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以來,伴隨著中西文明的交流,產(chan) 生了不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語匯。其中,既有從(cong) 西方或經由日本轉譯的外來詞語,也有基於(yu) 本土語言改造而賦予新義(yi) 的概念。
清華簡《兩(liang) 中》是一部戰國時期的擬托類文獻。作者以“帝”授命“夏啟”為(wei) “下國王”作為(wei) 故事場景,借帝的使者“兩(liang) 中”向啟訓誡之言,闡述了一套在邦家初定時用以鞏固統治的社會(hui) 治理法則。
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yu) 發展的奠基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實現了空前規模的大一統,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大一統政治格局。秦漢“大一統”疆域的擴展、“華夷共祖”民族治理觀念的形成,以及民族治理製度的頒行,推動了大一統國家的民族治理實踐,豐(feng) 富了大一統國家治理的內(nei) 涵。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和藝術史上,有位長者用他長達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學問和品德的完美結合,書(shu) 寫(xie) 了藝術與(yu) 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個(ge) 在國學的海洋裏暢遊,並在書(shu) 法、繪畫、篆刻和詩詞方麵都有很高造詣的大師。姚奠中的傑出成就,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掛在了中國學術與(yu) 藝術的美麗(li) 天幕上。
朱子雲(yun) :“今人以為(wei) 陽不能無隂,中國不能無夷狄,君子不能無小人,故小人不可盡去。觀剛長乃終之言,聖人豈不欲小人之盡去耶?但所以決(jue) 之者自有道耳。”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憂的四事之首,可見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問題。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許多為(wei) 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種。它教人慧悟譬喻,發現、推舉(ju) 德行高於(yu) 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
就經學史研究而論,經傳(chuan) 正名是必要的,因為(wei) 通過正名可以呈現經書(shu) 係統的變動曆程,由此探索經學範式的更新機製及其內(nei) 在理路。但就經學的賡續和發展而言,增益經目是必要的,因為(wei) 經書(shu) 係統的擴大不僅(jin) 意味著增加了新文本,而且意味著對傳(chuan) 承經書(shu) 的道統譜係及道體(ti) 內(nei) 涵的重新詮釋,這有助於(yu) 創構新的經學範式並推動新思想的啟蒙。
“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指出了純粹哲學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強調“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學傳(chuan) 統中,對宇宙根源、本體(ti) 及其生成過程的理解,與(yu) 對良好社會(hui) 秩序、終極人生價(jia) 值的追尋卻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孔子的 “仁愛” 思想、孟子的 “民貴君輕” 主張、荀子的 “勸學” 之道等,均通過文言文流傳(chuan) 千古,成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石。“在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全麵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眾(zhong) 多文化名人故裏擁有豐(feng) 富的人文資源,但在深度挖掘和開發利用上存在不足。”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
今天分享網課交流群中的學友圍繞《詩經·北門》日課和《易觸》直播的一些討論。有興(xing) 趣加入交流群的朋友,請至文末掃碼。圖片是《北門》日課直播時邊講邊寫(xie) 的手稿。
中華文明的重要典籍——《論語》的國際化傳(chuan) 播,不僅(jin) 涉及經典文本的翻譯與(yu) 傳(chuan) 播,更關(guan) 係到中華文化符號體(ti) 係的重釋與(yu) 再創造。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如何有效地將《論語》這一經典通過多模態翻譯實現現代化表達與(yu) 跨文化適配,成為(wei) 學術界亟待解決(jue) 的重要課題。
在近代中國遭遇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公”與(yu) “私”這對傳(chuan) 統思想中本就存在的重要觀念經曆了複雜且深刻的重構,對其後中國的曆史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中華文明獨特的時空坐標係,不僅(jin) 承載著農(nong) 耕文明的物候密碼,更凝聚著中國古人對天人關(guan) 係的深邃思考。
弄明白“仁”的古義(yi) 才能進一步認識“仁”的思想內(nei) 涵及其演變。據清代學者阮元考證,在先秦古籍中沒有出現“仁”的本字,周初雖然有類似“仁”的說法,但並沒有“仁”這個(ge) 字,到西周禮樂(le) 文明興(xing) 盛之後才創造出了“仁”字。
陸九淵《白鹿洞書(shu) 院〈論語〉講義(yi) 》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名篇。該文為(wei) 陸九淵受朱熹邀請,至白鹿洞書(shu) 院演講後留下的文字記錄。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多元一體(ti) ”的存在。中國曆史經過史前、商周時期不間斷的發展和持續整合,最終形成統一的秦漢王朝,奠定了後世中國版圖的基礎。秦漢以後,古代中國雖有短暫分裂,但並未像西方文明一樣分裂成許多國家,這是因為(wei) 統一是各政權的共同追求。
家訓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鮮明標識,對國家治理的高度關(guan) 切是家訓的突出特征。蔚為(wei) 大觀的曆代家訓內(nei) 容繁富,囊括進德修業(ye) 、讀書(shu) 問學、治家興(xing) 業(ye) 、睦鄰處世等各個(ge) 方麵,但推家及國、經世濟民、匡扶天下是貫穿始終的思想主線,是家訓宏大敘事的邏輯起點,也是新時代家風家訓傳(chuan) 承建設的重要標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徽州民間文獻和文書(shu) 不斷大規模麵世,引起了國內(nei) 學界廣泛關(guan) 注,促使徽學蔚然興(xing) 起。
明清時期,儒家先聖祭祀的道德教化價(jia) 值愈受強調,祀典地位不斷上升,朝廷對先賢後裔的禮遇也愈發隆厚,使得以聖賢後裔認同為(wei) 核心形成的一批新式宗族逐步聚攏和發展,並積極開展先賢奉祀和宗族建構的活動,端木氏宗族的興(xing) 起與(yu) 發展即是這一現象的典型個(ge) 案。
《 孟子師說》是黃宗羲(1610-1695)詮釋孟子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們(men) 研究黃宗羲實學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據。明清鼎革之際,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社會(hui) 的等級秩序發生了變化,社會(hui) 道德觀念也發生轉變。黃宗羲重新審視傳(chuan) 統倫(lun) 理關(guan) 係,試圖批判宋明理學玄虛的道德形上學,建構更有生命力的思想體(ti) 係。