men) 的邏輯是,曆史上,儒家思想是中國的意識形態,因此它今後也應該是中國的意識形態;古代中國的強盛是儒家導致的,因此儒家仍然有能力引導中國走向複興(xing) 。這樣的論者筆下的古代中國和儒家幾乎盡善盡美,按他們(men) 的邏輯,我們(men) 隻要複古即可,根本沒必要開新。
這不是一種客觀理性的、曆史主義(yi) 的態度。果真如此,中國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強的挑戰以後,為(wei) 何一觸即潰?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中國曆代王朝的意識形態,那麽(me) ,它應該為(wei) 中國近代的衰落承擔什麽(me) 責任?”
儒家有時中原則,尤其是在製度層麵,強調“禮時為(wei) 大”和“禮以義(yi) 起”。所以,返本開新,相反相成。若能返道統之本,必能開禮製之新。易言之,儒家開新必須返本,返本必然開新。製度具有時代性,不能照搬古代。儒化是返本開新的統一,是道德化、文明化、現代化的統一。
儒家既不是現代主義(yi) 也反對複古主義(yi) ,孔子在《中庸》中明確反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複古主義(yi) 。王莽就是曆史上典型的複古主義(yi) ,這也是其迅速失敗的根本原因。周禮精神雖然萬(wan) 古長青,具體(ti) 形式則要與(yu) 時偕宜。王莽生乎漢之世,強行反周之禮,嚴(yan) 重違反時中原則,逆時而行,逆勢而動,何怪乎災及其身。無獨有偶,袁世凱身敗名裂,也是犯了複古主義(yi) 的大錯誤。
中國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強的挑戰以後一觸即潰,有複雜的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元朝以來對儒家道德中道和政治王道的偏離越來越嚴(yan) 重。元朝有民族主義(yi) (蒙古主義(yi) )傾(qing) 向,明朝有君本主義(yi) 色彩,都是有違儒家政治原則的。清朝兼有民族主義(yi) (滿族主義(yi) )傾(qing) 向和君本主義(yi) 色彩。所以,儒學不需要為(wei) 中國近代的衰落承擔責任。關(guan) 此,我在《春秋精神》書(shu) 中《儒家不需要為(wei) 清朝背黑鍋》一文有深入的分析。(《春秋精神》為(wei) 東(dong) 海叢(cong) 書(shu) 之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年9月第1版)
作者問:“儒家如果作為(wei) 意識形態是強勢的、有效的,所謂“道統高於(yu) 政統”,它怎麽(me) 能被各種形式的專(zhuan) 製主義(yi) 壓倒呢?反過來看,如果說儒家道統確實被專(zhuan) 製政統壓倒了,那麽(me) 儒家是否還是專(zhuan) 製王朝的意識形態呢?”此問何其幼稚乃爾。孔子早就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王朝,道統在上,並不意味著道統就能完全落實到政治和製度實踐中去,並不意味著其領導集團就會(hui) 完全遵循王道原則。儒家王朝的政治品質也有高低之別,就像儒者有聖人賢人、君子、士之別一樣正常。士還有可能墮落為(wei) 庸人和偽(wei) 君子。
六、政治與(yu) 道德同歸於(yu) 仁
作者在《當代大陸新儒家批判》的“摘要”中說:
“在當代大陸新儒家中,蔣慶、康曉光、餘(yu) 東(dong) 海、陳明、秋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們(men) 共同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之所以區別於(yu) 港台新儒家,是因為(wei) 他們(men) 主張的是政治儒學,而港台新儒家主張的是心性儒學。”
這個(ge) 判斷不夠妥帖。儒家道德和政治不二,內(nei) 聖和外王統一,大陸和港台新儒家的思想側(ce) 重和關(guan) 注方向有所不同而已。港台新儒家也有政治關(guan) 懷,大陸新儒家也重心性修養(yang) ,東(dong) 海仁本主義(yi) 則是心性和政治並重,徹內(nei) 徹外。
儒家內(nei) 聖外王,又以內(nei) 聖為(wei) 根本,故最重視自省和內(nei) 修功夫,強調明明德致良知。港台新儒家對政治變革、社會(hui) 轉型和製度建設的關(guan) 注和參與(yu) 度不高,在外王方麵缺乏和理論高度,根本原因恰是心性需要、內(nei) 聖功夫不足。
作為(wei) 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就頗有政治熱情,但將民主自由等同於(yu) 新王道,未免缺乏思想深度,實為(wei) 美中不足。王道政治和禮樂(le) 製度具有強烈的與(yu) 時俱進的時代性,自當吸取西製的優(you) 點,但在理論基礎、指導思想、製度架構各方麵自有中華特色,比西製更加完美殊勝。民主政治相當於(yu)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王道政治則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結語
作者對新儒家的分析高屋建瓴,頗多卓見。以上本著“春秋責備賢者”的精神,對作者的某些誤解略予解釋。所謂大醇小疵,小疵無礙大醇,無礙其文化眼光的敏銳。
文化的支柱是哲學,哲學的基礎是三觀,三觀的核心是世界觀。作者在《餘(yu) 東(dong) 海:儒之時者》中介紹了仁本主義(yi) 四大特點,其一是:“在哲學上,既非唯物主義(yi) ,又非唯心主義(yi) ,而主心物一元論。”
心物一元,心指意識,物即物質。物質與(yu) 意識都是乾元這“一元”的所產(chan) 之物和所現之象,是為(wei) 心物一元。這個(ge) 一元也就是萬(wan) 物一體(ti) 的“體(ti) ”。宇宙萬(wan) 物包括人類肉體(ti) 身意識心,同為(wei) 乾元道體(ti) 所化現。天人合一就“合”在這個(ge) 一元上。
2014年5月15日,習(xi) 近平先生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hui) 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四觀都是仁本主義(yi) 題中應有之義(yi) ,天人合一更是仁本主義(yi) 哲學的原則性義(yi) 理。習(xi) 近平先生的講話,為(wei) 仁本主義(yi) 哲學的複興(xing) 和弘揚打開了曆史性的通道。
2016-11-8餘(yu) 東(dong) 海於(yu) 南寧
附錄:
【肖強】當代大陸新儒家批判——以蔣慶、康曉光、餘(yu) 東(dong) 海、陳明、秋風為(wei) 例
《中國必須再儒化——“大陸新儒家”新主張》
蔣慶 陳明 康曉光 餘(yu) 東(dong) 海 秋風 著
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
責任編輯:吹劍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