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三”自古便受人們(men) 青睞,常出現於(yu) 古代典籍之中。縱覽《儀(yi) 禮》十七篇,可見數字“三”頻繁出現。《儀(yi) 禮》曾是儒家“六經”之一,且作為(wei) 禮之本經,其中主要記載了周代的儀(yi) 式典禮。其《士冠禮》有“三加冠”之禮,《士昏禮》有“三飯”之禮,《鄉(xiang) 飲酒禮》中樂(le) 工演奏,“升歌”“笙奏”“間歌”“合樂(le) ”各環節的曲數皆以三計,而“三揖”“三辭”“三讓”等儀(yi) ···
王永教授一直注重挖掘先秦諸子智慧的現代意義(yi) ,先前出版的《諸子今讀》便在解讀諸子過程中努力將其思想與(yu) 當時的社會(hui) 難題關(guan) 聯起來,而本書(shu) 《諸子的智慧——中國文化元典中的100個(ge) 關(guan) 鍵詞》則采用選取“關(guan) 鍵詞”的新形式,繼續引導我們(men) 從(cong) 先秦諸子的智慧中出發,思考當下與(yu) 未來的自我與(yu) 世界。
湖北荊州王家嘴798號戰國楚墓竹簡《詩經》,是早期《詩經》文獻的最新重要發現。該批竹簡總計約300支,內(nei) 容涵蓋傳(chuan) 世本《詩經·國風》部分。
古徽州是一個(ge) 崇尚讀書(shu) 的地方。“十戶之村,不廢誦讀”,是徽州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讀書(shu) 科舉(ju) 是當時不少人的夢想。通過安徽省檔案館“千年‘徽’煌——徽州曆史檔案聯展”上的一份份珍貴檔案文書(shu) ,揭開徽州在明清時期成為(wei) “科舉(ju) 興(xing) 盛之地”的奧秘。
翻開浩如煙海的中國著述,明末清初哲學興(xing) 起集大成者,特別是對後世之中國影響最為(wei) 深遠之人,非湘中大儒王船山莫屬。
本文以作者與(yu) 哲學家成中英教授跨越九年的兩(liang) 次深度思想對話為(wei) 主線,通過個(ge) 人回憶與(yu) 學術訪談交織的敘事,展現了東(dong) 西方學術思想碰撞與(yu) 媒體(ti) 倫(lun) 理研究的傳(chuan) 承脈絡。
本規劃是五年的規劃草案。書(shu) 院的發展是廣義(yi) 的公益事業(ye) 的一部分,因此,書(shu) 院的發展不可能脫離教育和文化規律的,書(shu) 院的發展是一個(ge) 細水長流的事業(ye) 。因此,我們(men) 應該本著“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來做書(shu) 院。
康有為(wei) 在天人之際的糾結揭示了近代以來從(cong) 中國出發的普遍性始終麵臨(lin) 兩(liang) 種根本的困難。費孝通晚年和而不同的天下大同思想,不同於(yu) 康有為(wei) 激進平等主義(yi) 的大同,試圖恢複以“推”的方式從(cong) 差序格局達至天下大同。其思想底色是儒家的,但吸收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曆史實踐經驗,以及對西方處理族群關(guan) 係的經驗的反思,是全球化時代激活從(cong) 中國出發···
春秋衛國大臣石碏的兒(er) 子石厚附從(cong) 州籲,密謀發動政變,刺殺桓公自立。石碏忍無可忍,聯合陳國,抓住了州籲和石厚。州籲最危險,立馬就被殺掉了;石厚是石碏的兒(er) 子,大家都下不去手,還勸石碏念在父子之情,放過兒(er) 子。
不蹭熱點,也不站隊,隻是略為(wei) 記一下昨晚的詩經日課中講《邶風·旄丘》直播中講到的一點意思。
清華簡第十四輯所收的《成後》篇共由9支簡組成,是一篇已經佚失兩(liang) 千多年的珍貴典籍,與(yu) 西周前期的曆史密切相關(guan) 。整篇簡文內(nei) 容典雅古奧,語言風格與(yu) 史牆盤有些近似,不易索解,加上多支簡文有不同程度的殘損,更增加了釋讀的難度。
“解決(jue) 了古人的智慧之源,這是我的兩(liang) 個(ge) 主要貢獻。”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馮(feng) 時看來,“智”是識字的積累,“慧”是觀天的悟性,而自己學術生涯中,在古文字學與(yu) 天文考古學方麵的建樹,正對應著這兩(liang) 個(ge) 方麵。
禮樂(le) 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
詩教,本指“《詩》教”,是指孔子以《詩經》為(wei) 教材傳(chuan) 授知識,培養(yang) 弟子優(you) 良品質。後世“《詩》教”逐步拓展為(wei) 詩教。
“四書(shu) ”之名,肇始於(yu) 南宋大儒朱熹,他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liang) 篇單獨擇出,與(yu) 《論語》《孟子》合稱為(wei) “四書(shu) ”,就此儒家“道統”慧命開啟了新的傳(chuan) 承,並對後世產(chan) 生意義(yi) 深遠的影響。
睽,小事吉。
《哪吒之魔童鬧海》上線後,再次火爆,其宣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念也引起人們(men) 的爭(zheng) 議。有人感歎“我命由我不由天”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因為(wei) 大多數情況下,個(ge) 人都沒法主宰命運,相反是被命運所主宰,如人們(men) 常說的“萬(wan) 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隋唐以來,佛道興(xing) 盛,至兩(liang) 宋漸熾。佛教禪宗在宋代形成所謂“五家七派”的格局,而此時的道教內(nei) 丹學也大行天下。
《論語》是孔子論道之言。
眾(zhong) 所周知,方苞“義(yi) 法”說是桐城派的代表理論之一。然而,今人或執其一端,或望文生義(yi) ,“義(yi) 法”的全貌則未能通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