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長為首講“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公開課

2025年3月18日,洙泗講壇2025年第1期暨“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公開課第一講在孔子書(shu) 院南樓208舉(ju) 辦。

【吳仰湘】中國經學基本問題辨正

晚清以來,相繼湧現出各種經學通史、斷代經學史或專(zhuan) 經史,以及紛繁多樣的經學通論、群經概論。這些著述大多對“經”“經書(shu) ”“經學”下過定義(yi) ,並基於(yu) 對“經”字的訓解、對經書(shu) 和經學的認定,來評析五經、四書(shu) 、十三經的性質、內(nei) 容,敘述經學的形成、演變,由此構建起對中國經學的整體(ti) 認知和基本評價(jia)

【李裴】由“不敢康”想起

“不敢康”,出自《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眾(zhong) 口傳(chuan) 誦,白紙黑字記載,已有兩(liang) 三千年曆史。這簡單的三個(ge) 字,時間並未將其湮滅,而是在曆史長河的風浪驚濤中愈發厚實耀眼。放在當今時代,對現在社會(hui) 的人,其內(nei) 涵的警策力量也是深重而強大的。這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自覺”,是人類社會(hui) 生生不息的營養(yang) 和良藥。

三國魏·何晏集解 、 唐·陸德明釋文《元本論語集解》(《國家珍貴古籍叢刊》之一種···

《論語》為(wei)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關(guan) 於(yu) 孔子言行思想的記錄,凡二十篇。三國魏何晏所做《論語集解》盛行於(yu) 世,集解行而漢魏諸家注本皆廢。

【林鵠】談孝

想到傳(chuan) 統父子關(guan) 係,腦海中總會(hui) 浮現這樣一幅場景:陰森的老宅,兒(er) 子跪在院子的硬磚地上,滂沱大雨,劈裏啪啦打著他的頭和身子,膝蓋和小腿泡在水窪中……這種印象,源自激烈反傳(chuan) 統的“五四”。

南儒之春 ——記儒家知行營第二十一期暨乙巳春季嶺南儒門會講

聖元二五七六年二月初九、十日,西曆2025年3月9日、10日,儒家知行營第二十一期在何陋軒(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啟動,於(yu) 裏仁學園(黃埔古村)講習(xi) ,同時成功舉(ju) 辦乙巳春季嶺南儒門會(hui) 講,來自廣州、佛山、韶關(guan) 、潮汕、澳門各地儒家學者與(yu) 各界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齊聚一堂,縱論經史,研習(xi) 禮樂(le) ,切磋義(yi) 理,其樂(le) 泄泄。

【儒家郵報】第411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穌2025年〕3月26日

王勇、葛繼勇主編《東亞文獻學(第一輯)》出版

《東(dong) 亞(ya) 文獻學》係亞(ya) 洲文明研究院、鄭州大學亞(ya) 太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學術集刊,致力於(yu) 超越“國籍”界限,以更宏大的視野看待東(dong) 亞(ya) 文獻學之意涵,為(wei) 弘揚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推進東(dong) 亞(ya) 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

張凱 著《“義與製不相遺”:蒙文通與近代學界》出版

本書(shu) 以蒙文通學術與(yu) 行事為(wei) 線索,呈現晚清民國學界由“今古”至“經史”,再轉入“漢宋”的淵源脈絡。

【韓書安】“近三百年”:文明互鑒視域中的時間單元

清末民初以來,伴隨著中西文明的交流,產(chan) 生了不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語匯。其中,既有從(cong) 西方或經由日本轉譯的外來詞語,也有基於(yu) 本土語言改造而賦予新義(yi) 的概念。

【賈連翔】傳說的夏樂與《兩中》 的禮樂之治

清華簡《兩(liang) 中》是一部戰國時期的擬托類文獻。作者以“帝”授命“夏啟”為(wei) “下國王”作為(wei) 故事場景,借帝的使者“兩(liang) 中”向啟訓誡之言,闡述了一套在邦家初定時用以鞏固統治的社會(hui) 治理法則。

【易衛華】姚奠中:學識澤生涯,翰墨藏宏宇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和藝術史上,有位長者用他長達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學問和品德的完美結合,書(shu) 寫(xie) 了藝術與(yu) 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個(ge) 在國學的海洋裏暢遊,並在書(shu) 法、繪畫、篆刻和詩詞方麵都有很高造詣的大師。姚奠中的傑出成就,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掛在了中國學術與(yu) 藝術的美麗(li) 天幕上。

【齊繼偉】出土文獻印證秦漢大一統國家的民族治理

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yu) 發展的奠基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實現了空前規模的大一統,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大一統政治格局。秦漢“大一統”疆域的擴展、“華夷共祖”民族治理觀念的形成,以及民族治理製度的頒行,推動了大一統國家的民族治理實踐,豐(feng) 富了大一統國家治理的內(nei) 涵。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