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剛】他的時間終結了,他的時間剛剛開始:張祥龍《尚書·堯典》闡釋及其政治···

人類政治生活之美,無如《尚書(shu) ·堯典》所示者;《尚書(shu) ·堯典》之美,無如張祥龍先生所解者。《尚書(shu) 大傳(chuan) 》載孔子對顏淵曰:“《堯典》可以觀美。”其美,人皆見之;而其美之何以美,非張祥龍先生之解,至今猶然蔽之不顯矣。

【林光華】一直在我的靈魂裏——悼念祥龍先生

先生不隻為(wei) 中國文化的困境開出了一條深度比較的道路,也為(wei) 很多像我一樣普通的學生點亮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先生的學術與(yu) 風骨永照濁世,於(yu) 我,是一直活在靈魂深處的親(qin) 人。我相信真正過去的都會(hui) 在未來與(yu) 我們(men) 相遇,如先生所說,在這個(ge) 世界上,我們(men) 會(hui) 相見,真實的,美好的。

【單之薔】懷念張祥龍老師

我和張老師在車中,車窗外飄著西藏的雲(yun) ,張老師銀髯漂浮,目視前方……我拍了一張又一張,有的實,有的虛……虛虛實實……變換著……如同今天我視域中張老師的形象………

沉痛悼念張祥龍先生 |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張先生博學慎思,知幾明奧,長期致力於(yu) 會(hui) 通中西思想,是“出入兩(liang) 希,返歸六經”的學者楷模。張先生極具原創精神,多年來不斷探尋文化中國的根源意識,為(wei) 儒家的返本開新,為(wei) 建立文化中國之認同做出了重要貢獻。張先生誠明兩(liang) 進,篤行不倦。他實現了士的自覺,並以先覺覺後覺的憂患意識,為(wei) 重建禮樂(le) 人倫(lun) 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李晨陽】如水祥龍

祥龍是中國當代的儒學大家。回憶跟他近半個(ge) 世紀的交往,重溫多年的感受,我則覺得他本人的生活體(ti) 現了很強的道家色彩。祥龍的為(wei) 人讓我想起“夫子溫、良、恭、儉(jian) 、讓”,更讓我想起老子的“上善若水”。祥龍一生如水,龍水一體(ti) 。他溫良敦厚,沉靜不爭(zheng) ,又從(cong) 善如一,不休不棄。他的哲學和他的生命完美地合而為(wei) 一。

【李菁】悼念張祥龍先生:從《星際穿越》看親親現象學

本文節選自李菁著《在-是:海德格爾與(yu) 維特根斯坦》的最末一章“連山:親(qin) 親(qin) 與(yu) 是”,內(nei) 容源出在2015年廣州中山大學中國現象學年會(hui) 宣讀之論文“親(qin) 親(qin) :從(cong) 《星際穿越》看現象學第五階”。張祥龍先生在大會(hui) 閉幕報告時曾言:“蘭(lan) 州大學李菁教授下午的報告和我的報告有相近的地方。”本文得張祥龍先生之諸啟發,茲(zi) 以紀念。

【張泰蘇】哀挽父親張祥龍先生

由時間至緣在,思入風雲(yun) ,七十年來力行身體(ti) 。自現象而立心,道通天地,三百篇後歸本還原。

【王達三】痛悼張祥龍先生

本現象揆天道論東(dong) 西情理一歸中華禮樂(le) 非古之遺愛乎;宗夫子持家國通古今學問淵源春秋大義(yi) 真今之儒家也。

【蔡祥元】悼念張祥龍老師

求真問道辨東(dong) 西,返本歸心立人極。世間生命有盡時,仁心感物無窮已。

【鄒曉東】敬悼張祥龍先生

以前,我隱約感到張祥龍老師似未能自然而然地享受與(yu) 其造詣知名度相稱的“待遇”——剛剛讀了江怡老師的悼念文字方知張祥龍老師的學術職業(ye) 生涯竟多有坎坷!也罷,也罷——“文章憎命達”“哲學是憂患之學”又多了一枚有效例證!吾輩正可以賢者為(wei) 師為(wei) 友,坦然麵對職業(ye) 生涯中的風風雨雨了!榜樣的意義(yi) ,乃在於(yu) 斯!!

送別!著名學者張祥龍病逝,曾任教於中山大學丨南方都市報

近年來,張祥龍對中國哲學思想、特別是儒家哲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破除“西方中心論”,用西方哲學的視野、現象學的方法,重新論述儒家思想中的家庭和孝親(qin) 關(guan) 係,指出“家”的概念是儒家的一切道德源頭,“孝”不是過時的教條,而是一種出於(yu) 良知的自發行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如何對待老人,代表著這個(ge) 社會(hui) 的總體(ti) 品質。

張祥龍先生在山東大學

“我多想再陪著先生在軟件園、在中心、在興(xing) 隆山走走;再做一次助教、抄一回板書(shu) ;再聽一堂哲學課;再發收一封郵件;再感受一次去先生家的如沐春風;再回到初見先生的走廊,戰戰兢兢地問候‘張老師,您好’,他微笑著朝我點點頭。”

張祥龍先生生平簡介丨北京大學哲學係

張祥龍先生積極探索中國哲學研究的新範式。他早先以現象學方法研究先秦諸子,後逐漸轉向並集中於(yu) 儒家哲學研究,旁參印度古學,參酌現代西方哲學,體(ti) 大思深,發人未發,成為(wei) 儒學思想當代建構的重要代表人物。

緬懷!北大哲學係教授張祥龍逝世丨光明日報全媒體

在現象學研究方麵,張祥龍以海德格爾哲學為(wei) 起點,融入中國傳(chuan) 統體(ti) 道方法,別開生麵,推動了海德格爾哲學與(yu) 中國思想的結緣,促進了海德格爾的中國化。他對現象學的研究極富新見,在漢語學界乃至國際現象學界都卓然自立。張祥龍在比較哲學研究領域進行了卓越探索,為(wei) 深化哲學理解和各文明哲學之間對話,帶來了諸多啟發,開創了包括印度哲···

【孫海燕】敬挽張祥龍先生

一頷長須,滿腔憂患,公勸斯民家與(yu) 孝;天心待複,儒哲雲(yun) 亡,誰言往聖古中今。

【丁耘】敬挽張祥龍先生

質美濁世能保此心為(wei) 赤子,學醇首丘猶全其性是人師。

【黃玉順】悼張祥龍教授

夤夜驚聞訃告凶,儒門不幸失飛龍。短歌涙湧如長夜,炎夏心寒似凜冬。魏闕堪傷(shang) 乘鶴去,泉城猶憶與(yu) 君逢。斯人道德文章在,何處更須尋遺蹤!

【穀繼明】敬挽張祥龍先生

進德修業(ye) ,曾經西海登道岸;視履考祥,且乘六龍返清虛。

【吳飛】敬挽張祥龍先生

緣在通生死六龍禦天歸中道,知幾理孝慈一陽來複見我心。

【王立剛】一個人的會飲——紀念張祥龍

我不想說,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的開始。但我真的希望,對於(yu) 哲學家,對於(yu) 智者而言,現實生命的終結,就會(hui) 去往一個(ge) 和古今所有哲人重逢的雅典學院、兜率之天、舞雩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