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中國古代偉(wei)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jun) 事家,王陽明的思想遠播海外,不僅(jin) 展現了強大學術生命力,也成為(wei) 與(yu) 西方對話的重要思想資源。近日,中華儒學會(hui) 副會(hui) 長張新民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暢談陽明學在西方世界的傳(chuan) 播。
2013年1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山東(dong) 曲阜時,發表了重要講話。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要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引導全體(ti) 人民向善向上,要使每個(ge) 人都成為(wei) 踐行中華美德的主體(ti) 。今天我講有關(guan) 孔子的思想,就是要立足於(yu) 總書(shu) 記的講話精神,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國學的核心是人學,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化人的關(guan) 鍵是化心。”
熱播影視劇《清平樂(le) 》中的範仲淹給觀眾(zhong)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作為(wei) 中國士大夫的典範,處江湖之遠,則興(xing) 辦學校、興(xing) 利除弊、惠澤百姓;居廟堂之高,則革新政令、整飭吏治、改革科舉(ju) 、砥礪士風。宦海沉浮,數進數退,苟利國家,生死以之,並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膾炙人口、千古傳(chuan) 誦的名句。
為(wei) 加快培養(yang) 造就本市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的指導下,上海東(dong) 方青年學社從(cong) 2010年起組織開展“上海社科新人”評選活動,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長,逐漸形成了涵蓋哲學社會(hui) 科學各學科領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學人共同體(ti) ,對於(yu) 加強社科理論隊伍建設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度。縱觀曆史,即便國家強大時也沒有侵略別國。立足當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如何讓海外理解中國的和平理念?揭示作為(wei) 中華文明底層結構的禮樂(le) 文明所蘊含的和平本質,或許是一條有效途徑。
著名漢學家孔漢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倫(lun) 理”理論,認為(wei) “沒有基於(yu) 全球倫(lun) 理標準的國際關(guan) 係新範式,就沒有全球的和平與(yu) 正義(yi) ”。2021年孔漢思去世,有關(guan) 世界倫(lun) 理的討論進入新的轉型和定位。“世界倫(lun) 理”的文明基礎是什麽(me) ?中國儒學能為(wei) 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精神內(nei) 涵,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基因而根植於(yu) 中國人的內(nei) 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風俗習(xi) 慣、日常生活與(yu) 行為(wei) 方式。在中國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文化複興(xing) 的今天,我們(men) 應如何認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與(yu) 內(nei) 涵,把握其評價(jia) 標準,通過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與(yu) 現代化運用,使···
上墳墓祭一直被視為(wei) 劣俗,與(yu) 儒家正禮主張的廟祭互相衝(chong) 突。經過東(dong) 漢魏晉南北朝的反反複複,唐代玄宗時期幹脆將寒食上墓的民間習(xi) 俗編入五禮,成為(wei) 正式的國家官頒禮式。開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皇帝敕令:“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wei) 恒式。”
“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最普遍的本土民間信仰之一,從(cong) 大都市到縣城,乃至部分鄉(xiang) 鎮,城隍廟網狀般均勻分布,祭祀活動和參與(yu) 人數眾(zhong) 多。同時,城隍神的形象往往極具地方性,通常是當地頗受敬仰的父母官或本地英雄。令人驚奇的是,在新加坡、印尼、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ya) 等地,也不乏大量城隍廟存在,甚至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
一頭白發,眼鏡架在鼻尖上,時而蹙緊眉頭,時而露出和藹可親(qin) 的微笑。當安樂(le) 哲教授坐在我的對麵,將他與(yu) 中國哲學的緣分娓娓道來,這個(ge) 目前海外中西比較哲學界的領軍(jun) 人物是那麽(me) 親(qin) 切與(yu) 儒雅,讓人感覺“很中國”。
《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徳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hui) 和諧的重要基點,是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夢想啟航的地方。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過程中,我們(men) 應該如何重新認識中華“家”文化的根本內(nei) 涵及其與(yu) 儒學的關(guan) 係,合理定位其在中華傳(chuan) ···
對於(yu) 人類共同的普遍關(guan) 切,不同的語言世界會(hui) 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資源。建基於(yu) 漢語之上的哲學理應深入思考在此語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關(guan) 切以及對於(yu) 這些關(guan) 切的回應。“漢語哲學”的提出與(yu) 表達直接涉及漢語世界的精神結構、漢語概念的構成以及漢語本身的特質與(yu) 規律。何為(wei) “漢語哲學”,其與(yu) “中國哲學”有何不同?複旦大學教授、哲學學院院長、通···
今天我們(men) 討論“聖賢—豪傑”這一概念,二者用一個(ge) 連接號連接起來,我的用意是要把二者集合起來考察。事實上。聖賢與(yu) 豪傑在曆史上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人格理想,但是在很多時候,也可能把它們(men) 連接起來。這個(ge) 理想來源於(yu) 哪裏?其實跟中國古代的“聖王”、“內(nei) 聖外王”等觀念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an) 係。
1966年至1967年,雷德蘭(lan) 茲(zi) 大學通過交換生項目把我送到了香港學習(xi) ,就像到了另一個(ge) 我不理解的星球。我認識了唐君毅,並跟隨勞思光一起學習(xi) 。而我自己終於(yu) 開始了解中國哲學的契機,是我明白了“道不遠人”,我發現中國哲學和中國人是一回事。到了年底,當我離開香港時,我的手裏捧著一本《道德經》,後來更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去理解它。
本公眾(zhong) 號將從(cong) “三代國家治理的霸道和王道”“儒家的國家治理目標:民意”“法家的國家治理目標:效能”“漢以後的帝國治理體(ti) 係:儒法互補、王霸並用”“中國傳(chuan) 統治理思想與(yu) 現代管理理論”五個(ge) 篇章依次推出朱漢民教授的《儒、法政治治理思想及管理學意義(yi) 》以饗讀者。
山東(dong) 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根與(yu) 魂,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一直滋養(yang) 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2021年,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在教育部和山東(dong) 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守正創新,砥礪奮進,錨定“四個(ge) 高地”建設,扛起“兩(liang) 創”時代擔當,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
孔漢思搞的全球倫(lun) 理,我並不反對,但他的毛病和問題在哪呢?就是他沒有突出責任倫(lun) 理本身的重要性,他的全球倫(lun) 理和責任宣言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對已有人權宣言和人權公約的解釋、說明或補充,沒有注意到其實權利和責任有著根本的不同。
我自己是希望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一門獨立的課程。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還可以促進我們(men) 民族的文化認同。隻有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才有可能解決(jue) “我是誰”的身份認同問題,解決(jue) 我們(men) 來自哪裏、又將走向何方這個(ge) 根本性的問題。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有比單純的道德教育更加豐(feng) 厚的內(nei) 涵,不能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等同於(yu) 德育,不能把···
1988年我就指出,儒學和現代文化的關(guan) 係,需要我們(men) 從(cong) 多元文化結構論的角度來看。現代文化需要多元文化要素的合成,其綜合的結構和指向,以確保其指向一個(ge) 平衡的、理想的方向。但不能強求係統的每一個(ge) 因素都要同一個(ge) 指向。西化派就是這樣,強求係統的每一個(ge) 要素都指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