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公祭宜提升為國家大典(王達三)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0-04-04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清明公祭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是對於(yu) 喚起和強化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共同的曆史記憶、文化情感以及民族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伴隨著民族複興(xing) 和文化複興(xing) 的曆史進程,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清明公祭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熱潮。此種現象固然令人欣慰,但也存在若幹不足,需要改進和提升。

不足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四個(ge) 方麵:一是爭(zheng) 祭,如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爭(zheng) 祭黃帝、湖北山竹與(yu) 甘肅天水爭(zheng) 祭女媧等;二是亂(luan) 祭,舉(ju) 凡三皇五帝、三教九流無所不祭,容易使人產(chan) 生“到處是祖宗,該祭哪一個(ge) ”的疑惑;三是缺乏文化內(nei) 涵,祭禮不古不今、不中不西,莊嚴(yan) 感和神聖性明顯不足;四是修建祭祀場所和舉(ju) 行公祭活動耗資巨大、勞民傷(shang) 財,失去了祭禮“寧簡勿奢”的古意。

出現上述亂(luan) 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各地政府“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甚至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考量太多。然而,功利化、商業(ye) 化的清明公祭活動,未必就能給當地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道理很簡單,滿懷期望踏上尋根之旅和精神之旅的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想看到的絕不是銅臭氣!不少地方的清明公祭之所以舉(ju) 行一兩(liang) 次之後就再也辦不下去了,原因即在於(yu) 此。

無論如何,對於(yu) 日益火爆同時亂(luan) 象叢(cong) 生的清明公祭活動,適當予以規範已是刻不容緩,否則就會(hui) 引發人們(men) 對整個(ge) 清明公祭文化傳(chuan) 統的懷疑和不滿。事實上,類似批評早在幾年前就已見諸報端。

筆者認為(wei) ,規範清明公祭的重點有四:一是采用合祭配享製度,即以炎黃二帝合祭於(yu) 一殿,其他中華民族共同祖先如伏羲女媧堯舜禹湯等配享炎黃二帝,以此解決(jue) 爭(zheng) 祭和亂(luan) 祭的現象;二是提升文化內(nei) 涵,擯棄西洋典禮風格,加大傳(chuan) 統祭禮內(nei) 容,突出中華文明特色,同時避免功利化和商業(ye) 化的取向;三是力行節約,場所不必宏偉(wei) ,規模不必盛大,“禮主敬,祭本心”,心誠為(wei) 敬可也;四是把清明公祭提升為(wei) 國家大典亦即國祭。最後一點是個(ge) 有爭(zheng) 議的話題,容筆者稍作展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號稱文明古國和禮儀(yi) 之邦,且曆史上一向高度重視祭祀問題——《左傳(chuan) 》有雲(yun) :“國之大事,唯祀與(yu) 戎。”但目前中國卻是世界上最為(wei) 缺乏國家大典的國家之一。除了十年一次的國慶大典之外,其他典禮要麽(me) 不堪為(wei) 國家大典,要麽(me) 無常例和定製,要麽(me) 無傳(chuan) 統特色和文化內(nei) 涵。這種現象不徒讓人替中華文明感到尷尬,也不利於(yu) 培育民族精神和國家精神。

相反,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韓國、日本和越南等東(dong) 亞(ya) 國家,卻一直保持著傳(chuan) 統的祭祖大典。韓國的“宗廟大祭”500多年來從(cong) 未中斷,其宗廟於(yu) 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其傳(chuan) 統祭樂(le) 於(yu)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日本的祭祀活動是神道教的重要內(nei) 容,神道教則是日本隱形的國教,而且日本的祭祀活動多有官方參與(yu) 。越南始祖雄王的忌日為(wei) 越南法定假日,近年來越南國家主席和國會(hui) 主席等領導人先後主祭雄王廟,是為(wei) 典型的國家大典。

中國台灣同樣較好地保持著傳(chuan) 統的祭典體(ti) 係,集中體(ti) 現在遙祭黃帝陵、在孔廟公祭孔子以及在忠烈祠公祭先烈等祭祀活動上。馬英九當政以來,先後以台灣最高領導人的身份參加了上述祭祀活動,從(cong) 而大大提升了祭典的規格和影響力。

就西洋國家來說,因其國家和民族不像中國曆史一樣六千年來傳(chuan) 承不斷,所以其共同祖先早已是不可得而聞之,故而缺乏公祭共同祖先的傳(chuan) 統。但是,西洋國家的宗教活動大典、元首就職大典、國慶紀念大典、公祭烈士大典等,卻無不莊嚴(yan) 隆重、獨具特色,而且多把宗教性、政治性、文化性諸活動巧妙融合在一起,對於(yu) 傳(chuan) 承其文化和激勵其民眾(zhong) ,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國祭的驚人功效,已然見諸“5•12”汶川震難後為(wei) 期三天的舉(ju) 國痛悼活動之中。現在,把清明公祭提升為(wei) 國祭,必當會(hui) 使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在每年一度的尋根之旅和祭典活動中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園。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國祭,就應該有國祭的樣子。祭典的民族性和傳(chuan) 統性不可或缺,韓、日、越三國的公祭典禮,無論是儀(yi) 式內(nei) 容還是音樂(le) 服飾,都極具民族風格和傳(chuan) 統特色,中國當“禮失求諸野”。祭典還需要有廣泛性,亦即要有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的廣泛參與(yu)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官方主辦或認可,同時要有國家領導人親(qin) 臨(lin) 主祭或派員代祭——非此不足謂國祭!

事實上,中國不僅(jin) 需要把清明公祭提升為(wei) 國祭以示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和同文同種,還需要把公祭孔子提升為(wei) 國祭以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同時恢複傳(chuan) 統的祭祀天地大典以祈禱世界和平與(yu) 國泰民安,並創建忠烈祠公祭先烈以示崇德報功之意。以上四大國祭,再加上國慶紀念大典和國家領導人就職大典,基本可以構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國家大典體(ti) 係。

來源於(yu) 2010-03-27中國儒教網(https://www.chinarujiao.net)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