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家訓、家規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明清以來,伴隨著宗族庶民化、組織化加強,家訓、族規空前繁榮,形成族譜與(yu) 規訓共盛現象。民間規訓內(nei) 容契合儒家精神,涉及生活方方麵麵,強調以道德倫(lun) 理修身,建立起治家、處世的哲學,讓子孫有所遵循;並多引用史實典故、嘉言懿行進行通俗化詮釋。民間家訓族規以其龐大的體(ti) 量和廣泛的受眾(zhong) 群體(ti) ···
古代中國的治理,一條重要準則是“德主刑輔,禮法合治”。治理本末次序是導之以德、約之以禮、齊之以政、裁之以法。德禮為(wei) 根本,而政法為(wei) 治道之末。“克明德慎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是內(nei) 在規範,禮是軟規範,政法則是硬規範,這既是長治久安之道,也是治理成本最小化的係統化治理方式。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偉(wei) 大詩人,被稱為(wei) “田園詩派之鼻祖”,其“不為(wei) 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陶淵明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le) 道、躬耕田園,這種清高耿介、勤勞樸素的品格與(yu) 其家風熏染是分不開的。
中華民族視家與(yu) 國為(wei) 緊密聯係的整體(ti) ,倡導修身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故而曆來重視治家,在數千年的實踐中,先賢在此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並以家訓、家書(shu) 、家譜、家禮等形式廣泛流傳(chuan) 。這些寶貴的治家理論與(yu) 實踐凝聚著先賢的心血和智慧,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閃爍著永恒的光芒。
家風是一個(ge) 家庭在長期延續過程中形成,體(ti) 現家庭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傳(chuan) 和世代遵循的價(jia) 值準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倡導正己正家的修齊信條、奉行勤儉(jian) 齊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處世原則、注重規範約束的外力保障,為(wei) 現代家風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曆史經驗,對涵養(yang) 新時代良好家風具有重要意義(yi) 。
張祥龍先生逝世後,親(qin) 人悲慟,學林震驚。哀傷(shang) 之情不能自已,許多親(qin) 朋故舊、學界友人寫(xie) 了大量情真意切的紀念文章和挽詩挽聯。為(wei) 了不辜負親(qin) 友們(men) 對張祥龍先生的深情懷念,張祥龍先生弟子朱剛受師母張德嘉女士委托,將大多數紀念文章和挽詩挽聯匯編為(wei) 《緣在之思——張祥龍先生紀念文集》一書(shu) ,目前該書(shu) 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橫渠四句”。橫渠先生,即是宋代大儒張載,“學古力行,為(wei) 關(guan) 中士人宗師”。自張載開創關(guan) 學,此派綿延至清末,名家輩出。
張祥龍先生是現代以來第一個(ge) 充分認識到現代性的嚴(yan) 重問題、進而對現代性進行了徹底反思的儒家學者,他由此而開啟的思想方向根本不能放在現代新儒家的舊方案中去理解,而是意味著一個(ge) 新的思想路標。張祥龍先生既開啟了現象學的新可能、創造了現象學的新形態,又為(wei) 如何追尋意義(yi) 源頭這一哲學本身的使命提供了新啟發。
天府之國,山川壯麗(li) ,人文深厚。四川古代曆史上誕生了許多文化名人、文化世家,他們(men) 或以經學立身,或以文學名世,或以史學傳(chuan) 家,探尋他們(men) 的故事,我們(men) 能看到家學、家風、家訓的深遠影響。
“一個(ge) 民族沒有了經典,就沒有了文化、沒有了曆史、沒有了根基、沒有了靈魂、沒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沒有了未來與(yu) 希望。中國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亡經典’的時代,最緊迫的文化任務就是複興(xing) 經典。複興(xing) 經典要做的事很多,但第一步則是少兒(er) 讀經。所以,當代複興(xing) 中國文化的曆史使命就具體(ti) 落實成了少兒(er) 讀經。”
4月30日-5月2日,山東(dong) 省東(dong) 萊國學教育學校“槐花飄香東(dong) 萊論道”研習(xi) 會(hui) 活動順利舉(ju) 辦。來自北京、上海、濟南、青島、西安、山西、廣東(dong) 、河北、江蘇等多地的國學教育推廣者、從(cong) 業(ye) 者、東(dong) 萊新老家長、中小學校長、幼兒(er) 園園長、培訓機構負責人及社會(hui) 關(guan) 心熱愛國學教育的人士與(yu) 會(hui) ,圍繞當前國學推廣、傳(chuan) 播文化、家校共育和東(dong) 萊國學教育體(ti) 係等方向···
“父慈子孝家和睦,廉潔為(wei) 官人稱頌。化行鄉(xiang) 黨(dang) 淳風俗,人過程門肅起敬。”這是人們(men) 稱讚二程清廉家風的詩句。二程,即北宋程顥程頤兩(liang) 兄弟,是宋代理學的重要奠基者。程氏兄弟於(yu) 北宋明道年間出生於(yu) 黃州府黃陂縣城西草廟巷程鄉(xiang) 坊思賢堂,也就是今天武漢市黃陂區文教巷42號。
提到中國古代的文章大家,我們(men) 總會(hui) 想起“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聲名遠播,與(yu) 中國的選本文化密不可分,八大家文采斐然,人格亦備受推重,能夠“載道”之文,必出自仁義(yi) 之士。回顧這些文章大家的煉成之路,固然與(yu) 其天賦、努力密不可分,但良好的家風家訓也至關(guan) 重要。下麵我們(men) 就到唐宋八大家的“書(shu) 香門第”去看一看,感受、體(ti) 悟他們(men) 的家風···
雖然多地把調整的重點指向英語科目,不約而同地降低了其權重,但也麵臨(lin) 著三個(ge) 突出性的問題:一是目前中考、高考英語科目測試重心過度集中在語法和閱讀理解,缺少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測試。二是是“應試英語”、“啞巴英語”的問題依然嚴(yan) 峻。三是英語科目當前的改革存在“漏洞”。針對問題,需進一步推進中考、高考英語科目改革,創新初中、高中···
家訓,又被稱為(wei) “家範”“家箴”“家語”“家規”等。我國目前可見最早的家訓是周公的《誡伯禽書(shu) 》,曆代久為(wei) 傳(chuan) 頌的家訓有諸葛亮《誡子書(shu) 》、顏之推《顏氏家訓》、朱柏廬《朱氏家訓》和曾國藩的《家書(shu) 》等。
楊時(1053—1135年),字中立,號龜山,福建將樂(le) 人。宋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曾任工部侍郎,拜龍圖閣直學士。師從(cong) 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為(wei) “程門四大弟子”之一,倡道東(dong) 南,被尊為(wei) “程氏正宗”“閩學鼻祖”。
《中西印哲學導論》是張祥龍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shu) 。看似一本新書(shu) ,實則卻是張老師20年教書(shu) 的結晶。從(cong) 2002年他開始上這門哲學導論課到2022年出版,中間凝結了他對於(yu) 哲學最基本的理解,展現了他中西印的寬廣視野,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讀的大書(shu) 。
美好生活會(hui) 露出其猙獰的一麵,哲學在此亦會(hui) 悵然失語。雖不是張老師的入門弟子,在精神世界中,感覺與(yu) 張老師非常親(qin) 近,一直把張老師視為(wei) 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自己的學術探索亦與(yu) 張老師息息相關(guan) 。
他對我說過:“我感恩美國,感恩他們(men) 對我和泰蘇一家的慷慨接納和幫助,基督教文化的合理存在這我也知道,但是,這個(ge) 世界對東(dong) 方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忽視和不公正需要被糾正,中國文化需要在世界上占據它應有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家風的傳(chuan) 承往往是與(yu) 家訓、家規結合在一起的。家訓家規是一種以家庭為(wei) 範圍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中國曆史上以家訓為(wei) 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經出現,後來綿延不斷,直至晚清民國,是我國教育文化的一個(ge) 重要方麵。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