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飛】身體隱喻抑或共同存在?——共同體可能性問題芻議

以形塑共同體(ti) 為(wei) 指歸的身體(ti) 隱喻,主要表現為(wei) 兩(liang) 種形式:一是基於(yu) 肢體(ti) 器官的“一體(ti) 化”,賦予心或首支配地位,強調主從(cong) 協調對於(yu) 共同體(ti) 良性運轉的意義(yi) ;二是基於(yu) 身體(ti) 與(yu) 其活動空間的嵌套關(guan) 係,將身體(ti) 與(yu) 共同體(ti) 同構化,使身體(ti) 生來就背負著諸種責任

【湯勤福】疑非聖人之言:朱熹論《孝經》

朱熹是重視《孝經》的,因為(wei) 《孝經》中蘊含著義(yi) 理。他認為(wei) 《孝經》傳(chuan) 自孔子與(yu) 曾子答問的內(nei) 容是“經”,其他“雜引傳(chuan) 記以釋經文”的內(nei) 容屬於(yu) “傳(chuan) ”。朱熹持仁體(ti) 孝用的觀點,從(cong) 天理論高度,闡述了仁之未發、已發與(yu) 孝的關(guan) 係,構建起一個(ge) 能夠解釋所有人際關(guan) 係的“孝—禮”結構。

【摩羅】司馬遷與王國維所列殷商先公世係異同考

王國維的殷商曆史研究,在維護中國文明古國身份、鞏固中國文獻真實性權威性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二文雖然篇幅很短,卻重若千斤。

【雷定京】學脈敘述與圓教建構:張晚林《先秦儒學宗教性內涵演進之脈絡研究》述評

張晚林教授的新著《先秦儒學宗教性內(nei) 涵演進之脈絡研究》從(cong) 多角度、多層次研究了作為(wei) “行道者”“弘教者”與(yu) “整治者”的先秦儒學之三種形態與(yu) 六大脈絡。這些形態與(yu) 脈絡總體(ti) 上體(ti) 現了以下特征:一、通過構建具有哲學理性特征的道德形而上學,作者描摹了作為(wei) 道德哲學的儒學之思辨特質;二、通過論述具有宗教精神力量的宗教動力學,作者構建了完···

【王玉彬】張之洞與儒學的近代轉型——以《勸學篇》為中心

《勸學篇》不僅(jin) 是清末新政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在時代變局中“存中學”的引領性方案。張之洞關(guan) 於(yu) 儒學與(yu) 經學的定位雖以維護聖教為(wei) 本意,卻為(wei) 儒學與(yu) 經學之近代轉型提供了助力:首先,“學”之視域的開顯使得儒學既成為(wei) 眾(zhong) 學之一,又被限定為(wei) 以治身心為(wei) 要旨的“內(nei) 學”;其次,在新式學堂中設立的“經學科”或趨於(yu) 通識化,或趨於(yu) 專(zhuan) 業(ye) 化,蘊示著儒學之···

【李記芬 李晨陽】友愛與道德之間的張力及其解決——儒家哲學的回應

儒家主張友愛有其自身的獨立價(jia) 值。友愛與(yu) 其他道德價(jia) 值確實存在一定的張力,但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協調、平衡,即以和合的方式共存。因此,友愛與(yu) 道德也不是完全相互獨立或者相互矛盾的關(guan) 係。重審友愛的獨立價(jia) 值,並正視友愛與(yu) 其他德性之間的張力,有助於(yu) 我們(men) 追求最終的理想生活。

【陳壁生】中國文明“禮樂”性質的形成:後鄭玄時代的製禮運動

漢代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以禮為(wei) 本,遍注群經,使“周禮”成為(wei) 後代王朝製禮可以模仿的典範。而三國西晉對“太平製禮”的重新理解,使“太平”的內(nei) 涵從(cong) 符合天道的秩序轉變為(wei) 消弭戰爭(zheng) 的狀態。最終,晉初以《周禮》中的“五禮”為(wei) 標準製定晉禮,開啟了後世每一代王朝建國即製禮的曆史。一朝的禮製不一定徹底施行,但表明了國家認同的基本價(jia) 值。製禮···

【肖群忠 尹春心】“近者說,遠者來”:孔子治理願景的德政實質與人本關懷

孔子與(yu) 儒家的德政思想實質是以民為(wei) 本,關(guan) 心民生是其重點。學界把“近者說,遠者來”僅(jin) 解釋為(wei) 孔子理想中的國家治理狀態,卻未能從(cong) “近者”“遠者”的角度探討孔子治理願景的德政實質和人本關(guan) 懷。

【陳緒波】從成人之誌到成人之德:冠禮與先秦儒家“成人”觀

“三加”是冠禮中的重要內(nei) 容,“三加”之冠服及儀(yi) 式中所體(ti) 現出的“成人之誌”與(yu) “成人之德”則是冠禮意義(yi) 的集中體(ti) 現,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觀念的核心內(nei) 容。

【蔣慶】《王道圖說》之創作背景

2018年夏,天津齊義(yi) 虎問學於(yu) 龍場陽明精舍奉元樓之繙經閣,論學中蔣先生談及《再論政治儒學》一書(shu) 中《王道圖說》之創作背景。此創作背景蔣先生此前未曾提及,世所未曉,甚為(wei) 珍貴。故劉懷崗特據錄音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高瑞傑】酒以藏禮:酒的天人屬性與宗周禮樂文明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禮樂(le) 文明的重要課題。三代禮樂(le) 文明從(cong) 尚氣、尚聲至於(yu) 尚臭,最終確立灌酒於(yu) 地,而後酒香升騰於(yu) 上,求諸陰陽於(yu) 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禮文明。酒鬯之設一方麵以歆神降神為(wei) 職誌,成為(wei) 溝通人神的主要載體(ti) ;另一方麵又以合歡宴樂(le) 為(wei) 歸依,成為(wei) 敦親(qin) 睦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天道與(yu) 人道、神聖性與(yu) 世俗性通過酒鬯之設真···

嶺南儒門會講第二期

西元2025年,正值元旦,舉(ju) 國歡慶的日子裏,嶺南第二屆儒門會(hui) 講如期舉(ju) 行。羊城黃埔古村內(nei)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十幾位的有誌之士共聚黃埔古村裏仁學園,以禮樂(le) 為(wei) 中心議題展開討論。通過會(hui) 講,相互辯難,增強共識,既促進對儒家義(yi) 理的理解和體(ti) 會(hui) ,也提升同道的生命涵養(yang) 之功。在下午聆聽雅樂(le) ,感受高雅,感受文化的溫情與(yu) 敬意。

【汪沛】母親與女性:從精神分析角度談儒家溫暖現象學

從(cong) 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母親(qin) 與(yu) 女性有著根本差別。母親(qin) 指向同一性,而女性指向他異性,兩(liang) 者不能同時並存。恰恰儒家具有列維納斯的愛欲-生育現象學所不具備的優(you) 勢,也就是儒家認為(wei) 個(ge) 體(ti) 性的產(chan) 生和成熟需要漫長的時間。親(qin) 親(qin) 之愛中主體(ti) 之間的距離就可以有隨著時間和時機而變化的特征,因此儒家可以兼顧一個(ge) 女人作為(wei) 母親(qin) 和作為(wei) 女性這兩(liang) 個(ge) 維度。

【吳飛】由祭禮尚質看巫史傳統的超越性——兼論明器禮意

巫史傳(chuan) 統乃是中國古代宗教的主流,需要通過巫史傳(chuan) 統來理解超越性。《荀子》《禮記》中對祭禮理論有非常多的討論,其中一個(ge) 基本原則是,越是高等級的祭祀,越是尚質,因為(wei) 不能以人的方式來理解天神。巫史傳(chuan) 統的根本特點是對自然的崇拜,而巫史傳(chuan) 統中的鬼神,代表的是自然中的神秘力量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將最接近自然的祭品獻給鬼神,這···

【高海波】賀麟論宗教與儒學

賀麟認為(wei) 儒家思想的現代展開,一個(ge) 重要的方麵就是要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宗教精神,並吸收基督教的精神來充實儒家的禮教,以期為(wei) 新的社會(hui) 與(yu) 人生提供精神基石。賀麟的對宗教的看法超越了“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等人,將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引向一個(ge) 新的深度,也將中西匯通帶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

【姚海濤】孔子“同問不同答”的啟示

在眾(zhong) 多身份之中,孔子作為(wei) 教師的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末年開辦私學,傳(chuan) 承華夏文脈。孔子的教學方法與(yu) 普通人的學習(xi) 經驗極易發生共鳴,具有穿越千古的典範意義(yi) ,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啟迪教育者與(yu) 學習(xi) 者。

【姚海濤】荀子之“化”的思想蘊意

“化”的最初含義(yi) 是變化。荀子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詮釋“化”,開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意蘊,挖掘出了潛隱的深刻思想蘊意。

【專訪】鄱陽湖知行學園創辦人、華南農業大學唐元平老師:《論語》的力量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唐元平老師,始終秉持“固中華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的堅定信念,多年來以複興(xing) 、傳(chuan) 播、實踐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使命。

【胡永輝】三教互動與魏晉南北朝孝道思想的理論拓展

魏晉南北朝三教互動的全麵展開使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佛性論等被納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來的“孝善一體(ti) 論”在理論形態上發生變化。作為(wei) 孝善之“體(ti) ”的“仁”與(yu) “佛性”並立,“善”作為(wei) 儒家溝通“孝”“仁”的理論媒介被增益了因果報應論的內(nei) 涵。

【蔡家和】馬一浮以“六藝”攝受西學之思考

馬先生所取西學,偏向於(yu) 概念式、綱領式之理解,重點則是放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弘揚與(yu) 複興(xing) ,亦即海納中國學問以致世界!馬先生自己亦未對此有更深入的闡釋,特別是在西學的攝受上。然時至今日,值此民族機運之轉捩點,馬先生所提出的立足儒家、發掘儒家文化瑰寶、以中攝西的方式正逐漸受到重視,而值得吾輩進一步地了解與(yu) 思考。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