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題目叫“陶澍與(yu) 湖湘學風”,這個(ge) 題目對於(yu) 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因為(wei) 我對陶澍的研究不是很多,對湖湘學風稍微了解一些。剛才聽了誌頻兄的演講,我覺得誌頻兄是研究晚清史的專(zhuan) 家,講得非常精彩。
各位嘉賓,各位代表,各位朋友。非常難得有這個(ge) 機會(hui) 大家齊聚一堂。這次來參加會(hui) 議的,是近十年來,高校裏麵做《四書(shu) 》教學非常有經驗的一批老師。他們(men) 的背景各異,有的本身就是做通識教育的,也有更多是中國哲學、儒家哲學的研究者,當然也有西方哲學研究的名家,像張汝倫(lun) 教授。
儒學是天人之學,天人關(guan) 係是儒學的一個(ge) 重要維度。儒家學者討論人事往往要聯係到天,認為(wei) “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禮記·中庸》),從(cong) 形上的角度對屬於(yu) 人事的道德、政治做出思考和探討。
本文最初是應《人民論壇》雜誌社編輯之約進行的一個(ge) 訪談,曾以“儒家也有一種個(ge) 人主義(yi) ——訪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彭國翔”為(wei) 題刊於(yu) 2012年12月的《人民論壇》(上),後收入作者的《重建斯文——儒學與(yu) 當今世界》(2013,2018,2019),特此說明。
2022年8月25日,馮(feng) 哲院長受邀參加由海澱區政協、海澱區委統戰部聯合主辦的第四十八期“海澱政協·委員沙龍”活動。馮(feng) 院長以“透由孔子而思:儒家的天下觀與(yu) 世界文化新秩序”為(wei) 題,在會(hui) 上作了演講。這是四海孔子書(shu) 院授牌成為(wei) 海澱區政協“悅讀書(shu) 屋”單位之後,馮(feng) 院長參加的首次委員沙龍線下讀書(shu) 交流活動。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近年來中國為(wei) 人類貢獻的一個(ge) 重要理念。同時,它是一個(ge) 富有生發性的概念,可以成為(wei) 中國哲學話語創新的一個(ge) 突破點。
我自己是從(cong) 事中國哲學的教學與(yu) 研究的。中國哲學作為(wei) 中國精神文化的結晶,不能隻關(guan) 在書(shu) 房裏作文獻的釋讀,而應該麵向社會(hui) ,參與(yu) 社會(hui) 的精神文明建設,並在參與(yu) 中獲得活力,更予發展。
今年是東(dong) 盟成立55周年,也是中國和東(dong) 盟正式開啟對話進程第31個(ge) 年頭。印尼戰略與(yu) 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部主任維羅妮卡(Veronika Saraswati)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認為(wei) ,中國-東(dong) 盟合作成果體(ti) 現了儒家思想觀點,並且可以用這些觀點繼續促進雙方合作。
我認為(wei) 今天講儒學的複興(xing) ,還需要從(cong) 兩(liang) 個(ge) 最基礎性的工作做起,一個(ge) 是讀經,另一個(ge) 是修身。在這一基礎上,慢慢湧現出一批堅定的儒家,儒學的複興(xing) 也罷,轉化也罷,自然會(hui) 水到渠成,形成一種新的精神生命和信仰的洪流。
大家好!今天是我們(men) 陳來老師七十壽辰頌壽紀念會(hui) ,在這個(ge) 群賢畢至、師友同慶的日子裏,我謹代表哲學研究所向陳來老師表示祝賀,祝陳老師稀壽快樂(le) ,身體(ti) 康健,期以米、更期以茶!作為(wei) 陳老師的學生,我也恭祝老師生日快樂(le) ,祝老師和師母福壽綿長!我現在還在成都隔離,不能現場參加這個(ge) 盛會(hui) ,隻能通過視頻遙祝盛會(hui) 圓滿成功!
蒙學,即蒙養(yang) 教育,指的是兒(er) 童初級階段的教育,是中國古代傳(chuan) 統教育的一個(ge) 重要階段。在世界最早的幾個(ge) 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存續古代文明的國度,學界認為(wei) 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蒙學塑造了整個(ge) 民族優(you) 良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ang) ,世世代代得以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火種。
書(shu) 院在中國古代主要是研究、傳(chuan) 習(xi) 儒家文化的地方,其研習(xi) 的核心內(nei) 容即我們(men) 今天所說的經學,“經”在儒家文化中承載著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和生活方式,“學”主要是學這種人生之道、君子之道和修養(yang) 之道,因此,經學應該是書(shu) 院傳(chuan) 習(xi) 的主要內(nei) 容。但從(cong) 地方文化的實際狀況看,純粹學術形態的儒學、經學,不如文學、地方曆史、民俗、藝術等文化形式更接···
新時代的人類不是要機械服從(cong) 新的環境規範,而是重建人與(yu) 自然的價(jia) 值關(guan) 係,從(cong) 根本上建立起一種對自然友好的文化態度,構建生態文明。這要求我們(men) 必須返回古代文明的生態智慧。
2022年8月7日,由鳳凰網主辦的“致敬國學: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以“論道武當: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健康生活”為(wei) 題,在中國道教聖地、世界文化遺產(chan) 武當山舉(ju) 行。本次論壇從(cong) 大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健康切入,聚焦於(yu) 中華傳(chuan) 統養(yang) 生智慧在大眾(zhong) 生活中的“活化”問題與(yu) 市場轉化策略。
中國文化是崇尚“和諧”的文明體(ti) 係。和諧與(yu) 中和的思想觀念,可以上溯到非常遙遠的上古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明的基因。中國文明在其發軔處,便體(ti) 現了濃厚的“中”與(yu) “和”的智慧。比如《尚書(shu) 》《周易》等先孔子時代的元典,都十分強調這一思想。這種“貴和”的精神,當然是先民長期生產(chan) 生活實踐所緩慢形成的一種覺悟。而周代的禮樂(le) 文化對“貴和”···
齊魯地區是我國古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因而也是我國古代文化中心之一,這無論在古代文獻上,或者是當地考古發掘上,都可以證明。它是我國古代夷夏等族錯居共處的地方,而夷夏(即夏商)是我國古代最先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部族,也就是最早進入階級社會(hui) 而建立的國家,所以後來齊魯文化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的正統文化,真可謂源遠流長。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是因為(wei) 其中包涵一係列獨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碼,使中華文化獲得強大生命力。民本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它既對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形成產(chan) 生重要作用,也對中國傳(chuan) 統政治實踐產(chan) 生深刻的曆史影響。從(cong) 中西文化交流與(yu) 融合的視角考察,民本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近代轉型與(yu) 中國化民主的不斷探索,均···
甘肅天水是伏羲氏的誕生地、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和全球華人尋根祭祖聖地。2022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突出“弘揚伏羲文化、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宗旨,以“講好伏羲畫卦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題,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線上線下拜謁問祖。
感謝孟母堂舉(ju) 辦這次活動,讓眾(zhong) 多朋友都能線上相會(hui) ,漫談讀經教育。其實,對於(yu) 讀經教育,我自己是“卑之無甚高論”的,隻不過有十幾年感同身受的體(ti) 會(hui) 而已。所以今天我分享的隻是一些個(ge) 人感想,僅(jin) 供諸位交流研討的朋友們(men) 參考。我要講的話題可以稱作——“讀經三問”。
作為(wei) 海外儒學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長年致力於(yu) 在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哲學,每年多次往返於(yu) 中美兩(liang)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