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為學須善用加減之法

古人注重“學”。孔子自稱“好學”,弟子中亦僅(jin) 稱顏回為(wei) “好學”(“哀公問:弟子孰為(wei) 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其為(wei) 學之方,有一點很重要,我把它概括為(wei) 一種“加減之法”。這個(ge) 加減之法,在今天也有重要的意義(yi) 。

【柯小剛】堯與許由的乾坤並建

近來更新較慢,因為(wei) 寫(xie) 一篇文章要費很多工夫。又有網友反映,一篇太長的話,看不過來。所以,不妨依古人筆記體(ti) ,有感即發,不拘長短,每次講明白一個(ge) 意思就好。

【閆高炯】義以為質

大義(yi) 存心,正道直行。自古以來,道德高尚的人都把“義(yi) ”作為(wei) 安身立命的根本。《論語·衛靈公》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論述:“君子義(yi) 以為(wei) 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意思是說,君子把義(yi) 作為(wei) 立身之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言辭來表達,用誠信的態度去完成。在《論語·陽貨》中,孔子又說:“君子義(yi) 以為(wei) 上。君子有勇而無義(yi) 為(wei) 亂(luan) ,小人···

【劉青衢】定心說

心者身之主宰,心有定則事可為(wei) 。人之患,常在心不能定。

【陳嘉許】試論元典的“前兩章現象”

“前兩(liang) 章現象”,指中外元典普遍存在的一種結構現象,即:第一章開宗明義(yi) ,第二章呈現根本操作要領,前兩(liang) 章是全書(shu) 的精髓,後麵諸章通常是對前兩(liang) 章的詳細發揮或者補充。

【崔海鷹】大勇孔門

在不少人的認知裏,“儒”字似乎帶有柔弱的特質,以至於(yu) 常在潛意識裏覺得:但凡儒者乃至與(yu) 儒家、儒學相關(guan) 之人,無論貴賤窮達、得誌失意,都會(hui) 是一副文弱怯懦的模樣。這一觀感化為(wei) 成見,甚至溢出國門:據說不少外國人認為(wei) ,中國人固然聰明勤奮,在人際交往中卻總會(hui) 難掩內(nei) 斂怯弱,以致作家三毛曾抗議道:“我不再去想父母叮嚀我的話,但願在···

【劉青衢】不朽論

道者,形而上也。子曰:“下學而上達。”下者形而下之器,上者形而上之道,求道有門,須在形而下中尋找一個(ge) 切入口而上遂天道,才能真實切己,才是自得之學。這個(ge) 形而下的切口就是生命的觸動,包括正麵的奮發與(yu) 反麵的擊打。得失、榮辱、成敗、智愚、美醜(chou) 、夭壽、貧富、貴賤都是生命的焦點,都能觸動人,但不是最根本的觸動。最根本的觸動···

【曾海軍】人生最大的欣慰,莫過於有人因你而前行

承擔全校的中華文化課程這麽(me) 些年,對自己的教學效果一直心有不安。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準備和投入,大多數同學在課堂上都表現得比較漠然。若按丁老師的說法,教室裏坐著兩(liang) 三百號人,隻要有那麽(me) 幾雙眼睛盯著你,甚至還有一雙眼睛因你的講授而放出光彩,就為(wei) 這幾位同學講也就值得了——就此而言,在我多年的中華文化課上,還是遇到過一些類似···

【許石林】為什麽說平兒姑娘是《紅樓夢》中賈府的福星?

《紅樓夢》第六十、六十一回,賈府的下人們(men) 中間,因茉莉粉、薔薇硝、玫瑰露、茯苓霜,展開了激烈爭(zheng) 鬥。

【柯小剛】詩無解而有道

詩無解。解詩之義(yi) 實不在解,在合:合天人,合物我,合古今,合作者與(yu) 讀者。“詩提供一個(ge) 瞬間,讓一切人成為(wei) 一切人的同時代人,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海子《民間主題》)詩有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溫厲】優雅的知識女性和了不起的母親

一位阿嫂的飯桌下壓了一頁紙,是手寫(xie) 的一首關(guan) 於(yu) 寵妻的歌謠,內(nei) 容忘記了。如果讓像北大畢業(ye) 女性一樣聚焦於(yu) 家庭的女人或母親(qin) 失望了,應該是男人做的尚不夠好吧。

【劉青衢】《三體》諸問題與儒家哲學

《三體(ti) 》未必是反傳(chuan) 統和反人文的,吾人講傳(chuan) 統與(yu) 人文,也不意味著反《三體(ti) 》。相反,《三體(ti) 》以其獨到的視角對傳(chuan) 統哲學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於(yu) 開闊視野、辯證批判、激活思想大有裨益。隻是,看完《三體(ti) 》,對人類的前途不免感到悲觀;不忘儒學,或許能讓人恢複一點樂(le) 觀,至少多一點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的勇氣。

【許石林】放任無良自媒體營銷號斷章取義、嘩眾取寵,如你所願?

“解決(jue) 日本老齡化唯一的辦法,‘是老年人集體(ti) 切腹自盡’?耶魯大學教授觀點引爆輿論。據日本Agora網站2月13日援引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對於(yu) 如何解決(jue) 日本社會(hui) 老齡化問題,耶魯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成田悠輔在2021年12月的網絡新聞節目ABEMA Prime中表示:‘最終還要靠老年人集體(ti) 自殺、一起切腹。’他還稱未來可能會(hui) 強製執行安樂(le) 死,此番言···

【溫厲】“不負如來不負卿”與“不負高天不負人”

邵堯夫,六世大和尚與(yu) 曾緘,皆為(wei) 吾國之先賢,共同成就一“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亦共同成就當下一”中國“,然吾國未來之命運際遇究竟如何,則存乎其人。

【許石林】“作”,真是個壞東西

山西方言民歌《人在外麵心在家》,山西歌唱家陳有平的演唱我很熟悉,非常好聽、動人。

【陳嘉許】經書避免曆史化的三種途徑

經在成書(shu) 過程中,盡量避免了曆史化,以確保其義(yi) 理最大程度的跨時空通用性,或者說確保流傳(chuan) 得盡量廣、遠。由於(yu) 這個(ge) 緣故,經有超越於(yu) 史、區別於(yu) 史的特點。

【餘東海】儒眼金睛論佛道——東海微言集

佛道兩(liang) 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於(yu) 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為(wei) 天道所蔽而不明人道;其二是蔽於(yu) 坤而不知乾。

【高小強】聖人之知與能(下) ——壬寅年《孟子》《中庸》研讀劄記(之二)

聖人與(yu) 天道為(wei) 一,這是明確的。首要的,他們(men) 皆為(wei) “誠者”以至“至誠者”,像孔子所說,“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cong) 容中道,聖人也”。其實,孟子也講,“是故誠者,天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朱子以為(wei) ,“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wei) ,天道之本然也”。

【許石林】蒸年饃不可不知的講究與禁忌

關(guan) 中人家蒸年饃,頭一鍋出來,主婦會(hui) 火中取栗似的快速從(cong) 蒸籠中取出一個(ge) 熱饃,獻到祖先神位前,口裏念禱:先人先吃,家裏蒸年饃哩!

【許石林】從蒸年饃理解關中人常說的“你虧了紹”是啥意思

所謂過年、年味兒(er) ,不僅(jin) 僅(jin) 在除夕、正月初一才開始,正宗的年應該從(cong) 進入正月吃臘八粥(麵)到臘月二十三祭灶,就逐漸濃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