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浙江桐鄉張履祥:耕則良農 讀則良士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12-20 16:19:44
標簽:

浙江桐鄉(xiang) 張履祥:耕則良農(nong) 讀則良士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二日丙子

           耶穌2016年12月20日

 

 

 

張履祥




張履祥(1611—1674),字考夫,號念芝,浙江桐鄉(xiang) 人,世居清風鄉(xiang) 爐鎮楊園村(今桐鄉(xiang) 市龍翔街道楊園村),學者稱楊園先生。張履祥是明清之際的大儒,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農(nong) 學家,其著作被後人編訂為(wei) 《楊園先生全集》,包括《備忘錄》《訓子語》《補農(nong) 書(shu) 》《近鑒》《言行見聞錄》等,共十六種、五十四卷。

 

張履祥是清代入祀孔廟的九人之一,其少時家貧,力學苦讀,初受業(ye) 於(yu) 劉宗周,後專(zhuan) 意程朱理學。明清鼎替,張履祥隱居家鄉(xiang) 教書(shu) ,躬耕自給。他的學術以仁為(wei) 本,以修己為(wei) 務。其學風“正大”,踐履“篤實”,三百多年來對浙西一帶有著多方麵的影響,故張履祥及其友人、後學被稱為(wei) “楊園學派”。


   


楊園先生紀念館

 

楊園先生紀念館

 

在楊園先生的故鄉(xiang) 浙江省桐鄉(xiang) 市龍翔街道楊園村,建有楊園先生紀念館。紀念館始建於(yu) 2007年,2008年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采用明清時期古樸的四合院結構,粉牆黛瓦馬頭牆,獨具江南韻味,建築占地600多平方米。館內(nei) 展示楊園先生生平事跡,收藏有楊園先生著作集,《補農(nong) 書(shu) 》單印本,專(zhuan) 家學者研究論文、書(shu) 稿等。楊園先生強調“治生以稼穡為(wei) 先”,重視農(nong) 耕且身體(ti) 力行,紀念館兩(liang) 側(ce) 廂房陳列有當時的農(nong) 家生活用具和農(nong) 耕工具等。

 

《訓子語》

 

張履祥晚年得子,擔心自己不能完成教育子孫的使命,“每見世之遲暮得子,多至失教,以覆墜厥世,貽笑於(yu) 人”,故而撰寫(xie) 了《訓子語》一書(shu) 。

 

全書(shu) 分上、下兩(liang) 卷,上卷包括《祖宗傳(chuan) 貽積善二字》《子孫固守農(nong) 士家風》《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四章,下卷包括《正倫(lun) 理》《篤恩誼》《遠邪慝》《重世業(ye) 》《承式微之運》《平世以謹禮義(yi) 》《恂恂篤行是賢子孫》《要以守身為(wei) 本》等八章,共十二章,每章又分若幹條,全書(shu) 共143條,兩(liang) 萬(wan) 三千多字。

 

《訓子語》中的家訓思想有兩(liang) 個(ge) 特點。其一,“耕讀”,書(shu) 中指出耕與(yu) 讀不可偏廢,“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yi) 遂亡”。所以,張履祥倡導子孫後代做一個(ge) 良農(nong) 、良士,耕讀相兼,耕田治生而不忘讀書(shu) 修身。其二,“勤儉(jian) ”,《訓子語》中說立身之道在於(yu) “愛敬勤儉(jian) ”。勤,不隻是為(wei) 了做事,更是為(wei) 了培養(yang) 自己的品德;儉(jian) ,不但可以養(yang) 德,還可以養(yang) 身,修養(yang) 身心。

 

該書(shu) 影響深遠,乾隆時理學名臣陳宏謀評價(jia) 說:“先生以躬行所得,為(wei) 訓子之語。事不越於(yu) 日用倫(lun) 常,理惟主於(yu) 忠信篤敬,實為(wei) 立身行己之極則,所宜家置一編者也。”並將之收錄於(yu) 著名的《五種遺規》,作為(wei) 童蒙教育讀本。

 

●視頻腳本

 

浙江桐鄉(xiang) 張履祥:勤儉(jian) 立身耕讀傳(chuan) 家

 

【童聲齊頌】“人家不論大小,總看此身起。此身正,貧賤也成個(ge) 人家,富貴也成個(ge) 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貧賤固不成人家,富貴越不成人家……”

 

朗朗稚聲,連接起四百多年的光陰。

 

孩子們(men) 誦讀的,就是《訓子語》中的片段。《訓子語》的作者是張履祥(1611—1674),浙江桐鄉(xiang) 人,世居清風鄉(xiang) 爐鎮楊園村(今桐鄉(xiang) 市龍翔街道楊園村),學者稱楊園先生。張履祥是明清之際的大儒,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農(nong) 學家,著作被後人編訂為(wei) 《楊園先生全集》,包括《言行見聞錄》《備忘錄》《訓子語》《補農(nong) 書(shu) 》等,共十六種、五十四卷。

 

浙江省桐鄉(xiang) 市地方文化研究學者張森生:

 

《訓子語》一共十二章、一百四十三條。那是康熙四年,他在海鹽澉浦教書(shu) 的時候寫(xie) 的。那時候他自己50多歲了,而他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都還不到10歲,長子隻有8歲。古代人的壽命沒有現代長,他可能考慮自己在世不久了,他就寫(xie) 下一些今後兒(er) 子可能要注意的事項和道理,形成《訓子語》。書(shu) 中把他50多年來做人、教書(shu) 所思考的一些問題、所經曆的一些事情,寫(xie) 成對子女的要求,留存下來,讓子女今後根據他的教誨來做人做事。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張天傑:

 

我研究張履祥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就他的家訓思想而言,我認為(wei) 最主要是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個(ge) 是勤儉(jian) 、一個(ge) 是耕讀。勤儉(jian) ,也就是勤勞和簡樸。耕讀,也就是耕田和讀書(shu) 。耕田,現在我們(men) 可以理解成為(wei) 一種勞動觀念、職業(ye) 觀念。讀書(shu) ,張履祥更倡導的是一種終生讀書(shu) 的理念。

 

《訓子語》提倡勤儉(jian) 持家。張履祥提出:“人家不論貧富貴賤,隻內(nei) 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是好人家。懶惰則廢業(ye) ,恣肆則近刑,淫逸則敗門戶,喪(sang) 身亡家,蔑不由此。”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張天傑:

 

楊園先生認為(wei) ,任何人家,不論其貧、富、貴、賤,隻要家裏、家外都做到勤勞謹慎,遵紀守法,崇尚謙和,注重廉恥,那麽(me) 就是一個(ge) 好人家。反之,懶惰就會(hui) 荒廢了事業(ye) ,放縱無忌就會(hui) 招來刑罰,淫蕩安逸的生活就會(hui) 敗壞門風,最後導致喪(sang) 身、亡家,這些無不都是因為(wei) 不能勤謹而引起的。

 

《訓子語》提倡耕讀相兼。在《子孫固守農(nong) 士家風》中,張履祥提出:耕與(yu) 讀又不可偏廢,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義(yi) 遂亡。又不可虛有其名而無其實,古人耕必曰“力耕”,學必曰“力學”。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張天傑

 

楊園先生說,無論做什麽(me) 樣的職業(ye) 勞動,都不應該忘記讀書(shu) ;同樣,無論你是在讀什麽(me) 樣的書(shu) ,也不應該忘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ti) 力勞動。對於(yu) 子弟的教育來說,耕和讀兩(liang) 個(ge) 方麵要結合,書(shu) 本知識的傳(chuan) 授和農(nong) 耕的教育都要結合起來。如果不勞動,那麽(me) 就會(hui) 饑寒交迫;如果不讀書(shu) ,那麽(me) 就會(hui) 把禮義(yi) 廉恥都忘記了。

 

“勤儉(jian) ”與(yu) “耕讀”這兩(liang) 點重要思想,可以通過張履祥的“辛醜(chou) 元旦春聯”看出來:

 

率素履攸行,耕則良農(nong) ,讀則良士;

 

學古訓有獲,勤以養(yang) 德,儉(jian) 以養(yang) 身。

 

張履祥認為(wei) ,好的家風來自一代代的傳(chuan) 承。他在《訓子語》中提出:“祖、父用心果能終身不忘,先世家法苟能遵守弗失,傳(chuan) 之久遠遂成家風,子、孫便易得好,好則又能及其後人矣。”所以,盡管他自幼喪(sang) 父,但在母親(qin) 的教導下,張履祥不僅(jin) 自勉自愛,努力向“賢”,也非常重視培養(yang) 子孫之“賢”。《訓子語》的結尾處,作者再次強調了本書(shu) 的觀點:“大要正倫(lun) 理、篤恩誼,遠邪慝,重世業(ye) 。而以守身為(wei) 本,繼述為(wei) 大”,全麵地體(ti) 現了一代大儒張履祥用儒家的倫(lun) 理規範來教育子弟的理念。所以,他的後學、同樣為(wei) 桐鄉(xiang) 文化名人的汪森在《訓子語》的跋語中評價(jia) 道:“非獨先生之子當遵而不失,即凡為(wei) 子者,皆可作座右銘也。”

 

浙江省委黨(dang) 校教授陳海紅:

 

張履祥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際,他的思想具有明晰的社會(hui) 反思的特點。《訓子語》中集中體(ti) 現出來的導人以良的教育目標、嚴(yan) 選蒙師的教育舉(ju) 措、自我磨煉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提升人格境界、維係家庭和睦、促進社會(hui) 安定的積極意義(yi) 。

 

《訓子語》刊行之後,得到了很多有識之士的讚許,後世影響深遠。在清朝作為(wei) 中學堂修身讀本的《五種遺規》中的《訓俗遺規》,就輯錄了《訓子語》中的近半內(nei) 容。當代學者編著的各種“家訓”類著作之中,都繞不開楊園先生《訓子語》。400多年後的今天,在楊園先生的故裏,教育工作者們(men) 還在繼承著他的教誨。

 

浙江省桐鄉(xiang) 市茅盾中學教師 餘(yu) 榮軍(jun) :

 

現在我們(men) 重提家規、家風、家訓,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喚起我們(men) 對倫(lun) 理道德和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歸。張履祥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對於(yu) 現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價(jia) 值。在現代家庭教育中,我們(men) 強調對孩子的愛、自由、平等。但別忘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需要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麽(me) 張履祥先生的《訓子語》,將是建設良好家風的重要參考。

 

公元1674年,六十四歲的張履祥病逝於(yu) 楊園村自家的務本堂,後被葬於(yu) 楊園宅東(dong) 南。1864年,閩浙總督左宗棠捐資修葺張履祥墓,親(qin) 自題碑“大儒楊園張子之墓”。張履祥墓旁邊,還專(zhuan) 設楊園祠。

 

浙江省桐鄉(xiang) 市地方文化研究學者 張森生:

 

張履祥先生在我們(men) 桐鄉(xiang) 曆史上很有影響。他逝世以後,就給他造了一個(ge) 規格比較高的墓。光緒年間,我們(men) 桐鄉(xiang) 有個(ge) 學者叫嚴(yan) 辰,他主編《桐鄉(xiang) 縣誌》的時候,就專(zhuan) 門寫(xie) 了比較詳細的篇章記述張履祥先生,還附錄了他的著作。

 

張履祥一生,大都在本地教書(shu) 、著述、務農(nong) ,盡管“聲名不出閭巷”,活動範圍不過浙西一帶,但因其學風“正大”、踐履“篤實”,後世逐漸影響到安徽、山東(dong) 、湖南等地的學者,對於(yu) 清代理學發展影響深遠,被後人公認為(wei) “理學真儒”,曾國藩、左宗棠等都對其讚譽有加。張履祥及其友人、後學被稱為(wei) “楊園學派”。張履祥在清朝獲得了入祀孔廟的殊榮,與(yu)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陸世儀(yi) 、張伯行、湯斌、陸隴其、孫奇逢同被列為(wei) 儒家聖賢。

 

小邑有大儒。在他的家鄉(xiang) 浙江桐鄉(xiang) ,張履祥一直得到後人的尊敬。2011年,張履祥誕辰400周年之際,桐鄉(xiang) 市重修了楊園先生墓。他的老家楊園村,建立了楊園先生紀念館、以楊園先生思想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文化禮堂,來紀念這位鄉(xiang) 賢。

 

【童聲齊頌】“布衣祀兩(liang) 廡,古今能有幾。吾鄉(xiang) 得其一,楊園道在此……”

 

    

 

桐鄉(xiang) 風景·烏(wu) 鎮(一)

 

●張履祥家訓摘編

 

修身

 

人家不論大小,總看此身起。此身正,貧賤也成個(ge) 人家,富貴也成個(ge) 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貧賤固不成人家,富貴越不成人家,無論悖常逆理,禍敗立至,即幸而未敗,種種醜(chou) 惡,為(wei) 人羞恥不可言矣。所以修身為(wei) 急,教子孫為(wei) 最重。——摘自張履祥《訓子語》

 

【譯文】

 

任何人家,不論其家族大小,都應看重立身之道。如果立身端正,貧賤也能做成個(ge) 人家,富貴也能做成個(ge) 人家。即使不能大富大貴,但也總能站住腳跟。如果立身不正,貧賤固然不能做成個(ge) 人家,富貴越發不能做成個(ge) 人家。做人做事違背情理,禍害、敗亡立刻就會(hui) 來臨(lin) ,即使僥(jiao) 幸躲過禍亂(luan) 不曾敗亡,家庭當中的種種醜(chou) 惡,也會(hui) 為(wei) 人所不齒。所以說,一個(ge) 人先要自己修養(yang) 身心,然後最要緊的是教育好自家的子孫。

 

凡做人,須有寬和之氣。處家不論貧富,亦須有寬和之氣。此是陽春景象,百物由以生長,所謂“天地之盛德氣也”①。若一向刻急煩細,雖所執未為(wei) 不是,不免秋殺氣象,百物隨以凋殞。——摘自張履祥《訓子語》

 

【注釋】

 

①天地之盛德氣也:天地四時之盛氣。語出《禮記·鄉(xiang) 飲酒義(yi) 》:“天地溫厚之氣,始於(yu) 東(dong) 北,而盛於(yu) 東(dong) 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譯文】

 

做人必須要有寬和之氣,居家不論貧賤或富貴,也都要有寬和之氣。有這種氣就像陽春三月的景象,萬(wan) 物都由此而生長,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天地四時之盛氣。如果向來都是苛刻嚴(yan) 峻、繁雜瑣碎,即使自己所堅持的不見得不對,也還是難免如同秋天的肅殺氣象,萬(wan) 物也隨之凋零敗落。

 

名節不可不自愛……行止語默,辭受取與(yu) ,去就出處,生死存亡,無大小一裁乎義(yi) ,而無所遊移瞻顧,斯為(wei) 自愛之實。義(yi) 即命也,不知命,不知義(yi) ,枉為(wei) 小人而已。——摘自張履祥《訓子語》

 

【譯文】

 

不能不珍視自己的名譽與(yu) 節操……言行舉(ju) 止,推受給予,出仕去職,生存死亡,無論大事小事一律合乎道義(yi) ,也就不必有所遲疑,有所顧慮,這才是真正的珍視名譽、節操。道義(yi) 關(guan) 於(yu) 命運,一個(ge) 人不懂得把握命運,不明白道義(yi) ,隻能徒然做一個(ge) 見識淺陋的人罷了。

 

勤儉(jian)

 

率素履①攸行,耕則良農(nong) ,讀則良士;

 

學古訓有獲,勤以養(yang) 德,儉(jian) 以養(yang) 身。——摘自張履祥《辛醜(chou) 元旦春聯》

 

【注釋】

 

①素履:用樸實無華的態度處世。語出《易·履》:“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譯文】

 

以樸實無華的態度處世,耕田能成為(wei) 優(you) 秀的農(nong) 民,讀書(shu) 能成為(wei) 優(you) 秀的士人。

 

學習(xi) 前人的的訓誡有收獲,勤勞可以修養(yang) 品德,儉(jian) 樸可以修養(yang) 身心。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隻內(nei) 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是好人家。懶惰則廢業(ye) ,恣肆①則近刑,淫逸則敗門戶,喪(sang) 身亡家,蔑②不由此。——摘自張履祥《訓子語》

 

【注釋】

 

①恣肆:放縱無顧忌。

 

②蔑:無,沒有。

 

【譯文】

 

任何人家,不論其貧、富、貴、賤,隻要內(nei) 外做到勤勞謹慎,遵守禮節,敬畏法律,崇尚謙和,注重廉恥,就是好人家。反之,懶惰會(hui) 荒廢事業(ye) ,放縱無忌會(hui) 招來刑罰,縱欲放蕩會(hui) 敗壞門風,最後導致喪(sang) 身敗家,都是因為(wei) 這些原因。

 

重教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嚴(yan) 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其嚴(yan) 者,豈必事事皆當?寬者,豈必事事皆非?然賢不肖之分恒於(yu) 此。嚴(yan) 則督責笞撻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氣,收束其身心,諸凡舉(ju) 動,知所顧忌而不敢肆;寬則姑息放縱,長傲恣情,百端過惡,皆從(cong) 此生也。——摘自張履祥《訓子語》

 

【譯文】

 

子弟年幼的時候,父母、師傅對他們(men) 嚴(yan) 格要求的,將來長大了大多賢能;寬鬆的,則有許多不成材。當然嚴(yan) 格的,不見得事事都處置得當;寬鬆的,也不見得事事處置不得當。但是賢能、不肖的分別卻往往就在寬、嚴(yan) 之中。嚴(yan) 格要求的在督促責罰下,能夠克服年輕子弟的方剛血氣,收束其身心,種種教育的舉(ju) 動,讓孩子知道有所顧忌,故而不敢太過放肆。寬鬆則往往遷就、縱容,使得孩子增長傲氣、放縱情緒,所有罪惡的端倪,都由此滋生了。

 

祖、父用心果能終身不忘,先世家法苟能遵守弗失,傳(chuan) 之久遠遂成家風,子、孫便易得好,好則又能及其後人矣。——摘自張履祥《訓子語》

 

【譯文】

 

如果能夠始終不忘記祖輩、父輩維持家庭的用心,遵守祖先們(men) 傳(chuan) 承下來的家法,不讓它們(men) 遺失,那麽(me) 一代一代傳(chuan) 續下去就能形成家風。受到家風熏陶,子孫就容易學好,而好的言行又能影響到更後麵的子孫了。

 

立誌

 

此誌一定,便須實做工夫,以必求其如我所誌而後已。日用之間,一切外誘凡可以奪誌者,力屏絕之。如耳之於(yu) 聲,目之於(yu) 色,口之於(yu) 味,鼻之於(yu) 臭①,四肢之於(yu) 安佚之類,固有不知其然而浸淫入之者。惟有猛提此誌,一發深省曰:“吾誌為(wei) 何,而以是自喪(sang) 乎?”則於(yu) 學也,將有欲罷不能者矣。——摘自張履祥《論學十二則》

 

【注釋】

 

①臭(xiù):同嗅,氣味。

 

【譯文】

 

誌向一旦確定,就必須紮紮實實去做功夫,要求自己必須實現所定的誌向才可以。日常生活中,凡是會(hui) 影響誌向的誘惑,都要盡力擯棄。比如耳朵對於(yu) 美妙的聲音,眼睛對於(yu) 美好的顏色,嘴巴對於(yu) 美味,鼻子對於(yu) 香味,四肢對於(yu) 安逸等等,可能都會(hui) 在不知不覺中滲透、蔓延整個(ge) 身心,從(cong) 而沉溺其中。唯有時常以曾經的誌向提醒自己,引發自身深刻警醒:“我的誌向到底是什麽(me) ,怎麽(me) 能夠因為(wei) 這些誘惑喪(sang) 失了呢?”這樣之後再去學習(xi) ,就會(hui) 有欲罷不能的感覺了。

 

吾人生於(yu) 天地之間,當為(wei) 可有不可無之人。以一家而論,一家不可無;一鄉(xiang) 而論,一鄉(xiang) 不可無;以至一國天下皆然。所謂“其生也榮,其死也哀”①,方不負父母生我之意。今人誌卑氣弱,說及此際,則以為(wei) 必非人之所能為(wei) 。噫!人特不為(wei) 耳。——摘自張履祥《論學十二則》

 

【注釋】

 

①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生前家國榮耀,死後萬(wan) 民哀慟。語出《論語·子張》。

 

【譯文】

 

我們(men) 生養(yang) 於(yu) 天地之間,應當成為(wei) 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人。對於(yu) 家庭不可或缺,對於(yu) 鄉(xiang) 裏也不可缺少,甚至對於(yu) 國家、天下也都一樣。就像《論語》說的生前享受家國榮耀,死後萬(wan) 民哀慟,贏得這樣的尊敬愛戴,才不辜負父母生我養(yang) 我的一番苦心。現在的人,大多誌氣卑下,說起要有誌氣之類的話,往往也認為(wei) 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哎!其實都隻是不願意去做罷了。

 

忠信

 

忠信篤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學堂不敬信師友,欺詐敖慢①,習(xi) 以性成,望其讀書(shu) 明義(yi) 理,向後長進難矣。欺詐與(yu) 否,於(yu) 語言見之;敖慢與(yu) 否,於(yu) 動止見之,不可掩也。自以為(wei) 得則害己,誘人出此則害人。害己必至害人,害人適以害己。人家生此子弟,是大不幸,戒之戒之。——摘自張履祥《示兒(er) 二》

 

【注釋】

 

①敖慢:敖,通“傲”。看不起人,對人怠慢無禮。

 

【譯文】

 

忠誠信實、篤厚敬肅,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子弟在家中不能尊敬、信任父母兄弟,在學校不能尊敬、信任老師、朋友,欺騙別人,傲慢無禮,漸漸成為(wei) 習(xi) 慣,再想盼望他讀書(shu) 明理、有所長進就難了。為(wei) 人是否欺詐,從(cong) 他的言語中能覺察到;為(wei) 人是否傲慢,能從(cong) 他的行動中看出來,這是掩飾不住的。欺詐傲慢的人,自以為(wei) 得當,就害了自己;引誘別人欺詐傲慢,就害了別人。害自己一定會(hui) 害別人,害別人正好害自己。如果生了這樣的子女,就是大不幸,一定要引以為(wei) 戒。


    


桐鄉(xiang) 風景·烏(wu) 鎮(二)

 

●專(zhuan) 家觀點

 

陳延斌:愛敬勤儉(jian) ,張履祥培養(yang) “賢子孫”的要訣

 

張履祥的家訓《訓子語》,其中教化思想及其實踐具有不少不同於(yu) 前人的地方,尤其是培養(yang) “賢子孫”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極為(wei) 可貴的。

 

在家訓中,張履祥明確提出了“子孫何以賢”的問題。他說,“子孫何以賢?惟尊禮師傅以修身、繼述祖宗以啟後是也”。他說自己的家族數世以來沒有顯盛,隻有“積善”二字,“家門守之,鄉(xiang) 裏亦信之,此風可長不可失也”。他用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作喻,告誡兒(er) 子為(wei) 人厚道、積德累善是關(guan) 係家庭興(xing) 衰存亡的“古今不易之道”。

 

那麽(me) 怎麽(me) 做“賢子孫”呢?《訓子語》談到了很多方麵,但最為(wei) 基本的是“立身四要”。

 

何謂“立身四要”?張履祥解釋為(wei) :“曰愛,曰敬,曰勤,曰儉(jian) 。”

 

“愛”和“敬”,是與(yu) 人相處之道。張履祥認為(wei) :“一家之親(qin) 之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親(qin) 戚,當不失親(qin) 戚之心。以至鄉(xiang) 黨(dang) 朋友,亦如之;朝廷邦國,亦如之。”如何得其心?他提出“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

 

“勤”和“儉(jian) ”,是“自處之道”。與(yu) 其他的家訓作者一樣,張履祥要子弟自立自強,勤勞節儉(jian) ,力戒奢侈。他教育兒(er) 子“處貧困,惟有勤勞刻苦,以營本業(ye) 。布衣蔬食,終歲所需無幾,何憂弗給……所憂者,不克自立,辱其身以及其親(qin) 耳!”鑒於(yu) 家庭主婦在理財、教子方麵的重要責任,在生活節儉(jian) 方麵,他特別告誡“婦人尤戒華侈”,加強婦德修養(yang) 。

 

如何踐行“立身四要”,以培養(yang) “賢子孫”呢?張履祥家訓中大致強調了以下幾點:

 

首先是延師教子。這是他特別強調的。他認為(wei) 如果不教,再好的子弟也不能成材,所以他非常強調師教之重要。他說:“古者易子而教,後世負笈從(cong) 師,要無不教其子者。”張履祥指出,中等資質的人,得到老師的教誨,可以達到上等的水平;得不到老師的教誨,就會(hui) 退到下等資質的水平。這樣,“子孫賢,子以及子,孫以及孫。子孫弗肖,傾(qing) 覆立見,可畏已”。在選擇老師上,他提出的標準是:“師必擇其剛毅正直、老成有德業(ye) 者,事之終身。”他批評那些隻知為(wei) 子孫留下田宅金錢、而不知為(wei) 他們(men) 聘請老師的人,認為(wei) 這並不是真正的愛。他認為(wei) 無論家庭情況如何,也要盡量使子弟得到老師的教誨,他甚至說“世人但知不可生而無父,豈知尤不可生而無師乎?”

 

其次是教宜嚴(yan) 不宜寬。張履祥說:“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長嚴(yan) 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他認為(wei) 賢與(yu) 不肖,就在於(yu) 是否持之以恒地對子弟嚴(yan) 格要求:“嚴(yan) 則督責笞撻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氣,收束其身心,諸凡舉(ju) 動,知所顧忌而不敢肆;寬則姑息,放縱姿情,百端過惡,皆從(cong) 此生也。”

 

再次是近善遠佞。張履祥還教導兒(er) 子要“知人”。他認為(wei) 知人,才能“親(qin) 賢遠不肖”;不知人,則必然近小人遠賢人,最終“身危家敗”。如何才能識別賢人、親(qin) 近賢人呢?張履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列舉(ju) 了二十多種“賢者”與(yu) “不肖”的特征,供兒(er) 子學習(xi) 鑒別。比如:“賢者必剛直,不肖者必柔佞;賢者必平正,不肖者必偏僻;賢者必虛公,不肖必私係;賢者必謙恭,不肖必驕慢;賢者必謹慎,不肖必姿肆;賢者必讓,不肖必爭(zheng) ;賢者必開誠,不肖必險詐;賢者必特立,不肖必附和;賢者必持重,不肖必輕捷;賢者必樂(le) 底,不肖必喜敗;賢者必韜晦,不肖必表報;賢者必寬厚慈良,不肖必苛刻殘忍……”張履祥對賢與(yu) 不賢特征的比較,是很有道理的。

 

為(wei) 這篇家訓寫(xie) 跋的學者汪森評價(jia) 《訓子言》說:“凡為(wei) 子者皆可做座右銘也。”此言不虛!(江蘇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延斌)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