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參加了一些文藝評審評獎,所見評審評獎標準中均特別設“是否原創”一條,即作品、節目屬原創則加分。
中秋國慶雙節,連續值班兩(liang) 天,2日下午居然中了暑。沒想到,大夏天幾個(ge) 月沒事,過了中秋,中午逛了逛菜市場,逛者腦袋在太陽底下走了走,倒中暑了。
先生遠出周公,姓蔣氏,諱慶,字勿恤,號盤山叟,生於(yu) 貴州貴陽,後學稱盤山蔣子雲(yun) 。先生年至古稀,初度之辰,時在國慶。中華上下,舉(ju) 國為(wei) 歡。後學梅誌,遙祝先生:盤山俟聖兮,反袂拭沾。思比江水兮,壽若南山!
前日講座,分享二十四節氣之“白露”節氣文化。聽眾(zhong) 對講座中提到的大雁文化很感興(xing) 趣。
《春秋》是史書(shu) 、經書(shu) 、政書(shu) 、禮書(shu) 、刑書(shu) 、憲書(shu) 雲(yun) 雲(yun) ,知之者夥(huo) 矣。《春秋》之為(wei) “王書(shu) ”,則須作必要的說明,而其要有三
孔子刪定《尚書(shu) 》,以“二帝三王”為(wei) 典範。二帝即堯、舜,三王則是大禹、商湯和周文王。孔子把這五位君王的天下治理,視為(wei) 人類文明的最高峰,故稱之為(wei) “聖王”。由聖王之道開創出來的治理秩序,則稱之為(wei) “王道”秩序。
孟子最早提出“創業(ye) 垂統”的說法。孟子說:“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wei) 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ye) 垂統,為(wei) 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wei) 善而已矣。”創業(ye) 垂統的開國君主也被成為(wei) “創業(ye) 之君”。。而“可繼”就是“繼體(ti) 守文之君”(或“守文之君”)。此後“創業(ye) 垂統”“創業(ye) ”不斷出現···
關(guan) 於(yu) “什麽(me) 是人類的美好生活”,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對此做出的回應是一項始於(yu) 1938年的科學探索,迄今已達85年,更迭了三代人,包括最初的724名參與(yu) 者與(yu) 他們(men) 的1300多名後代。它如今還在繼續發展壯大,成為(wei) 有史以來對人類生活進行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深入性縱向研究,也成為(wei) 心理學史上最長的一項努力揭示美好生活與(yu) 人類幸福的偉(wei) 大作品。
《箴膏肓》:“何休曰:‘古製,諸侯幼弱,天子命賢大夫輔相為(wei) 政,無攝代之義(yi) 。昔周公居攝,死不記崩。今隠公生稱侯,死稱薨,何因得為(wei) 攝者?且公羊以為(wei) 諸侯無攝。’箴曰:‘周公歸政,就臣位乃死,何得記崩?隠公見死於(yu) 君位,不稱薨雲(yun) 何?且《公羊》宋穆公雲(yun) :吾立乎此,攝也。以此言之,何得非左氏?’”
數千年來,人類文明之丕變於(yu) 當今之世為(wei) 甚——工業(ye) 化、城市化、現代化帶來的是“陌生人社會(hui) ”,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則是“虛擬人社會(hui) ”。這個(ge) 新型的陌生而又虛擬的世界,與(yu) 傳(chuan) 統的熟悉而又現實的世界,有著重大區別乃至是天壤之別,而此前種種習(xi) 以為(wei) 常、視為(wei) 當然的傳(chuan) 統道德倫(lun) 理規範正在逐漸變得失力失效,從(cong) 而不可避免地將人心人性置···
“見得思義(yi) ”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yi) 。”《季氏》篇記錄了一些孔子以數字作出歸納的人生戒示,包括我們(men) 熟知的“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等,於(yu) 簡明之中見深刻內(nei) 涵。
發蒙是好像是1970年,長沙南區的沙湖橋小學。父母都在自來水廠工作,住在南站道坡宿舍。從(cong) 家裏到學校走路大概需要二十來分鍾。從(cong) 坡上下來的拐角有一個(ge) 小鋪子。瓶子罐子裏裝著梅子、蠶豆、冬瓜糖之類的零食,現在又都複活了,但不再是從(cong) 前的味道。
“長沙裏手湘潭票,湘鄉(xiang) 嗯啊做牛叫”,“裏手”“做牛叫”都有調侃之意,“票”應該也不會(hui) 有什麽(me) 特別褒獎之義(yi) 。但是,如果湘潭人、湘鄉(xiang) 人都屬於(yu) 寶古佬,那麽(me) 勉強把它解為(wei) “勇猛”至少字麵上可以成立,古籍就多有“票帥”“票雄”的用法。一直都有辦書(shu) 院的情結,順義(yi) 的院子被強拆後有點心灰氣冷。現在,是不是可以考慮在雲(yun) 山院傳(chuan) 道受業(ye) 再續弦歌?
《論語》一書(shu) 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卓越代表,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具體(ti) 表現。它是一本“交談”式的經典。孔子在與(yu) 弟子及他人的交談之中,創設情境,將“大道”的智慧具體(ti) 化,給予人們(men) 為(wei) 人處世的明確指導。
通過儒教思想根脈的溯源,可以看出儒教文明的世界圖景與(yu) 其他宗教聖人創教的依據一樣,都是聖人“以通神明之德”領悟宇宙生命根源而開創的終極性的道德教化。
本文不揣淺陋,嚐試結合古文字的有關(guan) 成果,在前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64卦的命名原理。學力所限,不敢以為(wei) 確論,隻希望能對這個(ge) 問題起點拋磚引玉的作用而已。
《尚書(shu) 序》:“鄭作《書(shu) 論》,依《尚書(shu) 緯》雲(yun) :‘孔子求書(shu) ,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shu) ,迄於(yu) 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wei) 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wei) 《尚書(shu) 》,十八篇為(wei) 《中候》。以為(wei) 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黃帝玄孫,以為(wei) 不可依用。’”
在中國過去兩(liang) 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上,孔子及其儒學在中國社會(hui) 和文化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在中華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現代意義(yi) 上孔子是儒家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孔子更為(wei) 人類社會(hui) 尤其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經過了一整個(ge) 長夏,暑熱還未消散,驕陽仍似火,偶爾有一陣微風吹來,浮躁之氣便仿佛散去了幾分。
《春秋》天子爵稱暨孔子改製考(一)】《春秋》爵三等,天子一等,公侯一等,伯子男一等是也。何三等?王者以製,一商一夏,一質一文。商質者主天,法三光而爵三等,公侯伯是也,以天子乃天之子而天所命故不爵稱;夏文者主地,法五精而爵五等,公侯伯子男是也,以天子乃天之子而天所命故亦不爵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