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許】《周易》之“易”辨析

《周易》的“易”字是什麽(me) 意思,自古以來眾(zhong) 說紛紜,或以蜥蜴為(wei) 釋,或以“三易”(“簡易、變易、不易”)或其中的變易為(wei) 釋,或以賞賜為(wei) 釋,或以日出為(wei) 釋,或以太陽旁有雲(yun) 氣為(wei) 釋,或以日月為(wei) 釋,等等。這些研究有一個(ge) 共同的缺憾,就是往往集中在“易”字本身上麵,充其量從(cong) 《係辭》《說卦》等傳(chuan) 文找點成說理由,而未能從(cong) 《周易》經文(卦爻辭原···

【孔德立】管仲之仁與諸夏之禮 ——從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學的來源

“仁”作為(wei) 儒學的核心價(jia) 值,對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形成與(yu) 發展起到了基礎作用。孟子引孔子曰“道二,仁與(yu) 不仁而已矣”(《孟子·離婁上》),以行仁作為(wei) 人道的必然選擇。

【陳嘉許】“子畏於匡”一說

孔子在匡被當地人誤認成了陽虎,當地人把他圍起來了,這件事情本身比較清楚,可棘手之處在於(yu) ,編《論語》的人為(wei) 什麽(me) 要使用“畏”字呢?字麵本來也很清楚,轉換成白話文,大意就是“孔子在匡地畏懼”,但這樣解釋的話,就有點尷尬了,孔子身為(wei) 聖人,麵對危險還恐懼嗎?這似乎有損他的形象。

【程宇鬆】王門如何觀生死?——從王塘南的生死觀來看

塘南以全生全歸作為(wei) 超越生死的目標,以心體(ti) 與(yu) 性體(ti) 作為(wei) 超越生死的根據,以下學上達作為(wei) 超越生死的方法。從(cong) 根本上來看,塘南的思路是在本體(ti) 上回歸不生不滅的心體(ti) 與(yu) 性體(ti) ,從(cong) 而在境界上超越現實的生死。由此,塘南從(cong) 儒家的立場回應了如何超克生死的問題。這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陽明後學乃至宋明理學的生死觀來說是一個(ge) 重要的參照。

【任鋒 雷升偉】參與型公天下: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的憲製籌劃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是一部有係統性憲製籌劃的立國文獻。他所調動的資源除了思想史和製度史以外,還包括曆代政治經驗。學校建製對政治實行全麵領導,但在治理意義(yi) 上又與(yu) 後者構成一種二元體(ti) 係,最終形成了以學領政的政教或政學一元而治理二元模式。黃宗羲實現了秩序理念上政治方案的替換以及憲製性調整,而參與(yu) 型公天下在實踐中發生···

【陳贇】經學的“返本”與“開新”

六經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曆史性精神的表達和延續,在今天麵對跨文化的處境,它必須在與(yu) 其他文明的經學文本中辨識自己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作為(wei) 秩序原理與(yu) 文明根基的六經,必須在應對個(ge) 體(ti) 問題、中國問題、人類問題和世界問題上顯現自己的活力。

【楊國榮】經學的曆史形態與現代走向

今天在經學研究的領域,我們(men) 往往主要看到“公羊學”“穀梁學”,或“儀(yi) 禮”“周禮”的考證,這些研究與(yu) 經學的以往形式並沒有實質的差異,現代經學顯然難以停留於(yu) 這一層麵。在指向傳(chuan) 統文獻或經典的過程中,應從(cong) 現代理論的層麵加以探索,考察其多重義(yi) 理以及在回應不同的時代問題所可能具有的意義(yi) 。

【劉東】儒家德教有何重要性?

在孔子的邏輯次序中,就算作為(wei) 道德內(nei) 核的“仁學”,構成了他念茲(zi) 在茲(zi) 的重點,然而,相對於(yu) 構成了出發點的“認識”而言,它仍不具備學理上的優(you) 先性,仍要受到認識能力的製約,仍要被限定在認識邊界之內(nei) ,所以無論如何,它本身也都並不足以構成“本體(ti) ”。

【任文利】儒教與儒家,文明與帝國——讀陳明《儒家文明論稿》

陳明他希望用帝國敘事或者用文明敘事來解決(jue) 民族國家的問題,可能也不是適恰的。民族國家這樣的一個(ge) 問題,確實還是一個(ge) 問題,但這對中國而言其實是一個(ge) 不成問題的問題,或者說是我們(men) 今日國人自己造成的問題。

【張晚林】孔子:作為造道者

孔子之再造道,乃使天人真正貫通,開啟了儒學作為(wei) 宗教動力學的大門,而儒學始真正成為(wei) 宗教人人可通達的宗教。透過“禮”的外在性,“德”的抽象性,而落實於(yu) “仁”,而“仁”乃是生命自定方向與(yu) 貫通天人的先天能力,為(wei) 後世儒者進行人性論的探索奠定了基礎,而使宗教的開啟有了人性的動力。

【海裔】思想史上的劉海波

如果有人想了解後冷戰時期的中國的思想界如何從(cong) 推崇哈耶克《走向奴役之路》走到今天的“道路自信”,劉海波的探索軌跡尤其具有典型性。他從(cong) 一種來自異域的反思20世紀革命的保守主義(yi) ,逐漸走向反思“究竟要保守什麽(me) ”,進而發現,要解決(jue) 時代的關(guan) 鍵問題,恰恰需要保守在20世紀革命中產(chan) 生的新秩序,為(wei) 其提供不同以往的、植根於(yu) 中國古典文明的···

【蔣慶】以“聖人人格”證成道德真理——讀範瑞平教授《恩格爾哈特的兩種生命倫理學理···

要克服社會(hui) 之道德分歧,達至普遍之道德共識,不能依恩氏所言之講理說服,隻能依道德力量之柔性驅使,而儒家之普遍性社會(hui) 教化、自發性禮治秩序、倫(lun) 理性法律體(ti) 係與(yu) 夫道德性政治權力,正是依道德力量之柔性驅使以達成社會(hui) 道德共識之中國途徑也!

【劉懷崗】“拔本塞源”論:陽明先生的良知政治思想

良知政治思想的核心重點,在於(yu) 通過政教,以“複其心體(ti) 之同然”。這其實就是蔣先生以“政治儒學”保證“心性儒學”之說的先聲,所謂“先聖後聖,若合符節”。

【張晚林】注譯《荀子》後,我想找到“天上的光亮”

我們(men) 閱讀《荀子》,必須深知荀子宗教精神之闕如,而孔孟之所以較荀子為(wei) 高,被稱為(wei) 至聖亞(ya) 聖,蓋宗教精神圓滿具足故也。盡管荀子仍不愧為(wei) 儒學大家,但因為(wei) 他拾起的隻是“地上的工具”,而完全看不到“天上的光亮”,於(yu) 是他總是氣弱,乃至步步設防,此正見荀子之學的不足。要克服這種不足,必須上通思孟學派以達超越性,開啟“天上的光亮”,接···

【陳強】考古證史話新知——華夏文化源流之管窺

唐虞三代之際,殖民城邦如眾(zhong) 星拱月般環護中華本部——彼時華夏文化亦猶夜空中璀璨耀眼的星月之光。至秦漢時代,文明之光芒始如皓日當空,雖蠻荒僻遠之地無不朗照。億(yi) 萬(wan) 夷狄由此開化而為(wei) 認同中國之華人,而“華夏”之成色也隨人文化成有所下降——這就好比希臘化文化之純粹不及古典希臘文化。

【方朝暉】重思中學與西學的路徑問題

全麵、深入反省現代中國學術的學統問題或範式危機,今天仍然是一個(ge) 亟需麵對的、關(guan) 係到現代中國學術能否成熟或走向世界、也關(guan) 係到無數學人精神世界能否安頓的大問題。

【吳展良】中國政治與倫理原理的未來

中國近現代政治與(yu) 倫(lun) 理上最根本的問題,應是個(ge) 體(ti) 與(yu) 整體(ti) 關(guan) 係的問題。

【 蔣慶】《論語》之“天”全為“人格之天”考

今日中國欲傳(chuan) 承華夏儒教文明,欲為(wei) 往聖繼“人格之天”之絕學,首當回歸儒學“人格之天”之古老信仰,還儒學為(wei) 宗教之學之本來麵目。“人格之天”是儒學所有“天”之信仰之本源,若無“人格之天”,所有其他儒學之“天”之信仰均不能成立。若無“祀天”之“國之大祀”,非但國家喪(sang) 失其最高合法性之超越神聖基礎,中國亦不可稱為(wei) 華夏文明之國。

【林安梧】儒家還有戲嗎?──《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自序

我這三十多年來的思考,其中一個(ge) 向度,極力在探索儒家如何掙脫出專(zhuan) 製的傳(chuan) 統,如何在現代社會(hui) 誕生公民儒學。《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關(guan) 鍵字詞是:儒家、民主、社會(hui) 、公民,最重要的動詞是「走進」,是:儒家走進了民主社會(hui) ,必然要開啟公民儒學。公民儒學是儒家走進民主社會(hui) ,創造性的轉化與(yu) 創新性的發展。

【鄧國宏】戴震、章學誠與荀子思想關係研究:透視乾嘉新義理學的一個新視角

學界早有一種看法,認為(wei) 乾嘉国际1946伟德和荀子存在著重要的關(guan) 聯,惜乎沒有太多的具體(ti) 論證,因而未受重視。劉師培曾有言道:“曾子、子思、孟子,皆自成一家言者也,是為(wei) 宋學之祖;子夏、荀卿,皆傳(chuan) 六藝之學者也,是為(wei) 漢學之祖。”[1]劉氏此處漢學與(yu) 宋學相對而論,其漢學概念即主要指的是乾嘉漢學。[2]其論頗有創見,但實亦淵源有自。實際上···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