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西方的人文主義(yi) 和哲學強勢影響了我國當代思想,同樣影響著儒學研究。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待接續與(yu) 康複,而經學研究正是基礎性的工作。如果經學研究忽視了先王之道的宗教維度,所描繪的古代中國社會(hui) 將是一個(ge) 不完整的圖景。經學研究既要入哲學,又要出哲學,並且還要看透基於(yu) 哲學思維而不知不覺沾染的西方價(jia) 值觀念。現在應該···
在中國古代傳(chuan) 統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義(yi) :廣義(yi) 用來指稱世界,中義(yi) 用來指稱九州、四海,狹義(yi) 用來指稱王朝國家;“中國”的內(nei) 涵也主要有三義(yi) :廣義(yi) 用來指稱九州、四海,中義(yi) 用來指稱王朝國家,狹義(yi) 則用來指稱華夏漢族和中原地區。中義(yi) 和狹義(yi) 的“天下”分別與(yu) 廣義(yi) 和中義(yi) 的“中國”內(nei) 涵相對應。中國古代用“天下”指稱九州、四海的“中國”,雖是一···
首先由學習(xi) 曆程的真實情境之覺知,喚醒公民儒學的萌芽。再者,宏觀儒學的三波變遷,指出我們(men) 已然進到了嶄新的公民儒學階段。重新省思“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製、重建儒學”的可能,並探索當代新儒學有關(guan) 返本開新“民主、科學開出論”的限製,進而超越“由‘內(nei) 聖’開‘外王’”的轉化論”,改而主張“由‘外王’而‘內(nei) 聖’調適論”。
後發國家實現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在世界體(ti) 係中,但該體(ti) 係又是支配性的,因而對後發國家來說,是否進入體(ti) 係、如何進入、進入多深、構建何種身份,以及能否在必要時退出、脫鉤,又在合適時機進入、重新掛鉤,是國家的頂層戰略抉擇問題。1949年以來,中國有過兩(liang) 輪與(yu) 世界體(ti) 係的脫鉤—重新掛鉤:第一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與(yu) 美國主導的···
自孔子出,世人始有作聖之途轍可循,是即夫子所謂學也。蓋孔子之前未嚐無學,惟普通人尚罕因學而覺者耳。因學而覺,即所謂“下學而上達”,以人道而通乎天德,然則學即孔子成聖之工夫也。故欲明孔子成聖之工夫,必當求之於(yu) 孔子之所謂學。
改革開放以來,從(cong)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到「經濟發展、文化生根」,迎來了嶄新的機運。人們(men) 進到現代之後,應當克服「主客兩(liang) 橛觀」,回到人之為(wei) 「活生生的實存而有」的生命真實。如此一來,才能從(cong) 「本能之能」、「知能知能」進到「覺性之能」,尋求文明交談及人類和平的可能。
現代學界有關(guan) 孟子人性論的解釋蘊含兩(liang) 種入徑:第一種入徑可稱之為(wei) “直接、素樸式解讀”,以漢學家葛瑞漢、哲學家孟旦以及曆史學家華靄仁為(wei) 代表;第二種入徑可稱之為(wei) “迂回、注入式重釋”,以牟宗三和安樂(le) 哲為(wei) 代表,他們(men) 分別借用康德理論、杜威觀點以及過程哲學對孟子人性論說進行重新詮釋。討論孟子人性論,亦不應忽視現代科學的新發現。
本文旨在經由中西哲學的對比,闡明《易經》所隱含的現象學思維,並由此衍申討論與(yu) 其相關(guan) 的“道論詮釋學”。首先,揭示《易經》思想為(wei) 一象征之邏輯,不同於(yu) 一般的理性邏輯。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為(wei) 示例,闡明其現象學思路,指出“道、意、象、言”與(yu) “道論詮釋學”密切關(guan) 聯。再者,經由“存有三態論”的現象學與(yu) 道論詮釋學之結構的···
在秦統一後的中國文化中,真正帶有地方特色的學派往往產(chan) 生於(yu) 宋代,這當然是與(yu) 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及其“與(yu) 士大夫治天下”的文治政策密切相關(guan) 的。所謂“慶曆之際,學統四起”,也就預示著“道學”(理學)濂、關(guan) 、洛、閩之不同學派的形成。但學派的形成必須依賴一定的地域學風,而關(guan) 學在張載之後“再傳(chuan) 何其寥寥”的格局,對於(yu) 地方學派而言固然是一···
早在居日鼓吹“排滿”革命時期,章太炎便把發揚道德主體(ti) 性、激發民族自覺心作為(wei) 革命救亡之根本。這一思想一直延續至其晚年,他晚年對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化激進主義(yi) 的批判亦是立足於(yu) 以上兩(liang) 點的。針對20世紀30年代的道德文化危機與(yu) 民族危機,章太炎提出讀經以救國的主張,將“修己治人”作為(wei) 經學宗旨,“修己”即發揚道德主體(ti) 性之意,“治人”主···
胡適生於(yu) 一個(ge) “僧道無緣”的家庭;爸爸是嚴(yan) 守程朱的理學家,對和尚道士非常反感,但在小兒(er) 子不到4歲就一命嗚呼了。他死後,能撐門麵的兄弟又出外做官,家裏的娘兒(er) 們(men) 便無拘無束,拜起菩薩神仙來。小胡適就常常隨母親(qin) 到廟裏求觀音保佑,同時也學小朋友用紙匣做孔廟玩,對孔子燒香膜拜,這讓他媽媽看了很高興(xing) ,希望孔子的神靈能保佑他讀書(shu) ···
“大一統”思想即倡導、推崇和重視國家統一的思想。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孔子“大一統”觀念對於(yu) 中國發展成為(wei) 統一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yi) ,並為(wei)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使中國境內(nei) 各兄弟民族在“大一統”的思想基礎上逐步凝聚為(wei) 一個(ge) “自在的民族實體(ti) ”,並進而形成···
當代中國經曆了實質性的政治改革,重建賢能政治得到了廣泛認同。但尚賢製也會(hui) 帶來激烈競爭(zheng) ,我們(men) 需要儒家式的軟實力與(yu) 民主開放、毛澤東(dong) 思想的群眾(zhong) 路線和道家式的懷疑相結合,並充分肯定“非政治”生活方式的社會(hui) 價(jia) 值。
儒學雖有完整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誌,但士大夫的教、政二重身份致其易偏於(yu) 教化,以教化消解、替代政治,疏於(yu) 國家能力建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中國思想補上了現代國家能力建設這一關(guan) 鍵環節。
相比西方的“民主”理論,儒家的政治學說常常被冠之以“民本”主義(yi) 。從(cong) 《詩經》的“民本邦本,本固邦寧”,到孟子的“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再到荀子的“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也,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一以貫之的正是此“民本”之道。
孫中山融貫古今思想、考察中西治國實踐而提出的“三民主義(yi) ”“五權憲法”思想體(ti) 係建立於(yu) 國家獨立與(yu) 民族生存、國家富強與(yu) 民族複興(xing) 、個(ge) 人權利與(yu) 社會(hui) 發展之上。這一思想具有“西學中源”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其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良製度基因、恢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治道價(jia) 值,對我國新時代國家治理與(yu) 國家建設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
國家應對社會(hui) 風險的有效機製是,以政治家統領技術官僚。對此,中國人在曆史上進行過漫長探索。秦漢以來的中央集權大一統官僚製政製固然為(wei) 人類國家形態的一大突破,但天然地存在僵化和技術官僚唯上是從(cong) 的弱點。漢武帝時代開始,“士大夫”群體(ti) 逐漸以其政治家的智仁勇品質對抗這一趨勢。今天仍需延續這一傳(chuan) 統,以確保各疆域性治理單位的一···
在孟子看來,社會(hui) 是在“一治一亂(luan) ”中循環向前發展的,這是他對曆史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他曆史世界的外在表現;從(cong) “治”到“亂(luan) ”演變規律提煉的背後,是他對中華聖王世界思想的總結、概括與(yu) 提升,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著中華聖道思想;孟子的“以承三聖”思想是他對中華道統傳(chuan) 承統緒的高度概括,從(cong) 深層次反映了他的哲學世界。孟子的“以承三聖”一語既高調又低···
“教”與(yu) “俗”、“政”與(yu) “宜”是一種有著位格層次的結構關(guan) 係,“教”高於(yu) 或先於(yu) “俗”,“政”高於(yu) 或先於(yu) “宜”。這與(yu) 現代社會(hui) 國家認同先於(yu) 文化認同、公民身份先於(yu) 族群身份頗相契合。效率與(yu) 秩序的穩定平衡、國家社會(hui) 的良性互動,是所有執政者都重視追求的。中華政治文化明這樣一種整體(ti) 性智慧及其優(you) 勢,相對於(yu) 左右兩(liang) 種分別以個(ge) 體(ti) 和階級為(wei) 中心的敘事可···
陳來《孟子辨義(yi) 利思想的現代價(jia) 值》,是他為(wei) 導讀《孟子》而寫(xie) 的《孟子思想的現代價(jia) 值和意義(yi) 》一文中“辨義(yi) 利”這部分。該文有四個(ge) 部分:一、辨義(yi) 利;二、重民本;三、申教化;四、倡王道,從(cong) 多個(ge) 方麵談了孟子思想的精華。由於(yu) 這裏要集中討論“義(yi) 利之辨”,所以隻選取了該文的第一部分。葉小文先生的六文是六篇讀書(shu) 筆記,這六篇都是圍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