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墓祭的禮儀與禮意動畫片〔文字稿〕(陳明)

欄目:禮儀祀典
發布時間:2010-04-05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概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著名的清明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這是又一首著名的清明詩。

 

《歲時百問》這樣釋清明:“萬(wan) 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前一首詩寫(xie) 出了一種氛圍,那就是一種可以意會(hui) 又難以言傳(chuan) 的欲有所歸又不知所歸的春愁意緒。與(yu) 一般傷(shang) 春悲秋不同的是,它不是關(guan) 乎個(ge) 體(ti) 當下的特殊經驗,而是一種更加深沉遼遠的生命之感。“事死如事生”。清明將至,細雨綿綿、草木萌生,踏青遠足、來燕北歸,那逝去親(qin) 人的墳塋墓地是否也會(hui) 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也會(hui) 因雨水浸滿而塌陷崩落?或者,我們(men) 自己是否也會(hui) 有因時序更替光陰流逝帶來的某種情愫心思需要前去傾(qing) 訴抒發?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隨天地運行而來的情之發、意之動,有了第二首詩所描寫(xie) 的墓田祭掃的景象。於(yu) 是,清明也就由一種與(yu) 農(nong) 事活動相關(guan) 的自然之“氣”,轉換遞進為(wei) 緬懷先人的文化之“節”,即具有特殊意涵的人文時間節點。

 

掃墓實際就是墓祭。它是在唐代正式由民間習(xi) 俗確定為(wei) 國家禮製。

 

上古“墓而不墳”,即隻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這個(ge) 日子主要與(yu) 上巳和寒食聯係在一起——它的影子在許多地區仍可以看到。戰國以後,墓而且墳,祭掃之情便有了依托。《漢書(shu) •嚴(yan) 延年傳(chuan) 》稱道嚴(yan) 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dong) 海掃墓地”。《舊唐書(shu) •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於(yu) 是,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3年)頒布詔書(shu) :“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wei) 例程。”

 

它的內(nei) 在依據,結合鬼節可以更清楚理解:

 

霜降以後天氣轉涼,我們(men) 自己要添衣禦寒,那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先人們(men) 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需要呢?於(yu) 是就有了給他們(men) 捎點衣物錢財以順利過冬的燒包習(xi) 俗。事死如事生的情感邏輯以古老而樸素的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為(wei) 基礎。鬼節最初的緣起如此,清明節最初的緣起也是如此。

 

清朝《帝京歲時紀勝》述稱“清明掃墓,傾(qing) 城男女,紛出四鄰,擔酌挈盒,輪彀相望”,已然蔚為(wei) 大觀。

 

隨著思想解放和社會(hui) 發展的深入,傳(chuan) 統文化的意義(yi) 也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尊重和重視。

 

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報紙截圖:https://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49Ⅸ—1   春節                    文化部

450Ⅸ—2   清明節                  文化部

451Ⅸ—3   端午節                   文化部)

 

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wei) 法定節假日。(2008年國務院清明節放假通知圖片)

 

“萬(wan)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類學家眼中的中國人就是清明掃墓、中秋團圓、除夕守歲。

 

清明將至,我們(men) 謹將與(yu) 掃墓相關(guan) 的禮器、禮儀(yi) 和禮意歸納梳理如次,希望對大家的掃墓計劃的實施有所助益。

 

 

一、禮器

 

節就是祭。清明墓祭,就是到墓地祭祀逝去的先人。

 

祭是個(ge) 會(hui) 意字。( )左邊是牲肉,左邊是“又”(手),中間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靈。這是一種儀(yi) 式或者說禮。墓祭行禮的主體(ti) 是在世的子孫後人,行禮的對象是逝去的先人。此外的要素是禮器及供品、禮儀(yi) 等等。

 

主要的行禮器具為(wei) 招魂幡、錢紙、香燭、酒食果品、鞭炮。此外還有描墓碑用的金漆、毛筆等等。(圖片:清明禮品盒)下麵擇要介紹。

  

1、招魂幡

 

招魂幡又叫靈旗。(圖片若幹)

 

棍子源自打狗棒,即出殯時孝子手中俗稱之哭喪(sang) 棒,有驅邪功能;彩球彩帶為(wei) 幡;從(cong) “豎立靈帛,引幡招魂,清淨魂身”可知幡具有招魂功能。

 

《左傳(chuan) •昭公七年》載:“人生,始化為(wei) 魄。既生魄,陽曰魂。《疏》曰:魂魄,神靈之名。附形之靈為(wei) 魄。附氣之神為(wei) 魂也。《淮南子•說山訓》魄問於(yu) 魂。《注》:魄,人陰神。魂,人陽神。簡單說,漢文化以萬(wan) 物生於(yu) 天地,天地為(wei) 陰陽之氣,人稟陰陽二氣而生。(太極圖照片)魂為(wei) 陽氣之精,魄為(wei) 陰氣之精。這就是魂魄觀念的由來。

 

人死則魂歸天,魄歸地。但同時古人也認為(wei) “人之死也,(神或魂)未葬神麗(li) 於(yu) 棺,既葬神麗(li) 於(yu) 主(牌位)。”

 

出殯招魂是為(wei) 了避免成為(wei) 孤魂野鬼。掃墓招魂,即把招魂幡插在墓地墳頭,是為(wei) 了建立祭祀者與(yu) 祭祀對象的聯係(將其由牌位或別的什麽(me) 地方引領過來,接受祭享禱祝)。(圖片若幹)這應該是出殯下葬後對“打狗棒”和靈幡的處置方式和功能理解的延續和引伸。

 

2、紙錢

 

由於(yu) 火的神秘特性,焚燒很早就被選擇作為(wei) 獻祭的方式、途徑或形式,中外皆然。以色列的《舊約聖經》、我國的《禮記》中燔祭都是最重要的祭祀。

 

(紙錢圖片)焚燒金銀紙錢據說始於(yu) 唐朝。李世民聽魏征計策,假裝病重,魂遊地府,然後聲稱受餓鬼包圍,要求賑濟。李世民回陽後倡導老百姓焚燒金銀紙,以濟餓鬼。如此既可增加工商業(ye) 收入,又可使人民知道森嚴(yan) 地府的存在,威懾人心。

 

與(yu) 南方掃墓時既插招魂幡也“壓紙”不同,北方主要是在墳頭“壓紙”;這可能是因為(wei) 北方遊牧民族侵入造成的文化“省略”或“簡化”。這裏的“紙”實際是“錢”。 據專(zhuan) 家說,與(yu) 在墓前所燒紙錢的區別在於(yu) ,它是作為(wei) “孝敬”土地神、“打發”鄰近墓主或孤魂野鬼用的。這跟初一、十五路口燒紙時從(cong) “圈內(nei) ”分出一些的做法一樣。

 

黃紙代表金錢;白紙代表銀錢。

 

南方也有在墓碑及其他地方壓上紅色彩紙的情形。據說客家人有將雞血滴在“掛紙”上的習(xi) 俗,應該也是取避邪之用吧。(圖片)

 

此外,“壓紙”客觀上也具有某種宣示作用:此墓後代有人,請多多關(guan) 照!

 

3、供品

 

主要為(wei) 酒食、果品之類。

 

一般供男性偏酒食,女性偏果品。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如先人生前喜好等,多寡隨意。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西方文化傳(chuan) 入,鮮花也被越來越多的用於(yu) 清明祭掃。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yi) ,所以當以菊花為(wei) 首選;其中又以白色、黃色菊花為(wei) 最適合。而搭配一些綠草、百合、康乃馨以及勿忘我等也很協調,並且可以在思念中體(ti) 現幾分親(qin) 切、清雅和明快。

 

4、香燭

 

焚燒的一個(ge) 結果是物體(ti) 氧化,另一個(ge) 就是“冒煙”。氧化使物體(ti) 性質發生改變,意味著物之由“陽”轉“陰”;煙則因比重輕而升騰向上,似乎具有作為(wei) 承載虔誠、祈願等信息之功能——天上正是神靈所屬的另一個(ge) 世界。所以,燃香作為(wei) 建構人神連接的一種方式而漸漸成為(wei) 祭祀中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一個(ge) 環節。《詩經》、《周禮》記載的祭天之禮都是柴祭、禋祀之屬。它們(men) 應該也就是“香”的發生學源頭。

 

可以說,祭祀中燃香的目的首先在於(yu) 生煙,其次才是芬芳之香。至於(yu) 燭,功能主要是“燈”或“亮”,更是後來附加的了。

 

燃香三柱或三根,一是因為(wei) 三本就是個(ge) 具有特殊意義(yi) 的數字,如“三生萬(wan) 物”、“三才天地人”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wei) 佛教影響:三支香分別代表“戒,定,慧”,意思是表示自己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5、鞭炮

 

鞭炮是人們(men) 用來避邪祛災的。爆竹是鞭炮的前身。竹子燃燒爆裂聲響駭人,故人們(men) 用以“辟山魈惡鬼”。

 

掃墓放鞭炮主要有兩(liang) 個(ge) 作用,一是驅趕周圍的牛鬼蛇神,維護墓主的清靜;二是問候、作別以及提醒先人接收禮儀(yi) 和薦享。

 

6、其它

 

香爐、筆墨、水(清洗墓碑)、園藝鏟等等。

  

二、禮儀(yi)

 

《禮記》說“祭則觀其敬而時也”。孔子說“祭如在”。清明墓祭,時也。“祭祖如祖在”,則敬是需要強調的。

 

1、“掃墓”、插招魂幡

 

按照習(xi) 俗,掃墓掃墓,儀(yi) 式開始之前首先就是對墓園加以打掃。它包括“周斫封樹、剪除荊草”;修補墓土、描新碑文等等。

把招魂幡插在墳頭。

 

2燃香、點燭

 

墳前三柱,橫向排列。

 

用燭則兩(liang) 支(位置關(guan) 係見供桌示意圖)。

 

3、薦享

 

將各種供品依次擺放。

 

4、敬酒

 

是否采用這一環節,視情況而定。

敬酒之後,將酒灑在墓道,所謂酹祝者也。

 

5、拜祭

 

按照長幼順序進行。

 

上香,一根或三根;燃香;置於(yu) 胸前;舉(ju) 過頭頂;插入香爐。如果是三根,一般第一支插中央,第二支插右邊,第三支香插左邊。

 

三叩首或鞠躬;

 

行禮時默默禱告,或告慰先靈,或祈求庇佑。

 

禮成,後退1——3步,再轉身退出程序。

 

6、 燃放鞭炮、燒紙錢

 

拜台前燒紙錢。

 

分出部分紙錢燒給附近墳塋,或者以石塊壓置墳頭,向先人各種鄰裏示以問候之意。

 

香燭將盡,於(yu) 墓道或近旁燃放鞭炮,以示作別之意並提醒祖靈收納紙錢。

 

離去。

 

7、其他注意事項

 

服飾:古人講究“素服詣墓”,素服可以理解為(wei) 正式、深色的服裝,它主要是表示嚴(yan) 肅尊重之意。

 

心理:從(cong) “清明不帶柳,紅顏變白頭”、“清明不帶柳,來世變黃狗”這些詼諧的句子可知,清明的調子應該是感念而不哀傷(shang) ,深情而不沉重。

 

齋戒:宋人認為(wei) “祭無大小,其所以交於(yu) 神明、接鬼神之義(yi) ,一也。必齋。不齋則何以交神明?”

 

時間:掃墓一般宜在下午三點前進行。按照“子午換柱”的時間理解方式,申時陽氣開始由盛而衰,陰氣漸長而陰靈開始作祟,容易惹不必要的麻煩。

  

三、禮意

 

節者祭也。

 

因為(wei) 祭,節日才獲得豐(feng) 富的儀(yi) 式和內(nei) 容,其意義(yi) 也正是通過儀(yi) 式才得以體(ti) 現。中國文化是禮文化,它的節日主要是通過儀(yi) 式活動和身心情感的參與(yu) 、表達而傳(chuan) 承而來獲得實現。在這樣參與(yu) 表達中,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神靈以及人與(yu) 人之間的交流高度整合、催化升華。

 

清明節正是這樣。

 

它將自然的時光與(yu) 人生的歲月接通,給自然的時光賦予一種人文的意義(yi) ,給人生的歲月賦予一種神聖的光輝。於(yu) 是,短暫的生命過程在關(guan) 於(yu) 祖先的記憶和天地的想象之中變得遼遠而充實、博大而永恒。

 

萬(wan) 物有靈,使我們(men) 和自然建立起精神的聯係;報本反始,使我們(men) 和曆史確立起血脈的交流;慎終追遠,使我們(men) 樹立起德性和品行的標準與(yu) 方向。

 

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我是誰?是生命永恒的追問。清明節不是答案,但儒教那份獨特的智慧和意蘊,是不是可以為(wei) 我們(men) 的追問提供一種中國式參考?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論語》

                                             

 

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

2010-4-5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附件下載:

(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