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肖永明:書院製融入現代大學教育體係:如何傳承與創新? ——關於大學書院···

近些年國內(nei) 很多高校積極實行大學書(shu) 院製,以期用“學院+書(shu) 院”管理方式來化解當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代玉民】良知何以是假定——論馮友蘭眼中的陽明學

馮(feng) 友蘭(lan) 從(cong) 邏輯分析的角度來看,陽明學的良知及其關(guan) 於(yu) “天然之中”的不可擬議增損的知識均為(wei) 假定。進而,馮(feng) 友蘭(lan) 將陽明學置於(yu) 新理學框架下進行批判:在本體(ti) 論上,將良知轉化為(wei) “宇宙底心”,並予以否定;在方法論上,對王陽明的格竹方法與(yu) 體(ti) 悟方法進行了批判性詮釋,揭示出這兩(liang) 種方法的不足之處。

【楊澤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輔線中的位置——儒家生生倫理學對陽明“心外無物”學說···

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講席教授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良知之所以能夠創生“存在物”,是因為(wei) 良知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審視天地萬(wan) 物,將天地萬(wan) 物籠罩在自己的視野之下,賦予其道德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這方麵的內(nei) 容即為(wei) 道德存有論。道德存有論是宋代之後儒學漸漸發展出的一條輔線,陽明的努力極大地充實了這一路線,奠定了儒學以道···

王三堂先生在第五期釋奠禮傳承培訓上的講話

歡迎各位同道來到古城正定,一起研習(xi) 釋奠禮儀(yi) 。

【秦際明】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性情與(yu) 陰陽五行的變化是同一過程,倫(lun) 理與(yu) 善惡是對事物變化過程中不同趨勢與(yu) 狀態的價(jia) 值判定,這樣既解釋了性情的實質過程,也闡明了善惡之性的根源。在此基礎上,突出善之為(wei) 成性的價(jia) 值,作為(wei) 人類活動的目的,施之以政教,則構成一完備的天道與(yu) 人道相貫通的理論。

【袁彥】《孝經》與“大一統”古今闡發

“經學”的學問不像儒學的其他學問, 如文學、史學、考據、訓詁等等,或可以被一定的學術化,尤其是近代以來新儒家哲學化的思辨之學;也不大同於(yu) 純粹的心性之學(更多的是修身工夫,而非概念和文字的堆砌)。做“經學”的核心與(yu) 關(guan) 鍵是要能應用到當下,上到宇宙政治、人類命運,下到個(ge) 體(ti) 家庭,所在社會(hui) 組織和行業(ye) 當中。都是大有可為(wei) 的治學廣闊···

【張培高】《周易》重於《中庸》,還是《中庸》重於《周易》 ——論《周易》《中庸···

張載所說的“誠明”與(yu) 《中庸》原意及鄭玄、孔穎達的解釋皆有重大的不同。張載所說的“明”不是“明德”,而是《周易》之“窮理盡性”。總之,《周易》與(yu) 《中庸》等經典雖在張載理論體(ti) 係的建構中皆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但相對來說,《周易》才是主角。

【專訪】楊朝明:祭孔為何曆久彌新彌廣?

祭祀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是2000多年來,中國曆代為(wei) 了尊崇與(yu) 懷念至聖先師孔子,而在各地的孔廟和文廟等場所舉(ju) 行的祀典。近年來,越來越多喜歡中國文化、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當地的文廟、書(shu) 院等地參與(yu) 祭孔活動。

【專訪】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路則權:孔廟十三碑亭碑刻為何有少數民族文字?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位於(yu) 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的孔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儒家文化的載體(ti) ,也是中國曆代崇儒的見證,而坐落其間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內(nei) 陳列大量碑碣石刻,記錄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廟祭廟的曆史。令人驚奇的是,除漢文外,還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xie) 的碑文。

【專訪】美國格蘭穀州立大學哲學係榮休教授倪培民:如何從“功夫”角度詮釋儒家思想?

以儒家思想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為(wei) 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儒家思想也可從(cong) “功夫”的角度詮釋。怎樣幫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格蘭(lan) 穀州立大學哲學係榮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探討上述話題。

【趙翠翠】家族式個人主義——當代儒家倫理踐行方式的個體化特征

如何從(cong) 傳(chuan) 統倫(lun) 理型人格走向現代平等式個(ge) 體(ti) ,在完善個(ge) 體(ti) 中建設個(ge) 體(ti) 與(yu) 家庭神聖、個(ge) 體(ti) 與(yu) 國家社會(hui) 之良好的中介機製及其文化心態,關(guan) 係中國人的安身立命與(yu) 道德自覺,更關(guan) 係儒家價(jia) 值振興(xing) 、中國精神建設及中華文明進程的演進。

【葛詩嫣】“儒教”空間視角下的湯島聖堂研究

儒學的海外傳(chuan) 播帶動了“儒教”空間的布局與(yu) 結構移植域外,在延續原生“儒教”祭祀傳(chuan) 統與(yu) 教育功能的同時,又形成適應當地需求的表達形態。以“廟學合一”為(wei) 主線,湯島聖堂在文脈特征、儀(yi) 式功能、人才選拔、聖賢信仰等方麵展現了“儒教”實踐的具象,並在祭教關(guan) 係的張力中完成了其在地化。

【張天舒 陳霞】“家”的失落與回歸——易學與家哲學的現代轉型

“家”一直是中國哲學思考和回應的議題。在易學體(ti) 係中,“乾坤六子”象征著家庭倫(lun) 理角色及其組成結構,“當位”“應位”等爻位關(guan) 係暗示著使“家”維持和諧穩定的倫(lun) 理準則。卦爻是對家的模擬,又反過來規範著家庭成員的行為(wei) 及相互關(guan) 係。

【孫磊】“大一統”與以中華文明為中心的政治合法性理論構建

“大一統”不僅(jin) 構成了傳(chuan) 統中國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構成了中國政治的文明憲法。曆史上“大一統”思想成熟的理論構建主要體(ti) 現在以漢代春秋公羊學為(wei) 代表的經學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聖根基,王道是政治體(ti) 的核心價(jia) 值認同,天下是華夏政治文明的最高合法性訴求。

【王凱立】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儒家強調生生不息,其背後的理想時間體(ti) 驗具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存在結構,難以在存在論上與(yu) 凡俗的時間體(ti) 驗相區分,這構成了儒家工夫論的難題。相較於(yu) 王陽明主張以「斷」生「續」,朱子「斷—別—續」的時間對治模式更為(wei) 警惕於(yu) 凡俗時間體(ti) 驗的根深蒂固,二者代表了儒家工夫論在時間維度上的兩(liang) 種重要理路。

【傅錫洪】即用是體:宋明儒學視野中王陽明“良知”的意義

良知被視為(wei) 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宗旨。單純從(cong) 其是本體(ti) 的角度不足以揭示出其在陽明思想中的重要性。事實上,“良”意味著其後的“知”直接發自天賦之性(即本體(ti) ),因而是充分、準確地表達了本體(ti) 的內(nei) 容的。“充分”和“準確”表現在它自然能有力地推動人以正確的方式行動。故使得“知”雖然是作用但卻具有了本體(ti) 的意義(yi) 。

【張昭煒】哲學、功夫與治欲——世界哲學視域下中國哲學的特質及貢獻

中希哲學對於(yu) 欲望的定義(yi) 、欲望的神聖性與(yu) 世俗性的區分、應對禁欲主義(yi) 的衝(chong) 擊、治欲的方法、治欲動力學等方麵具有一致性;中國哲學在以禮治欲、理欲兩(liang) 戰等方麵具有世界性的哲學貢獻。

【孫思旺】漢代今古文《尚書》篇卷問題再訂

尋討《尚書(shu) 》學源流所要攻克的第一座要塞,是漢代今古文兩(liang) 係的篇目原貌及篇卷析合問題。這個(ge) 問題不予考明,《尚書(shu) 》學的曆史便很難獲得清晰而可信的梳理。

【曾海軍】《論語》傷痛觀念的哲學闡明

惻隱之痛乃仁之為(wei) 體(ti) 最顯豁的開端,乃至於(yu) 徑直地就是仁了。傷(shang) 痛觀念由此獲得更為(wei) 鮮明的哲學品格,其與(yu) 仁的本體(ti) 地位息息相關(guan) 。既要肯定對他人生老病死懷抱的傷(shang) 痛,同時也要著力加以節製,不能任由其陷溺。

【郭振香】知識論對良知學的補充——以方以智“知”論為中心

方以智認為(wei) 龍溪之學對“聖人”知識維度的弱化,偏離了孔孟仁智雙顯的主旨精神。他以“乾知大始、三德首知”等為(wei) 論據,證明先秦儒學將“可學可慮”之“知”列於(yu) 至尊至貴的地位。方以智從(cong) “知”的主體(ti) 、工夫和價(jia) 值三個(ge) 方麵,進行了知識論體(ti) 係的自覺建構。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