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重要作用。穿越千年時間長河,先秦思想在多方麵對當今世界文化產(chan) 生深遠影響,不僅(jin) 為(wei) 全球文化多樣性提供重要參考,也為(wei) 現代社會(hui) 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個(ge) 人修養(yang) 與(yu) 道德教育等提供有益啟示。
畢教授的研究致力於(yu) 從(cong) 哲學、曆史、人類學、社會(hui) 學和宗教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出發,探討儒學與(yu) 現代性的關(guan) 係,旨在理解儒學在當代社會(hui) 的複興(xing) 與(yu) 影響力,今天的講座即與(yu) 此相關(guan) 。
錢穆先生一生從(cong) 事教育,曆任多所大學教授,著述等身,弟子遍及海內(nei) 外。錢先生一生學問,有其皇皇1700萬(wan) 字的近百部著作可以為(wei) 證,而其一生事功,不妨說盡在新亞(ya) 書(shu) 院。欲了解新亞(ya) 書(shu) 院的曆史,有兩(liang) 本書(shu) 可供參考,一是《新亞(ya) 遺鐸》,一是《師友雜憶》。
通過對朱子道體(ti) 的幾個(ge) 相關(guan) 概念作進一步的疏解補充,可以發現,朱子在闡述其“道體(ti) ”思想時,除理氣關(guan) 係外,還著力分辨本體(ti) 與(yu) 形體(ti) 、本體(ti) 與(yu) 發用,並專(zhuan) 門提出了“實體(ti) ”的概念。
漢高帝朝東(dong) 宮是關(guan) 乎漢家製度存續的核心建製,既體(ti) 現了帝室吸納周秦故事的傳(chuan) 承理念,也展示出對儒學禮製的包容態度。漢高帝因利乘便設置太子及其從(cong) 臣職能,東(dong) 宮禮製因而呈現出“便宜”的特征,儒術因以禮學之長為(wei) 高帝所用。儒生受命教諭東(dong) 宮後,將“宜適”之禮引入帝室。與(yu) 高帝殺伐果決(jue) 不同,東(dong) 宮展示出漢家政製溫和的一麵。
張載思想中並非存在兩(liang) 種“知”的生成方式,由此產(chan) 生孤懸於(yu) 聞見之上的德性之知和合內(nei) 外的見聞之知,而是由“心”的不同狀態產(chan) 生由本心和私心分別所發的正大之見與(yu) 私心妄見,此為(wei) 德性之知與(yu) 見聞之知的根源。
從(cong) 早期先秦的禮法之爭(zheng) ,到明清時期“天崩地解”的社會(hui) 劇變,再到近代的“古今中西之爭(zheng) ”等,都構成了我們(men) 的研究背景,屬於(yu) 源頭性的內(nei) 容。今天,同樣麵臨(lin) 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愈發錯綜複雜。從(cong) 中國哲學的研究看,這無疑也是需要關(guan) 注的思想之“源”。
孔子的仁沒有先天的善性作為(wei) 生成與(yu) 實現的基礎,隻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靈”以為(wei) 發生前提和發展基礎。就個(ge) 體(ti) 生命而言,仁發端於(yu) 道德情感,完成於(yu) 禮的規範。但在社會(hui) 現實中,個(ge) 體(ti) 的情感和禮之間還需要義(yi) 的介入。
《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單章研究包括分析、綜論兩(liang) 個(ge) 層麵。從(cong) 分析的層麵看,直麵當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構成第一、二節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構成第三節的力命之辨;唯有經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達成自身的和諧。從(cong) 綜論的層麵看,以“反求諸己”為(wei) 功夫,可謂傳(chuan) 孔子、曾子之說;以“天下歸之”為(wei) 功效,可謂“承上章而言···
孝為(wei) 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發生根源;仁之博愛是孝之親(qin) 愛的有序推擴;孝是行仁的實踐起點。孝為(wei) 禮之本:孝是禮的人性內(nei) 在根源與(yu) 心性基礎;禮之敬意源於(yu) 孝之敬親(qin) 敬祖意識;孝之祭禮是培育強化人們(men) 敬意的根源和途徑。
這次來開會(hui) ,我本想講一點孔子基金會(hui) 的成就。但成果展覽和紀錄片都已經展示了,也不必重複了。來的路上看到昨天發的小視頻,學典兄有一段講話,說孔子基金會(hui) 的成立是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起點,我覺得講得很好,層次也高。所以我就不具體(ti) 講成就成果了,講講我對孔子基金會(hui) 成立和活動的幾點認識。
周堯卿的經學思想自有其特色,是與(yu) 範仲淹、孫複、胡瑗等人共為(wei) 宋初倡導“天人之學”的大家。因此,周堯卿不是因為(wei) 範仲淹、孫複、歐陽修、曾鞏等大儒的讚揚才得其名,而是因為(wei) 其經學本就具有較高的價(jia) 值。
以儒學身體(ti) 觀為(wei) 線索,從(cong) 文明史和儒學史的交互視野,可以看到儒學在晚明時代發生了一次“身體(ti) 轉向”,即從(cong) 以心為(wei) 本轉到以身為(wei) 本,這種轉向不隻是內(nei) 容上的修補,更是結構上的變革。從(cong) 以身為(wei) 本的一體(ti) 感應論邏輯中,可以發現關(guan) 於(yu) 現代性的另一種敘事,即關(guan) 於(yu) 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進程的儒學方案。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並不拘泥於(yu) 朱熹《家禮》,更強調“禮以義(yi) 起”,尊重人們(men) 的尊祖感情,士大夫不惜違禮逾製,造成宗祠的發展,如此民間也會(hui) 有所效法,使得祠祭普及。
與(yu) 孔孟有所不同的是,荀子通過“禮義(yi) ”的結構規範建立起利益分配的差等原則,又力圖通過合作共享的製度安排調節貧富差距。從(cong) 現代分配正義(yi) 的角度看,荀子基於(yu) “應得”的分配原則看到了創造財富背後的動力和責任問題,也以人性平等和仁道關(guan) 懷提供了上下階層流動的開放渠道。
兩(liang) 種權力超驗製約理論具有相似之處:都主張天災與(yu) 人事存在關(guan) 聯,均認為(wei) 人間權力最終來源於(yu) “天”或“上帝”;“天”與(yu) “上帝”都是具有思想、感情、意誌的超驗生命存在體(ti) ; “天”或“上帝”都對人間的權力行使進行製約;權力主體(ti) “權力濫用”時,“天”或“上帝”都會(hui) 降下瘟疫、饑荒、地震等災禍。君主或領袖回應災害的態度和行為(wei) ,對國家、民族共同體(ti) ···
2024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75年之際,北京四海孔子書(shu) 院與(yu) 台北三一寰宇文化協會(hui) 第九次聯合舉(ju) 辦兩(liang) 岸禮樂(le) 祭孔典禮,成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點。
近些年國內(nei) 很多高校積極實行大學書(shu) 院製,以期用“學院+書(shu) 院”管理方式來化解當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馮(feng) 友蘭(lan) 從(cong) 邏輯分析的角度來看,陽明學的良知及其關(guan) 於(yu) “天然之中”的不可擬議增損的知識均為(wei) 假定。進而,馮(feng) 友蘭(lan) 將陽明學置於(yu) 新理學框架下進行批判:在本體(ti) 論上,將良知轉化為(wei) “宇宙底心”,並予以否定;在方法論上,對王陽明的格竹方法與(yu) 體(ti) 悟方法進行了批判性詮釋,揭示出這兩(liang) 種方法的不足之處。
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講席教授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良知之所以能夠創生“存在物”,是因為(wei) 良知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審視天地萬(wan) 物,將天地萬(wan) 物籠罩在自己的視野之下,賦予其道德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這方麵的內(nei) 容即為(wei) 道德存有論。道德存有論是宋代之後儒學漸漸發展出的一條輔線,陽明的努力極大地充實了這一路線,奠定了儒學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