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位於(yu) 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的孔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儒家文化的載體(ti) ,也是中國曆代崇儒的見證,而坐落其間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內(nei) 陳列大量碑碣石刻,記錄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廟祭廟的曆史。令人驚奇的是,除漢文外,還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xie) 的碑文。
以儒家思想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為(wei) 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儒家思想也可從(cong) “功夫”的角度詮釋。怎樣幫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格蘭(lan) 穀州立大學哲學係榮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探討上述話題。
本源社區書(shu) 院由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會(hui) 發起人胡葆森先生創立,是本源人文公益基金會(hui) 下設旨在提升社會(hui) 民眾(zhong) 人文素養(yang) 、推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一項純公益項目計劃。書(shu) 院意在以社區為(wei) 基本單元,以書(shu) 院為(wei) 教育和傳(chuan) 播形式,架構傳(chuan) 統文化及人文教育推廣的基礎網絡,營建更貼近大眾(zhong) 的社會(hui) 普及平台,推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及人文教育在現實生···
在數千年中華文明史長河中,以孔子思想為(wei) 代表的儒學,作為(wei) 一抹鮮明的底色長久存在。在跨越時空、跨越國界的中西對話進程中,孔子思想也是一個(ge) 伴隨著歲月的洗禮而曆久彌新、經久不衰的主題。在學術界,它也因此被評價(jia) 為(wei) “中國獻給世界的偉(wei) 大禮物”。
清華國學院從(cong) 2017年起就有明代哲學這一會(hui) 議係列的設計。從(cong) 2017年起,我們(men) 先開始做的是陽明學,焦點是陽明學的文獻,還是以王門後學為(wei) 主,這是我們(men) 第一次開的明代的會(hui) 議。第二次,也就是2018年,我們(men) 開的是劉宗周,因為(wei) 那年正好是劉宗周(誕辰)的整年。
“書(shu) 院夢是學術夢,貫通文史哲;書(shu) 院夢是文化夢,出入儒釋道;書(shu) 院夢是教育夢,關(guan) 係你我他;書(shu) 院夢還是民族夢,承載家國天下。”這是我對書(shu) 院發展的一個(ge) 粗淺理解。今天的書(shu) 院發展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基於(yu) 這樣一種現實,我對書(shu) 院有以下這三點反思:一思大與(yu) 小,二思新與(yu) 舊,三思進與(yu) 退。
孟子是中國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以“講仁愛”“重民本”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仁政”智慧及“全球共同體(ti) ”思想,推崇和平和諧,反對不義(yi) 戰爭(zheng) ,引導人們(men) 成就美德,成為(wei) 向善向上之人,最終實現“天下定於(yu) 一”“萬(wan) 物歸於(yu) 仁”的社會(hui) 理想。這些思想智慧展現出永恒價(jia) 值,與(yu) 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契合,對當今世界經濟···
人類文明從(cong) 原始文明、遊牧文明、農(nong) 業(ye) 文明、工業(ye) 文明到信息文明、金融文明、人工智能文明,曆史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人性的不斷改造。
當前,世界正麵臨(lin) 氣候變化挑戰,全球變暖、物種滅絕、極端天氣等帶來了嚴(yan) 重的破壞性後果。為(wei) 了應對危機,人們(men) 需要一種新的、能夠提供指引的理念,以保護生態、推進綠色發展、促進環境治理變革。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推崇天人合一,蘊含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白鹿洞書(shu) 院位於(yu) 江西廬山五老峰東(dong) 南麓,肇始於(yu) 唐,興(xing) 於(yu) 五代,定名於(yu) 北宋,宏大於(yu) 南宋朱熹之複興(xing) ,綿延於(yu) 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享有“海內(nei) 書(shu) 院第一”“天下書(shu) 院之首”的美譽。
將《論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及人文通識課,這是蘭(lan) 州交通大學馬克思學院杜華偉(wei) 老師踐行“大思政課”的有力嚐試。既是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又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杜老師巧妙地將二者結合起來,積極進行課堂改革,不斷提升思政課的親(qin) 和力、吸引力與(yu) 實效性,這是她多年來堅持不懈的事情。
文化交涉學是一門新興(xing) 學科,近年來相關(guan) 討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領域。文化交涉學研究者強調的關(guan) 鍵詞包括“跨領域”“跨文化”“跨地域”“多對多”“多元化視角”“從(cong) 周邊看中心”。本報記者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鄭夢娟和日本關(guan) 西大學名譽教授、東(dong) 西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曆史學院近代東(dong) 西語言文化接觸···
儒家文化怎樣“出海”,一直是儒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作為(wei) 中國的近鄰,韓國與(yu) 中國淵源頗深,其文化發展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禮俗文化尤其明顯。近日,在山東(dong) 曲阜舉(ju) 辦的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曰美就儒學對韓國禮俗文化的影響議題,接受了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孟夏之末,我們(men) 坐在安化梅城鎮的文廟泮池邊,濃稠的綠意從(cong) 四周裹過來。大樹的枝葉嚴(yan) 絲(si) 合縫地擋住天光,長勢蓬勃的青苔為(wei) 地磚圍出毛絨樣的邊。泮池,一汪淺綠色的半月形的水潭,倒映著草木之影。幾尾橘紅的鯉魚在影中遊動,間或發出極輕微的“謔”的躍水聲。
本文係郭齊勇先生於(yu) 7月3日上午,在湖北經心書(shu) 院“經心 · 浦江學堂”一字級畢業(ye) 典禮上的發言,上圖為(wei) 郭齊勇先生在發言。
“相對於(yu) 當代中國哲學與(yu) 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的主題而言,比較哲學與(yu) 比較文化的研究隻是一種學術助緣與(yu) 手段。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比較哲學與(yu) 比較文化研究將是一個(ge) 需要有眾(zhong) 多學人長期耕耘的廣闊的學術領域”,在“比較哲學翻譯與(yu) 研究”叢(cong) 書(shu) 總序中,叢(cong) 書(shu) 主編如是指出了比較哲學與(yu) 比較文化研究在學術史中的地位變化。
在現實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外部世界難以把握的當下,許多人對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修心”理念產(chan) 生興(xing) 趣,從(cong) 中汲取自我實現的精神養(yang) 分。
貴州省“十四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孔學堂書(shu) 局出版的《陽明文庫》,是集學術上的權威性和規模上的唯一性於(yu) 一體(ti) 的新時代出版工程。該出版工程以陽明文化為(wei) 核心,多角度、深層次挖掘陽明文化資源,高水準、全方位匯聚和推出海內(nei) 外陽明學研究精品力作。
具體(ti) 形上學要求對具體(ti) 、現實、真實的世界作係統性的考察。它是對普遍性問題進行整體(ti) 追問,又有著開放性並展現為(wei) 發展過程。
熱門電影《第二十條》中,“我們(men) 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法律的權威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等台詞,折射出中華法治文化中的人本主義(yi) 精神,引起觀眾(zhong) 情感共鳴。回顧曆史,古代中國如何兼顧“天理、國法、人情”綜合治理國家?公法內(nei) 容為(wei) 主導的中華法係何以體(ti) 現人本主義(yi)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