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命出》中“自然人性論”和“性善”傾(qing) 向的不同,不足以成為(wei) 其被劃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獨立篇章或部分的充分條件,關(guan) 鍵要看這兩(liang) 者是否有內(nei) 在的聯係,是否符合孔孟之間儒學發展之心性論轉向的思想特征和趨勢。答案是肯定的。《性自命出》處於(yu) 先秦儒家思想轉變的轉折期和突破期,其所表現的素樸的“自然人性論”與(yu) 體(ti) 現“性”之內(nei) 在化的“性善”傾(qing) 向並不矛···
由於(yu) 家庭和睦是全人類共同珍視的基本價(jia) 值,所以更多地表現出“東(dong) 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同時,也因中西傳(chuan) 統家庭製度不同而不可避免會(hui) 有一些差異。對此仔細加以研究,對追求“民心相知相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非常有意義(yi) 。
西漢儒家認為(wei) 當時最重要的風俗特征,一是民眾(zhong) 逐利競財而輕義(yi) ,二是官吏多為(wei) 欺謾而善書(shu) 的刀筆之吏,內(nei) 在的人性與(yu) 外在的製度環境共同造就了當時的社會(hui) 風俗。漢儒試圖以禮樂(le) 更化之,禮樂(le) 的雅正也是風俗良善與(yu) 否的標準。
對殷高宗的“修政改行”能否消除桑穀妖象,《論衡》呈現出彼此矛盾的敘述。王充對“政治能否影響物象”的問題提出了一套包容不同觀念體(ti) 係在內(nei) 的複雜闡釋。他將災異區分為(wei) 常態下的“無妄之變”與(yu) 非常態下的“政治之災”,認為(wei) 君主是否應“修政改行”取決(jue) 於(yu) 不同時局下災異的不同性質;又將物象變化區分出“運氣”、“政治”和“禮俗”三層含義(yi) ,分別對應“···
從(cong) 注疏入手是梳理《孔子家語》“偽(wei) 書(shu) ”說發生發展脈絡的可行之路。唐代“三禮”注疏對《孔子家語》評價(jia) 的高低取決(jue) 於(yu) 與(yu) 鄭玄《禮》學的契合程度,《毛詩正義(yi) 》對《孔子家語》的評價(jia) 與(yu) 《詩》學內(nei) 部的毛鄭之爭(zheng) 相關(guan) ,這二者均是“疏不破注”的學術家法觀念的反映。相比之下,“三禮”注疏與(yu) 《毛詩正義(yi) 》之外的唐人注疏對《孔子家語》秉承更為(wei) 客觀理···
儒家是我國傳(chuan) 統時代影響最大最廣,也是善於(yu) 海納百川、集眾(zhong) 家之長的學派,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應從(cong) 儒家入手。在司法中,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法律相通相契的部分,可以融貫相促;民事領域遇法律空白,傳(chuan) 統文化可以進行漏洞填補;若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法律出現衝(chong) 突,則應嚐試協調、緩和。在個(ge) 案裁判中,傳(chuan) 統文化主要通過解釋的方法融入司法,而最高人···
“國—家”肯定家對人的生存論意義(yi) ,承認家、族的政治合法性與(yu) 治理功能,“擬親(qin) 化”機製廣泛存在於(yu) 政治和社會(hui) 生活中,家內(nei) 親(qin) 親(qin) 之情彌散於(yu) 國中;“國—家”是有情意的政治共同體(ti) ,其政治以人心為(wei) 樞紐,其政府是全員的、全方位的責任型政府,更大範圍的天下秩序以家為(wei) 基礎。
朱子走出道南學派形成自己的工夫論後,隨即以“太極圖說解”建構與(yu) 之相應的本體(ti) 論,完成“理(本體(ti) 論)——‘性-情’(工夫論)——聖賢人格(境界)”的係統拚圖。張栻所傳(chuan) 承的則是《易傳(chuan) 》、《春秋》的曆史傳(chuan) 統,雖然在心性論層麵對朱子有所吸納,但在意識到二者在本體(ti) 論上的分歧後乃另撰“太極解義(yi) ”,按照《易傳(chuan) 》的宗旨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龍華民對中國哲學的跨文化譯寫(xie) ,是一次具有自覺和自主意識的中西哲學比較研究。龍華民運用西方古典宇宙演化論中的典型話語和基本假定去觀照中國理學宇宙論,用原初質料、普遍實體(ti) 、第一物質等古希臘自然哲學中的形下實體(ti) 概念去反向格義(yi) 理學中作為(wei) 宇宙本體(ti) 論的道體(ti) “太極”。
卜筮麵對的是命運,這是一個(ge) 極為(wei) 根本的哲學和宗教問題。對命運的態度,反映出其所在的思想傳(chuan) 統相當重要的特點。筆者近年來將中國哲學傳(chuan) 統歸結為(wei) 性命論傳(chuan) 統,相對於(yu) 西方的存在論傳(chuan) 統,它有如下兩(liang) 個(ge) 重要特點:它以性命而非存在為(wei) 哲學思考的首要主題;它不假定一個(ge) 永恒不變的存在作為(wei) 哲學思考的參照,而是強調萬(wan) 物都在變易當中。這兩(liang) 點正···
張岱年的張載研究貫穿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以哲學史方法論的演變為(wei) 線索,可以大致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且每一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曆史意義(yi) 。針對張岱年對張載的唯氣論或唯物論的定位,其後的學界或繼承發展,或批判質疑,或另立新說。此種研究進路的多元化格局能夠從(cong) 多個(ge) 維度展現張載哲學的不同麵向,是值得提倡的。
就《易經》哲學的脈絡而言,回到存在本身,是從(cong) “存”講“在”、從(cong) “屯”講“生”。“存在與(yu) 價(jia) 值的和合性”優(you) 先於(yu) “思維與(yu) 存在的一致性”。存在不是靜態的被確立,而是動態的生成,更重要的是人的參讚化育。“生生哲學”的智慧亮光將會(hui) 為(wei) 現當代哲學帶來更多的實存反思,迎向“文明互鑒”下的哲學交談。由此,我們(men) 可以體(ti) 知生生、契入存在、啟動覺性、迎···
把血緣關(guan) 係上升到一種天定法則的高度予以確認,等於(yu) 在為(wei) “親(qin) 親(qin) ”之製建構可靠根基。以嫡係長房、長孫為(wei) 大宗,血緣正統可靠,是“百世不遷之宗”,秉承先祖恩德最隆最多;而以庶子係統、旁支所出為(wei) 小宗,是先祖餘(yu) 澤播撒。“五世而遷之宗”要求小宗超過五世則剔出喪(sang) 服範圍。“大宗維翰”而具有核心地位,“宗子維城”則能夠起到拱衛、守護作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意是乾坤形成,其抽象、超驗的方麵叫做“道”;乾坤形成,其具體(ti) 、經驗的方麵叫做“器”。前者指存在於(yu) 乾坤的次生易,即易道;後者為(wei) 乾坤的物質存在形態。因而,將“metaphysics”譯為(wei) “形而上學”是一場基於(yu) 誤讀的誤會(hui) 。
“氣”是中國傳(chuan) 統哲學中的重要範疇,中國傳(chuan) 統宇宙觀從(cong) 對氣與(yu) 世界萬(wan) 物關(guan) 係的理解出發,以氣為(wei) 基,描繪了“一個(ge) 世界”的整全圖景。《莊子》所謂“通天下一氣”,展示了中國古代“此世一元觀”的哲學基礎,在這一世界圖景當中,沒有主觀和客觀的對待,沒有自然與(yu) 社會(hui) 的二分。宋代及以後的思想家同樣強調“一個(ge) 世界”的重要性,朱子同樣是在“氣化的···
荀子的邏輯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卻並不能歸因於(yu) 天,而隻能是出於(yu) 人自身的創造。若一個(ge) 人無力創造,即無法“具”其“樸”“資”,那便是荀子所謂的“性惡”,康德稱之為(wei) “根本惡”。至於(yu) 人如何“具”,一方麵,“俄而”間的“決(jue) ”與(yu) “斷”成為(wei) 生死關(guan) 頭,另一方麵,“長久”的“積”和“漸”又事關(guan) 重大。前者涉及自由任性問題,···
行走在“孔子之城”的來華西人,近距離觀察曲阜,深層次解析孔廟,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當時西方社會(hui) 對聖地曲阜及孔子的認識。這些旅行紀聞,既引發了西人對孔子的尊崇感,也促使其反思孔子和儒學在中國的地位與(yu) 影響,為(wei) 我們(men) 多方位認知孔子提供了豐(feng) 富視角。
“仁樹”說集中體(ti) 現了方以智仁學思想的精粹。此說由三個(ge) 主要比喻構成,即全樹全仁之喻、剝爛複反之喻和二芽之喻。本文係統梳理了仁樹說三喻的內(nei) 容和含義(yi) ,並分析了方以智仁學思想的體(ti) 用論基礎。仁樹說代表了一種“盡性”或生成人性論的新範式,深刻影響了清代學術發展。
儒學乃至整個(ge) 中國文化固然有著重視道德的特質,但儒學自始便存在著消極倫(lun) 理的思想因素,對道德化視角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自覺——不可將世界化約為(wei) 單純道德化的世界,這就體(ti) 現出人的自知。而隻有以人的自知之德為(wei) 基礎,人與(yu) 萬(wan) 物的一體(ti) 和共生共在方可實現。對生生之大德的推崇正意味著超越單純道德化視角與(yu) 人類中心主義(yi) 的局限性。儒學對人與(yu) ···
清代學者反對“疏不破注”舊例,重新構建義(yi) 疏之作的詮釋體(ti) 例,體(ti) 現出實事求是的為(wei) 學精神。新疏是清代經學研究的結晶,內(nei) 容上具有集大成的特點,在《十三經注疏》、“四書(shu) 五經”之後,構成又一個(ge) 頗具特色的經典詮釋體(ti) 係,對於(yu) 後世的經學研究和經典傳(chuan) 承,具有重要價(jia) 值和深遠意義(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