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nei) 很多高校積極實行大學書(shu) 院製,以期用“學院+書(shu) 院”管理方式來化解當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馮(feng) 友蘭(lan) 從(cong) 邏輯分析的角度來看,陽明學的良知及其關(guan) 於(yu) “天然之中”的不可擬議增損的知識均為(wei) 假定。進而,馮(feng) 友蘭(lan) 將陽明學置於(yu) 新理學框架下進行批判:在本體(ti) 論上,將良知轉化為(wei) “宇宙底心”,並予以否定;在方法論上,對王陽明的格竹方法與(yu) 體(ti) 悟方法進行了批判性詮釋,揭示出這兩(liang) 種方法的不足之處。
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講席教授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良知之所以能夠創生“存在物”,是因為(wei) 良知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審視天地萬(wan) 物,將天地萬(wan) 物籠罩在自己的視野之下,賦予其道德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這方麵的內(nei) 容即為(wei) 道德存有論。道德存有論是宋代之後儒學漸漸發展出的一條輔線,陽明的努力極大地充實了這一路線,奠定了儒學以道···
歡迎各位同道來到古城正定,一起研習(xi) 釋奠禮儀(yi) 。
性情與(yu) 陰陽五行的變化是同一過程,倫(lun) 理與(yu) 善惡是對事物變化過程中不同趨勢與(yu) 狀態的價(jia) 值判定,這樣既解釋了性情的實質過程,也闡明了善惡之性的根源。在此基礎上,突出善之為(wei) 成性的價(jia) 值,作為(wei) 人類活動的目的,施之以政教,則構成一完備的天道與(yu) 人道相貫通的理論。
“經學”的學問不像儒學的其他學問, 如文學、史學、考據、訓詁等等,或可以被一定的學術化,尤其是近代以來新儒家哲學化的思辨之學;也不大同於(yu) 純粹的心性之學(更多的是修身工夫,而非概念和文字的堆砌)。做“經學”的核心與(yu) 關(guan) 鍵是要能應用到當下,上到宇宙政治、人類命運,下到個(ge) 體(ti) 家庭,所在社會(hui) 組織和行業(ye) 當中。都是大有可為(wei) 的治學廣闊···
張載所說的“誠明”與(yu) 《中庸》原意及鄭玄、孔穎達的解釋皆有重大的不同。張載所說的“明”不是“明德”,而是《周易》之“窮理盡性”。總之,《周易》與(yu) 《中庸》等經典雖在張載理論體(ti) 係的建構中皆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但相對來說,《周易》才是主角。
祭祀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是2000多年來,中國曆代為(wei) 了尊崇與(yu) 懷念至聖先師孔子,而在各地的孔廟和文廟等場所舉(ju) 行的祀典。近年來,越來越多喜歡中國文化、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當地的文廟、書(shu) 院等地參與(yu) 祭孔活動。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位於(yu) 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的孔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儒家文化的載體(ti) ,也是中國曆代崇儒的見證,而坐落其間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內(nei) 陳列大量碑碣石刻,記錄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廟祭廟的曆史。令人驚奇的是,除漢文外,還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xie) 的碑文。
以儒家思想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為(wei) 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儒家思想也可從(cong) “功夫”的角度詮釋。怎樣幫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格蘭(lan) 穀州立大學哲學係榮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探討上述話題。
如何從(cong) 傳(chuan) 統倫(lun) 理型人格走向現代平等式個(ge) 體(ti) ,在完善個(ge) 體(ti) 中建設個(ge) 體(ti) 與(yu) 家庭神聖、個(ge) 體(ti) 與(yu) 國家社會(hui) 之良好的中介機製及其文化心態,關(guan) 係中國人的安身立命與(yu) 道德自覺,更關(guan) 係儒家價(jia) 值振興(xing) 、中國精神建設及中華文明進程的演進。
儒學的海外傳(chuan) 播帶動了“儒教”空間的布局與(yu) 結構移植域外,在延續原生“儒教”祭祀傳(chuan) 統與(yu) 教育功能的同時,又形成適應當地需求的表達形態。以“廟學合一”為(wei) 主線,湯島聖堂在文脈特征、儀(yi) 式功能、人才選拔、聖賢信仰等方麵展現了“儒教”實踐的具象,並在祭教關(guan) 係的張力中完成了其在地化。
“家”一直是中國哲學思考和回應的議題。在易學體(ti) 係中,“乾坤六子”象征著家庭倫(lun) 理角色及其組成結構,“當位”“應位”等爻位關(guan) 係暗示著使“家”維持和諧穩定的倫(lun) 理準則。卦爻是對家的模擬,又反過來規範著家庭成員的行為(wei) 及相互關(guan) 係。
“大一統”不僅(jin) 構成了傳(chuan) 統中國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構成了中國政治的文明憲法。曆史上“大一統”思想成熟的理論構建主要體(ti) 現在以漢代春秋公羊學為(wei) 代表的經學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聖根基,王道是政治體(ti) 的核心價(jia) 值認同,天下是華夏政治文明的最高合法性訴求。
儒家強調生生不息,其背後的理想時間體(ti) 驗具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存在結構,難以在存在論上與(yu) 凡俗的時間體(ti) 驗相區分,這構成了儒家工夫論的難題。相較於(yu) 王陽明主張以「斷」生「續」,朱子「斷—別—續」的時間對治模式更為(wei) 警惕於(yu) 凡俗時間體(ti) 驗的根深蒂固,二者代表了儒家工夫論在時間維度上的兩(liang) 種重要理路。
良知被視為(wei) 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宗旨。單純從(cong) 其是本體(ti) 的角度不足以揭示出其在陽明思想中的重要性。事實上,“良”意味著其後的“知”直接發自天賦之性(即本體(ti) ),因而是充分、準確地表達了本體(ti) 的內(nei) 容的。“充分”和“準確”表現在它自然能有力地推動人以正確的方式行動。故使得“知”雖然是作用但卻具有了本體(ti) 的意義(yi) 。
中希哲學對於(yu) 欲望的定義(yi) 、欲望的神聖性與(yu) 世俗性的區分、應對禁欲主義(yi) 的衝(chong) 擊、治欲的方法、治欲動力學等方麵具有一致性;中國哲學在以禮治欲、理欲兩(liang) 戰等方麵具有世界性的哲學貢獻。
尋討《尚書(shu) 》學源流所要攻克的第一座要塞,是漢代今古文兩(liang) 係的篇目原貌及篇卷析合問題。這個(ge) 問題不予考明,《尚書(shu) 》學的曆史便很難獲得清晰而可信的梳理。
惻隱之痛乃仁之為(wei) 體(ti) 最顯豁的開端,乃至於(yu) 徑直地就是仁了。傷(shang) 痛觀念由此獲得更為(wei) 鮮明的哲學品格,其與(yu) 仁的本體(ti) 地位息息相關(guan) 。既要肯定對他人生老病死懷抱的傷(shang) 痛,同時也要著力加以節製,不能任由其陷溺。
方以智認為(wei) 龍溪之學對“聖人”知識維度的弱化,偏離了孔孟仁智雙顯的主旨精神。他以“乾知大始、三德首知”等為(wei) 論據,證明先秦儒學將“可學可慮”之“知”列於(yu) 至尊至貴的地位。方以智從(cong) “知”的主體(ti) 、工夫和價(jia) 值三個(ge) 方麵,進行了知識論體(ti) 係的自覺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