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追思 - 伟德平台体育
圖卡丨經世致用,一代儒宗:紀念梁漱溟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

梁漱溟,近代儒家代表人物。生於(yu) 西元1893年10月18日,卒於(yu) 西元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yu) 北京。著有《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xiang) 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yi) 》《人心與(yu) 人生》等。

【許進安】馮友蘭和他的舊邦新命

河南省唐河縣城西北部,有一片青磚灰瓦的建築群,不起眼的外型,卻是中國的一片文化高地。這裏生動的展覽能把遊客帶入到真實而又玄妙的哲學天地間,這就是馮(feng) 友蘭(lan) 紀念館。

【徐大明】用仁愛的情感豐富國人的精神世界 ——紀念中國著名哲學家蒙培元先生

蒙培元先生逝世十多天了,想著這位從(cong) 未謀麵但十分敬仰的老人,我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如骨鯁在喉,總想寫(xie) 些文字,表達思念之情。

【郭沂】深切緬懷蒙培元先生

在這個(ge) 特殊的時刻,我想告訴世人,蒙培元先生曾經影響我的學術和思想,和他的交往是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林安梧】敬悼中國社科院哲學家蒙培元教授

培天地 惟性情 誌道據德 本末終始 萬(wan) 物位育,元乾坤 祇寂感 依仁遊藝 幽明死生 一心中和。

【郭齊勇】懷念蒙培元先生

在中國哲學史學界,蒙先生是較早研究中國哲學的生態哲學與(yu) 心性哲學的專(zhuan) 家之一,在這些領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生態哲學方麵,蒙先生從(cong) 儒家、道家、玄學、理學中吸收營養(yang) ,重新詮釋“天人合一”、“生”、“仁”學,闡釋“仁”的差異性與(yu) 普遍性、生態哲學中的宗教問題、科學理性與(yu) 情感理性的問題、特殊主義(yi) 與(yu) 普遍主義(yi) 的問題、克服工業(ye) 文化與(yu) ···

訃聞丨蒙培元先生逝世

蒙培元先生在宋明理學、情感哲學、生態哲學等研究領域有著傑出的成就,代表著作有《理學的演變》《中國心性論》《情感與(yu) 理性》《心靈超越與(yu) 境界》《人與(yu) 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等,對於(yu) 儒家思想的曆史研究和當代創造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張振濤】盡公不顧私 —— 孔德墉先生行狀二三事

孔德墉先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le) 研究所的開創者之一,也是“資料室”(圖書(shu) 館的初期稱呼)最早的負責人,為(wei) 收藏事業(ye) 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的三件事尤為(wei) 突出:第一,參與(yu) 接受盛家倫(lun) 的兩(liang) 萬(wan) 冊(ce) 圖書(shu) ,第二,謀劃接手鄭穎孫180件樂(le) 器書(shu) 譜,第三,確立音樂(le) 圖書(shu) 館分類法。

【郭齊勇】亦師亦友半生緣——懷念馮天瑜先生

馮(feng) 先生走了,我很寂寞。

【張任之】“氣”“象”有深意——懷念張祥龍老師

一直以來,我自己都覺得和張祥龍老師很親(qin) 近,也許是因為(wei) 祥龍老師和我的老師倪梁康老師很近,也或許是因為(wei) 我和祥龍老師的學生朱剛兄很近。當然這種近隻是外在的,慢慢地我越來越發現,祥龍老師給人的那種親(qin) 近感更多是源於(yu) 他自身的“氣象”。

孔子七十九代嫡長孫孔垂長先生在京期間出席孔德墉先生追思會並致辭

2月22日上午,由中華孔子學會(hui) 孔子後裔儒學促進委員會(hui) 主辦的孔德墉先生追思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孔子七十九代嫡長孫、至聖孔子基金會(hui) 會(hui) 長、孔德墉先生治喪(sang) 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孔垂長,應邀出席追思會(hui) 。孔德墉先生的家屬,家鄉(xiang) 領導,工作單位領導,兼職單位領導,生前友好代表,社會(hui) 各界代表,來自北京等二十多個(ge) 省、直轄市的孔子後裔代表共70餘(yu) 人···

【海裔】思想史上的劉海波

如果有人想了解後冷戰時期的中國的思想界如何從(cong) 推崇哈耶克《走向奴役之路》走到今天的“道路自信”,劉海波的探索軌跡尤其具有典型性。他從(cong) 一種來自異域的反思20世紀革命的保守主義(yi) ,逐漸走向反思“究竟要保守什麽(me) ”,進而發現,要解決(jue) 時代的關(guan) 鍵問題,恰恰需要保守在20世紀革命中產(chan) 生的新秩序,為(wei) 其提供不同以往的、植根於(yu) 中國古典文明的···

【夏勇】七律 送海波

葬父陪陽默夜辰,忽傳(chuan) 噩耗又親(qin) 人。昔年政體(ti) 同為(wei) 夢,今日歧途相惜珍。文論每弘多側(ce) 目,思行未見少誠真。橫流滄海歸空淼,但信昆侖(lun) 草木春。

伟德线上平台敬挽劉海波先生

雄風再鼓初,堪可千秋繼屈賈;大節孤鳴久,當由海內(nei) 惜英雄。

訃聞|劉海波先生逝世

劉海波先生對儒家傳(chuan) 統保持著興(xing) 趣與(yu) 認同,強調延安與(yu) 莫斯科的分離,提出了先進性團體(ti) 政治和“延安體(ti) 係”的理論,認為(wei) 中華民族先鋒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精神氣質對儒家優(you) 良傳(chuan) 統有所吸收,明確提出“馬克思諸子化”和以古典心智重新發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

慎終追遠,薪火相傳 ——顏景鬆先生線上追思會紀實

顏景鬆,男,漢族,1925年8月生,山東(dong) 滕縣(今滕州市)人,新鄉(xiang) 學院教授,中共黨(dang) 員。12歲便跟隨祖父楸園先生顏蕙山(字蘭(lan) 亭,1877—1955)於(yu) 私塾學習(xi) 經典、書(shu) 法、太極等,係統接受國學文化熏陶,謙稱“楸園後人”。

【孫向晨】誠者自成 而道自道——紀念張祥龍先生

美好生活會(hui) 露出其猙獰的一麵,哲學在此亦會(hui) 悵然失語。雖不是張老師的入門弟子,在精神世界中,感覺與(yu) 張老師非常親(qin) 近,一直把張老師視為(wei) 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自己的學術探索亦與(yu) 張老師息息相關(guan) 。

【殷慧】禮的教育:追憶陳戍國老師

我的三禮學啟蒙主要得益於(yu) 陳老師的講授和指導。陳老師上課,都是一字一句讀,三小時連上,中間不休息,用的教材就是他的《禮記校注》《周禮儀(yi) 禮禮記》(嶽麓書(shu) 社本)。有時他將書(shu) 反扣在桌上,微闔雙眼,引申發揮,說點典故和趣事,表明一下自己的觀點,在我看來這是課中興(xing) 味盎然處。

【林安梧】敬悼馮天瑜教授:辯封建製度、溯元典精神的文化史大師

「天降爾衷,通經博史,辯封建製度,原來乾坤並建,瑜成本性,善藝能文,溯元典精神,確是一統多元。」

【張泰蘇】父親張祥龍先生和我

三年喪(sang) 期之後,逢年過節時,我想我會(hui) 舉(ju) 杯遙祝,祝父親(qin) 的在天之靈能在我感知不到的某個(ge) 維度裏遇到另一種更加真實的“林間空地”。我相信他一定能聽到,也相信他一定會(hui) 的。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