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yu) 《禮運》文本的整體(ti) 思想脈絡,可知“大同”乃是原初秩序經驗,而對此原初秩序經驗的理解不能離開“大道之行”與(yu) “大道之隱”的張力性結構。然而,這一張力性結構在以往的《禮運》研究與(yu) “大同”探究中,似乎始終處在被遺忘的狀態。
孔子“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是儒家“生命的學問”的總綱,也是儒學生命教育的基本依據。人生的理想在開發人人可走的大道,這一大道是通過每一個(ge) 人德行的修養(yang) 的正路而展開的,德行修養(yang) 的可能基礎,就在於(yu) 人人內(nei) 在的仁心仁性的發用上,仁心仁性的發用落實在詩書(shu) 禮樂(le) 的人文教化中。
“太子天下本”事關(guan) 權力更迭的穩定性,儒家通過完備的太子教育將傳(chuan) 賢的理想性注入嫡長子世襲製,使得繼世的權力更迭方式同樣帶上了正當性的內(nei) 涵。“君子大居正”高於(yu) 一切,而是先前的立子立嫡之法曆經讓國、尚賢這種儒家大義(yi) 的激蕩與(yu) 顯發,變得更加義(yi) 蘊豐(feng) 厚、更加正大光明。
春秋早期的鄧曼,堪稱“中國第一女哲”。她對中國哲學的貢獻,不僅(jin) 在於(yu) 具有涵蓋形上學、形下學以及“天人之際”關(guan) 係的思想係統,更在於(yu) 她做出的三個(ge) 思想首創:一是“天道”概念(天帝顯示的必然法則);二是“天不假易”命題(天帝絕不寬容傲慢輕率之人);三是“天道盈蕩”命題(事物發展到滿盈狀態時,就會(hui) 動蕩不安,這是天帝確定的必然法則)。
北宋思想家李覯麵對佛教盛行的局麵,立場嚴(yan) 正,堅定辟佛,應當視為(wei) 宋代儒學複興(xing) 運動中的一辟佛儒者,而不是親(qin) 佛的儒者,更非陽儒陰佛之佛士,其辟佛有著鮮明的個(ge) 人特色與(yu) 時代特征。在文化衝(chong) 突與(yu) 交流並存的今天,全麵反思李覯辟佛思想,對於(yu) 確立文化自信,挺立文化自覺,有著重要啟迪意義(yi) 。
在“一”與(yu) “道”的關(guan) 係上,荀子提出道出乎一、體(ti) 常盡變的天道論。在“一”與(yu) “多”的關(guan) 係上,荀子以知通統類進行歸納與(yu) 把握,認為(wei) 禮歸大一,對人道論進行了理論說明。在“一”與(yu) “壹”(專(zhuan) )的關(guan) 係上,荀子提出了並一不二、虛壹而靜,實現了認識論的突破。在“一”與(yu) “微”的關(guan) 係上,荀子提出了執一行微、積微而聖的工夫論。荀子“一”論大義(yi) 涵攝了天道···
價(jia) 值觀念往往由主體(ti) 意識而生成,亦因為(wei) 其在社會(hui) 生活中的落實與(yu) 表現而成為(wei) 人生世界的靈魂。但這並不是說價(jia) 值觀念就與(yu) 主體(ti) 意識同步而生,而是必然要表現為(wei) 此前價(jia) 值觀念的某種繼承與(yu) 發展;隻有在主體(ti) 精神真正確立之後,新的價(jia) 值觀念才能真正生成。
康有為(wei) 經常引述《穀梁傳(chuan) 》“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來闡述孔教的特點與(yu) 優(you) 越性。人由天而生,決(jue) 定了人要敬天、祭天,修心養(yang) 性、淨化靈魂是“事天”的重要工夫。上天有好生之德、仁愛之心,決(jue) 定了人要有博愛精神。由陰陽而生,即人由父母而生,決(jue) 定了人要孝敬父母,要祭祀祖先。
“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涉及“利”與(yu) “命”、“利”與(yu) “仁”的關(guan) 係,即利是否可求、對行“仁”該秉持什麽(me) 樣態度的問題;“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則涉及“性”與(yu) “天道”或“天命”的關(guan) 係,即性的來源問題及修身養(yang) 性與(yu) 其人生遭遇之間的張力問題,其核心均是對命運的關(guan) 切。
宋代儒學是宋學的主流,程朱理學又是宋代儒學的主流。作為(wei) 宋代新儒學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學及其王道論不僅(jin) 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hui) 後期政治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也成為(wei) 儒家王道思想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形態。
王夫之在此問題上更認同天文曆法之士的說法,強調對天象觀測的合理性,這實際上為(wei) 理學框架下實證的天文科學研究之合理性保留了餘(yu) 地,揭示了儒家思想並不與(yu) 自然科學研究相抵牾。經過對張載、朱熹二者思想的批判性繼承,王夫之的“渾天說”已經成為(wei) 了關(guan) 於(yu) 天道運化的學說。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第二個(ge) 結合”),自然應當從(cong) 經典入手,對經典中的“天下為(wei) 公、講信修睦、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等觀念,進行深入闡釋和現代發揚,從(cong) 而使馬克思主義(yi) 更加中國化,也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加現代化。
孔顏之樂(le) 這一生命的信仰超越了功名利祿,故能收拾人心。從(cong) 三個(ge) 方麵影響了士人的行為(wei) :第一,給予士人生命的意義(yi) 。第二,給予士人人生的前進動力。第三,給予士人學術的方向。這一思想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樂(le) 廣的“名教中自有樂(le) 地”還是範仲淹的“瓢思顏子心還樂(le) ”皆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並深深地影響了當時及後來的士人。宋明理學的···
“中國詮釋學”建立在中國文化獨特而自成體(ti) 係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國性”,見之於(yu) 經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願景,不能簡單視為(wei) “(西方)詮釋學在中國”。中國詮釋學至少有“實踐詮釋學”“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三種類型,三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實學”。
雖然圖書(shu) 學的觀點、論據和符號的推演、論證存有不合理因素,其解釋未必符合《周易》文本的意義(yi) ,但它是經學解釋方法的創新。從(cong) 符號學角度理解圖書(shu) 之學乃至中國古代文化,突顯中國易學和中華文化的內(nei) 涵,有益於(yu) 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推動世界符號學的發展。
邵雍體(ti) 用思想中還有“因用生體(ti) ”的一麵,這種朝向思辨之維轉型的麵向才構成邵雍體(ti) 用論的真正創見。就後者而言,邵雍體(ti) 用論既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形體(ti) 體(ti) 用論,也與(yu) 佛學、理學的性體(ti) 體(ti) 用論有所區別,它以先天心法為(wei) 用、後天形跡為(wei) 體(ti) ,是一種以“用”為(wei) 本原的藏顯義(yi) 的“用體(ti) 論”。這是邵雍體(ti) 用思想的特色,也是早期理學形成中的過渡形態與(yu) 重要環節。
以喪(sang) 祭禮為(wei) 重點的儒教禮儀(yi) 是韓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代西方工業(ye) 化浪潮的衝(chong) 擊熏染下,韓國儒教喪(sang) 祭禮開啟了內(nei) 容與(yu) 形式上的革變,主要體(ti) 現於(yu) 祭祀對象的縮減、行祭時間的轉替及禮儀(yi) 空間的變動,以此來適應城市化進程與(yu) 城鄉(xiang) 社會(hui) 結構的變遷。雖然儒教喪(sang) 祭禮產(chan) 生了一定的形變,但其本質特性依然維持其中,並對其他宗教禮儀(yi) 產(chan) 生了···
“生成”說更傾(qing) 向於(yu) 存在一個(ge) 本源作為(wei) 宇宙之開端,宇宙、社會(hui) 人生、均由此本源而生,故其理論之核心在於(yu) 追尋那個(ge) “什麽(me) ”即講清楚宇宙是什麽(me) 、它的本源是什麽(me) 、社會(hui) 秩序的根本是什麽(me) 等問題。而“生生”說之重心不在於(yu) 追尋“什麽(me) ”,而是更注重“怎麽(me) ”,其關(guan) 注的重心不在於(yu) 講清楚那個(ge) 本源是什麽(me) ,而是直麵運動與(yu) 事情本身,讓人真正地融入到這個(ge) 世···
借鑒克拉克的學術權力理論,選取15家大學儒學組織,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於(yu) 學科與(yu) 學科組織的發展需要資源這一事實,以學科資源定義(yi) 權力和權力主體(ti) ,界定掌握學科資源的政府、院校、教師、社會(hui) 四類權力主體(ti) ,揭示影響大學儒學組織發展的基礎邏輯。結果表明,政府-院校-教師之間呈現明顯的權力等級結構,儒學組織所擁有的學科資源與(yu) 其···
許慎是東(dong) 漢經學一統大勢中的關(guan) 鍵人物。作為(wei) 東(dong) 漢經學的坐標,《白虎通》是來自廟堂的經學一統,代表了以今文經學為(wei) 主體(ti) 的通學形態,體(ti) 現為(wei) 聲訓正名、經說裁斷、天人統係三個(ge) 層麵的經學工作。《說文解字》繼之而作,與(yu) 《白虎通》全麵呼應,代表了許慎經學的完備形態。它自形訓以經學正名、據漢字以裁斷經說,通過漢字係統構建天地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